曹操有几个孩子?分别是谁?
据《魏志·文帝纪》、《任城陈萧王传》、《武文世王公传》,曹操的儿子有25位: 昂(177 - 197),曹操长子,庶出,但是由曹操原配丁氏抚养长大,年轻时曾举孝廉。
因张绣反叛而死于战乱之中。
曹丕(187 - 226),曹操嫡长子,建安廿五年(220)迫汉献帝禅让帝位,是为魏文帝。
曹彰(190 - 228),绰号“黄须儿”,为一勇将,曾大破代郡乌桓。
223年封任城王。
曹植(192 - 232),擅长文学,曾作《洛神赋》。
虽然得到曹操宠爱,但与其兄曹丕争位失败,从此在政治上无从施展抱负。
225年立为陈王。
曹熊(180 - 220),早薨。
曹铄(210 - 267),早薨,侄魏明帝曹睿后追封其为殇王。
有子曹潜及孙曹偃,曹偃死后绝子嗣。
曹冲(195 - 207),为著名神童,未成年便夭折。
曹据(210 -260 ),太和六年(232)封为彭城王。
曹宇(200 - 278),太和六年(232)封为燕王。
曹林(200 - 256),太和六年(232)封为沛王。
曹衮(190 - 235),太和六年(232)封为中山王。
临终病重时魏明帝曹睿对其爱护备至,死后又获厚葬。
曹玹(180 - 240),建安十六年(211)封为西乡侯。
曹峻(200- 259),太和六年(232)封为陈留王。
曹矩(200 - 239),早薨。
曹干(216年 - 261),太和六年(232)封为赵王。
曹上(190 - 220),早薨。
曹彪(195年 - 251),太和六年(232)封为楚王。
嘉平三年(251)与太尉王凌谋反事泄,被赐死。
曹勤(190 - 229),早薨。
曹乘(201 - 231),早薨。
曹整(180 - 218),建安廿二年(217)封为郿侯。
曹京(179 - 200),早薨。
曹均(180 - 219),建安廿二年(217)封为樊侯。
曹棘(190 - 210),早薨。
曹徽(211 - 241年),太和六年(232)封为东平王。
曹茂( 199- 241),与曹操及曹丕不和,太和六年(232)封为曲阳王。
曹操的女儿,可考证者6位,及其相关史书: 曹宪(199 - 250),汉献帝贵人,一说为环夫人与前夫边让之女。
(《后汉书·皇后纪下》) 曹节(230 - 260),汉献帝皇后。
(《后汉书·皇后纪下》、《后汉书·孝献帝纪》) 曹华(199 - 240),汉献帝贵人。
(《后汉书·皇后纪下》) 安阳公主(200 - 229),名不详,为荀恽之妻。
(《魏志·荀彧传》) 金乡公主(210 - 240),名不详,尹夫人或杜夫人之女,何晏之妻。
(《魏志·曹真传》引《魏末传》) 清河公主(200 - 271),名不详,夏侯楙之妻。
(《魏志·夏侯惇传》引《魏略》) 曹操的养子,可考证者3位: 曹真 何晏 秦朗
我喜欢三国演义里的一件事1000字作文
我看了楼上那个说刘备虚伪的人,说曹操奸雄,我在这里说说,曹操配不上奸雄两个字,只能用卑鄙无耻性格反复无常多疑这样来评论,屯田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更高度的剥削,徐州陶谦为了刻意结好曹操,派将领护送曹嵩过界,结果被将领劫杀,曹操怒而攻打徐州,破城之后屠尽百姓,包括雍,凉两地逃难过来的百姓,父亲在曹操眼里也只不过是拿下徐州的工具,屠杀百姓也只是为父亲多一点陪葬的人,就这点他就是一个毫无人性的人,为一己之私可以杀尽天下人,他和董卓根本就是一样的,本质相同,拘禁天子,屠杀宫中大臣,自己封王封公,只不过荀彧,荀攸,张辽这些大将谋士还忠于大汉,需要依靠他们,所以曹操没像董卓那样明目张胆欺凌天子,淫乱后宫,但是也差不多了,逼死皇后,国舅,还有崔倓杨彪是国中德高望重的大臣,崔倓还为曹操做过很多事,但是一样被杀,为了朝廷毫无言路,杀了敢于进谏的谏官,使百姓两耳不闻朝中事,华佗也是死于他手,吕伯奢杀妻割肉给他吃,反而杀了吕伯奢,还说什么宁教天下人负我,呵呵,这种心性称得上丧心病狂,而且曹昂典韦就是得死就是因为曹操调戏降将张绣的婶母,结果张绣起兵造反,事后还痛哭流涕,你不觉得太假吗,赤壁之战程昱建议他不要大船连锁,防止火攻,他不听,赤壁大败后又开始哭郭嘉,说若郭奉孝在,当不使吾有此败,他是有健忘症吗,自己的锅活生生的让死人活人都背了,也是个爱哭帝,而且他才是真正的哭的假仁假义的人,夏侯渊死在汉中,这个可是曹操几十年的兄弟啊,何况还是为他大业立过无数功劳的人,但是做做样子,拍拍屁股就撤兵了,这时候怎么不拿出打徐州的劲了,坐拥中原九州却不敢为夏侯渊报仇,又是哭哭夏侯渊就过去了,而刘备在关羽败亡的时候,集结西川所有兵力去攻打东吴,是因为他真的怒了,他的兄弟死了,哪怕他们奔波一生才建立的基业会因此毁于一旦,他也要和东吴决裂,为关羽报仇,桃园结义的情感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还有的人说刘备其实主要目的是借此机会统一南方,我也笑了,刘备不傻,在荆州兵将十有八九都投降东吴,仅靠刚刚拿下的益州,即使打败东吴也绝对是两败俱伤,因为荆州一战,关羽一系的武将都阵亡或叛逃东吴,那时候蜀国士气绝对是最低落,关羽可是蜀国的核心精神支柱,而东吴拿下荆州实力大增,士气高涨,文武俱在,加上失去荆州的蜀国就相当于失去水军,根本就没得打,在这种情况下,还有虎视眈眈的魏国,极有可能联手攻灭蜀国,趁机攻打空虚的益州,但刘备还是做到了三兄弟同生共死的誓言,真的可歌可泣,哪怕东吴愿意送还荆州,刘备也不答应,如果刘备真的是为了吞并东吴,绝对笑纳荆州,再整理水军顺江攻打东吴,否则也不会有火