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人间正道观后感2000字集合50条

人间正道观后感2000字集合50条

时间:2018-06-09 18:06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苍桑》描写的就是以几个家庭为背景的1949年前的中共党史,或者说是1924-1949国共两党的残酷斗争史。其中主线是杨立仁(国民党)、杨立青(共产党)兄弟俩互相残杀的历史,或者说是广州黄埔军校中的两党互相残杀的历史。这样来编故事,确实有相当深刻的涵义:这段历史其实就是俩兄弟互相残杀的故事,或者说是中国人分成两个集团(党派)互相残杀的历史。

人间正道

在国共第一次分手的前期,有多少人对于选择是那么的激情充满,同时又对他人不同的选择是那么的不解。就好象是今天的我,放弃原有的工作和收入,甚至于放弃阻碍我理想和信念的家庭。真的是没有人能理解。

人生应该有目标,人生不能没有理想。但为了目标和理想而奋斗,而努力的人他的路又是何等沧桑啊。在这条路上他是一个孤独者,他没有朋友,没有可以交流思想的人。世人是不看你的目标的,更不会去关心你的理想。世人俗就俗在他们不注重过程,他们永远不停追逐的是你的成功,你口袋里的钱,追逐着你成功后的那个光环,期待从那里面分享到属于他的利益。

共产党人在他们夺取全国胜利前,或者说在得到半壁江山前虽说他们有追随者,但那不是社会主流。不是!然,今天他们则是世人真正的目标,他们身后永远不缺追随者,永远都有一堆人唯恐巴结不上他们的人。

真是应验了那句话:商人逐利,小人追权。无利不起早啊,无利不起早。

二十三年前,让人担心的人是那些共产党人;二十三年后,让人担忧的则是国民党人。可爱啊,真的可笑吗?不一点也不,古训说的好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我呢,我未来的结果将是怎样的,是“河东”,还是“河西”?单从目前的艰苦样,我看未来多是----“河西”了。

奋斗,奋斗到底,拼出个结果来。要坚信每天的太阳都是灿烂的!坚信未来的太阳一定也是绚烂的。

人间正道观后感_第2篇

50集的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一部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的巨著,它通过两个家庭悲欢离合、血泪爱恨,展现了二十世纪二十五年里,中国现代史中共产党和国民党这两大政党的成长、发展、合作和斗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演绎出令人撕心裂肺的父子、母女、兄弟、师生、同学、恋人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成功塑造了瞿恩、瞿霞、杨立青、杨立仁、杨立华、董建昌等一个个为了拯救中国、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出生入死、执着追求的英雄或枭雄的形象,向世人阐述了理想和信仰是决定人生道路的根本,是奋斗力量的源泉这一深刻的哲理。

理想和信仰是这部剧的第一主题,在那个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非常年代,无数的中华热血青年,为寻求救国救亡的道路,背井离乡、出生入死,追寻革命的真理。杨瞿两家的儿女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来到黄埔。在这里他们接受到了不同的教育,遇到了不同的导师,受到了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树立了不同的理想,接受了不同的信仰,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片中的主角个个都有极高的理想和信仰,无论信仰什么主义,无论在何种危急、复杂的状态下,他们纷争的只有主义的不同,道路的不同,他们坚持的是各为其主,而没有个人的恩怨,没有人格的贬低和污辱。他们有思想、有气质、有高亢的爱国热情,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融为一体,执着地追求国家与民族的独立自主、民主自由,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潮流,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栋梁。

剧中主人公杨立青在1925年来到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的广州时,遇到了两个导师。一个导师是属于理想主义的共产党人瞿恩,另一个导师是现实主义的职业军人董建昌,董建昌和瞿恩,他们不仅代表着两个党派,更是两种人生态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都对杨立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瞿恩是那个年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化身,是集大成者。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周恩来、瞿秋白的影子,可以看到共产党人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他信仰的是理想和浪漫,并为了信仰而活着。正如瞿恩的那句

董建昌信仰的.是功利和现实,追求的是生存和利益。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宋希廉、程潜的影子。他遇事总是先衡量利弊得失,顺势而动,变幻无常。

