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听到“思无邪”一语,往往望文生义,说那是指“思想纯正无邪”。
这句话得以流传,是因为《为政》篇孔子的说法。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先说《诗经》此语的原意。“思无邪”三字出于《鲁颂·駉》,描写鲁君(僖公)牧马之盛。其中四段诗,共出现“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思无邪”四语,形容其马之多之美。“思”为语词,与“思想”无关。
专就“思无邪”来说,接着最后一句是“思马斯徂”,描写马之善行。在马向前奔行时,不能稍有偏斜,否则容易摔倒。因此,“思无邪”所形容的是“马向前直行而没有偏斜”。“邪”与“斜”通。
《诗经》为古代文学作品,内容有国风、小雅、大雅、颂。来源是民间歌谣、朝会歌乐、庙堂颂词等,大体皆有感而发,出于真情。人的内心有所感动,于是发抒胸臆,由内而外“直接咏成”,正如牧马之奔行,直接向前。所以孔子用“思无邪”三字概括《诗经》的文学性,可谓恰当。
朱熹的注解说:“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这种观点早在古代“集解本”已经说过:“思无邪,归于正也。”朱注特别强调“善恶”与“保持情性之正”,这表示他所理解的“思无邪”的“邪”字,是指“不正”而言,所以“无邪”就是“得其正”了。
为什么不宜说“正”呢?因为一说“正”与“邪”,就须分辨其判断的标准是什么,这与《诗经》所强调的“发抒真情”是两回事。孔子在《论语》中另外说过“兴于诗”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是指由真情可以引发读者的真情;然后像“兴、观、群、怨”四字,皆与抒发情感有关,而与“正邪”无关。
关于《诗经》的由来,《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古代的观点,显然较符“思无邪”原旨。
再看朱熹的《诗经集传序》,他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既有所欲,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而不能已矣!此诗之所以作也”。
朱熹强调由有思而有言,可见他确实是一位哲学家,总是放不开“思”之一字。而他在这儿开头所谈的“人生而静”云云,也是他的人性论在借题发挥。《诗经》本身主要是文学作品,其中也许隐含了某种人性论,但实无系统可言。并且,再说一次,重点也不在于“思”。
王闿运《论语训》说:“诗本咏马,马岂有所谓邪正哉?”这话无可辩驳。因此,我们在翻译孔子此语时,不宜强调“正”,更不可谈及“思想”。孔子的意思是:“《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称之为‘无不出于真挚情感。’”
傅佩荣,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著有《傅佩荣国学精品集》《傅佩荣心灵关怀作品集》等。傅佩荣的著作洋洋大观而雅俗共赏,傅佩荣的讲座娓娓道来而智慧充盈,体现出深入透彻的哲学思考,学跨中西的`文化视野,通透达观的生命关怀。不论是他的讲座还是他的文章,很多深刻的道理为什么能做到深入市井人心?一句话:深刻而生活,生活而深刻——既表现出哲理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又饱含生活的鲜度,好吃有营养。哲学散文,哲学家写散文,都有着独特的难以替代的魅力。
我不认为小孩子应该背《
新的问题又来了,孔孟思想谁来解释呢?这本来就是开放的问题,看谁能够合乎两个原则。第一,经典本身圆融一致,经典不能自相矛盾。比如我最常举的例子是《论语》第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就把它讲成时常复习,我研究的时候发现时这个“时”字在《论语》里出现11次,没有当时常的用法。它在里面就两个用法,第一个是指春夏秋冬的时节,第二个时代表适当,所以孔子的意思是说,你学的东西,在适当的时候实践会觉得高兴。适当的时候被朱熹说成时常,变成时常复习,所以学生不喜欢孔子,等于你叫我们考试念书嘛!所以我说读经典要圆融一致,这是我研究的要求。
第二,经典要和经验配合。我学了儒家,对我今天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孔子的话,“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什么事你都要做做看,并不是孔子说的都对。以后要求自己很多,要求别人很少,会减少怨恨么?我做了之后,果然发现没有人抱怨我,因为我都是自我要求,我要求自己做到十分,只要求别人做到五分,别人怎么会抱怨我?我做了之后,觉得孔子的话有道理,这样我才能接受。
小孩学习《三字经》没有任何用处
问:您认为,现在家长应如何教育孩子学习孔子的思想?
