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话语 > 装腔作势的话去对你自己放集锦96句

装腔作势的话去对你自己放集锦96句

时间:2020-11-06 03:03

引导语:李白《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下文是原文鉴赏与相关练习题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赏析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并不就此消沉。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非常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应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而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鑱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将进酒文言知识点练习题】

1.这首诗统摄全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人生得意需尽欢 B.天生我才必有用

C.径须沽取对君酌 D.与尔同消万古愁

3.加粗词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须一饮三百杯 会须:会、须,皆有应当之意。

B.将进酒,杯莫停 将:请。

C.斗酒十千恣欢谑 斗酒:比赛喝酒。

D.古来圣贤皆寂寞 寂寞:诗中是被人冷落的意思。

4.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B.奔流/到海/不复/回

C.千金/散尽/还/复来

D.莫使/金樽/空对/月

5.使用了典故的两句是【 】

A.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B.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C.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D.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6.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夫子”姓岑,“夫子”是对人的尊称,“先生”的意思;“丹丘生”名丹丘,“生”是对年青人的称呼。

B.“将进酒”是“请您喝酒”的意思,是李白根据诗歌的内容所命的诗题。

C.“钟鼓馔玉”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钟鼓,鸣钟击鼓作乐。馔玉,美好的'饮食。馔,吃喝。玉,玉一般美好。

D.置酒会友的并不是李白,“将进酒”是诗人酒酣耳热之际,兴会淋漓之时,将宾作主的狂放之态。

7.从哪些诗句揣摩此诗的背景是诗人被放逐的时候?

8.怎样解释诗歌开头的“君不见”三个字?

9.怎样理解诗人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起兴的作用?

10.“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与上下文有怎样的联系?

11.诗人为什么“但愿长醉不复醒”?

12.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时,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13.通过哪些词语,你看到了诗人狂放的感情?

1.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C

3.C

4.C

5.AB

6.B

7.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这些诗句中,可以揣摩出,这是诗人被赐金放还、出长安之后所作的一首诗。因为这些句子表现出对权贵的透彻了解和由此产生的蔑视和鄙弃,对权贵们嫉贤妒能、统治者压制人才的愤激和不满。而这只能在碰壁于朝廷之后。

8.您难道没有看见吗?常见于乐府诗的开头和结尾,以呼告的语气引起读者注意,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9.这一句有比兴的作用,以黄河水的急遽奔流和一去不复返引起人生短暂的慨叹,比喻人生易老,年华易逝;同时,以黄河的伟大永恒来反衬生命的渺小脆弱。

10.上下句都是这一句的原因和背景。人生既然如此短暂易逝、渺小脆弱,何必让它浸透在悲观伤感之中?如此旷世奇才,皇天终将不负,区区千金,不足挂怀,正好尽兴开怀。

11.这是诗人的愤激之辞。李白秉拿云之志,抱旷世奇才,常自比于谢安诸葛,希望辅佐君王,成就不世之业,却因君王昏庸、权奸当道、政治腐败、社会黑暗,诗人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理想彻底破灭。他无力改变这一切,于是只好逃入酒乡,从痛苦中摆脱出来。

12.曹植少以才华为父亲曹操赏识,谢灵运以为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他颇有功名事业心,一生追求“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却于

13.一,口气甚大,“呼儿”“与尔”,指挥倜傥。二,出手甚大,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千金裘换取美酒,以图一醉。三,倒宾为主,本是被友人招饮的落魄之客,此刻忘形,竟高踞一席,颐指气使,甚至提议典裘当马,其形骸之放达,情态之任诞,呼之欲出。