杨立青在人生道路上还遇到了一个对手,这个对手就是自己的亲哥哥杨立仁。杨立仁是国民党右派的化身,他标榜的是维护国家利益,而实际维护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官僚买办阶级的利益,是自己家族、亲人的利益。立青与立仁各自秉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家”与“国”的理念,他们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共产党人为全民族劳苦大众谋解放,谋平等,往往需要背叛自己的家族、亲人,舍小家而顾大国。国民党人要维护自己集团、家族、亲人的即得利益,为不被劳苦大众夺去,断然挥舞屠刀屠杀友人。一个是为民众甘愿牺牲个人,一个是为个人甘愿牺牲民众。但杨立仁的信仰之路越走越窄,并最终沦落到理想破碎的悲惨地步,被历史所淘汰。

为了不同的信仰,黄埔的同学们按照“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的信条,或同壕奋战、驰骋疆场,或刀枪相对、血肉横飞,展现出“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侠肝义胆。

瞿恩和杨立华之间的爱情,杨立青与瞿霞之间的爱情,以及林娥与瞿恩、杨立青之间的爱情,无不受到理想和信仰的影响和制约,为了信仰,他们可以相亲相爱、协手并肩,为了信仰,他们可以断然绝裂、分道扬

在物质化的今天,在和平的年代里,在价值观多元取向的现实社会里,还要不要理想和信仰?要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和信仰?很多人是迷茫的。其实人都是有信仰的,不是信仰什么宗教,就是信仰什么主义,没有信仰的人只能是白痴。现在很多人说我没有什么信仰,但他们信奉的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遵循的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追求的是“功名利禄,纸醉金迷”,其实他们信仰的就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以才出现豪富挥金如土,贪官囤金如山、纨绔暴殄天物、小儿不知何为幸福的怪象。

 

信仰是不能强求的。信仰的产生和形成,取决于客观环境的熏染和影响,取决于自身的感知和悟性,需要教化和引导。杨家三兄弟同在一个家庭中生长,他们却加入了不同的党派。杨立青、范希亮、汤慕禹、穆震方同在一个校园学习,接受相同的教程,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理想是有阶段性、有层次的。古人讲:“道不同不以为谋。”国共两党在救国救亡、争取民主自由、国家独立自主方面具有共同的理想,所以才有国共两次合作。而在国内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方面就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所以才有了“四、一二”大屠杀,才有了动天地、泣鬼神的解放战争。杨瞿两家人的恩恩怨怨无不与这理想的分合密切相关。

看完在大结局,关闭电视机,我的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静。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在黑暗中探索,在酷刑下煎熬,在枪林弹雨中冲杀出来的。是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凭借真理和奋斗,依靠坚定的信念和无悔追求的夺得的。我们应该永远牢记列宁的教导:“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仰,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人间正道观后感_第3篇

最近废寝忘食地看了《人间正道是沧桑》,剧名出自写于1949年的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它通过以杨瞿二家兄弟姐妹及其相关人物的恩怨情仇为线索,再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这部片很残酷,也很有人情味。它不仅有激烈的对抗与残酷的斗争,也有亲情、友情、爱情的珍惜与纠缠。看完后,有点不吐不快。

一个人必须要有信仰并执着。瞿恩、杨立青、老穆代表的是共产党中高层,而立仁、立华、董建昌、楚材代表的国民党中高层,不同信仰的信徒们势不两立,演绎了你死我活的精彩对抗。就说瞿恩吧,他是一个集理想与信念于一体的人,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奋斗一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那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他显然是后者。当他被俘时,有许多人劝降,包括他以前的黄埔学生,他当然不为所动,直到临死前,他依然坚信自己的信念。他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他所有的学生和接触过或是听说过的人没有不佩服他的,包括他的敌人,蒋介石、杨立仁。。。。。。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有信仰却背叛会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人,但凡有一技之长。如果林娥没有无线电方面的专长,肯定会被留在南方打游击,结局也肯定和瞿恩一样,被俘、牺牲!瞿霞如果没有外语特长,也不可能遇到老穆。。。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着自己的一份工作,无论这份工作是否适合你,难得的是你能在这份工作中,独树一帜,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开拓出一份前人所未有的天地,让领导对你刮目相看,让同事对你钦佩不已,这便是发挥了你的一技之长. 《大戴礼记·劝学》云:“

