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包裹时,心里说不出的喜悦。拆开包装,“冒险去,鲁滨逊!”六个大字映入了我的眼帘,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彩色的书页,如获至宝地看了起来……
从上午到中午,我一反常态。不像往常一样一目十行、囫囵吞枣,而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研究,就像一个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块翡翠,不停地翻看。书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和《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大不相同,他只有四根头发,虽面貌并不英俊,但他凭着坚毅顽强的品格,又一次开始了世界之旅。
喆妈公益阅读使我很幸运地跟着鲁滨逊一同踏上了俄国这块神话般的土地。俄罗斯是一个被称为皇帝和艺术家的国家,革命的国家,也是一个拥有和它的领土一们广阔发展潜力的国家。
俄罗斯非常寒冷,呵口气都要被冻掉舌尖。我们首先来到“通往欧洲的窗口”圣彼得堡,欣赏那里的精美建筑。接着前往俄罗期首都莫斯科。
俄罗斯艺术是“世界艺术史上巨大的茎叶”, 《天鹅湖》震惊了世界。我来到了世界上最寒冷的村庄----俄罗斯的`奥伊米亚康,了解了俄罗斯红场的来历,路过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贝加尔湖,为永远不能鸣的沙皇钟而叹息……
俄罗斯的名人可多啦,这里文学巨匠、艺术大师汇集。有创作芭蕾舞《天鹅湖》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有小说中充满悲伤情调的托而斯泰;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当然,彼得大帝;列宁等的名字也是如雷贯耳。
鲁滨逊告诉我,对俄罗斯人来说,与“自由”和“成功”相比,他们更重视“平等”和“公平的分配”。
“noka!”【巴卡】(俄罗斯语,意思是再见),鲁滨逊,期待继续跟你去探险!
宋庆龄,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她一生追求进步、自由和民主,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宋庆龄故居
不知不觉,又到了深秋,阵阵秋风吹红了香山的红叶,也吹来了阵阵的凉意,但是却吹不走同学们活动的热情。在这个初冬的周末,我随六室学生党支部一起参观了宋庆龄故居。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骑行,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北京的宋庆龄故居坐落在后海,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有着别样的宁静,虽然已值初冬,但仍是处处绿意。来之前听闻宋庆龄故居原来是
据说,从1963年至1981年,宋庆龄在此生活工作了18年,直至逝世,可以说园中的每处都留下了宋奶奶的足迹。我们走走停停,一路参观了宋奶奶起居的场所、工作的场所以及放松休息等场所,每一处的物品都是按照当年的老样子进行摆放,看着那些现在足可以称作古董的各种物品,眼前似乎浮现出宋奶奶当时在此生活、工作、休息的样子,似乎看到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辈当年不辞辛劳,甚至在晚年也为国家为民族奉献自己最后一份力的感人画面。此时此刻,我能想到的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
最后,我们参观了宋庆龄纪念馆,这里陈列了宋庆龄奶奶一生的各种物品,小到一份亲笔书信,大到当年坐过的汽车。物品虽珍贵,但更珍贵的是这里保留下了一位普通的中国女性是如何成长为一名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是如何在当时那样艰难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是如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的。
这次参观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却给同学们带来极大的触动。宋庆龄奶奶传奇的一生此时此刻已不仅仅是书本上那些枯燥的文字,而是化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深深的烙印在同学们的心中。我们都由衷地感到,宋庆龄奶奶不愧被称为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她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实在太多太多,再多的景仰与爱戴,再多的赞誉和热爱都不足以表达人们对她的崇敬之情。在宋庆龄奶奶的雕像前,同学们驻足了很久,也许他们此刻正在心中向他们敬爱的宋奶奶道一声:“辛苦了!谢谢您!”;也许他们此刻正暗下决心,要像宋奶奶一样,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中不畏艰辛、百折不挠,发扬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甘于牺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同学们都没说话,但他们渐渐坚定的眼神,早已说明了一切,也许这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吧。
