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漫卷西风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中华民族华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一个弊端,那么就是当权者对于身边的人猜忌的问题。前有狡兔死走狗烹的韩信,后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志远被解救回来时,就处于20世纪30年代,受“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的影响,全国各个红色根据地不同程度的肃反时期。
肃反这个词原意是肃清反革命。革命初期,在党刚刚走上政治斗争的轨道时,很多内容都还不完善,很多措施都很粗糙,而形式上的粗糙直接反映出思想上的“左倾”和盲动肃反就是其中一个很大的政策失误。
志远因为在中统组织里被困半年之久,因而被污蔑迫害革命,关押起来。对于信仰这一个词,在第三十集刻画的尤为到位。
满心归来,沉冤莫白:红旗飘扬下,激动拉着战友跑回营地却被李部长的不分青红皂白严加拷问。风雨施虐花落去,踩踏如泥留清香。李部长一句:“混入苏区的任务是什么。”‘混入’一词,一语标榜着不信任,无论志远如何解释自己对党的忠诚,李部长都认为志远是混入党的中统特务。
坚定信仰,苦心等待:剧中最好的镜头语言就是志远对信仰态度坚定上的表现。全景幽暗的房间里,志远苦苦的思考着。画面闪回志远与父亲就革命政党理念发生的争吵。李耀川说:“共产党有什么好,让你这么死心塌地,不知悔改。”一句话对前面的含冤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影射。一封名单便决定一个人是不是叛变,本身就是极大的错误。很多领导人以“梢山主义”“逃跑主义”被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肃反运动下,多少有志之士,含冤身亡。面对如此危难时期,志远一句话,哪怕今天就是死在这了,对党的忠诚,革命的信仰都不会改变。足以反映他对信仰的坚定写照。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在志远这里,没有怨,没有恨。有的是对信仰的坚定。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人原本不只是躯体,还有肉体附属以外的灵魂,而志远是集结了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灵魂,同样他代表的又是大时代背景下,千千万万为了革命而奋斗的人。
历史是民族意识的起源,英雄是开拓历史的动力。正是因为那些矢志不渝,坚定自己信念走下去的英雄们,都对国家有绝对的忠诚和不可撼动的信念,才有了今天繁荣昌盛的中国。
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篇二】
关于西路军的话题,永远都是沉重的,此《西风烈》不是奕宏等大腕们的警匪片《西风烈》,而是讲诉3位西路军战士的曲折经历的影片。
故事的3位主人翁分别是88师战士二娃子,掉队警卫员的肖立清,妇女团的黄巧英。三人开始互不相识,故事从二娃子路过妇女团的狙击阵地开始,先后遇到掉队的警卫员肖立清带领的几个西路军战士,再遇见突围打散的女战士黄巧英,最后三人在安西遭遇马家军骑兵,各自突围向着新疆走去。三人的命运各不相同,二娃子走到了星星峡,肖立清找到了部队,黄巧英虽然没有找到部队,却在新疆安了家,但是这三个人都有真实的原型。
西路军战士的顽强在这三位主人翁身上得到了体现,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缺吃少喝,所处的境地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没有粮食就生吃马肉,没有水喝,就喝尿,甚至到了连尿都要相互让着喝的地步。但是他们面对的敌人是凶残,不仅屠杀伤病员,甚至还用最残忍的“炮决”来杀害被俘的`88师师长雄厚发。。。。。。。“即使剩下1个人也要打游击,杀1个够本,杀2个赚1个”,影片用几个掉队西路军战士的话对马家军凶残做了回应,以至于马家军的军官在整训队伍时都感叹:“尕娃们,不是我夸人家红军,没有吃的没有喝的,还玩命的跟我们打仗,你们条件这么好,还打不赢,对得起马主席吗?”
连对手都能这样感叹,才是真的“虽败犹荣”。
《西风烈》属于小成本影片,和八一厂的大片还是有差距的,但是在商业化倾向日趋严重的今天,居然也取得了6000万的票房,的确不容易,说明主旋律的影片还是有一定的市场。
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篇三】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古今多少豪杰为了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奔赴前线,血染征袍。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一对姐妹花,如琬似花的年纪奔赴战场,共患难,同甘苦。她们在战地中建立了很好的革命友谊。一场被国民党围困的战争中,为了帮战友们寻找食物。她们被射死,临死前紧紧地抓着手中的果子,让战友带回阵地。那一幕在我眼中比整场战争更震撼
女孩开心的摘着果子,交叉蒙太奇的另一边是一个士兵举着枪瞄准着她。那一幕女孩倒下,士兵不满足,为了引另一个女孩,他又开了一枪。每一场革命的胜利,是由无数革命先驱鲜血染成的。我们在为女孩从容就义的精神所感动的同时,反映出来的是大时代背景下,大多数的年轻人放弃自己的青春年华,为革命抛头颅撒热血,攻克万难的精神。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战争的胜利,是所有人努力的结果。但战争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国家衰败的写照。
风华正茂中的我们,游荡在街角,花园。坐在咖啡厅里想着旅行,想着爱情。我们无法感受那个年代的她们经历了什么,无法感受女孩们相依偎时的感动。也许在故事里女孩们出场不到一分钟,但这种精神是那个年代成千上万为了革命攻坚克难青年人的写照。我们今天坐在咖啡馆看着手机,看着报纸的生活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
那个年代土壤是满目疮痍的,感情是支离破碎的,国家是分崩离析的。但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千上万的年青人为了自己的信仰,丹心碧血,舍身为国。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以后的人可以过上好日子,他们做到了,那我们现在的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有什么资格抱怨我们的人生呢?