坚持原则前提下的实用主义也是一种生存之道。看人间正道,很多人最喜欢的还是里面的董建昌!董建昌这个人是个能人,能文也能武,凡事都能洞察!而且这个人很大气!尤其在民族大义上人家也毫不含糊!虽然是跟了这个又跟哪个,这都无所谓!剧中也没显示他跟共产党交火而且对蒋介石剿共也不满意!这个人无论在什么社会都是有立足之地的!因为他不光是实用主义而且有民族大义!现实生活中,在坚持原则前提下讲究一点察言观色,注意一点左右逢源,很有必要。

爱情不是婚姻的唯一理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无情未必真豪杰!立华与瞿恩是深爱着的情侣,但不同的信仰阻止了他们成为夫妻,瞿恩与林娥逃出上海后,立华抚养了尚未满月的瞿恩与林娥的儿子。立青与瞿霞也是志同道合的情侣,但八年铁窗对身体的摧残让瞿霞放弃了缔结良缘的机会。适合成了瞿恩与林娥、董建昌与立华结合的理由,而照顾师母一辈子的责任感让立青疯狂地追求林娥。婚姻如同鞋子一样,是否合适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同窗生涯永远值得珍惜。黄埔三期六班这个集体让人羡慕。范希亮提出的“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的班规让这个班的每一位成员变得完美了许多,他们既有出色的治军带兵能力,也有很好的为人处事准则。即使同学变成对手,“范希亮”还是令人十分敬重与喜爱的老大哥,德艺双馨,在中条山突围中壮烈殉国;“汤慕禹”在辽沈战役中被立青的部队击败后被俘,经劳动改造后转变为“人民”的一分子。任何情况下,同学永远是同学,同学之情永远是纯真的,值得永远珍惜!

信仰是不能强求的。信仰的产生和形成,取决于客观环境的熏染和影响,取决于自身的感知和悟性,需要教化和引导。杨家三兄弟同在一个家庭中生长,他们却加入了不同的党派。杨立青、范希亮、汤慕禹、穆震方同在一个校园学习,接受相同的教程,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理想是有阶段性、有层次的。古人讲:“道不同不以为谋。”国共两党在救国救亡、争取民主自由、国家独立自主方面具有共同的理想,所以才有国共两次合作。而在国内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方面就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所以才有了“四、一二”大屠杀,才有了动天地、泣鬼神的解放战争。杨瞿两家人的恩恩怨怨无不与这理想的分合密切相关。

看完在大结局,关闭电视机,我的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静。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在黑暗中探索,在酷刑下煎熬,在枪林弹雨中冲杀出来的。是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凭借真理和奋斗,依靠坚定的信念和无悔追求的夺得的。我们应该永远牢记列宁的教导:“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仰,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人间正道观后感_第3篇

最近废寝忘食地看了《人间正道是沧桑》,剧名出自写于1949年的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它通过以杨瞿二家兄弟姐妹及其相关人物的恩怨情仇为线索,再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这部片很残酷,也很有人情味。它不仅有激烈的对抗与残酷的斗争,也有亲情、友情、爱情的珍惜与纠缠。看完后,有点不吐不快。

一个人必须要有信仰并执着。瞿恩、杨立青、老穆代表的是共产党中高层,而立仁、立华、董建昌、楚材代表的国民党中高层,不同信仰的信徒们势不两立,演绎了你死我活的精彩对抗。就说瞿恩吧,他是一个集理想与信念于一体的人,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奋斗一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那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他显然是后者。当他被俘时,有许多人劝降,包括他以前的黄埔学生,他当然不为所动,直到临死前,他依然坚信自己的信念。他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他所有的学生和接触过或是听说过的人没有不佩服他的,包括他的敌人,蒋介石、杨立仁。。。。。。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有信仰却背叛会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人,但凡有一技之长。如果林娥没有无线电方面的专长,肯定会被留在南方打游击,结局也肯定和瞿恩一样,被俘、牺牲!瞿霞如果没有外语特长,也不可能遇到老穆。。。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着自己的一份工作,无论这份工作是否适合你,难得的是你能在这份工作中,独树一帜,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开拓出一份前人所未有的天地,让领导对你刮目相看,让同事对你钦佩不已,这便是发挥了你的一技之长. 《大戴礼记·劝学》云:“

