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的鼓声
2017年4月17日,由我担任编剧之一的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在北京举行了首映式。当震撼的纳格拉鼓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激荡的时候,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有千万只鼓槌打在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20xx年10月,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高黄刚先生(也是本片的编剧之一)和我第一次谈到"访惠聚"驻村工作题材电影的创作时,我的心中一片茫然。"访惠聚"驻村工作的体量实在是太庞大了--每年7万名干部,在新疆一万多个乡村、社区驻村工作,上千万群众直接从中受益。要把这个在新疆近几年来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牵扯层面最多的政治工作,用电影的方式来表达,我感到老虎吃天,一筹莫展。
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先用最笨的办法。我开始大量浏览"访惠聚"驻村工作的各类新闻报道,文件资料,采访曾经驻过村的干部,试图从中采撷到哪怕一个触碰心灵的瞬间。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我突然在海量的报道里发现了一篇"鼓声响起的地方",激动不已的我立即拨通了高厂长的电话。多年担任制片人、策划人、出品人的高黄刚在电话那头兴奋不已,艺术直觉告诉他,这是块上好的"籽料"!
20xx年初,在和田仲冬的暖阳下,我和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也是本片的编剧之一)在南疆大地上展开了一次收获颇丰的行走。整个采风是在满满的感慨和感动中度过的,故事太多,感受更多,一些场景到今天还不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并在我的内心掀起波澜。有好几次,当我正在专注地采访、认真地记录时,接受采访的驻村干部早已泪流满面了,毫无准备也根本没有前兆。我的心灵被震撼了。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平日稳健内敛的干部变得如此"脆弱"?
近一年的剧本创作过程是艰辛、痛苦与喜悦糅杂在一起的"胡辣汤",现在每每回忆起来还是感慨万分。编剧创作团队之间的商榷、争论、妥协,剧本人物重塑、结构大变、推倒重来,人物死而复生,生而复死,如今都历历在目。我们和剧中的人物谈着恋爱,闹着别扭,时而天各一方,时而合二为一,有时干脆就是他们的"真身"。
剧组克服南疆昼夜温差大、转场路途遥远的困难,克服和田多日的沙尘,喀什突来的飞雪,在曙色未明的深秋黎明望着星星出发,在一身尘土满身疲惫中再看着星星归来......
现在,影片终于和观众见面了,我心里的鼓也终于打响了。我爱这鼓声,它给了我太多的美好回忆:在和田的一个清晨,我终于想出了剧本中一个一直没有解决圆满、影片开机后还在困扰我们的高潮处理方式,我立即和厂长、导演沟通,并达成共识--多日思想上的困扰和精神上的煎熬终于释放了。中午,在距离喀拉喀什河渠首不远的拍摄现场,一个沙土丘陵上,我倒在剧组服装厢式货车的车厢地板上,沉沉地睡去......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1000字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摩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电影家协会等电影领域的专家、教授、电影工作者等先集体观摩影片,随后对影片的主题、风格、表现内容及思想艺术性等进行了广泛研讨。与会影视专家一致认为,该影片立意高远,思想深邃,艺术感染力强,是一部具有崇高精神内涵的优秀电影,应当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大家将利用各种有效方式,积极向全社会推介这部优秀影片。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张宏。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张宏说,这部影片将主旋律、文艺片、故事片非常好地结合起来,体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影片让观众感受到维吾尔族人民的勤劳质朴、善良热情,驻村工作队的奉献与辛苦,宗教极端思想对当地百姓正常的文化、生活的肆意践踏和破坏,更加凸显出民族团结对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整部影片润物细无声。我们中国电影协会愿意尽最大的力量来帮助推广这部电影。
《中国艺术报》社长向云驹表示,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震撼士气、鼓舞人心。我们大家都非常关注新疆的发展,影片真实地反映了驻村工作队与宗教极端思想斗争的情况,让我们看到了新疆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优秀的文化作品对新疆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贡献不言而喻。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让我们眼前一亮,展现出了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重要性。