【范文一】
路易赞贝里尼这个名字在搜索引擎里并不容易找到。但是作为1936年奥运会的著名长跑运动员,二战期间历尽磨难的美国空军上尉,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的一生遭遇,不通过《坚不可摧》就可能鲜有人知。不禁感慨,还有多少赞贝里尼这样的人物因为史料的缺失或宣传的不力而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无人问津。
在《坚不可摧》中,作者用真实的资料还原了路易赞贝里尼从小到大,从参战到被俘再到获救的非凡经历。与很多歌颂英雄主义题材的作品不同,书中语言平实无华,力求客观公允,即便是对书中的主要人物赞贝里尼,也并没有任何浮夸的渲染。而真正的人性光辉,也并不体现在那些歌功颂德的赞美与追捧之中。越真实,越平凡的人,往往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也更值得敬佩。
在书中,路易赞贝里尼一共承受了三次磨难。第一次是飞机失事后,他与战友在太平洋的海面上漂流这段经历。这段经历恐怕很少有人有机会去体验,更令人难以置信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尤其是对杀鱼和敌机的夹击,以及气垫船被子弹打穿,他们要将其修补好……简直要比儒勒凡尔纳小说里面的情节更让人惊叹不已,更令人吃惊的是,在其中一名战友因饥饿和体能透支而死后,他和另一名战友竟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可以看出路易等人生命力的顽强。
第二次是他们被“打捞”上来之后被俘的日子。路易本以为结束了煎熬,没想到噩梦才刚刚开始。日本人为美国战俘准备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摧残,也有更为残酷的精神侵蚀。尽管到了现在,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的丑闻也不绝于耳,但是我们应当相信,这些心理畸形的施暴者毕竟是少数。就像日本战犯当中像渡边弘光这样的极品也只是少数。因为路易的特殊身份,日军把路易作为重点“照顾”对象,这也使路易承受了比别人更重的刑罚。而路易最大的“天敌”就是渡边弘光。我甚至不记得路易高烧过多少次,患上
第三次要表现在路易对报复和宽恕之间的抉择上。一个对你制造了无数恶梦的人,一个对你留下了精神、肉体上的后遗症的人,当你有机会报复他的时候,你要怎么面对他?对于历史耻辱的仇恨,哪怕受到伤害的是上几辈人,到了今天,我们依然会经常提起,但是自问,我们内心深处真的存有那么深的仇与恨吗?也许我们的“勿忘国耻”更应该是一种激励我们奋发图强的动力,而不是伺机报仇的`口号。路易赞贝里尼受到的来自日本人的伤害,在幸存者当中应该是最深的,他甚至说过:“如果让我再来一次,我会选择自杀。”
当路易再次见到监狱中的渡边弘光时,他并没有采取任何报复的行动,就连辱骂对方也没有。相反,他要去跟“大鸟”握手……我突然想起了《功夫》中周星驰在最后对火云邪神说的那句:“想学吗?我教你啊……”
路易赞贝里尼,这个小时候喜欢偷鸡摸狗的大男孩,这个口头禅是“当他们发现我时,我转身就跑”的野小子,在奥运赛场上,征服了希特勒;在南太平洋,征服了鲨鱼和敌机;在战俘营里与外,同样征服了他的“天敌”渡边弘光。他依靠的不是什么超能力,而是一颗平凡而博爱,坚强而仁慈的内心。当我们希望结束一场战争的时候,也不是靠冤冤相报,而是包容与宽恕。
【范文二】
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男主角赞佩里尼是一名意大利裔的美国人,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但赞佩里尼从小却是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孩子,为此,他的母亲经常为他祈
正如这部电影的名称《坚不可摧》,我们看到了一个坚不可摧的英雄形象,但坚不可摧的并不是肉体,而是信仰:当他在大海上漂流了四十多天,靠接雨水、吃生鱼肉、海鸟肉生存时,我们看到了被大自然摧残得瘦骨
天主给了他这个奇迹,而他也兑现了自己的誓言。在此后的2年中,他面临无数次的绝境、死亡,是信仰给了他愈挫愈勇的力量。“锅炼银,炉炼金,上主炼人心”(《圣经箴言篇》17章3节》),磨难是天主给祂所拣选选的人特别“定制”的“炼金炉”,如同亚巴郎、约伯、多
影片的高潮部分是变态的渡边让已经被折磨得羸弱不堪的赞佩里尼举起一根柱子,如果放下就会被射杀,衣衫褴
如果你认为坚不可摧的仅是赞佩里尼在集中营炼狱般的遭遇,那就错了,这样,他和一般的英雄有什么区别呢?赞佩里尼的坚不可摧更表现在他战后的作为。战后,他兑现了对天主的承诺,走上了侍奉主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他展现了基督徒惊人的宽容与爱,他不仅原谅了所有曾经伤害过他的日本军人,还亲自到日本,与他们和解,并在80岁高龄时,参加了日本奥运会的火炬接力。
“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为迫害你们的人祈
今年年初,教宗方济各接见了朱莉,并观看了这部长达2个多小时的电影。
作为曾深受日军荼毒的中国,我们拍过许多反映抗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但震撼人心的有吗?同样是反映战争的苦难,作为男性的张艺谋拍出了秦淮河畔的脂粉气;而作为女性的朱莉,却拍出了西风烈、残阳如血的壮烈;相较国内抗战片“为了不能忘怀的记忆”主题,朱莉却表达了“爱是弥合伤痛的唯一方式”。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
天欲堕,赖以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过草地》
张爱萍
绿原无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长征》
林伯渠
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七律》
乌兰夫
共话长征忆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
行踪奇正敌围破,信息浮沉民意浅。
捷报迅传逾朔漠,义诗响应度阴山。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