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扶贫记电影观后感汇集96条

扶贫记电影观后感汇集96条

时间:2020-01-19 00:12

驻村故事告诉我们住村以后,只有付出真情真意,才能与百姓建立真挚感情,只有建立真挚感情,才能心甘情愿地为他们付出。

《驻村故事》

桐梓县新站中学教师聂常跃做起事来风风火火,说起话来温文尔雅,黑里透红的脸上留下岁月的痕迹。2001年,聂常跃师专毕业,就开始在新站中学从事教育事业,躬耕于三尺讲台,一门心思扑在教学教育上,把身心献给了那一双双包含渴求眼睛的学生……

2015年,县委县政府掀起万名干部下基层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帮扶活动,只是一名普通人民教师的他,带着青春的激情与梦想,响应号召,到农里村任第一支部书记,开始了人生的新征程……

一个产业解决50余群众就近务工

在新站镇农里村中心组大面坡石榴种植基地,新栽的石榴苗在深秋小雨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村民们望着漫山遍野的石榴苗,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因有了这基地能够就近务工的村民有感而发:“以前都是舍家弃口的在外面打工,现在在家门口也能当工人,何必再东奔西跑的呢?这还得感谢聂老师、聂书记啊。”

村民们口中所说的聂老师、聂书记就是新站中学的老师聂常跃,现在任农里村第一书记。他上任后,在走村入户深入调查中,发现农里村中心组大面坡这片土地虽然撂荒了多年,但土质肥沃,如果种植适当的水果,将会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同学赵平,赵平的父辈就是依靠种植而成为该镇首个万元户的,耳目渲染的赵平也因此有多年的种植

在基地上做工的该组村民王先良告诉记者,他有二十余亩土地,由于人少忙不过来,已撂荒了多年。现在,他将土地流转出去,自己又在基地做工,每天基地管吃三顿饭,还有70元的工资,又照顾了家庭,真是一举几得的好事。真感谢聂老师、聂书记!是聂书记深入实际,才有了我们村今天的发展。据了解,现在这片土地就解决了该村中心组、宝山组、磨刀组、农里组50余群众就近务工。

主动融入才能受老百姓欢迎

“我当初决定到村任第一书记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让群众认同自己。”提起自己决定驻村时的想法,聂常跃感慨良多。是父亲“只要你不存私心、不想捞钱,你就能干好,就能得到群众的信任”的话语鼓励了他,坚定了他的决心。所以,他随时在告诫自己:“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踏踏实实为群众做力所能及的事。”

聂常跃告诉记者,种植老板算是找到了,接下来流转群众土地的事才是最棘手的事儿。别看这些个土地,平时在那里撂荒着,杂草横生,但谁如果有事没事的去动动,对于“土地就是命根子”的群众来说,那就不得了了。又加上现在大多数人都外出打工去了,联系都成问题。但聂常跃始终相信,群众是淳朴实在、是通情达理的。父亲那句鼓励的话语再次在他耳边响起,现在就看自己工作做得怎么样了。

说干就干!15天中,聂常跃从镇上骑着摩托车到距离十多公里的农里村中心组大面坡来回跑了20多次。他白天深入农户家中做工作,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到家顾不上休息,又开始联系外出务工的人员,不厌其烦的做群众工作,讲解土地规模种植才能产生经济效应,讲农户流转土地后产生的多种经济效益,讲产业带动会给地方经济带来拉动效应……摩托车骑坏了三次,电话费花费了不少。功夫不负有心人,15天过后,该组50余户农户全部高高兴兴的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聂常跃悬着的心才放下了。

现在该基地上做工的王勤开心地告诉记者,当初聂书记在做工作时讲的“农户流转土地后会产生多种经济效益”“产业发展会给地方经济带来拉动效应”这些话都变成了现实。我们相信,有镇党委政府的为民情怀,有这样为家乡父老乡亲谋事干事的支书,有大家的辛勤付出,我们这片土地一定会产生经济效应的。

群众心中有杆秤

聂常跃任该村第一支部书记后,就以“勤走访、勤记录、勤办结”为要求,通过建“驻村台帐”、记“民情

赵久元是该村中心组村民,家有年老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他家房屋是几十年前篱笆砌筑的,早就摇摇欲坠了。这么多年来,他年年被纳入茅危房改造对象,但都因为自己自筹资金不足而望洋兴叹。