学会放下,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心灵的智慧,人生之中,我们为了追求生活的美好,在欲望的天空尽情地游走,看似逍遥,实则是我们都在今天与明天的得失中徘徊,看多了沧海与桑田,才发现风景并不是真正属于我,也不是由我所掌控的,能去欣赏的景致就好好地加以欣赏,能留驻的就多加珍惜,当一切随风而逝,那春绿的鲜花,那酒红的玫瑰,都在严寒的冬季沉积,沉积是一种寂寞的状态,也是心灵调和的一种无语的呐喊,放下俗世的纷争,放下我高贵的灵魂,去融合自然的风风雨雨,终会迎来新生命里轮回的那一天。

我们每天都在红尘里奔走,疲惫于来往穿梭的车站之间,我们会心生许多的压力,是人海的拥挤,还是自我寥落的心不能复苏,是天空的久远,还是时间无痕地溜走,让激情澎湃的我找不到心灵彼岸,是人生选择的缺陷,还是当我忘情投入的时候,所做的决定不能让为之两全其美地留存,其实生活本是一杯苦涩的咖啡,放下,如同在我们浓缩的咖啡中添加冰糖,学会放下,就会让我们生活中多了一点阳光的色彩,让我们在困惑中,在焦虑中,冷静下来,保持平和的心态,坦然地面对,优柔地处世。

每个人处世态度是不同的,在千差万别之中放得下与放不下无非只有二种,二者之间时常相互交叉又相互融合。在我的印象里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住在离我不远的城市社区生活,已经有82岁高龄的他,满头白发,但精神很好,心态也很平和,老伴前几年离她而去,我经常看见他在附近的公园里打太极拳,有时我也出去走走,散淡心情,站在他的后面模拟着他打拳的架势,装腔作势地跟着摆弄几下,一来二往,我也渐渐熟悉他的,他是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师,这么多年一直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他常对我说: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放下包袱,要学会减压,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不是一帆风顺地前行,但适当地给自己一个空间,一个能容纳自我快乐的舞台,舞台虽然很小,但很宁静,祥和,落叶虽然很轻,但自然有留芳的去处,我会小心地问他:老师这几年你一个人习惯吗?怎么不和你儿女生活一起,他哈哈地笑了,对我说:我年龄确实很大,但身体很好,子女工作很忙,而我很悠闲,我喜欢自己的小屋,在这里面可以念想我的老伴,也可以随心所欲地想睡就睡,想吃就吃,我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记得老伴在世的时候,牵挂地对我说:我身体不好,但我很想能陪伴你时间长点,我喜欢与你在一起的感觉,这样多一天就能多一天的快乐,我轻轻抚慰着老伴,别想太多,把心放下,有时间多去走一走,看一看,转移自己的情绪,这样对身心有好处,老伴会心地点头。坐在公园的凉亭里,我能从老人的嘴里读出人生的从容与自然,也能从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中,更多地感受生活的美以及内心深处美的残缺还有美的孤独。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去公园锻炼的机会少了,但我总会想起他曾经说的话,还有浮想起他舞蹈的'优柔的太极拳,当我有天再次走进公园,他还是在那个熟悉的地方依然舞蹈着他人生的步履,只是发现他的身旁多了一个老太太,他看见我的到来,高兴地拉着我的手说:小伙子,好久不见,一切都好吧?我说很好,我俏皮地把嘴贴在老师的耳朵边对他说:这位老太太是谁呀?是不是你现在的老伴,老头坦然地说:是的,本来我不打算再找了,怕亏欠过往的情感,怕世俗风雨的流言,但我细细地斟酌,我还活着,我就应该懂得取舍,该放下就去放下,放下并不意味着对以前生活的背叛,放下也是对新的生活的期待,对真实情感深深的眷恋,走了的,在我的心中藏留,留下的,彼此多去珍惜,实际上在夕阳无限的黄昏,人生总会残留一些想圆或未圆满的情素在里面,那是对人生无限的热爱,那是对生活神秘的追寻,也是对此生路途有多长无限的向往。