烧连营了,我真的很佩服刘备,真正的君子,不是那些人说的伪君子,即使他投奔过很多人,但是他并没有宣誓效忠谁,在三国时代,当你投奔一个主公,但是不被采纳忠言和建议是可以另投高明的,但是吕布不一样,他为了投靠董卓杀了丁原,为了貂蝉杀了董卓,这种属于真正的反叛,而刘备是为了政治斗争,他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拿荆州,吞刘璋并不算伪君子,不拿益州那绝对毫无疑问相当于送给曹操,刘表就是个例子,在那种年代,只要不是用卑鄙无耻的阴谋得逞,都不算伪君子,伪君子一词是用假仁假义掩盖自己犯下的罪行,在政治斗争中,刘备这明显不算,别给他强加上去,如果是刘备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就可以说是伪君子,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诸葛亮法正庞统徐庶蒋琬他们都不是傻的人,比我们聪明厉害一百倍,如果刘备真的虚伪,他们都不会跟随他一个卖草鞋,毫无根基,自称皇叔的人,还不如投靠刘璋刘表,起码有名气,也是皇室血统,所以刘备绝对不是伪君子,百姓爱戴,君臣和谐也只有蜀国了,刘备去世整个蜀国那是真的痛哭流涕,悲凉之景弥漫全国,而魏国呢,司马懿一个人就可以尽压魏国群臣包括曹氏,因为曹操不在了,那些跟随他的文臣武将就没有归属感了,他们跟随曹操只不过是为了利益,因为利益而走到一起的人,也会因为利益而分散,蜀国即使到了最后,一样百折不挠,与蜀国同生共死,战到最后,即使刘备诸葛亮不在了,但是他们有归属感,由此可知道刘备的人格魅力,和他的成功绝对是古今少有
曹操和刘备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什么样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相貌:“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诸葛亮的人品:“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诸葛亮的子嗣:先从兄诸葛瑾过继其次子诸葛乔为子,诸葛乔年二十五卒;亲子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长子——大度容人注)。
“景耀...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
”瞻怒,斩艾使。
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
…瞻长子尚与瞻俱没。
次子京及攀(诸葛攀是诸葛亮义子诸葛乔之子——大度容人注)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京位至江州刺史”; 诸葛亮其妻名字:“襄阳记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孔明许,即载送之”。
由此可知,诸葛亮之妻姓黄,但名字不得而知。
所谓“黄月英”系民间传说,未载正史;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刘)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诸葛)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权...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
益州既定,...拜亮为丞相...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以上引文均出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是人们争论最多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本用不着争论,在《辞海》、《大英百科全书》等权威辞书里,提到三国时代的大“家”就只有两人:一是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或诗人),另一个就是诸葛亮——政治家、军事家。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争论呢
这是因为,颠覆历史已经成了当今历史学家及其爱好者的特征——许多历史人物已经被评了百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不颠覆历史,不和传统的历史评价唱反调,如何能一鸣惊人,如何能引人瞩目。
所以,过去说不好的历史人物,我一定要为他找一些好处(比如对隋炀帝、对秦桧、对李鸿章);过去说好的历史人物,我也一定要找点毛病出来(比如对岳飞、对诸葛亮)。
于是,历史学界也不是清水衙门了,历史学家们也照样可以成为先富起来的人。
只是,历史真的可以随意颠覆来颠覆去吗
首先,作为军事理论家,诸葛亮的军事著述之多,在三国时期无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传运》、《军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将苑》中“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