聂常跃在走村入户开展精准扶贫遍访活动中,了解了赵久元的实际情况。该基地成立后,聂常跃就请赵久元到基地上当管理,每个月工资1000元。同时,赵久元还可以在工地上做工,每天70元工资;并请他的妻子为工地上做工的工人煮饭,同样是每天70元的工资。

现在,赵久元一家人生活也解决了,每个月还有5100元的收入,因为有了经济来源,他们一家人对生活充满了新的希望。赵久元很开心的告诉记者,他现在也可以实施茅危房改造了。

最令中心组的村民兴奋的是:因为有了这片种植基地,他们组到木耳厂之间的断头路就能打通,就能连接“一事一议”时修的通村油路。这样,他们组就可以和210国道线连接起来。在聂常跃的带领下,这条7公里的断头路已经挖通了4公里,想到以前梦寐以求的事儿就要变成现实,村民们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他们的第一书记聂常跃。也会自然的哼起顺口溜“他来农里三个月,各项成绩看得见。连心道路正在修,村民心里乐悠悠。石榴基地在给力,致富路上不用愁。群众心中有杆秤,喝水不忘挖井人……”

“驻村帮扶工作,关键在一个‘实’字。农里村驻村第一书记聂常跃真正做到了脚踏实地摸村情,实心实意谋发展,在帮扶上,定实招、出实力、办实事、求实效。群众看到驻村帮扶干部真心干、实心帮,自然就举双手赞成,就会和你打成一片,哪有干不好的事儿呢!”对于聂常跃的驻村帮扶工作,该镇党委书记梁水平谈出了自己的想法。

《驻村故事》观后感二:

今年26岁的藏族女孩陈林拥宗,是一名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同卡镇俄觉村驻村的大学生村官。她喜欢笑,笑起来很甜,接受采访时,几乎每次回答问题前,都会露出甜甜的笑容,但是这个爱笑女孩子的驻村工作生涯,却是伴随泪水开始的。

驻村没几天,陈林拥宗大哭了三次。

第一次哭,是2012年8月赴任路上。陈林拥宗虽是个藏族孩子,但她12岁就考上了西藏内地班,之后在天津念了3年初中,又在南昌念了3年高中,最终考取了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刚毕业,在城市生活10多年的陈林拥宗对工作充满热情,但让她万万没想到,自己即将工作生活3年的俄觉村路况会这么差,一路坑坑洼洼、磕磕绊绊,一走就是近一天。路上,她忍不住哭了。当时,不放心女儿陪她一起去的妈妈并没说什么,但第二天早上要离开时,妈妈哭着说:“孩子,要不咱别干了,辞职回家吧。”

倔强的陈林拥宗并没有退缩。送走妈妈,擦干眼泪后,她决心一定要把驻村工作做好。但第二天,意外的状况又让她哭了鼻子。“那天,我起了个大早,想烧水做酥油茶给同事们喝,好让大家对我有个好印象。”但让她没想到,条件艰苦的俄觉村至今生火都是用牛粪,而点燃牛粪对她来说,简直完全不知道门路,整整半个小时还是没有点着。想想自己学习一直名列前茅,老师同学都大加赞赏,母亲也以自己为骄傲,但这种自豪感、优越感却在这堆久久未能点着的牛粪中荡然无存,陈林拥宗的眼泪又忍不住了。

很快,陈林拥宗又哭了第三次。到村里没几天,村干部带着她挨家了解情况。村里有一家孤寡老人,兄妹三人视力都极其不好,最小的妹妹72岁了,戴上眼镜才能勉强看见东西,她也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哥哥和姐姐基本看不见东西。兄妹三人非常贫穷,住的还都是土坯房。见此情景,陈林拥宗忍不住掉下眼泪,当即就把自己的钱全部拿了出来,送给这家人。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帮助这家人。没多久开始秋收,这家的妹妹来到村委会,提出能否让村里派些人手帮助她家收一下庄稼,这事就落在了陈林拥宗的肩上。在众多村民帮助下,仅用了一天时间,就收割完了庄稼,3位老人当时感动得直掉泪。

