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孩子为啥好玩手机观后感汇合100句

孩子为啥好玩手机观后感汇合100句

时间:2018-11-29 16:04

电影《手机》在我看来,它更倾向于伦理剧,并且是一部带点沉重压抑的伦理剧。在经典的“冯氏调侃”背后,是隐私,谎言,怀疑,不忠……而一部手机,贯穿着这一切。手机,这一现代社会科技与文明的产物,现在几乎是人手一部,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所有现代通讯工具的代表,它们快捷,方便,及时……在这一层面上,它们显示了时代的优越性,如此快速便捷的传播方式,是鸡犬相闻的农业文明时期无法企及的。然而通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记得影片反复播出了中国移动的广告语“沟通从心开始”,在我看来,这个情节极其讽刺。在看到主人公一次次删掉小情人短信然后若无其事地对妻子女友撒谎之后,我们只能汗颜,这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是近了,还是远了?故事的结局毫无意外是:分离。在这里,不难看出手机扮演的角色是隐私的载体。

“隐私”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隐私可以是生活中具体的行为,也可以是个人的思想状况等等。隐私权是公民以个人生活自由为内容禁止他人干涉的人格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个人隐私却屡屡遭遇到尴尬场景。尽管片中主人公的所谓个人隐私应该受到道德上的谴责,但不可否认,那仍然是隐私,仍然带有“隐私权”所具有的对抗性——一方要隐私,另一方却想方设法地窥私,正是因为这种对抗,才出现了一幕幕婚姻悲剧。在这个过程中,手机又扮演了揭露者的角色。“与所有手机持有者共免”,影片《手机》电影海报的宣传用语由此而来,只有当你看完整部影片时才知道那个“免”字并不是一个错别字。其实我们应该知道,这一系列的悲剧,是人的原因,是人在隐瞒,在背叛,跟作为传播媒介的手机本质上没有关系。然而手机真的无罪吗,我想不是。

一方面,或许正因为有了手机这个先进的载体,人才会学着撒谎隐瞒,并且在一次次的成功之后,谎言会肆无忌惮地张口就来,渐渐地没有一丝道德上的谴责……从令一个方面来看,手机互联网等传播媒介,让我们轻易地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交流,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思维方式冲击我们的大脑,我们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同化,被改变,我们很容易对现实的人和事产生厌倦,进而去追求未知。看过一个故事,丈夫和网友相恋,于是和妻子提出离婚并且和网友结婚,在新婚宴上他告诉前妻,之所以选择现在的妻子,是因为她的品貌学识是他认识的女子中最优秀的,他以前根本不知道会有这样有才情的女子。前妻冷静地问他:“如果你在网上认识了更优秀的,你准备怎么办,再离婚一次?”他顿时哑然。原来在通讯逐渐发达的今天,随之而来的,是快餐文化,是廉价的`感情,是浮躁的内心。

影片中出现过这样一段原生态的唱词: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妇叫吕桂花,吕桂花叫问一问,最近你还回家吗。这段唱词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出现了一次,在影片结束的时候出现了一次。唱词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可以说是在交待严守一的前史,但当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是严守一的一个心理轮回了,这告诉我们:原来,在人类社会里,科技的进步不一定带来人性的发展。那我们该怎么办,当然不能像冯导说的那样“与所有手机持有者共免”,因为这类传播媒介确实符合现代生活规则,我们也绝不可能回到男耕女织鸿雁传书的时代,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时代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这类深奥的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努力把自己从浮躁的灵魂中解救出来,在经历了传播泛滥的,层应该层叠叠的快餐文化文化泡沫之后,不丢掉真实的自己。至于应该怎么做,那又是另一个深奥的问题了。

如今科技越来越发达了,很多孩子对电子产品已经了如指掌了,甚至很多孩子沉溺爱玩手机。其实孩子爱玩手机对于学习还有生活都是不利的,家长们要适当教育爱玩手机的孩子,不能过于放纵孩子!