归途中,我的脑海里还不断回响着宋奶奶的
宋庆龄故居观后感900字
08年是宋庆龄诞辰115周年,08年的最后一天来北京找同学过元旦,去后海逛了一下,顺路参观了一下宋庆龄故居。
45年前,宋庆龄70寿诞时迁入此院,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9年。
小学课本上曾有宋庆龄故居的故事,不过那是上海的宋庆龄故居。记得里面写了故居里的樟树,北京的虽然没有樟树,但是却也有宋庆龄喜爱的国槐和海棠,站在“凤凰国槐”和“西府海棠”前不由的肃然起敬,流连往返。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的故居,位于北京西城区后海北沿46号。这是一卒典型的中国式庭院,走进故居,幽静的园内假山叠翠,花木成荫,清澈的湖水,曲折环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原计划为宋庆龄同志在北京专门修建一座住宅,但她却以国事百废待兴,一再逊谢。最后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才借此王府花园,葺旧更新。宋庆龄于1963年迁居于此,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了近20年直至1981年7月29日
园内原有古建筑为:前厅“濠梁乐趣”、后厅“畅襟斋”、侧厅“听鹂轩”、西厅“观花室”。超手回廓南街“南楼”,北通东厅,东接王府宅院,回廓中间建有“恩波亭”。南湖对面的假山,错落有致,筑有“扇亭”和“听雨屋”。宋庆龄从青年不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七十年来经历风风雨雨,这里的一切,再现了这位极不平凡的伟大女性的品德、情操和永不休止的追求,也再现了自二十世纪开始她为之献身的中国革命史实的重大事件的侧画。
1915年宋庆龄不顾家庭反对毅然与流之中的孙中山先生结婚,从此宋庆龄为了孙中山救国救民的事业,为了自己“求中国自由平等”的理想,历尽艰险,百折不挠,至死不渝。在几十年革命生涯中,以她崇高的威望,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事业团结了不少国际友人。白求恩、斯诺、柯棣华、马海德等,都是由宋庆龄介绍,从此成为中国人民永不分手的挚友。她不仅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而且也是建设新中国的卓越领导人之一。宋庆龄为发展妇女儿童的文教福利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故居的'主楼,建于1962年是一座中西合壁的两层楼房,外观仿古,与 内景致和谐一体。庭院当中,可见清碧的湖水将主娄和草坪紧紧环抱,后湖畔有一鸽子房。宋庆龄喜爱鸽子,常在工余亲自给它们喂食。
1982年5月29日经中央书记处批准,故居对外开放,至今已接待国内外观众近350万人次。人们在这里缅怀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毕生的光辉业绩,追念她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她崇高的品德,情操,光辉的业绩将会在人们心中永存!
宋庆龄故居观后感500字
前几日去北京,弟弟带我们一行四人专程前往后海遛弯。冬季的后海,湖面上已有一层薄薄的冰片零星地悬浮着,而那些野鸭却能耐得住寒冷,依然在湖里畅游嬉戏着。我瑟缩地走着,浑身透不出一丝的热气。在这样的老街老巷,人力三轮俨然是冬日一道靓丽的风景,还有那二人或三人的助力自行车,年轻的伴侣自由地穿梭在每一个角落。
我们选择前往宋庆龄故居参观。看着这位慈祥的老人生前居住的地方,用简陋的陈设、简朴的生活、高雅的气质、博大的胸怀概括她的一生是最简单不过的了。我们由衷地生出一种敬仰和爱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原计划为宋庆龄同志在北京专门修建一座住宅,但她却以国事百废待兴,一再逊谢。最后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才借末代皇帝爱新觉罗·
宋庆龄生前爱养鸽子,闲暇时她会亲自给鸽子喂食,给她平日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养鸽子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因为他喜欢鸽子,更重要的是因为鸽子象征着和平。我们参观时,鸽子有专人喂养,继续翱翔于蓝天白云间。
参观宋庆龄纪念馆,让我们再一次随着她的足迹,这里不仅有宋庆龄早期出嫁时母亲赠与的礼物,自己出访和平日穿过的衣着,各国友好往来的馈赠佳品,还有她珍藏的许多文物,图文并进地介绍了她一生的成长历程和为祖国的和平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让人油然产生一种敬佩,一种心灵的洗礼......