坚持原则前提下的实用主义也是一种生存之道。看人间正道,很多人最喜欢的还是里面的董建昌!董建昌这个人是个能人,能文也能武,凡事都能洞察!而且这个人很大气!尤其在民族大义上人家也毫不含糊!虽然是跟了这个又跟哪个,这都无所谓!剧中也没显示他跟共产党交火而且对蒋介石剿共也不满意!这个人无论在什么社会都是有立足之地的!因为他不光是实用主义而且有民族大义!现实生活中,在坚持原则前提下讲究一点察言观色,注意一点左右逢源,很有必要。

爱情不是婚姻的唯一理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无情未必真豪杰!立华与瞿恩是深爱着的情侣,但不同的信仰阻止了他们成为夫妻,瞿恩与林娥逃出上海后,立华抚养了尚未满月的瞿恩与林娥的儿子。立青与瞿霞也是志同道合的情侣,但八年铁窗对身体的摧残让瞿霞放弃了缔结良缘的机会。适合成了瞿恩与林娥、董建昌与立华结合的理由,而照顾师母一辈子的责任感让立青疯狂地追求林娥。婚姻如同鞋子一样,是否合适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同窗生涯永远值得珍惜。黄埔三期六班这个集体让人羡慕。范希亮提出的“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的班规让这个班的每一位成员变得完美了许多,他们既有出色的治军带兵能力,也有很好的为人处事准则。即使同学变成对手,“范希亮”还是令人十分敬重与喜爱的老大哥,德艺双馨,在中条山突围中壮烈殉国;“汤慕禹”在辽沈战役中被立青的部队击败后被俘,经劳动改造后转变为“人民”的一分子。任何情况下,同学永远是同学,同学之情永远是纯真的,值得永远珍惜!

50集的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一部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的巨著,它通过两个家庭悲欢离合、血泪爱恨,展现了二十世纪二十五年里,中国现代史中共产党和国民党这两大政党的成长、发展、合作和斗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演绎出令人撕心裂肺的父子、母女、兄弟、师生、同学、恋人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成功塑造了瞿恩、瞿霞、杨立青、杨立仁、杨立华、董建昌等一个个为了拯救中国、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出生入死、执着追求的英雄或枭雄的形象,向世人阐述了理想和信仰是决定人生道路的根本,是奋斗力量的源泉这一深刻的哲理。

纪录片《人间正道是沧桑》

刚看完五十集大形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另人激荡回肠。该剧以史为线,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漫长而又艰辛不屈不挠的发展历史;以瞿、杨两家的人物为点,揭示了国、共两党离离合合、情舍情掀、情与理曲折争斗的历程。该剧的最大亮点是把单一的历史真实,放在鲜明的个性人物中,大大提高了严肃的历史政治题材,融进今人尤其是年青一代的视觉情感享受,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剧中,共产党的艰难曲折奋斗史处处可见:国、共两党早期合作创建黄埔军校;蒋介石发动上海4,12叛变;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的烟火。国、共两党的众多人物似曾相识:共产党方面的周恩来、畅家三母子、陈庚、潘汉年;国民党方面的宋庆玲、张发奎、陈立夫兄弟、杜律明、陈明仁等等。上述人物,我们都很容易在剧里找到他们人生中的印记,体现了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艺术的真实再现。在艺术表现上,人物的高度概括中又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杨立青是一个带有顽皮、嘻笑中藏着智慧,在玩忽的生活中又充满坚定理念,最终使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高级将领。杨立仁是国民党的中坚分子,残酷中又带有家教潜藏的人性;他双手沾满共产党人的鲜血,但在家里他敬老爱弟妹,甚至于对共产党的后人费明也爱护有加。剧中最为鲜明个性人物要数董建昌;他算是国民党原老级人物,对培养国、共两党军事人材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坚信实用主义,那里有好处有利益就往那里走,政治理念飘忽不定,但他在生活中尤其是处在旧中国腐化社会氛围里,他还算是一个有良心正直上层军人;他一生追求正直善良有坚定理念的杨立华,也为杨家排过许多困难、分过许多忧患。董建昌在剧里表现不算多,但个性形象、个性语言鲜明独特,戏份极高,认识深刻。其中,在国民党大举围剿江西红军一集里便是突出的代表。