孩子不宜过早接触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即使孩子对手机、ipad这些电子产品存在好奇心,但是家长在孩子上学之间也尽量不给孩子玩手机,特别是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因为手机的屏幕对于孩子眼睛的发育有很大的影响的,所以不要认为给孩子玩电子产品是在培养他的智力,研究表明,儿童每天持续用平板电脑1—2个小时以上,三个月视力就可以从1.0下降到0.5左右,家长自己要明白玩手机对孩子的危害,这样才会去控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

孩子都是会模仿自己的父母的,孩子小时候也许并不知道手机、iPad是什么,但是可能因为自己的父母总是在玩手机,这难免会让孩子产生好奇心。然后他们也想像父母一样去玩手机,他们渐渐就会被手机里新奇的东西所吸引到,一旦父母拿出手机来的`时候孩子就会吵闹着要玩。

因此,想要孩子少玩手机等电子产品,父母的榜样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在下班回家后,父母们应该将手机和iPad放一边,好好陪伴孩子玩一下游戏或者跟他们讲一讲故事,这是戒掉孩子手机瘾的最理想的途径。

把玩手机当作奖励是很多家长都会犯的错误,只要孩子不听话、不吃饭时,就把电子产品给孩子玩,以此来作为吃饭或者听话的交换条件。久而久之,当孩子想玩手机的时候就会哭闹,不吃饭,什么都不愿意做。这时候家长只好再次用手机来哄他了,长期以往的话孩子就会很难管教了。

另外电脑、手机游戏中充斥着各种声音和光影的刺激,对孩子大脑发育非常不利。 玩手机游戏容易让孩子兴奋,让他们静不下心来学习、思考。玩手机上瘾之后再想改变就困难了。

孩子沉迷玩电子产品,有很大的原因是缺乏陪伴,甚至有些父母主动给孩子提供“电子保姆”。所以家长不管多么忙都需要抽出时间来陪绑自己的孩子,譬如给孩子买很多有趣的图书,带孩子一起读故事,又或是带孩子到户外去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让孩子交新的朋友,这样就能够慢慢培养孩子的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这样孩子爱玩手机的兴趣就会慢慢降下来。

论是过度放纵还是严格禁止孩子玩电子产品其实都是不理性的,父母把握好分寸才是正确的做法。父母可以给孩子规定玩手机的时间,例如规定孩子每次玩不能超过半小时,如果这次按时归还,下次就还可以玩再玩;如果这次不按时归还,那么下次就没得玩了。这样按照规矩来做,孩子慢慢地也会遵守这样的约定了。

如果你的孩子也爱上了玩手机,不妨试一试以上的这几种方法,尽早让孩子沉迷手机的习惯戒掉吧。多给自己的孩子一些陪伴一些关怀,做一名合格的家长。

1.培养兴趣爱好,做到有效陪伴

孩子之所以沉迷玩电子产品,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没人陪同玩,或者父母少陪伴。

父母应该尽可能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同时做到有效陪伴,而不是陪在孩子身边,但是做自己的事情。应该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多和孩子一些互动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

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只要拥有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并且将时间与注意力投入其中,又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的时候,孩子对手机的需求就会慢慢降下来。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各种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尤其要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可以和同龄小朋友互动的活动,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越是枯燥空虚的时候,对手机的依赖性就越大。

例如,让孩子看一些有趣的图书,多听音乐,或是带孩子到户外玩,让孩子交朋友,慢慢培养孩子的各种其他兴趣,转移孩子在手机上的注意力。

2.与孩子建立“约定”

切记不要家长单向制定规则强制孩子执行,建议家长先和孩子沟通,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双方共同建立“约定”,这样孩子参与了规则的制定,执行的时候主动性会更强。

双方可以进行如下约定:

1)什么情况下可以玩,例如每天写完作业可以玩;

2)每天玩手机的时间段,和可以玩多长时间,例如放学写完作业16:00-20点之间,可以玩1小时;

3)还有哪些可以玩,哪些不能玩;

4)什么场景不能玩,例如吃饭、上厕所等情况下不能玩。

5)按照约定执行多次时间,可以获得什么奖励。

在双方建立约定以后,一定要严格执行,家长不能如因为孩子哭闹就妥协,在孩子达成约定的.时候,也不要忘记给孩子承诺的奖励,进而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

家长和孩子的约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先松后紧,循序渐进。

3.家长以身作则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孩子,孩子天生会观察和模仿家长的行为。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经告诉家长,如果想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那么家长就要每天让孩子看到自己在读书,哪怕是装模作样也好,不超过3天,孩子就会主动拿起书读起来。

可以想象,总玩手机的家长,在要求孩子不能玩手机的时候,孩子一定是非常疑惑,甚至会反问家长你也是经常玩手机啊。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

家长教育指导孩子的过程是漫长的,所以父母亲要有足够的耐心。

其实孩子玩手机不是因为手机有很大的吸引力,而是时间没有更有好的利用,注意力自然就集中在了手机上,所以家长要想戒掉孩子手机瘾,就要多陪孩子去做其他的事,毕竟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