中国电影出版社社长、《电影艺术》主编宋岱表示,影片艺术感染力好、题材选择好,如此重大的题材,通过小的切口表达出来,非常了不起。我们要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就需要用正能量对冲噪音杂音,创作出更多这样优秀的艺术作品,成风化人。影片里的音乐也非常好,既有粗犷又有婉约,打动人心。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王一川说,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就四个字“鼓舞人心”。影片尽显新疆之美,有新疆的自然风光之美、风土人情之美,激发、唤起大家热爱新疆的美好感情。同时,真实再现了新疆“访惠聚”驻村工作的成效,值得学习,令人鼓舞。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钟大丰表示,在这部电影里小孩敲的鼓,和在河边跳的舞,实际是一个文化象征。片子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么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打鼓、跳舞怎么就成了文化禁忌?我们怎么能够唤醒人们,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探索,整个影片也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并最终随着驻村工作队的努力,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部电影对于民族的性格、民族特征呈现非常到位,很有启发性,我看到的是一个认认真真做出来的精品。
5月15日,体训二大队组织在队的干部职工,前往新艺影剧院观看影片《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该片是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各项社会事业发生的巨大变化为时代背景,以自治区正在开展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名叫阿依古丽的小女孩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实现舞蹈梦想的感人故事。
故事发生在塔克拉玛干南缘的一个村子里,这里原本是有名的“纳格拉鼓鼓乡”,村民们有着维吾尔族热情豁达乐观的天性,大家最擅长的就是打鼓、跳舞。但随着宗教极端思想的侵蚀,村子里再也没有鼓声,少女们被逼着早早嫁人,婚礼上听不到欢声笑语,女性被迫藏起了鲜艳的艾德莱斯绸衣裙,敲了一辈子纳格拉鼓的老人不得不把鼓藏到箱子里……宗教极端思想如黑雾笼罩了乡村曾经蔚蓝的天空。
“访惠聚”驻村工作队进村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作队初入村庄时,路边还有穿长袍、戴黑色面纱的少女;节庆时工作队召集村民领花头巾,村民们也穿着黑色、灰色等冷色的服装,整个村子十分压抑。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些从首府各个机关走进村庄的各族干部,和村民们一起日出而起日落而息。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村子里有了第一条柏油路,从此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村民都不再受到泥泞和沙尘的困扰;村里建起了可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广场,让村民们尤其是年轻人有了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场所,大大挤压了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空间;工作队把农业技术人员请到田间地头,给农民传授种植红枣的先进技术,让村民致富的梦想变成现实;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走家入户,送去了柴米油盐以及党和政府的贴心关怀;工作队组建了农民纳格拉鼓乐队,纳格拉鼓的鼓声再次回响在天地间,让沉寂的村庄不再沉闷。影片的结尾,村民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大家聚集在一起,穿着多彩而华丽的民族服装,敲起鼓、唱起歌,震憾的鼓声敲响了向宗教极端思想宣战的最强音……影片中,工作队队长何建疆坚守岗位,直到传来母亲病逝的噩耗,他握着手机泪流满面的情景让人动容。正是众多的工作队队员的敢于担当和奉献牺牲,才最终让南疆的乡村响起了久违的歌声!
观影的干部职工们无一不被故事的内容感动到。观影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宗教极端思想钳制当地民众追求现代文明生活,特别是在青少年中产生了很坏的影响,直接动摇的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此刻,我们虽不在驻村,但也要从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践行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精神,让宗教极端思想和民族分裂主义无可趁之机!
