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
近日,特别安排全家共同观看了《银河补习班》。爸爸是奔着看电影去的,妈妈是奔着周末的Family Day去的,小茗同学是奔着爆米花和给超哥捧场去的。
虽然期盼不同,却都收获满满。爸爸的感触比较深刻,晚饭时依然沉浸在影片的思考中,反观小茗同学的感受就简单地多,一个字帅,如此简单的观后感,让她爸抓狂,不过好在刚刚受了影片的教育,很快心平气和,转为理解与信任,电影的教育意义很显著嘛。后来我与小茗同学散步的时候将这个帅字做了进一步的剖析,她告诉我超哥不仅长的帅,在电影里很多地方都做的很帅气。由此可知这娃还是对电影里的很多经典镜头有所触动的,问题是语言不够丰富不知道该怎样表达,所以有时候孩子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她的自身问题,家长的沟通方式、引导能力都是需要共同成长的。我们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我们不知道怎样做父母,孩子也同样不知道怎么做孩子。影片中出现的“我是第一次当爸爸”、“我也是第一次当儿子”两句台词让我泪奔,生活中父母与孩子的冲突与对决不都缘于这第一次吗?生活中,放下身段换位思考那只是无数次冲突之后的无奈之举。
影片片名虽然是《银河补习班》,但讲述的却是一个家庭教育的故事,是一场父母与子女的共同成长的故事,我认为这个过程其实是相爱相杀的,称之为一场对决。父母与子女的缘分,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父母之于子女,也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匆匆过客,时光在指缝里悄悄地溜走,我们大手牵小手的日子也在一天天地减少。如果有人说不知不觉地孩子就长大了,那你必定也没有付出过太多成长的代价,必定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现在称之为“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
对决一:学习方式的`对决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马飞问爸爸准备怎么帮他复习,爸爸回答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这样的回答观众出乎意料,让马飞自己学习哪来的底气跟教导主任打赌从全校垫底成长为前十呢?这种矛盾碰撞与心理冲突就是学习方式的对决。《老子》原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是讲述的同样的道理。家庭教育中多数的鸡飞狗跳都来源于父母教孩子学习,初上小学,父母总是觉得比孩子懂得多,孩子总是比自己当年笨的多,殊不知等到孩子读初中、高中、大学,还有多少家长能教孩子学习呢?所以学习的过程还是只能孩子自己来,父母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学会独立学习。影片中邓超说“孩子需要独立思考,勇敢面对这个世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对孩子的要求是“一直想”,正是这种激励引导式的学习方式在洪水中、在外太空的关键时刻让马飞自救成功,创造了一个与年龄不符的奇迹。
对决二:学习目标的对决
影片中邓超喊出“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最终目的”的时候,我想为他喝彩鼓掌,这句话道出了国内教育的最大弊端——以高考作为学习目标,包括我这个20年前的考生也是受害者。影片中出现了高考结束后高三学生不论差生还是尖子生都将试卷课本撕碎,像漫天大雪般扔满校园的一幕,这真的是教育的成功吗?面对马文皓的责问,教导主任老泪纵横,我想这一刻的奔溃,代表着“一切以
