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抗战观后感1500聚集100条

抗战观后感1500聚集100条

时间:2019-06-19 08:08

《抗战》这部影片,既让我内心沉重,又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与希望.抗日战争,是刻在每个中国人内心的一场抹不去的战争.影片让我——个未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民族所承受的深重灾难.这激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中华民族要承受如此深重的灾难 一场一场的屠杀,怎么就发生了在中华民族身上 这样的思考使人反省民族本身存在的问题.当一场屠杀降临,不仅屠杀者有罪,被屠杀者也应该思考与反省.

然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民族的坚强不屈和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中发挥的伟大作用.面对如此残暴的敌人,中国人从来就是不怕死的'.影片中的一个个细节深深打动了我,让我震慑于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领导和团结,她的作战方式,她的立场,都让人看到了一点:胜利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

我觉得这部影片拍得很有必要.在新世纪的教育中让学生观看也很有必要.中国人民,是需要铭记历史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想这句话是不会过时的.更加重要的事,影片让人

1.《兰亭》

《兰亭》让我们看到电影应该回到文化、回到现实、回到人本,中国电影已经到了重视生活本真而透射时代真义的关口了。

看侯孝贤监制、程晓玲编剧、肖风导演的抗日电影《兰亭》,不由想到:中国电影理应走出去,但首先要走进人心;要入人心需要先有信心,这信心来自于文化精神的坚守。真正的好电影是给人情感律动和精神愉悦的,看了难以忘怀,思绪翻腾,心中激荡起恋恋不舍的情感。《兰亭》就是这样一部独特的作品。

眼下这个年代,电影屈就于行进中的市场化,已经渐渐丧失文化坚守,执着于精神创造变得稀罕。像《兰亭》这样不俯身于娱乐市场法则,是中国电影乃至中国艺术多么需要的沉静个性!被惊心动魄的奇观震撼、走出影院却很少回味的电影太多太多,动感似乎是时代给予的常态,不如此不足以吸引人,但吸引人的同时又有多少能入心动情?危险在于,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模仿好莱坞类型片,试图大收回报,

《兰亭》的主人公林耕,一个多少有些江湖气息的小人物,在抗日年代却娶了一个温柔的日本妻子秀代,他试图隐瞒秀代的身份以免她受伤害,却看到亲人兄弟们被无

《兰亭》的独特在风格,在故事,在角度,也在情感表现。导演肖风一贯的风格是奇峻蕴藏于常态、散文诗般的行云流水却高潮迭出。非职业演员让影片一开始就恍如生活之不起眼,战争的危险并非剑拔弩张,呈现的反而是蝴蝶湾的悠然安宁,但正是在这样的常态下暗流潜滋默长,紧张慢慢袭来直至残暴屠杀降临,战争的可怕和反抗的渐生因而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奇特之处在于中日人物之间异常的纠葛。林耕原本喜欢日本女孩秀代,她却以自身残疾为由冷酷地拒绝了;日本商人井上落魄时投靠林耕并且信誓旦旦不做军人,最后却成为对自己孩子和中国百姓下毒手的施暴者;秀代爱上林耕和中国,愤怒斥责父亲的残暴,和丈夫一起帮助游击队;林耕原本靠武力谋生江湖,却慢慢卷入抗战大业而英勇捐躯,等等。在初衷与结果大相径庭的演进中,一个传奇般的江南抗战故事发生了。

《兰亭》角度非为一般战争片的轰轰烈烈,而是在舒缓的生活情态、人际纠葛中慢慢展开,凸显侵略暴戾的可怕和人民变为勇士的合理性。中日两国个体身上又巧妙折射了敌友的微妙关系,大到侵略与保家卫国,中到诚信守义与否,小到恩怨德行的把持,等等,都令人信服。