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这几句话,已为历代军事指挥人员(包括其他行业有识领导)奉为座右铭; 其次,诸葛亮还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军事发明家。
他推演确定的八阵图,使中国传统军事阵法达到了最高峰;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当时军队后勤供给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他“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远程武器,他的这些发明创造同样是当时无人匹敌的; 当然,处在那样一个改朝换代的战乱年代,是否为军事家,主要还要看他的军事实践,即是否有过统兵打仗的经历以及他的战绩。
谈及此处,我不由得要先发一段议论: 自从极亲曹操(其实,这种所谓的“亲”也未必是真的“亲”,其目的也不外为了能引人瞩目而故作惊人之语)的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CCTV-10的“百家讲坛”中狂吹了贾诩、郭嘉后,这两个人的所谓军事才能就被众多“易粉”和一些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听讲者捧上了天,这真是一个极为荒唐极为可笑的现象。
我不否认他们的确是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在许多关键场合、关键问题上给曹操谋划过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策,然而,既没有姓孙武那样举世公认的军事理论著述、又没有统领过军队、亲临疆场指挥打仗的人,居然就成了“军事奇才”,这岂非咄咄怪事
袁绍阵营中的田丰、沮授甚至吕布手下的陈宫,他们遇事为其主做的分析、提出的建议也都准确、很好,但无奈袁绍、吕布均非明主,所以这几个谋臣的才能被后人忽略了。
其实,除了未能选择明主外,他们哪一点比贾诩、郭嘉差
郭嘉的确给曹操出了不少的好主意,但并不是曹操的每次胜利都源于郭嘉的计谋:比如,官渡之战,当与袁绍陷入相持时,曹操有心退兵,是荀彧而不是郭嘉阻止了他。
更何况,即使郭嘉在,曹操也不是没打过败仗,比如濮阳败给吕布、宛城败给张绣、征刘表张绣中贾诩之计等等,易中天为何对此视而不见呢
贾诩也一样,曹操征宛城破张绣,贾诩除了献投降计外,别无良策;张绣叛曹后依附刘表,曹操前往征伐,又大破之,贾诩同样束手无策。
曹操因袁绍袭许都而撤兵,此时的贾诩灵感来了,这便有了“贾文和料敌决胜”(对此,《三国演义》的描写和《三国志》基本相同)。
易中天为什么只提他后面的“料敌决胜”却避而不谈他前面的无计可施呢
郭嘉也好、贾诩也好,有主意他们就可以向曹操献计献策,没有主意他们就可以缄口不言,自有他人出谋划策,何况曹操本人也是足智多谋。
诸葛亮则不同,刘备大事小情都要问计于诸葛亮,而诸葛亮则须每求必应。
孰优孰劣,还不一目了然吗
马谡给诸葛亮出的主意也是百发百中,如果他没有后来的守街亭,是不是也可称为“天生的军事奇才、其军事能力超过诸葛亮”
如果仅仅出谋划策纸上谈兵就可算军事奇才,那赵括可称“天下第一军事奇才”了。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尚不被称为军事家,也没有人称其为“军事奇才”。
贾、郭被称之为“军事奇才”,实在是“军事奇谈”。
陈寿在《三国志*庞统法正传》中说:“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
”——庞统与荀彧(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并驾齐驱,法正和程昱、郭嘉相当——连庞统、荀彧都在郭嘉之上呢,更别提贾诩了。
为了“抗衡”诸葛亮,有些人还抬出周瑜、司马懿说事儿,然而,他们“抗衡”得了吗
周瑜,满打满算,就打了“赤壁之战”这一场硬仗,还是在自己的“主场”。
即便是赤壁之战,也不是他独自打的:“权…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诸葛)亮诣先主(刘备),并力拒曹公。
曹公败于赤壁…”——《三国志*诸葛亮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刘)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备与瑜等复共追”)——《三国志*周瑜传》。
无论从哪个资料看,赤壁之战都不是周瑜单独打的。
周瑜功劳确大,但不能全都算在他头上; 至于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比,我们还是看看蜀、魏、晋之外中立方人士吴人张俨怎样评价的吧——《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吴大鸿胪张俨作默记,其述佐篇论亮与司马宣王书曰:...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霸主。