对决三:学习动力的对决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你每天拉弓有什么用。”这是影片中唯一出现过两次的台词。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就特别反感这种应试教育,可是当我们升级成家长了,不知不觉又让孩子走上了我们的老路。当年的我可以因为老母亲一句“不好好读书就要去扫大街”就吓地奋力学习,可是我的孩子却没有因为旅游、美食、影视、娱乐等富足的生活条件去奋力学习,也没有因为我对她未来的担忧而发愤图强,或许我们都错了,我们每天教育孩子努力拉弓,可是孩子只想划船,我们没有人划船到达彼岸,只能对划船深深地担忧,并且努力地让她学会拈弓搭剑,孩子不是实验品,我们作为家长不允许孩子去试错也是情有可原的,所以孩子和家长变成了没有交叉点的平行线。教育书籍都让家长要燃起孩子心中的那团火,可是没有拿出燃起的方法。影片中邓超带孩子旷课去追求心中的理想,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马飞从小对航天航空表现出来的炽热的爱,如果不是一种对正能量的追求,这种教育方式是无法燃起熊熊的学习热情的,反而会引起孩子的进一步堕落。
有人说需要带一包纸巾去看这部影片,我觉得虽然没那么夸张,但是到了我这个年龄还是感慨良多的,无数次被戳中泪点,三十多年来老父亲对我的点点滴滴的爱像放电影一样开始在脑海里呈现。我觉得看完影片,每个子女都应该给父亲一个大大的拥抱,说一声“爸爸,我爱你”。不过我们中国人历来将东方人的含蓄发挥地淋漓尽致,包括我。所以写下这篇观后感,献给第一次做爸爸的爸爸,也献给第一次做孩子的孩子。
《乘风破浪》影片讲述了赛车手阿浪一直对父亲反对自己的赛车事业耿耿于怀,在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过程中,他却意外的卷入了一场奇妙冒险的故事。
春节热门影片《乘风破浪》
今天去看了乘风破浪。
讲得主要是,儿子阿浪的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因为产后抑郁症跳楼自杀了,爸爸犯事做了六年牢。出来后对阿浪拳打脚踢的。简言之,父子不和。然后赛车手阿浪某种原因穿越时空回到了父母的年代,经历了父母结婚以及父亲阿正为什么坐牢。理解了父亲。
我喜欢那个年代的感觉,旧旧的小巷,一闪一闪的霓虹灯,淳朴的样子。还有阿正阿浪他们正太帮的情义,阿正建立的帮派底线。赵丽颖饰演的阿浪的母亲的小花,好美丽。喜欢影楼的感觉。
直到在阿正和小花的婚礼上听见那首微博上闹翻的歌,心里还是 隐隐的颤抖了一下。
同时他们的好兄弟六一被李荣浩饰演的角色杀了。。。。。。
小花怀孕了。
然后阿正和阿浪为了给兄弟报仇,两个人就去了。。。
然后李荣浩的角色死了。
然后阿正坐牢了。
阿浪出生了。
小花抑郁跳楼了。
阿浪,你怨你父亲对你的教育,你怨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
但是你还是选择去报仇,然后你爸爸就坐牢了,你妈妈就跳楼了,这不是有你参与的份吗????
人家李荣浩杀你们兄弟之前,问律师,这算正当防卫吧,才杀的。你们怎么不思考一下怎么报仇呢??
况且,小花怀孕了呀,阿正,我知道兄弟情谊,可是你也忍心小花一个人抚养孩子。如果你知道小花会跳楼你还会这么选择吗?
一段黑人问号脸。
为了兄弟不顾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这就是他们想要展现自己的兄弟情谊吗?
他们觉得展现了仗义,但这样对自己的妻子孩子仗义了吗?
看了电影,只感觉,导演是很直的。
直的就像他的歌词。
春节热门影片《乘风破浪》观后感二:
有幸和朋友家14岁的小姑娘一起提前观影《乘风破浪》,备受争议的巨婴歌一响起,小姑娘就哈哈哈笑个不停:果然是个直男癌哎;随着剧情深入,这首歌再次响起时,小姑娘眼眶已红。待到电影结束,小姑娘兴奋地拉着我和她妈,表示已经确认了理想,以后就要当导演,拍电影实在是件太好玩的事了。
忽然想起自己的14岁,语文老师一脸痛心疾首地说着叛逆无知的.韩寒一定会像方仲永般昙花一现,得意门生却盯着10块钱一本的盗版《三重门》看得津津有味,想象着在遥远的大上海,这个意气风发桀骜不驯的少年,执意要向这个世界发出自己的质疑和声音,红遍全国,却又争议缠身。不知他是否能承受,又该如何去承受。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因为他,一直是父母家长眼中乖孩子的我才知道,如何开始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和坚持,哪怕跌跌撞撞,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那现在,韩寒现在变成让人讨厌的那种大人吗?