进一步看,《兰亭》将情感沉淀与民族历史的挖掘交融在一起。我们看历史不应该遮蔽毛糙的一面,不应该忽略多样性,人性的复杂在林耕的反抗中体现出来,那既是江南地域独特性使然,又是整个国家的真切折射。守着自己的蝴蝶湾却被侵略打破,护卫着个体私情却不能不投身民族大业的洪流,从“活着就有一切”的信念,到为正义事业哪怕是死也快慰等,表现得都那样自如,情感铺展动人。看到绍兴街巷里弄的老太太不动声色地锤击鬼子兵的沉稳,我们知道当一个民族哪怕是江南那温柔之地的老人都起来反击时,抗战怎么会不取得胜利。当发誓不当军人的井上最终成为侵略者并且杀了抗日义士、杀了亲生女儿时,当守着妻子躲避在世外桃源的林耕最终成为杀敌勇士时,当秀代当着父亲的面说出“你是人类的耻辱”时,影片巧妙完成了个体情感透射时代大义的艺术表达,爱恨的故事鲜活地呈现着时代生活的必然。《兰亭》让我们看到电影应该回到文化、回到现实、回到人本,中国电影已经到了重视生活本真而透射时代真义的关口了。美好来自于真实的情感投入而不是投机的夸饰。不能不惊讶于一个柔弱山水中小人物的情感故事,居然在影片收尾处顺乎情节自然地从池塘泥水中挺立起一群被掩护的抗敌伤员们,这雕塑般的群像就是普通人成为国家精神的象征。所以可以坚定地说:人文情怀的坚守不仅是表现的需要,而且是中国电影应该把守的精神境界!

2.电影《活着》观后感

《活着》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它将中国社会的缩影投射到小人物福贵身上,让我从电影里深切生动地感受到了中国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社会变化,尤其是农村因为政治变革所发生的变化。不得不感叹,人总是活在时代里,历史是被推动着前进的。

四十年代,战乱与变革。根据历史书所传达的信息,四十年代大概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那个时期初期抗日战争刚结束就开始了接着解放战争,后来新中国成立了,又开始了土地改革。福贵,一个嗜赌如命的顽固子弟,几经变故,却仍旧活着。影片是具有戏剧性的情节,龙二费尽心思以赌的方式骗取了福贵家的老宅,却因此丢掉了性命。福贵因为赌失去亲人,却戒掉了赌,洗心革面做人;被拉去参战险些丧生,却凭借之前所学一技之长得以活命。这大概就是活着的戏剧性,你永远不知道生活会发生什么预料之外的事情。

五十年代,盲目追逐。这个时期充斥着活在时代里的愚昧,片面追求快速的经济发展,不顾实际情况违背生产规律搞“大跃进”。福贵一家活在这个时代里,此时福贵的性格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之前破罐子破摔的放荡不羁变成了努力生活的小心翼翼。而家珍之前没有的强硬风格就被凸现出来了,在旧中国,她是面对丈夫日日赌博不着家只有吞声咽气的女子,在五十年代她敢于和丈夫争执,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是时代给予她的改变。影片中还强调了时代赋予人的悲剧,有庆的'死是“大跃进”对人民生活破坏的一个剪影,虽然和原著不同,但这个改变或许是导演张艺谋渴望借助来表达他对一些政治事件的看法。但是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要特意刻画凤霞对春生说”春生你欠我们家一条人命”这一情节呢?只知道有庆虽然死了,但是其他人仍然活着。

六十年代,动荡不安。然而虽然福贵一家属于城镇平民,仍然受到文革的影响,那么文革对于知识分子家庭甚至不属于当时认可成分家庭的迫害简直不可想象。影片在这里使用先扬后抑的艺术表达方式,凤霞嫁了一个工人,生活幸福,福贵一家的日子慢慢变好。出人意料的是,事情在往好处发展的时候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悲剧,不幸再次发生。老教授吃了七个馒头差点被噎死,令人悲哀;凤霞因红卫兵没有