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
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
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
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 “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这才是客观的评价
接下来,言归正传,谈一谈诸葛亮的军事实践与战绩:论文韬武略,曹操在三国时期可谓首屈一指,但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后,曹操就没再得到什么便宜。
而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由原来的“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一变而为无往不胜。
孔明不仅帮助刘备硬是在天下已被基本瓜分完毕的形势下“先取荆州后取川”,实现了《隆中对》中的预言;更以一介书生统领千军万马助东吴赤壁破曹、从荆州直取成都、六次北伐强大的曹魏令其惶惶不可终日。
而且,他与之作战的对手都十分强大,曹魏集团自不必说,就是益州刘璋,那也是久居川蜀,几代的地头蛇,又是易守难攻的地形,而诸葛亮仍能助刘备战而胜之(取川蜀庞统有功,但他过早阵亡。
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诸葛亮),这岂是“军事才能平平”所能做到的
三国时期,包括曹操在内,没有谁能超过诸葛亮带兵打仗的次数,如果他的军事才能不行,刘备、刘禅岂能让他长期最军队统帅,还不早就“下课了”
有些人(包括那个现在火得不可一世的易中天)根据陈寿《三国志》里一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便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实在是荒唐的很。
稍微动下脑子就能明白,作为西晋臣子,如果不这样说,那末,他将置其主子——宣帝司马懿于何地
即使如此,他也不得不通过司马懿之口夸赞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亮...卒...。
及军退,宣王(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这难道不是在称赞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是在夸奖他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吗
有些人总是讲这个胜仗是刘备打的,那个胜仗是刘备打的,可为什么不想想,在得到孔明之前,刘备东投西靠,如丧家之犬;得孔明之后,攻无不取战无不胜,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这难道是他在得了孔明之后突然自己脑袋开了窍而与孔明没有关系吗
比如,火烧博望,有人说是刘备干的,与诸葛亮无关,因为诸葛亮那时还没出山呢
果真如此吗
《裴松之注*三国志》记:“刘备以建安十三年败,遣亮使吴,亮以建兴五年抗表北伐,自倾覆至此整二十年。
然则备始与亮相遇,在败军之前一年时也”,也就是说,诸葛亮出山是在建安十二年。
而“(建安)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同上),夏侯敦、于禁败于博望应该是在曹操北征乌丸之后,如何能肯定地说火烧博望于诸葛亮无关呢
让我们看看世人是如何评价刘备与诸葛亮的:《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初,刘备袭蜀,丞相掾赵戬曰:‘刘备其不济乎
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
’徵士傅干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何为不济也
’”一个“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的人,居然终成鼎立三足之一,没有诸葛亮的“谋”,哪得如此
早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说过:“...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那末,为什么后来他未待“天下有变”就急于出击曹魏呢
有人说,这是诸葛亮自恃才能穷兵黩武。
但问题不能这样看: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
天下尽知这是个昏庸的皇帝。
有诸葛亮在,刘蜀固然可以自保,但一旦诸葛亮去世,则刘蜀必然成为别人(或曹魏、或孙吴)的口中食、囊中物,这一点也是天下尽知。
因此,诸葛亮必须要赶在自己在世时完成统一大业,即使力所不殆也要勉为其难以求一逞。