在董建昌官邸:杨立华找到董建昌,坐在大厅沙发的杨立华,满面愁容,心情焦急。她担心弱小的红军、担心刚刚投奔了红军顽皮未脱的弟弟杨立青的前途生死,打听战争的情况,问 杨立青的处境。而董建昌一付若无其事之态,对双方战事轻描淡写;而对杨立华由远而近靠座,还一面嘻笑奉承,求爱拥缠。使杨立华既厌烦又无奈,从一张沙发走到另一张沙发,避开董建昌追缠 ,但又不得不坐下来听他落实答理。形态生动逼真,心理内涵丰富,极俱艺术吸引力。

但剧中似有不足的,那就是杨立青的塑造缺少变化,一路生来带着顽皮、嘻笑、油滑,甚而有点轻浮之感。这些特性固然有他个性的一面,但他不 竞是成长中的共产党人代表,在蒋介石的大屠杀、党内矛盾、两党争斗中应有改变,但剧中似乎看不到这点。并且在杨立青与女游击队司相遇中,还是以他的迷人眼神,带点狡诘的微笑吸引对方(正如他的班长所说的:这小子是贾宝玉,总得女孩欢心),另她依靠杨立青,相信共产党。这同史实上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坚定信念,为民服务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唤起工农千百万有着很大的反差。但毕竟是完美中的点点缺失,无损全剧宏大优秀,值得高度赞美的一部长篇电视剧。

但愿我们的编剧、导演能出更多更好象《人间正道是沧桑》一样的好剧集,寓教于乐,承继中华民族,创造今日和谐发展的社会。国、共两党历经几 十年离合纷争,也会随着历史的潮流,在一国两制下和谐共处,一笑免恩仇。正如瞿、杨两家大部份成员巳走到一起;今日离异了百年的澳门、香港(剧里出走香港的杨立华)巳回归祖国;台湾(剧里去台的杨立仁)也会随着三通开放,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员的往来交融实现回归。一个振兴的国度,一个和谐统一的中国就将要展现在我们面前!

纪录片《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_第2篇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向国庆60周年献礼的电视剧。该剧以中国民主革命为背景,以上海的瞿家和杨家5个年轻人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由于他们选择了不同政治道路而发生的兄弟反目、同窗操戈、情人离散的故事。故事中却又交织着割舍不断的亲情友情。

以前,以中国民主革命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不在少数,期间都是敌友分明,黑红分明,毫不含糊。而这样将政治和人情交织在一起的还是第一部。

瞿家和杨家原本“就是一家人”,瞿家儿子瞿恩和杨家大女儿立华,瞿家女儿和杨家小儿子立青是两对恋人。“四一二”反革命屠杀之后,瞿家兄妹都被身在中统的杨家大儿子立仁抓捕,惨遭杀害或关押。而当瞿家儿媳生下早产的男婴因被追捕逃跑,瞿家老太太也遭到追捕无法抚养孙子时,却把孙子托付给立华抚养。立仁明知此事没有告发,一直以“舅舅”的身份帮助抚养。抗日时期国共合作,瞿家女儿和儿媳林娥都见到了儿子,却没有要回儿子。林娥说:“生育是恩,养育也是恩。”就是立仁,在看到瞿霞惨遭酷刑和看着瞿恩要被处决时,剧中特意用黑白镜头反映了他“我也很痛苦啊”的内心写照。

作为解放军高级将领的杨立青,一直与哥哥针锋相对,用他的话说“各奔前程吧”。在解放战争中,一举歼灭了立仁任副总参谋长的部队,却为立仁的生死未卜焦虑。他一直怀揣杨氏家谱,26代人生生不息;解放后,领着家人给父亲上坟,“给您和祖宗下跪了”。他对父亲说:“您留在大陆好啊,给流落海外的儿女一个回家的理由。”

无疑,电视剧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是,作为艺术作品,期间的情节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在我党老一辈革命家中,像杨家的情况绝非少数,而那些感情的纠葛也非空穴来风,是历史事实。

如今,历史走过了一个轮回,重提政治之外的感情纠葛,正视家族的存在,传达了一个什么样的讯息?杨立青在全剧结尾时说“不要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个“过去”单指中国革命的历史吗?这个“背叛”单指队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背叛吗?我以为,这个“过去”不仅指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进程,还指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和文化传承,指中华民族在与命运艰苦抗争中的沧桑巨变,整个民族在这巨变中不断进步。不要忘记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不要忘了我们的根。忘记了这个“过去”,不仅是对中国革命的背叛,更是对中华民族的背叛!