对于电影最深的印象,不是活着的人,而是一件死物。剧中的皮影戏,伴随了福贵大半辈子,从最初的赌馆浪荡,到之后的生活维艰,从最初的活命之物,到之后的灰烬青烟,短短几十年,却是沧海桑田。而人类即使面对生离死别,历经风风雨,却因繁衍生生不息,仍然存在。几十年里,中国农村在变化,中国农民仍然活着,活在时代里。

3.《地道战》观后感

《地道战》这部影片从小就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抗日电影,每当电影里传来“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这样坚定而雄壮的旋律,我心中都不禁热血沸腾,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这部电影的经典程度在于它至今仍让人百看不厌,影片智能双全的高传宝,一片忠诚的老钟叔,还有汉奸汤司令以及那个穷凶极恶的日本山田队长,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如片中的那些动听的音乐也如天籁,紧紧萦绕耳际,挥之不去。

这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抗日持久战的第五年,日本侵略者禁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急于要把华北变成兵站基地,大规模的掠夺人力、物力资源。从而开始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更加疯狂残酷的大扫荡。冀中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群众性的游击战,创造了各式各样的作战方法,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没有先进的武器,但高家庄的人民想出了挖地道的好方法。他们在平原的地下开凿地道,家家相连,户户相通,地上地下连为一体,为鬼子布下天罗地网。有几个汉奸冒充八路军武工队来到高家庄,想刺探高家庄的地道位置。开始高家庄的接待人员差点上了这些汉奸的当,后来这些汉奸露出了一点狐狸尾巴,被高传宝发现了,他很机智地把这些汉奸引到了一个地道里面,把他们制服了,真正的八路军武工队来了后,汉奸面目全部暴露。后来日本鬼子对高家庄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派了几百个鬼子扫荡高家庄。高家庄的男女老少都武装起来参加了反扫荡的斗争。整个高家庄,村里村外,到外都成了埋葬日本帝国主义的汪洋大海,房上房下,火坑上,灶台下,到处都是复仇的枪口和子弹。敌军大败,原本耀武扬威的他们,现已闻风丧胆,以前狼烟四起的高家庄,现已欢呼雀跃:刚刚气势汹汹的鬼子,现已抱头鼠窜……我想人民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的,人民的勇气更是可歌可泣的,难怪有人说:“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

一部精彩的革命影片,能反映出人民的机智勇敢;一部感人的革命影片,能使人百看不厌;一部成功的革命影片,能让人感受到无穷的斗志。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回望这六十年的峥

作为交通银行的新员工,同时也是一名光荣的党员,我从《地道战》这部老片中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启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越是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排除万难的决心、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永远不灭的激情,更要注重工作方法和方式。我们的革命先烈在困难的环境中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好方法,犹如神兵天助一样打的敌人措手不及。我们湖北交行面临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在员工培训的时候领导就对我们说过湖北交行作为一个环境资源并不突出的中部地区,却做出了全国交行系统内排名突出的业绩,靠的就是我们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主动的探索和发掘。我们只有努力提高自主性、创造性,发扬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和湖北交行一同进步成长!

第1篇:我的抗战

《我的抗战》可以说是口述历史,通过采访一些抗日老战士或其子女,来回顾那场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历史。该片中的主人公很多为普通战士,并且讲述的应该是真实的历史,不象电视剧那样,演的大多为当官的,剧情也夸大太多。

在8年抗战中,很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成了难民。那时候,中国空前的团结。在敌强我弱、武器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只好拿人筑成长城,以空间来换取时间,尽管三分之二国土沦丧,依然坚持抗战。那时候,很多人不仅面临死亡的威胁,还经常忍饥挨饿。

在《我的抗战》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有这样两个情节:

1、李敏,一个十四岁的东北抗联战士,在突围时与敌人相遇,在经过短暂而血腥的战斗之后,很多战士牺牲,部分人伺机冲出,这其中包括李敏。李敏走在前头,后面跟着几个抗联女战士。走着走着,李敏发觉不对劲,在齐膝深的雪中费力转身往后看,发现几个黑点,还发现了敌人的骑兵---后面的战士被俘了。她赶紧躲入一树丛中,往雪里边钻,能钻多深钻多深,这时她已顾不上冷了。敌人上来了,她的心跳到了嗓子眼。还好敌人没有发现她。确信日伪军走远后,她爬了出来。在路上捡到了一只老鼠,她把它放进了口袋里,她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饿的时候只有雪。东北,天黑的早。她忽然听到了狼叫声,并且不是一只,她很害怕,心想,今天晚上估计自己要做狼的美餐了。忽然她想到别人教她的,碰到狼后敲击树可把狼吓走。她拿起树枝使劲敲起树来,狼果然被吓跑了。她到了一个自认为安全的地带,烧着了火,将刚才拾的老鼠烤了烤,吃了,她觉得很香。(如果现在你发现在你碗里,有一只老鼠,不仅你吃不下去,原先吃的也会吐出来。)在树林里强捱了一夜,天亮的时候,她发现了一个小屋,她跑向那个小屋,想暖和暖和,休息休息,但快到跟前时,一个日本人出来了,她胡乱打了一枪,掉头就跑,敌人没有追上。找了几天,她终于找到了其他的抗联战士,战士们向她迎过来,而她终于支撑不住,晕倒了。

2、一名战士(八路军还是国民党,叫什么名字都忘了)被日本人俘虏后,敌人严刑拷打,逼他说出情报,他没有说。最后敌人决定处死他,时间定在1945年8月14日。这一天,首先是他的战友被带了出来,执行了绞刑。他还记得他的战友临走时,对他说,我先走了。轮到他时,那天行刑的喝多了,晚来了一个小时,时间改在了第二天的下午。(处决犯人一般在下午2点到4点。)不知他是以怎样复杂的心情度过的那一天。谁知第二天中午时,太阳旗降下了,日本投降了,战俘都被放了,他获得了新生。以后他把8月15日作为自己的生日。

日本投降后,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中国没有索要赔款。据说是周恩来认为,侵华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责任应由日本政府来负。而如果索要赔款,就会转稼到日本老百姓头上。对于这样的观点,我很不赞同。日本是由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组成的,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将它们隔裂。日本兵有几个是贵族子弟?还不都是普通老百姓。不仅应让日本赔,还应该让他赔个倾家荡产,使他永无侵略他国的能力。

为在抗日战争中死去的300万将士和2000万人民致哀。

第2篇:《我的抗战》纪录片观后感

“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这是麦克阿瑟说的,说给所有老兵、所有经历过战争的老兵。诚然,经过了战争的洗礼,老兵没有死,而相对短暂、血腥、残酷、热血沸腾的战争岁月,之后漫长的日子该怎么度过?战争的伤痛如何消弭?这是多数人不会去考虑的。料想八年抗战涉及到了多少人?而他们,正在迅速地凋零,与之凋零的便是那段真实的有着切身感受的历史了。

相对于日本兵较高的文化素养,参加抗战的中国军人普遍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够读写的人本就不多,这就注定了多数人很难留下些什么。何况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往往让人不由自主地隐藏,不敢回想,这就注定了绝大多数的历史将会随着老兵们生命 的凋零而被隐藏。至于某些意识形态的需要,使得我们总在文艺作品里看到猥琐无能的敌人和英明神武的我军,就像古时候的战斗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乔治奥威尔的这句话道出了历史在统治者手中的作用。我们未必是不尊重历史的,但尊重的原因往往出于利用。所以历史这一宏大的概念似乎是与我们无关的。其实现在的每一天每一刻转眼就是历史,我们每个人的记忆和经历其实都是历史,或许渺小,至少也是潮流中的一滴水,一样是可以反射阳光的。尊重历史没有那么大,其实就是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存在的意义,哪怕它多么微不足道。