慢慢地,陈林拥宗适应了俄觉村的生活。村民的质朴善良深深打动了陈林拥宗,她也用自己的真心付出获得了村民的信任和尊重。说一万句空话,不如做一件实事。很快,一次“修”手机的经历,让陈林拥宗一下成了村里的“名人”。“2013年1月的一天,一个村民拿着一部手机慌慌张张跑来问我,有没有人要去昌都或县里,他的手机突然就打不通电话了,要拿去修。我拿过手机一看,原来手机设置成了飞行模式,我立即给他调成了标准模式,告诉他,手机没有坏,只是设置出了问题。”当这位村民拨通儿子的电话时,他用一种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陈林拥宗,继而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从此以后,不管是手机出问题,还是家里电视信号不太好,或者是新买的洗衣机不会用,村民都会过来找陈林拥宗帮忙。渐渐地,村民对陈林拥宗越来越信任。有人生病了,都会找她帮忙看看该怎么治疗、该吃什么药。家里的小孩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也会拿着作业向她请教。现在村里人都亲切地称呼她为“陈老师”。

作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村官,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断告诉村民,上学念书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甚至会改变人的命运,必须要重视教育。在她的影响下,很多村民都开始主动让自己的孩子上学,这在俄觉村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20多岁正是花季少女,每次请假去市里洗澡或者购买生活用品时,陈林拥宗都会碰到在市里工作的同学,望着他们穿着当季最流行的服装、梳着时尚的发型,而自己身上却只有因长年烧牛粪而熏染的牛粪味时,心中不免产生种种羡慕。但想到村里几百名群众对自己的信任与支持,陈林拥宗就觉得这一切值得。

当被问及为什么毕业之后一定要回到西藏,陈林拥宗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因为心怀对祖国多年教育培养的感激,是因为自己对家乡深深的爱恋。“我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如果没有国家的培养,我也不会念这么多年书,还一直受到很多人额外的照顾。我很感激,也不断告诉自己要知恩图报,好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能为家乡的人民尽到自己一份力量,我感到很幸福。”

今年8月,陈林拥宗的驻村任期即将结束。当被问及还有什么心愿时,她又露出了微笑:“我唯一的心愿是想帮助那3位孤寡老人建一座新房子,我已经请专业人士算了,大概需要15000元左右,我打算向一些基金会求助筹措资金,争取让老人们在有生之年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3年的驻村,让陈林拥宗成为一名能够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人民公仆,成为一个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年轻基层干部。她先后两次被自治区、昌都市评为优秀驻村队员。

像陈林拥宗这样的驻村干部,目前在整个西藏自治区有数万名。仅自治区、地(市)、县(区)、乡镇四级联动派出的第四批驻村干部就有两万多名,这些驻村干部进驻5465个行政村(居委会),实现驻村(居委会)工作全覆盖。他们与各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完成好建强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拓宽致富门路、开展感党恩教育、办好实事好事等重点任务,夯实了城乡发展稳定的社会基础,确保了农牧区稳定。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候,最关键的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1

1960年5月24日,人类史上中国人首次从喜马拉雅山北坡登上珠峰,令世人震惊,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成为家喻户晓的登山勇士,如今这部《攀登者》电影,又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登山精神。

登山精神就是要有勇于攀登、不怕吃苦、胸怀天下,团结合作,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精神。登山精神是让我们更好的去结合实际做好我们要做的事情,实现我们的目标。

扶贫攻坚好似登山,一座山登完了,还有山需要攀登,人生不到生命的尽头,就要奋斗不止。扶贫攻坚如登山,循径而上,则是在创造扶贫工作的辉煌。然而路途艰险,一路上重峦叠嶂,需要每个人付出代价。扶贫攻坚如同一座山峰,我们要想完美的成效就要勇于攀登,努力攀登。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登山如此,现在我们的扶贫攻坚也是如此,只要我们努力了,就没有无法逾越的障碍;只要我们努力了,就离我们预想达到的成功更近了一步;只要我们努力了,相信到20XX年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2

国庆节的时候,我观看了“攀登者”这部电影,让我非常感动。

1960年,中国登山队由150个队员组成,准备从北坡登顶珠峰。他们经历了暴风雪、冰裂缝、雪崩等重重难关,终于登上了珠峰的“第二台阶”。而此时,登山队只剩下三个人。终于,在第二天的凌晨2点16分,他们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

虽然他们登上了珠峰,但是,因为没有拍到照片,所以不受西方媒体的认同。

1975年,中国登山队又带领了200余人,准备再次登顶珠峰,并打算测量出珠峰的准确高度。在大量的练习和几次的攀登后,9名登山队员成功登顶,创下了人类首次连续18小时,不携带氧气瓶登顶珠峰的奇迹!他们还测量出了珠峰的准确高度——8844.43米。