还好还好,匆匆见到韩寒数次,他的眼神依然干净纯粹,成熟温和不再青涩稚嫩,但与年少时想象中的那个少年仍能重合,满是真诚和热情,没有丝毫成年人的浑浊疲倦。
如同这部电影,主角仍是一如既往的小镇青年,如同韩寒书中所有的主人公。是的,我们都是小人物,尽管曾幻想过酷炫地身着黑色披风双手执剑,飞檐走壁行侠仗义,却在残酷生活面前一再碰的头破血流,被磨去棱角,直至别人眼中的成熟老练而世故,以及孩子眼中“庸俗无聊的大人”。
是的,我们眼中庸俗无聊只会絮絮叨叨逼婚催生孩子的父母,他们也曾有过青春年少,斗志昂扬地与全世界宣战。妈妈曾说过,她18岁时为了获得去镇上工厂的机会,以绝食数天终于换得外公外婆的妥协,拒绝家中给她安排的相亲对象。可现在的老妈,却只会因为我不肯安定下来而整日里愁眉苦脸,让我感慨年关难过。
曾经让父母辈努力逃避的束缚,现在握在他们手中想努力束缚我们;
曾经我们为韩寒鼓掌,因他大声喊出心中隐隐约约暗藏却无法表达或不知如何表达的对自由和自我意识的向往;
曾经厌恶的大字报式对各种“政治不正确”的攻击,如今在网络上无比兴盛,取得一场又一场恢宏胜利。几个月前网络上因为一张照片,对赵薇轰轰烈烈的攻击和揭秘,导致电影未能上线。十多年的全民宝贝,公认的德艺双馨,在这场闹剧中成为了潜伏的公敌,卖国贼,野心政治家,控制舆论的资本大鳄。至今,我依然无法理解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这些天,网上大声疾呼对韩寒封杀,因为他又说错了话,一首源自日本的“男子汉宣言”,自认自卑懦弱的男人在喝醉酒后鼓起勇气跟老婆的表白,正好碰上了中国家庭目前普遍存在的“找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现状,具有独立经济自立能力的都市女性们本就愤愤“婚姻何用”,韩寒瞬间化身为直男癌的代表,被女权主义者群起而攻击欲处之而后快。各种碰瓷说营销说甚嚣尘上,欲辩而无力。
其实,这部电影有非常有趣的的弗洛伊德式式隐喻。这首歌曲,确实是“找妈式择偶”,徐大浪本就是唱给他心目中最美的女人-他妈听的。歌词描述的,与其说是这个男人心中的理想女人,不如说是这个男人心中的完美老妈。在徐大浪潜意识驱动下差点害死父亲之后,才重新遇到了渴望多年的母亲;在他差点铸成大错悬崖勒马的那一刻,却与父亲成为肝胆相照的兄弟,对父亲从不理解乃至鄙视终于有了尊重和认同。他也终于知道,自己的所有成功,原来还是遗传自父亲的基因。所有的桀骜不驯,天赋,野性,还有固执和傻气,原来与父亲是一脉相承。
理解了父亲,也就是理解了自己。
我想,
最理想的父子关系,如兄弟般携手并肩乘风破浪;
最舒适的母女关系,如闺蜜般尊重理解体贴包容。
现如今图书被一刀切的分为两类,一类叫做"虚构类图书"另一类则为"非虚构类图书"。小说无疑统统划入"虚构类图书"一列,但实际上的阅读体验却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我们在看"非虚构类图书"时会不自觉地怀疑"这些是真的吗?"而在阅读小说时,我们的意识深处却相信这世界上某处真有其人其事,即使过去没有,即使到如今也未曾发生,未来也一定会出现,总之我们认为小说具有其真实性。这就是我们的读者。
但是在阅读《法国中尉的女人》这本书时,这种真实性感受却没有产生,或者说是被作者刻意的打压下去了,用他不断的改变故事的走向的方法,把这种真实性打破了,萨拉不再是个饱满的立体的个人,而是个神秘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如同作者自己对虚构的说法,对"真实的""想象的"的纠缠。
他是这样说的:大约二千五百年前,有一位希腊人说过,虚构无处不在。我发现这种新的现实(或者非现实)更令人信服。我希望你也会有我这种感觉:我无法完全控制我头脑中的这些人物,就像你无法控制——你的孩子、同事、朋友,甚至是你自己。但是这很荒谬吗?一个人物不是"真实的"就是"想象的"?如果你这样想,虚伪的读者,我就只能一笑置之了。你甚至认为自己的过去都不是十分真实。你给它添加枝叶,给它镀金或给它抹黑,进行删节,把它修补……把它编成了小说,总之,当你把它写成一本书,放在书架上的时候,那已经是一本歪曲事实的自传了。我们全都在逃脱真实的现实。这就是人的基本定义。