宋庆龄故居观后感800字
最近,与朋友一起参观了宋庆龄故居,参观了宋庆龄故居我有两点感想:
第一,宋庆龄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位女性,她是个近乎完美的人物,一直让世人仰慕,被誉为“国之瑰宝”。在临终前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荣誉主席”称号,享年88岁。纵观她的一生,何以这么传奇?这要从她的家世说起,她出生在一个富裕和显赫的家庭,她父亲是上海传教士及富商,她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在上海高中毕业后,1907年—1913年留学美国,在历史悠久的卫斯里女子学院获得文学系学士学位。1914年她在日本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1915年10月25日在东京与孙中山结婚。孙中山过世之后,1926年1月她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发动清党,宋庆龄坚决继承孙中山“联俄容共”的政策,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决裂,8月份,离开上海赴苏联莫斯科,以后又旅居欧洲多年。1931年7月宋庆龄回国,面对国民党的恐怖统治,她和鲁迅、蔡元培、杨杏佛等人于1932年12月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掩护和营救了许多被迫害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1936年底爆发了西安事变,她主张国共两党合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是国共再次合作后,她没有重新加入国民党。1938年6月,她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药救济和战灾儿童福利工作,并把募集的钱款和医药物资运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宋庆龄为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副主席,并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
宋庆龄具有很多的政治资源,她是孙夫人,被称为“国母”,虽然她有很多名誉官职,但并没有实权,她一直都没有进入政治权力中心,她并不热心于政治,而是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 1951年,宋庆龄获得斯大林和平奖。她把奖金全部捐出,在上海建造了妇幼保健院。
这大概就是她成功的原因,她象“圣母”一样全心全意地为大众服务,一生尽做善事好事不做坏事。我在参观时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也是第一夫人,为什么就尽做坏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女人?没有接受过西方民主政治的教育,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封建余毒遇到合适的土壤就恶性膨胀,可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直在谋求政治上更大的权力,权力是个腐蚀剂,用的好能为民造福,用的不好就祸害无穷。
第二,宋庆龄与身边工作人员的关系看出了她是极民主的人。她和保姆李燕娥之间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李燕娥18岁就到了宋庆龄家里,为她服务了一辈子,李燕娥比宋庆龄年龄小一点,宋庆龄称她为李姐,李姐比宋庆龄先走四个月,宋庆龄把李姐葬在宋氏家族墓地,与宋氏家族成员一样对待,李姐住在朝北的一个带阳台的房间,房间的面积也很大,她给李姐买了收音机,给她制作了相册,我还看到她与李姐吃饭的小方桌和椅子,她让李姐坐在向南的主座,而自己坐在右侧偏座。我还看到了她每次出差回来给身边工作人员送的小礼品,年节时把身边工作人员的孩子请来一起照的相片。这些平等待人的细节很感人,这与她学生时代就接受的西方民主思想有关。我又一次想到对待身边工作人员的专横跋扈,冷酷无情和象奴隶一样驱使的恶劣作风,不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女皇了吗?民主与专制,爱心与坏心,圣母与恶魔,这就是我在参观宋庆龄故居时在脑子里反复出现的两个印象。
宋庆龄故居观后感600字
坐落在北京什刹海后海北边的宋庆龄同志故居虽然只要二十元一张的门票,但来这里参观的游人并不多,因而这座庭院也显得格外的幽静。
故居原是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计划为宋庆龄同志在北京修建一处住所,但她一再谢拒。1962年,周恩来总理受党和政府的委托,亲自筹划,在院内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主楼,作为宋庆龄的住所兼办公室。1963年4月,宋庆龄迁居于此,1981年5月29日逝世,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8个春秋。
这座主楼的占地面积并不大,里面的陈设也很普通,一部分家具还是从宋先生在上海的住所搬来的旧家具,各种颜色的家具凑在一起,风格各异并不协调发展配套。临近傍晚,游客越发稀少,踩在回廊的地板和楼梯上,咚咚的脚步在空空的楼道里产生了回响,让人感到一丝凄凉和孤独。抚摸这光滑的楼梯扶手,似乎还能感受到宋先生的余温。
宋先生的书房,卧室,办公室是一室三用的,她的专用厨房也非常狭窄,如果俩位身材高大的师傅同时下厨,根本无法转身。这与我们想象中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住所相差甚远。好在卧房的回廊比较宽敞,晚年的宋庆龄腿脚不便,就经常趴在这条暖道(即:较长的阳台)里晒太阳,观风景。正对暖道的草坪里有一株参天的槐树,据说是醇亲王载沣当年修建花园时栽下的。建国初期。这株树遭受雷电袭击后,树形呈凤凰展翅状,宋庆龄给这株槐树起名为“凤凰国槐”,表明了宋先生的高尚情怀。
与两层主楼并排的是一栋一层楼的平房,是过去宋庆龄和工作人员的活动室,现在成了宋庆龄同志生平事迹展览馆,馆内展出了宋庆龄生前用过的物品书信以及她不同时期的照片。从这些展出的物品中,你能感受到的宋先生的伟大,慈爱与俭朴,崇敬之情会油然而生。