我们要学习登山队员们顽强的斗争精神。电影中,攀登者们在攀登过程中,不断地遇到各种难以预测的危险,多次命悬一线,却不曾妥协,带着向死而生的攀登精神,奋勇向前。

现在看来,攀登者攀登的不是珠穆朗玛峰,而是中国一步步向世界的新高度砥砺前行!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3

电影真实再现了1960、1975年中国登山队勇登珠峰的壮举,电影才开始10分钟就让人泪目,算是第一个小高潮。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又是在祖国周年华诞上映的献礼片,这部电影的表现可以算是很不错了,就像在映后交流时两位老师说的那样,这部影片就是对祖国最好的祝福。稍有不足的地方个人感觉有两点,一个是配音和演员口型有时候会对不上,有时会让人有些出戏。

另外一个是感觉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在有限的时间(120多分钟其实不短了)和影片的剪辑上会让人觉得有些用力过猛。

很敬佩主创团队们为这部电影做出的努力,在珠穆朗玛3个多月的实地拍摄也为影片加分不少。总体说来,还是很看好这部电影在国庆档的成绩,毕竟演员实力放在哪儿,内容表现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可以期待一下。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4

攀登珠峰与核试验对于人类发展并没有起到推进作用,把它们放到一块来说,发现它俩有一共同点:人活着便是为了挣口气。

这口气太难挣了,为了这口气太多人牺牲,太多妻离子散,太多太多。但是他们有退缩吗?没有。很多人看到有吴京在的电影,就觉得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没有错,有多了解中国的过往,必然会爱中国更多些。而且不仅仅是爱国主义,是人性,人性即能黑暗到一定地步,亦能光辉到一定境界。

中国是一个在苦难中壮大的国家,拿命搏才有今天的辉煌。人会不惜命吗?不会,但他们知道有比命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们去做。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43米,国际上最后采用了中国标准,用命换来的数据,终于把这口气给挣着了。

脱离历史背景,单看这部电影,如此选材,必然得与恶劣天气对抗,假如单单是要宣扬所谓的爱国主义,大可以选择相对舒适环境的题材,唯有这生生不息的爱国精神吸引着这帮拥有赤子之心的人,这珠峰精神,不就是中国精神吗?

现在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傲立世界,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像登顶队员这样强大的灵魂支撑。我们的国家没那么完美,但又有哪个国家是完美的呢?有问题,去解决,去完善。

最后,向每一位“攀登者”致敬!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5

说来也很巧,在西安培训的时候爬过一次“雪山”,记忆中的那座山叫太山?因为当年爬那座山给我留下了太多的阴影,在今后的将近四年的时间了就再也没有接触过山之类的活动。而四年后的20xx年正好有机会去了一趟西藏,这次西藏之行又让我重新爬起了雪山(那座山的名字我也记不太清楚了),可能是因为山下有解放军吧,才给了我这次爬山的.勇气。这次是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脚下开始爬山的,可能因为爬的时候太兴奋了吧,当时并没有感觉到太多缺氧反应。

但晚上回到宾馆后,吃饭的时候缺氧的反应就越来越剧烈了,头开始又晕又疼,晚上也因为缺氧而导致睡眠很不好,在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头疼得感觉要炸掉,最后不得不吃药;据说剧组拍戏的时候也在西藏那边拍,真的很敬佩。再说一下那边气候,据说西藏二月份的时候,那边气候是真的冷,有的路都要被封掉。虽未亲身经历过西藏的冬天,但经历过西藏的七月份就知道冬天的冷是真的难以想象的,例如:我当时爬完山后,因为踩到泥坑中,而不得不导致自己去从山上融化成水的河流中洗脚,本来觉得不会太冰冷,但我脚放进去的瞬间就后悔了,真的太冰冷了吧。不过山上的景色真的很不错,登的过程中真的值了。