我曾追问过自己,试想步入黄昏的老者都能如此地善待生活,我们更当好好地珍惜自己,来装点今天与明天美好的梦话,可是人在旅途,并不是想要什么就能立马得到什么。

我有一位文学的朋友,他从小就热爱文学,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出版了一本书,可当他准备投稿出版第二本书的时候,却姗姗来迟,我很关心地问他,第二本文集出版了没有,他跟我说:还没有,我很着急的,出版合同都签了,可时间都过了好久,一直还没有出版的消息,我宽慰他说:别急,该来的一定会来,学会放下自己撒!能出版是好事情,不能出版一样去生活,我觉得写文章与出版不相矛盾,多写出优质的文章才是真快乐,淡薄名利,宁静才能致远,抛开世俗的偏见与褒贬,投入到你热爱的文学事业中去。文学朋友对我说:我也想放下,可我一直在路上,很想在旅途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情,欲望的无限延伸与追求就象打开这扇心灵的门,又将我这扇美梦的门关上。得与不得常左右我的视线,彷徨与失落常伴我左右,我真诚地对他说:得到又能怎样?不要过于追求人生的虚无,而应当脚踏实地地丈量前程的脚步,学会把心放下,如同把自己置身在一片荒凉的沙漠里,你想到最多的是生命的长河,以及在生命的浪花中泛起的生活的涟漪,那是快乐的生活,那是平实与自然,那是真诚的友爱,那是厚重的亲情,更是大地的亲吻。也是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才是生活的真实。

过了许久,当文学朋友再次与我联系的时候,开心地对我说,现在想开了,我应当在现实的基础上耕耘属于自己的未来,该有的自然会有,该来的一定会来,放下内心的杂念,抛弃虚无缥缈的幻梦,生命中许多人和事大抵如此,得到就将失去,失去了一定会来到,生命的轮回与生活的抗争融合在人生的江湖,我要学会洗涤自身,我要懂得放下包袱,才能开动机器。放下,让自我暂时得到一次舒缓的机会,让人生的风景得到一次真心的回返,让自己的心情得到一次全新的体验与感受。

学会放下,是人生的智慧,是在痛苦与欢乐中人生的暂时的停歇,学会放下,是对前尘往事的追忆,也是对生命未来的憧憬,放下并不意味我从此消沉,落寞,而是在生命的旅途中更好地添加生活的勇气,勇敢地跨越属于你的还是你的生活的真实。学会放下,沿着你人生的方向前进。

修行无秘诀,放下妄念歇,放不下的原因是着相有私心

修行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无论念佛、念咒、诵经、礼拜、听经闻法,这都是方便善巧,目的都是为了去私心贪心、执着心。能做到万缘放下,一切都不挂在心上,没有一切的私心、贪心与分别执着心,妄念歇下,即是菩提。

修行就是修心,而不是走形式,更不是装腔作势、弄虚作假,是要真做、真干、真行、真放下,真的空心,没有一点贪心、私心与执着,真的没有一点的自我分别、爱憎取舍心。修心就是要落实在这一句上,一定要做到、行为到,要真正的无私、无爱憎取舍的自我分别心。这一句是我们所有修心学佛人的宗旨,也是我们学佛必须要实践的必要手段。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得真实的受用。

学佛有两种方法可以入门。第一是先修后开悟。也就是先放下对世间一切名利情爱的执着,选择一个方法达到一念不生,认取无念的灵知为真实不虚的真实本性,就不会再着相,更不会再生烦恼。因为一切的烦恼,皆因着相、生心分别、动爱憎心而造成的。不着相,明了万法皆空皆幻,一切皆不可得,无爱憎心,即名之为见性开悟。第二种方法是先悟后修。如果善根成熟,遇善知识指点,认识无念的空性灵知是自己的本性,明了万法皆空皆幻皆不可得,从此万缘放下,不再动一丝一毫的贪心、私心、分别执着心,时时观心不着相,无私心、无爱憎取舍心,这就是悟后真修。悟的是缘起性空,一切皆不可得,不再执取。见的是空性理体,见个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也就是见理明理,心空不再着相、分别、执着、追求、爱憎,即名之为见性,又名之为开悟。