宋庆龄没有亲生的儿女,却把慈母的爱全部倾注给了全国的少年儿童。宋庆龄有句名言:“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是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在1950年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上,她荣获1950年“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和平奖获得10万卢布的奖金,她把这些奖金全部捐给创建“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对妇女儿童事业如此慷慨的宋庆龄,在平时的生活中却非常节俭。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她经常要出席许多外事活动,但她的衣服却非常少,展室里展出了她常穿的几件旗袍,为了让少有的几件旗袍穿出花样,她精心为这些旗袍配了七八件马夹,有些马夹还是旧衣服改制而成的,其中有一件马夹是她的保姆从一家服装厂捡来的218块粹花布拼制而成的,宋先生亲切地称这件马夹为“百纳衣”,她还多次穿着这件马夹参加国事活动。看到这里,谁能想象到高贵而又颇有风度的宋庆龄如此节俭。不知那些只会牟取私利的贪官污吏们对照宋先生会不会感到羞愧和汗颜?
走出宋先生的故居,天色已暗,后海的四周已是灯红酒绿,鼓乐声声。荷花街上,更是人来往,生意兴隆。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600字1
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的日期日益临近。
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亮相,成为了早期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最大的心愿。身在远东书记处的张太雷固然可以成为代表,但多争取几名参会代表名额岂不更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和决心?
派出俞秀松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和少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交错在莫斯科举行,俞秀松受少年共产国际的邀请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委托,将赴莫斯科出席少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俞秀松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首任书记,也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发起人之一。1921年3月29日,受上海共产党组织派遣,俞秀松坐火车离开上海前往北京,在北京短暂的停留后,转车抵奉天(沈阳)、到长春、去到哈尔滨,住进了中华客栈,等待接应出境。但是,出满洲里、经赤塔后,俞秀松并没有直接到莫斯科,而是先到了伊尔库茨克,他要在这里取得由共产国际全权代表舒米亚茨基签署的证明。因此,俞秀松在伊尔库茨克滞留了一些日子,然后去到莫斯科,住进德累斯顿旅馆,与张太雷同住一个房间。
派出杨明斋同样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杨明斋曾经长期在海参崴和西伯利亚地区打工,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中的华工代表,十月革命前就加入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此后,被派往中国,帮助中国共产党建党,在上海加入共产党早期组织,如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也是最恰当的人选。他紧随俞秀松到了伊尔库茨克,并向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汇报了中共建党及同共产国际的关系问题。随后,前往莫斯科。
这三个人注定要成为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期间的风云人物,因为一场事关确立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舞台地位的考验正在等待着他们。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600字2
1921年的那个夏天,在我们这座城市的中心,在当时叫做法租界的一条小弄堂里,悄然走来一群年轻人,他们以迥异的地方口音,交流信仰,碰撞思想。他们也许不是先觉者,但他们绝对是先行者;他们也许并非个个才智过人,但他们在那个当下却是理想饱满,激情澎湃。当很多上海市民还过着他们庸常的生活时,一个政党已在他们的身边诞生,这个政党将改变他们的城市、他们的祖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格局。
_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回顾那一个历史时刻,细节虽已模糊,但意义却更为清晰。在中国共产党诞生_周年前夕,本报“朝花·夕拾”专栏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联合推出“伟大的开端”特辑。今起隆重刊发首篇文章《树德里的灯光》。
如果政党也有籍贯的话,中国共产党的籍贯便是上海。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中共中央机关在上海驻守达_余年之久。在这里,无数革命先驱和共产党人刻下了奋斗的足迹,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中国红色基因发源地的光荣……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召开过十八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600字3
1921年夏季的上海,濡湿闷热。租界的洋人们沉浸在异域财富带来的快感与苦恼中,上海的小市民正在一如既往地终日劳作。没有人注意到,那天下午,一位年近40岁、身材高大的外国人正踏步走下十六铺码头的台阶。化名为安德莱森的这名外国人戴一副金丝边框眼镜,衣着考究,他搭乘的“阿奎利亚”号(Acquila)轮船经过一个半月的航行,途经新加坡来到上海。自3月份离开莫斯科后,他沿途游历维也纳、威尼斯,到达上海已是6月3日。他正是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代表——马林(原名: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在此前后,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也来到了上海。