篇一: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800字
2017年4月17日,由我担任编剧之一的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在北京举行了首映式。当震撼的纳格拉鼓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激荡的时候,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有千万只鼓槌打在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2015年10月,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高黄刚先生(也是本片的编剧之一)和我第一次谈到“访惠聚”驻村工作题材电影的创作时,我的心中一片茫然。“访惠聚”驻村工作的体量实在是太庞大了——每年7万名干部,在新疆一万多个乡村、社区驻村工作,上千万群众直接从中受益。要把这个在新疆近几年来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牵扯层面最多的政治工作,用电影的方式来表达,我感到老虎吃天,一筹莫展。
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先用最笨的办法。我开始大量浏览“访惠聚”驻村工作的各类新闻报道,文件资料,采访曾经驻过村的干部,试图从中采撷到哪怕一个触碰心灵的瞬间。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我突然在海量的报道里发现了一篇“鼓声响起的地方”,激动不已的我立即拨通了高厂长的电话。多年担任制片人、策划人、出品人的高黄刚在电话那头兴奋不已,艺术直觉告诉他,这是块上好的“籽料”!
2016年初,在和田仲冬的暖阳下,我和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也是本片的编剧之一)在南疆大地上展开了一次收获颇丰的行走。整个采风是在满满的感慨和感动中度过的,故事太多,感受更多,一些场景到今天还不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并在我的内心掀起波澜。有好几次,当我正在专注地采访、认真地记录时,接受采访的驻村干部早已泪流满面了,毫无准备也根本没有前兆。我的心灵被震撼了。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平日稳健内敛的干部变得如此“脆弱”?
近一年的剧本创作过程是艰辛、痛苦与喜悦糅杂在一起的“胡辣汤”,现在每每回忆起来还是感慨万分。编剧创作团队之间的商榷、争论、妥协,剧本人物重塑、结构大变、推倒重来,人物死而复生,生而复死,如今都历历在目。我们和剧中的人物谈着恋爱,闹着别扭,时而天各一方,时而合二为一,有时干脆就是他们的“真身”。
在开机前的国庆节,我和高黄刚厂长36小时没合眼,对剧本进行最后一次打磨定型。
2016年10月8日,在美丽的和田秋光中,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终于开机了。作为跟组编剧,我投入到了近两个月的拍摄工作中。天山电影制片厂的美术工作者把和田县、于田县的乡村民居,打造成了农村维吾尔建筑文化的“大观园”;新疆一线维吾尔族演员和来自内地的著名演员们精诚合作,打成一片;导演团队和摄影团队默契联动(均为影片《真爱》团队),不断创新镜头语言,不断突破以往的光影叙事手法,亮点频出;其他服化道、后勤安保部门,更是不分昼夜地辛勤劳作。
剧组克服南疆昼夜温差大、转场路途遥远的困难,克服和田多日的沙尘,喀什突来的飞雪,在曙色未明的深秋黎明望着星星出发,在一身尘土满身疲惫中再看着星星归来……
现在,影片终于和观众见面了,我心里的鼓也终于打响了。我爱这鼓声,它给了我太多的美好回忆:在和田的一个清晨,我终于想出了剧本中一个一直没有解决圆满、影片开机后还在困扰我们的高潮处理方式,我立即和厂长、导演沟通,并达成共识——多日思想上的困扰和精神上的煎熬终于释放了。中午,在距离喀拉喀什河渠首不远的拍摄现场,一个沙土丘陵上,我倒在剧组服装厢式货车的车厢地板上,沉沉地睡去……
篇二: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800字
4月16日下午,新疆题材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摩研讨会在北京市中国电影家协会举行。来自中国电影家协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出版社等影视界的专家、学者们观摩了该影片后,对影片的主题、风格、表现内容及思想艺术性等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该影片立意高远,思想深邃,艺术感染力强,把主旋律与文艺片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是一部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优秀电影,应当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我一直沉浸在剧情中,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很强。一个‘鼓’,一个‘舞’,用两条线索讲述故事,切入点非常好。如此重大的题材,通过小的切口,通过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表达出来,非常了不起。我们要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就需要用正能量去对冲,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影片里的音乐非常打动人心,既宏大又细腻,既粗犷又婉约。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应是加强各方的沟通、交流、安排,把这部优秀的作品宣传好、推广好、发行好。”中国电影出版社社长、《电影艺术》主编宋岱说。
“这部影片完美地将主旋律与文艺片、故事片结合起来,体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影片让观众感受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勤劳质朴、善良热情;‘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奉献与辛苦;宗教极端思想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正常生活的肆意践踏与破坏;凸显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整部影片润物细无声,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张宏说,“把这部影片推广好,除了通过市场化运作外,也应该组织广大内地干部、群众都来观看。通过这部影片去了解美丽的新疆,了解一线工作同志的辛苦、奉献与情怀。”