我们日常经常说的话中,即包含着佛法的道理,如“我知道了”,这四个字是我们一般人常讲的话,却不知道这话中把我们学佛的整个过程,理与事说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首先要明白我是谁?我是什么?我们总是把身与我们的分别心当成是我,这是一个天大的错误。不明白空性的灵知时时的'常知,即是真我,我就是无贪、无分别的灵知,也叫知觉,即名之为真性、真身、真法、真我,也就是每一个众生都具备的知觉就是真我,就是真法,就是真佛,就是真理,也叫真性、实性、自性、本性、佛性等等本来无名的空无所有、没有一点东西,但不是断灭、不是不知、不是不明、不是不清楚。了了的灵知不着相即是真我,我即是灵知觉性。灵知觉性人人都具备、都具有、一点不缺不少,可我们就是不认识,才有无量无边的烦恼、生死轮回的痛苦。若能认可自己本具的不生不来的空性灵知不着相,即是认识了真我。我即是了了的常知,认知即认我、即见我,我即是无相无一物的灵知。认可了我即是灵知,即名得道,即是无上大道,即是真正悟道。道即是认可灵知不着相,无私心、无烦恼,道并不是真有个道,空性的灵知即名大道。大道无道,就是一切不执着,心空了了,即名道。所以说我即是知,知即名道,道即是了,了即是道,道即是了了的常知,常知即是我。也可以说,我能了了分明,常知常觉不着相,即是无上的光明大道。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我知道了”这四个字的深刻含义。若能真实悟出这四个字的真实义,即名开悟,即名开智慧。能够不着相,明了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的义理,不再着相分别,即是真见性、真开悟。这四个字虽然很平常,但意义非常深刻。有我才会修行悟道,究竟我是什么?道又是什么?认可灵知不着相为最重要,安住灵知心空即了。自心如果能空了无一丝分别执着,了了的常知即刻现前。了即是道,道即是知,知即是我。要见真我必须心空了,心能空了即是大道,大道即是了了常知,了了的常知即是真我。反反正正的这样说,明白的人一听就明白,不明白的人越听越不明白。若能心空无念,了了常知不着一切相,没有明白的明白是真明白,就是了了的常知,即是真我。这就是“我知道了”的真实含义。

为什么我们有很多人一听道理即明白,遇到事相上就是放不下、有牵挂、有粘黏、有贪恋、情执、计较呢?就是因为不见本性,不认识自我,没有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没有智慧,就着相当真当实有。认为我有、家有、儿女亲人有、情爱名利有、荣华富贵有、金钱物资享受有、事业地位名誉有,就把这一切的梦幻泡影当成真实,认为实有,执着不放。把虚幻不实、根本就没有、只是一时的虚幻假相当成真的实有,去拼命追求。一生奔波忙碌就是为了这些根本就得不到的镜中影、水中月,一生苦苦追求忙碌就是为了这些自认为是实有的、是真实的、能得到的梦幻泡影。根本的原因是没有见性,没有真正认识自我,没有见到真正的真我,才会认假当真、认贼作父。这都是因为着相有我执、我见、没有见性开智慧的原因。若能当下见性,认识真正的自己,见到自我的真身,无一物绝对的真空才是真我真身,才会放舍一切的贪爱执着,才会放下一切的贪恋私心、执着心。不用任何人说,更不用任何人劝,自己自然放舍,不着一切幻相,自然无私心、无贪心、无执着心。所以佛菩萨度众生,只是让人见性明理,让自己救度自己。