《我的抗战》带来的震撼无疑的巨大的,因为历史,因为真实,因为那些凋零的老兵,因为那每个人留存的碎片。想到《集结号》里那句台词:“本来爹妈都是起了名的,怎么都成无名了呢?”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无论是战争、抑或其他灾难,我们能想起那些逝去的生命、那些最后代表生命意义的名字吗?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也只存在于熟悉的这个小圈子里,最终不过随风凋零,了无痕迹。我们奢求意义吗?未必,但我们需要价值和证明。

读《我的抗战》,除了感受真实的历史和经历之外,恐怕更多的就是在于对历史、对个人经历的审视,乃至可以看到自己——我有我的历史,我并不渺小!有这样的尊重,就是希望所在了。时间可以让一切凋零,很多东西却不该被抹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便是一种期望了。

第3篇:《我的抗战》观后感

这是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主写的一本纪念抗日战争抗战老兵的书籍,认识作者崔永元这个人是从他主持的节目《小崔说事》开始,这是一个爱憎分明,敢说实话的人。

为什么要买这本书,只因封面简介上鲜红的大字:“300位抗战亲历者时空绝唱,拷问每个中国人的良知!”

由于一些不能细说的`原因,以及我们从小接触到的历史教育中的刻意回避,我对这段屈辱的近代史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倭寇侵略了我们八年,杀了很多的中国人,做了很多丧尽天良的事情,却未能了解到更细节的一些部分。

看完整本书虽然不能让我记住每位抗战英雄的名字,但是给我的震撼却是不小的!中国军队使用着低劣的武器,用血肉之躯阻挡倭寇的勇气和抗战期间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的功绩是不能让我们忘记的。

时光如梭,现在那些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已经越来越少了,他们的亲身讲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不仅仅能够提醒我们和平的来之不易,更能还原那个时代的真实,其史料价值难以估量,堪称无价。

抛开土地面积和人口不记,当时的日本已经是一个可以自主生产航空母舰的超级军事大国,而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国力空虚,经济十分落后,各省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军队武器落后,子弹尚且无法达到保量生产,国际上毫无地位,然就是在这样一种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条件下,中国人挺直了腰板,用意志和气节战胜了对手。

我是广东人,所以我对粤军抗战的描写片段记忆的更加深刻,粤军,既广东军队的简称,在国民党军队中属杂牌军编制,装备十分低劣,两个个师一万人,只有半数配了枪,剩余的靠大刀作战,1937年7月,淞沪会战打响,就是这样一支极为简陋的部队,我们的广东子弟兵,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国家存亡,穿着草鞋背着大刀,离开家乡开赴千里之外的上海与日本鬼子的飞机大炮坦克战斗了三个月,随后淞沪会战失败,他们又撤退并参与了南京保卫战,首都最终没能守住,十万中国官兵在放下武器后惨遭日军屠杀,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扬子江,染红了石头城。但是,有支部队在南京陷落前夕却冲出了太平门,沿紫金山北麓向东突围,先后在仙鹤门、汤山等地与日军苦战,他们正是这支穿着草鞋背着大刀的部队,我们的广东子弟兵,这一刻我真的很自豪。

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但和许多极其仇恨日本人的中国人不同,崔永元记录抗战,他说不是煽动仇恨,也绝不希望简单地激起民族仇视和对立。

作者崔永元不仅关注抗战历史,还从两国国民素质角度上考察中日问题。崔永元在日本地铁上,看到一个人喝得醉醺醺,前面的人都不躲,吐得前面那个人身上都是污物,结果那个人把手绢掏出来,他先给那个喝醉的人擦。崔永元说:“我们很难做到,真的,这些东西其实挺刺激我的。因为我看得越多,越觉得心里难受。我就想,我们的足球队踢不过他们,我们产品不如他们好,为什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就是因为我们国民素质整体要比人家低,我们才什么都不行,我着急这个事情。”

历史已经过去,我们要做的不是仇恨,而是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缅怀诸先烈,莫让屈辱的历史重现。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