《中国艺术报》社长向云驹表示,该影片剧情特别感人,“观影过程中,泪水一直在我眼眶里打转,这是很难得的观影体验。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振奋士气、鼓舞人心。这部作品对新疆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贡献不言而喻。很多人都非常关注新疆的发展,影片真实地反映了‘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与宗教极端思想斗争的情况。工作队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民意,这一点揭示得非常深刻。影片抓住关键环节,展现了工作队扭转局面取得的重要成果,让我们看到了新疆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我看完影片的感受是:‘鼓’与‘舞’深入人心,影片鼓舞人心。这部影片整个的基调、效果都让人眼前一亮。影片尽显新疆之美,有新疆的自然风光之美、风土人情之美,能激发、唤起大家热爱新疆的美好感情和去新疆看看的愿望。其次,影片真实再现了新疆‘访惠聚’驻村工作的效果,影片中驻村工作队的工作作风,对老百姓的真情实感,都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王一川说。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钟大丰认为,看到这样少数民族题材的主旋律影片很振奋、很鼓舞。影片令人深思的地方在于,一直被作为文化象征的打鼓、跳舞,怎么就成了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的禁忌?我们怎么能够唤醒他们?这其实是一种探索。“通过影片可以看到,‘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带给村民们的是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这部影片很有启发性,我看到的是一个认认真真做出来的精品。”
篇三: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800字
“这部影片拍得太好了!非常感人!影片还原了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真实面貌,让我们知道驻村工作给全疆老百姓带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米沙·木拉提在观看了《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影片后激动地对记者说。
4月22日下午,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在新疆首映,新疆人民剧场座无虚席,在简短的首映仪式之后,电影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正式放映。
观影中,全场观众都沉浸在朴实而又饱含深情的剧情中,被主人公的精神深深感染和折服,很多观众随着剧情的起伏欢笑、落泪……影片结束时,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观众对影片由衷的肯定和赞赏。
观众米沙·木拉提感触颇多,她曾在新疆艺术学院上学,如今在乌鲁木齐市的一家公司上班。她说,整部电影让她最感动的一段是阿依古丽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大舞台上勇敢、自信地舞蹈。“她代表了典型的南疆农村女孩的形象,前些年,这些热爱美丽、热爱文艺的少女们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毒害,不再唱歌、跳舞,也不再露出自己秀美的脸庞、不再穿艳丽的艾德莱斯绸服饰,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近几年,随着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的深入推进,这种现象得到很大改善,电影中的女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联想到现实生活里更多的南疆农村女性同样获得了自由,开始把握自己的命运,这让我非常感动。”米沙说。
观众伊斯拉木江·艾尔肯说:“演员演得太好了,电影催人泪下,这部影片整体效果非常亲民、朴实无华,也很接地气,是一部集观赏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它把驻村干部们那种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感情都表现出来了,特别是几十面鼓同时敲响的时候,那种激越的声音直抵心灵。”
乌鲁木齐市第十六中学的语文老师迪丽努尔·托合提是流着泪看完整部影片的。她用“非常震撼人心!”表达自己观看影片后的心情。她说,驻村工作队改变了村容村貌,更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没有驻村工作队队员这些默默奉献的人们,就不会有很多人今天美好的生活。回去后,我要给学生们多讲驻村工作队队员的故事,好好宣传这部电影,让更多学生知道驻村工作的重要意义。相信随着驻村工作的深入开展,新疆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迪丽努尔说。
20岁的靳正阳是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二学生。在看了影片之后,他对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说:“‘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给南疆许多村庄办了很多民生实事,这些民生实事给村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捷,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还从精神上拯救了一些人,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影片还以全新视角展示了新疆人文、新疆情怀,相信影片能让更多观众了解一个真实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