这明显是作者的不自信,他害怕读者不相信真有其人,害怕读者说这是他"想象的"人物,所以有这一"此处无银三百两",这种不自信甚至愈写愈烈,后来干脆玩起了AB剧,彻底将其沦为虚构。
又或者是作者有意为之,他就是要拐弯磨脚的告诉读者,其实查尔斯即是萨拉,萨拉也是查尔斯,而查尔斯加萨拉既是作者,作者通过这两个人说着他一个人想说的话,是他幻想自己摆脱了时代、血统、阶级和国家的束缚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萨拉身上,体现在他假想的与萨拉共同的流亡之中。
尽管查尔斯经历了自己制造的这一切痛苦,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要自杀。当他幻想自己摆脱了时代、血统、阶级和国家的束缚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萨拉身上,体现在他假想的与萨拉共同的流亡之中。他不再很相信那种自由了,他觉得自己过去只是从一个陷阱或监狱到另一个陷阱或监狱。但是在这种孤独旅行的状态下,他也还是可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他虽然成了一个流浪者,但是他毕竟与众不同,无论他所做的决定结果证明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能做到这样的人毕竟很少。时不时地他会看到一对新婚夫妻,这时他又会想起欧内斯蒂娜。他于是扪心自问,他是羡慕他们还是可怜他们呢?他发现自己在婚姻问题上起码没有什么遗憾。不管他的命运多苦,总比他拒绝接受的命运要高尚。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也即在这种闪光的思想方面,又比如萨拉对待婚姻的看法,即使在今天也是难得可贵。特别是在"守寡式婚姻,丧偶式育儿"的当代中国婚姻家庭模式中,结婚对女人的束缚和要求都要大过男性很多,女性在婚姻中的牺牲也更多。
我不想结婚,因为……第一,是因为我的过去,它使我习惯了孤寂。以前我总以为自己憎恨孤寂。在我目前所生活的环境里,要避免孤寂十分容易。我发现我很珍惜这种生活。我不想与他人分享。我喜欢保持我目前的状况,而不是一个丈夫,无论他待我多么好,多么溺爱我,必定会期待我表现得像一个妻子应该表现的那样。
对爱情的看法
我怕的不是你。我怕的是你对我的爱。我很清楚,一进入爱情领域,就没有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可言了。
其他暂且不论就只结婚之后公公婆婆的入侵即使是独立自主的`当代女性也不能幸免。
也难怪作者的不自信。即使在今天能有这种思想境界的女性恐怕依然很少很少。
生命之河,充满了神秘的法则和神秘的选择,流经荒凉的河堤向前而去。
但是生活毕竟不是一种象征,不是猜一次错一次的谜,不应该之以一种心态对待生活,不应该只以一种心态对待生活,不应该掷输一次骰子就放弃。不管城市生活如何无情,多么匮乏、空虚、无望,都应该忍受下去。总有一天,生活之河会重新奔流,最终注入深不可测的、带有咸味的、遥远的大海。
看完整本书,还是认为这是一本冠着《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名字写着福尔斯的自传,为了吸引读者而不得不做的巧妙布局,之前一度怀疑是作者的不自信,到这里才最终承认这就是作者的有意为之,他知道读者读着读着就难免真的会认为确有萨拉其女子,通常时作家也乐见其成,但是这次不行,所以赶紧出来搅局,打破人们的幻想,拐弯抹角的告诉读者,没有萨拉只有查尔斯只有福尔斯,高明!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