更巧的是这周一,我被领导辞退,正好有一周的时间无所事事,然后失意的我逛B站,看到这个《攀登者》主创见面和放映活动,就不抱太大希望的报名了,没想到被选中。

之前的一些“雪山”和西藏的经历吧,让我对这部电影的题材特别感兴趣。可能最近经历的挫折比较多吧,自己的泪腺就很发达,在看的过程中几经泪目,并且提心吊胆、咬牙切齿地为剧中的人物生命安全担忧。剧情就不剧透了,在看的过程中就觉得这次票房又稳了,哈哈。放映后的主创见面会,对吴京路转粉,感觉剧外的吴京更亲切随和,没有一点大牌的感觉;剧中的吴京有点超神,可能剧情需要吧。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6

近几天在电视上观看了19年国庆献礼片《攀登者》,颇受感动。

电影《攀登者》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然而因为雪崩,登山队员方五洲不得已丢掉了摄影机,就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这次登珠峰甚至不被国际认可。

从1960到1975,中国的攀登者们遭到了15年的质疑与屈辱。第一代的攀登者们的遗愿如犹在耳,第二代攀登者们再次出发,向着世界第一高峰发起冲击。极度冷冽的风雪,气象专家多次建议停止攀登,雪崩袭来被吞噬淹没或跌入山谷,山间缝隙甚至要靠登山队员冒死纵身一跃……一系列的艰难险阻,

终于登顶了,终于留下了影像证明。这个“终于”来之不易。看到预告里“为国登顶”这四个字我挺骄傲的。真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很自豪。

《攀登者》中登山运动员凭借着惊人的勇气、智慧和毅力,以搭人梯的方法创造了奇迹,他们在极其严寒和饥饿的条件下忍受着冻伤的巨大困难,成功的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了珠峰之巅。

现实生活中,中国的登山者在珠峰搭建的“中国梯”,让后来许多国家的登山队员顺利登上世界最高峰的。然而,几名登山队员也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部分登山员因严重冻伤做了截肢手术,落下终身残疾。就是他们的团结拼搏无畏艰险,映照着中国人永不言败、砥砺前行的精神,希望这种精神,也在一代一代人身上继续传承下去,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鞍钢一个普通养路工人郭明义,从部队到地方,从工厂到家庭,十六年来只图奉献,不求索取,让人从不理解到理解,由观望到积极参与,成为以实际行动学雷锋的标兵,他图的是什么呢?并不是功名利禄,只是一份心安,一份良知,一份普通中国人的普通而伟大的情怀,一份平凡但生动的人生答卷,一记掷地有声的回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优胜劣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规则,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传承。同样,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追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向往,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胸襟,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奉献。

电影《郭明义》观后,心灵受到强烈地震撼。当年的雷锋精神,少年时代曾唱着歌儿的学习,无论社会还是校园里一再提倡,不知几何时,这种乐于奉献的精神被岁月冲淡了颜色,经济利益至上的今天,我们的精神家园里还有些什么?我们荒芜了什么?我们还会不会记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殷意?

人的渺小是相对的,精神的映射却是无穷的。螺丝钉精神,哪怕在他人眼里显得傻、哪怕穿着不时髦,哪怕学问不高深,但其心灵的美是挡也挡不住的。

被誉为当代“雷锋传人”、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辽宁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郭明义,用其内敛而挚热的爱,彰显一个普通工人阶级的高尚情怀,他不说什么,不图什么,不奢望什么,但正是这些不介意,让他无意中见证自己平凡中的伟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教育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淡漠教育多少,我们将来的社会发展就会被贻误多少,这是无须争辩的'事实。前人曾经是历史的主人,我们是时代的主人,后人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以人类的精神层面关系到社会的内涵和风气,人文底蕴更是我们潜移默化中体现的一种本质。奉献精神是任何时代都不能丢的精神,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郭明义已成为当代人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多几个郭明义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何愁不更加兴旺?我们的民族何愁不更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

央视春晚,见到了郭明义充满笑容的脸,也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国家对平凡人的重视。红色,不但是中国国旗的颜色,不但是心的颜色,更是我们国家自强不息、努力发展的底色。《郭明义》这部电影,实为教育意义的大-片,旨在激励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热情讴歌时代精神。不断弘扬雷锋精神和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楷模郭明义,把雷锋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答案不言而喻。如果说雷锋曾被喻为螺丝钉,那么郭明义就是一只为国不计个人得失的辛勤奉献的小蜜蜂。国家对郭明义精神的大力提倡,是奉献精神传扬的最佳表现方式。只有国家高度重视,国民思想道德水准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我相信,正因郭明义这样的人的存在,中国的未来会更美好。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