他们来不及欣赏这个城市的繁华景象,而是急切地要面见李达、李汉俊两位中国人。李达、李汉俊,这两位曾经留学日本并读过大量社会主义文献的年轻学者,此时已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员。他们接待了陌生的外国来客。
1920年秋到1921年上半年,北京的李大钊、武汉的董必武、济南的王尽美、广州的谭平山以及留日的施存统、留法的张申府等人已先后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如何将中国这些分散的小组发展成一个有影响力的政党,马林、尼克尔斯基与上海的这两位成员商议,应当尽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和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等事宜。于是,李达、李汉俊立即写信,函告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让每地速速选派两名代表赶赴上海开会。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600字4
1921年6月,当上海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时,远在万里之遥的莫斯科,张太雷、俞秀松、杨明斋三位中国共产党人正肩负着千钧压力,为襁褓中的中国共产党亮相共产国际舞台,进行着一场生死较量,并且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抓住契机,初登舞台
1921年1月,共产国际在伊尔库茨克设立远东书记处。原俄共中央远东局委员、苏俄红军第五军军事政治委员会委员舒米亚茨基上任之初,就想到了维经斯基,并任命他为远东书记处的秘书。而维经斯基在奉命回国之前,向李大钊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能派出一名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代表同去远东书记处协助工作。
此时,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早已成立,取名“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的组织;随后,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也正式成立;同一时期,湖北、广东、济南、湖南也先后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此时派出代表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对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发展,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影响的`扩大,都是一个绝好的契机。
李大钊考虑再三后决定派张太雷去。为了革命,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张太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程,成为了第一个在共产国际参加工作的中国共产党人。
1921年3月29日,受上海共产党组织派遣,俞秀松到莫斯科,住进德累斯顿旅馆,与张太雷同住一个房间。杨明斋紧随俞秀松到了伊尔库茨克,并向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汇报了中共建党及同共产国际的关系问题。随后,前往莫斯科。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600字5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中,苏俄和共产国际在中国的活动是推动中共早日成立的一个关键因素。”章百家说。
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成为国际共运的中心。借助一战后欧洲和世界各地出现的革命形势,为改变苏俄政权所处的极其困难的环境,列宁联合30多个国家的共产主义者于1919年3月发起成立了共产国际,也称第三国际。此后,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世界上各主要国家共产党纷纷成立。但不久,欧洲的革命浪潮趋于消退。列宁便越来越把注意力转向远东和中国,寄希望于那里的革命运动。
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一个27岁的俄国青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上海。此前,他先去见了李大钊,经李大钊介绍,他到上海与陈独秀会晤。维经斯基此来还有个任务,就是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
吴海勇认为,当时上海畅达的交通、通讯以及经济文化实力,已经形成很强的国际影响力,在上海布局,也是苏俄和共产国际落下的关键一子。
1920年4月的一天,陈独秀在老渔阳里寓所接待了维经斯基,后者向他提出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建议。8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新青年编辑部成立,定名为“中国共产党”。维经斯基12月从上海启程回国。
半年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上海,与他同行的还有共产国际远东局书记处派出的尼克尔斯基。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两人还参加了中共一大会议。
“过去对尼克尔斯基所知甚少。近年发现的资料显示,他是搞工人运动出身。”吴海勇说,足见共产国际对于上海这座城市产业工人密集这样的特质是有考量,并自觉加以利用的。
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了。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写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