纪录片《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_第3篇

理想和信仰是这部剧的第一主题,在那个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非常年代,无数的中华热血青年,为寻求救国救亡的道路,背井离乡、出生入死,追寻革命的真理。杨瞿两家的儿女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来到黄埔。在这里他们接受到了不同的教育,遇到了不同的导师,受到了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树立了不同的理想,接受了不同的信仰,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片中的主角个个都有极高的理想和信仰,无论信仰什么主义,无论在何种危急、复杂的状态下,他们纷争的只有主义的不同,道路的不同,他们坚持的是各为其主,而没有个人的恩怨,没有人格的贬低和污辱。他们有思想、有气质、有高亢的爱国热情,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融为一体,执着地追求国家与民族的独立自主、民主自由,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潮流,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栋梁。

剧中主人公杨立青在1925年来到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的广州时,遇到了两个导师。一个导师是属于理想主义的共产党人瞿恩,另一个导师是现实主义的职业军人董建昌,董建昌和瞿恩,他们不仅代表着两个党派,更是两种人生态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都对杨立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瞿恩是那个年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化身,是集大成者。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周恩来的影子,可以看到共产党人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他信仰的是理想和浪漫,并为了信仰而活着。正如瞿恩的那句

董建昌信仰的是功利和现实,追求的是生存和利益。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宋希廉、程潜的影子。他遇事总是先衡量利弊得失,顺势而动,变幻无常。

杨立青在人生道路上还遇到了一个对手,这个对手就是自己的亲哥哥杨立仁。杨立仁是国民党右派的化身,他标榜的是维护国家利益,而实际维护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官僚买办阶级的利益,是自己家族、亲人的利益。立青与立仁各自秉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家”与“国”的理念,他们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共产党人为全民族劳苦大众谋解放,谋平等,往往需要背叛自己的家族、亲人,舍小家而顾大国。国民党人要维护自己集团、家族、亲人的即得利益,为不被劳苦大众夺去,断然挥舞屠刀屠杀友人。一个是为民众甘愿牺牲个人,一个是为个人甘愿牺牲民众。但杨立仁的信仰之路越走越窄,并最终沦落到理想破碎的悲惨地步,被历史所淘汰。

为了不同的信仰,黄埔的同学们按照“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的信条,或同壕奋战、驰骋疆场,或刀枪相对、血肉横飞,展现出“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侠肝义胆。

瞿恩和杨立华之间的爱情,杨立青与瞿霞之间的爱情,以及林娥与瞿恩、杨立青之间的爱情,无不受到理想和信仰的影响和制约,为了信仰,他们可以相亲相爱、协手并肩,为了信仰,他们可以断然绝裂、分道扬

在物质化的今天,在和平的年代里,在价值观多元取向的现实社会里,还要不要理想和信仰?要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和信仰?很多人是迷茫的。其实人都是有信仰的,不是信仰什么宗教,就是信仰什么主义,没有信仰的人只能是白痴。现在很多人说我没有什么信仰,但他们信奉的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遵循的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追求的是“功名利禄,纸醉金迷”,其实他们信仰的就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以才出现豪富挥金如土,贪官囤金如山、纨绔暴殄天物、小儿不知何为幸福的怪象。

信仰是不能强求的。信仰的产生和形成,取决于客观环境的熏染和影响,取决于自身的感知和悟性,需要教化和引导。杨家三兄弟同在一个家庭中生长,他们却加入了不同的党派。杨立青、范希亮、汤慕禹、穆震方同在一个校园学习,接受相同的教程,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理想是有阶段性、有层次的。古人讲:“道不同不以为谋。”国共两党在救国救亡、争取民主自由、国家独立自主方面具有共同的理想,所以才有国共两次合作。而在国内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方面就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所以才有了“四、一二”大屠杀,才有了动天地、泣鬼神的解放战争。杨瞿两家人的恩恩怨怨无不与这理想的分合密切相关。

看完在大结局,关闭电视机,我的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静。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在黑暗中探索,在酷刑下煎熬,在枪林弹雨中冲杀出来的。是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凭借真理和奋斗,依靠坚定的信念和无悔追求的夺得的。我们应该永远牢记列宁的教导:“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仰,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