答:学习的方法很多。拿《论语》来说,孔子有很多学生,最有名的至少有十个,都很有个性和特色。孔子怎么因材施教?今天教小孩子,你可以教他自己去找,你觉得自己像孔子哪个学生?小孩子很容易发现,我觉得我有点像司马牛,我老是问问题不去思考。我觉得我像子路,太冲动了,我想做生意,跟子贡一样。
小孩子自己找里面的人物,这就是多元化。接着你就要问孔子,怎么样教学生?所以光是《论语》这本书,就可以作最好的教材。《三字经》不是不好,它是南宋末年编的书,当时已经流行朱熹的思想。第一句就是朱熹的话,“人之初,性本善”,第二句才是孔子的话,“性相近,习相远”,其实这两句话摆在一起是矛盾的。这个矛盾不是我说的,是朱熹说的,朱熹注解孔子这句话“性相近,习相远”,朱熹说孔子讲的有问题,孔子把气质也放在性里面,宋朝学者讲人性,不讲气质,一定要讲天理性善。
我现在请问,朱熹比孔子晚了1600多年,凭什么要求比你早一千多年的孔子这样讲?照朱熹的讲法,人性本善,孔子应该说“性相同”,朱熹在自己的书上就是这样写的,人性本善应该性相同,为什么说性相近?
《三字经》一开头就有这样的问题,后面讲的很多历史故事说实在的,你今天学了不知道有什么用。“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今天谁家里有五个儿子?今天这些学者应该勇敢一点,宋朝的学者敢于编《三字经》,今天学者为什么不敢编?找几位研究国学的学者好好开会研究一下,要是我的话,我不要改什么,后面的说法我都没意见,我只要改一个字,“人之初,性向善”。
这就与“性相近,习相远”完全接起来,这说明,真诚是关键,真诚就有力量,由内而发,力量叫做向,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
老庄思想并非出世而是让人轻松
【编者按】:除了《论语》之外,庄子很受后世人重视,庄子告诉我们一种出世的态度和追求,李泽厚先生认为庄子的思想是“美学本体论”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答:基本上庄子不是出世的思想,真的念庄子的话,就知道庄子是继承老子思想,所以他的第一篇《逍遥游》,就讲一个字叫做“大”,老子说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因为人大需要论证,道大不用说了,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天大、地大一看就知道。人大的话怎么说?就是庄子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为什么从鲲讲到鹏?它是象征,说明人的生命可以经过提升转化最后变成无限大,跟天地一样大,这是庄子的用意。
他不是出世精神,庄子里面的出世,有些人把它当作怀念古代原始的情况。好像在桃花源里面一样,其实庄子不是出世,要想懂庄子对人间的看法,至少要看两篇内容。一个是《人间世》,颜渊想到魏国帮忙,孔子跟他说你准备好没有?这是代表非常的入世,用儒家的人物来作为他文章的主题。
第二个是《知北游》第22篇,里面提到一个词,叫“外化而内不化”,这个是关键。真正的庄子在人间相处,外表跟别人相同,他决不会标新立异,但内心不会受外面成败得失的影响,所以庄子是非常入世的,不受世俗干扰。有很多词,其实很多专家都已经指出来了,比如说“顺人而不失己”,我顺从别人但不会失去我自己,这句话很有代表性,要不然就是“虚己以游事”,所以“逍遥游”绝不是出世,真正的逍遥游,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时代都可以过得很自在轻松,那是对道家的智慧和掌握。
刚才提到一个词说到本体论,学术界很喜欢用这个词,但不见得懂这个字的意思。本体论只是说,你这种快乐不是没有根源的,把道当做本体,这种词的用法我其实觉得反而会造成困扰,并没有帮助大家理解。
放假这么长的时间,读了自己喜欢的书,认识了很多的朋友,有很多的感慨。
首先,对自己的批判。眼光只在周围延展,总跳不过自己狭隘的圈子,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老在自己的感性认识里转来转去,“小的感觉,小的情调”,我有时候觉的自己很没出息。眼界太狭窄,一个人想改变现状,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很难!
其次,作为女人,尤其是已婚的女人,不要忘了读书,还要有几个知己朋友。女性知己可以诉说生活,聊聊工作的`烦恼,谈谈公婆,孩子,家庭的那些琐事,让自己更了解和放松自己。男性知己有助于你了解这个社会,他们站的角度不同,看问题不一样,可以引领你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记得我在看于丹的《论语》心得的时候,一位朋友说看看傅佩荣的《论语》,才是真正的学人讲座,看过之后还真是收获很多。你一个人见到的东西少,听到的也很有限,所以需要多和别人沟通,才不至于像瞎子摸象,不得要领。
再次,要有深刻的反省意识,也就是“一日三省吾身”。自己就是平凡的一粒草芥,渺渺沙尘中的一粒沙子,在这个世界上,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有那么多的大师,无论你怎样的超越,你也无法达到他们的高度。在真正的文人面前,感到自卑到无地自容,对他们真的需要仰视才见,虚心听智者善意的提醒很重要。 真后悔在上学时为了应付
暑期的悠闲马上就要结束了,开学之后,工作会很忙,属于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很少,今天的感慨,变成明天的动力不错哦 你也可以投稿,加油,让自己活的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