即所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诸葛亮《后出师表》)。
明了了这一点,对诸葛亮以最弱小的刘蜀却频繁征讨最强大的曹魏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但弱小蜀汉终究没能完成统一大业,对此,《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应该说这个看法是比较准确的。
然而,有些人却因此诟病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种人真是太浅薄了
拿破仑先有法俄战争之败,最后的滑铁卢战役使其再无回天之力,但全世界没有人否定他军事家的地位; 纵观曹操一生,尽管有众多谋士为其出谋划策,但也打了不少败仗,特别是灭袁绍、收荆州之后,其实力已是天下第一,尽管如此,还是遭遇了赤壁惨败,以后又在征汉中的作战中折损了大将夏侯渊,失利于刘备。
却没人因此否认曹操军事家的地位; 而诸葛亮完全凭着自己个人的智慧,统帅千军万马东征西讨,更多的时候都处于以弱敌强之势,却依然能攻城略地斩将夺隘进退自如,怎么就“军事才能平平”呢
这也太双重标准了吧。
更何况,北伐果真无功吗
第一次北伐夺得三郡,虽然得而复失但迁徙人口入汉中扩充了国力;第二次北伐进退有度,因故退兵时斩敌大将王双,令魏军望而却步不敢进逼;第三次北伐夺武都、阴平二郡扩展了蜀汉的版图;第四次曹魏强势攻蜀,诸葛亮以弱抗强,举重若轻潇洒御敌,轻松击退司马懿入寇;第五次北伐,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垒,获得“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之战果。
在因粮草不济而退兵时还顺手射杀了名将张郃;第六次北伐兵临渭水,直指长安,以十万军兵对抗二十万众,以弱敌强,主动出击,接连取胜,打得国力最为强大的曹魏及其统帅司马懿龟缩不敢出战。
正像前面提到的张俨所说的那样:“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如果不是征战途中诸葛亮病死与五丈原,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诸葛亮。
至于有些人认为诸葛亮的声誉是被《三国演义》捧起来的,更是荒唐之极。
说这话的人,既没有起码的历史常识,又没有起码的文学常识:“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给诸葛亮这样高评价的人是谁,诗圣杜甫。
难道唐朝的杜甫也会受明朝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
游过成都《武侯祠》的人都知道它门前有座建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的作者斐度是中唐时期功绩卓著的名宰相;书写者柳公绰是柳公权的哥哥,也是位大书法家,刻碑者鲁建是当时碑刻者中的绝顶高手。
因文、书、刻历来为人们称绝,所以此碑被称为“三绝碑”。
如此兴师动众,难道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
碑文言道:“尚父(姜子牙)作周,阿衡(伊尹)佐商,兼齐管(仲)、晏(婴),总汉萧(何)、张(良),异代而生,易地而理,遭遇丰约,亦皆然矣。
”如此高的评价,难道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
其实,与其说后人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不如说罗贯中、毛宗岗等人受了前人的影响更确切。
因为,毕竟人家生活的年代比我们距三国时代近了好几百年。
最后,我用杜甫的另一首咏颂诸葛亮的诗《《蜀相》》结束本文吧:“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带有”言”字的成语有哪些
薄唇轻言 不苟言笑 背惠食言 杯酒言欢 闭口不言 不可胜言 闭口无言 不可言传 不可言宣 不可言喻 不堪言状 不可言状 变色之言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博闻辩言 不幸而言中 不恤人言 不言不语 不言而信 不言而喻 不言而谕 悖言乱辞 秕言谬说 不以人废言 不知所言 币重言甘 惨不忍言 沉厚寡言 沉静寡言 沉默寡言 沉密寡言 刍荛之言 畅所欲言 出言不逊 出言成章 陈言肤词 察言观色 察言观行 沉毅寡言 成一家言 陈言老套 谗言佞语 耻言人过 出言吐词 出言吐气 出言吐语 昌言无忌 陈言务去 出言无状 出言有章 词言义正 创意造言 沉重寡言 沉重少言 大辩不言 顿腹之言 杜绝言路 杜口绝言 顿口无言 杜口无言 笃论高言 敦默寡言 德容言功 大言不惭 多言多语 多言繁称 德言工貌 德言工容 多言或中 谠言嘉论 德言容功 多言数穷 得意忘言 谠言直声 耳食之言 讹言惑众 恶言詈辞 恶言厉色 腹饱万言 附耳低言 肺腑之言 肤受之言 风言醋语 风言风语 放言高论 方言矩行 放言遣辞 烦言碎辞 风言雾语 发言盈庭 风言影语 犯言直谏 贵不可言 顾而言他 广开言路 敢怒而不敢言 敢怒敢言 姑妄言之 瞽言萏议 敢怨而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