去掉私心贪心、执着心,不着一切的幻相,用一颗平等慈悲的智慧心,随缘帮助一切众生,做到自己应该做到的,去私心贪心、执着心,不着一切幻相,也让众生自己心甘情愿的用一颗平等慈悲智慧心随缘帮助自己有缘的众生,见性不着相。这样一层一层的传递下去,无穷无尽的传递下去。先觉悟见性的人,帮助以后的人再觉悟见性。就如爷爷奶奶是祖爷爷祖奶奶的儿女,祖爷爷祖奶奶把爷爷奶奶养大成人,爷爷奶奶再把爸爸妈妈养育成人。爸爸又是爷爷奶奶的儿子,而我又是爸爸妈妈的儿子,爸爸妈妈把我养大成人,我又会成为我儿子的父母,我即是别人的儿女,又是别人的父母,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先觉悟的佛,让没觉悟的众生见性成了佛,再去救度还没有见性的众生。佛是由众生而成,众生必须靠佛来接引指导救度。等自己见性觉悟后,再度还没有觉悟的众生。见性即名之为佛,不见性即名之为众生,有私心即是烦恼生死,舍己为众生即是清净解脱。迷悟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在三身之中,以法身为根本。佛好比一棵大树,法身好比是树根,报身好比是树身,化身好比是树的树叶。无论是树身树叶,都是从树根而生。如果没有树根,不可能有树身、有树叶,就是有也不能生长。由此而知,我们修学无上佛道,第一步先要证法身。法身就是成佛的根本。证到法身不再着相,历事练心去掉自私自利的习气,去掉贪恋、情执、牵挂的习气,去掉我执、我见、我慢、我是、我有理的习气,自然就能很快证得报身。也就是说,认可一念断处的灵知就是亲证法身。虽然当下还没有什么神通感应,只要去尽习气,神通、智慧、道力自然现前,五眼六通一时齐发。因为,证法身就如具备了树根,必然会有树身、树叶,这些都是由树根而生。这就是证法身的殊胜无比之处,一切诸佛都是证到了法身而成就的无上佛道。证到法身不着相,没有贪求执着心,就是自己具备了神通感应也不会向别人炫耀,因为这是解脱道路的影,不是根本。有神通就是等于没神通,没有神通也不会再求神通,因为神通是法身的影子,智慧是法身的妙用。

认可一念断处的灵知不再怀疑、不再动摇。只有真正认可才能真正承当。承当二字非常重要,承当就是认定,没有丝毫含糊,更没有丝毫变动,认可承当的当下心即立刻清净。一切妄念来时,安住自己的本性,用空性一照即空,一空即了,一切妄念都不能再祸乱自心,自心中的空性智慧自然而然现前起妙用,一切的执着、贪心私心、粘黏心,当下彻底瓦解。有点余习,不能为害,用空性慧一觉一照一观,当下即空即了。这正是当下认可承当,这一念断处的了了灵知最殊胜的地方,也是我们无始旷大劫以来最为顶峰造极的大福报。一旦认可承当,还要安住不动摇、不着相,一旦着相动私心,即是没有站稳脚跟。“认可承当,站稳脚跟”这八个字很重要,是我们此生真正解脱的根本所在。首先要认可承当不再疑惑,然后是站稳脚跟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动摇就是着相生分别心、名利心、贪心、执着心,有挂碍就是没有站稳脚跟,心中有我知、我见、我慢、我行我素,就是没有站稳脚跟。若能真正做到“认可承当,站稳脚跟”这八个字,如如不动分别心,真实智慧平等慈悲自然现前。

知道歌

身是假合本无我,心如阵风更无我。

身心皆幻没有我,我是虚幻方便说。

说我无我我本空,空性灵知即真我。

真我无我常灵知,知道知道知是我。

只因着相不认知,忘记真我要假我。

假我为我我烦恼,真我无我真消遥。

做到忘我认灵知,知觉灵知是真我。

真我无我常灵知,当下知觉即是我。

是我无我认灵知,知道灵知知是我。

认知认知认灵知,了了常知即大道。

大道无形更无相,无名无相知是道。

知道知道常知道,平常知觉即是道。

悟道成道认灵知,灵知之心是名道。

了了灵知只是知,知道知道知是道。

知道无我常灵知,认知之人即得道。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