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
卢思浩是我一直喜欢的一位现代作家,从他的文章中我可以感受到他的内心与经历,我感觉他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人。
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总得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才能明白一些道理,就像是等到你终于明白一句话的深意时,时间早已经向前一路飞奔,把你甩在了后头,我们好像一路走来都在失去,唯有生活在无声的继续,我其实特别赞同他对生活与人生的理解。
就像他写的时间的答案中所塑造的主人公陈奕浩,他的青春时代被孤独所充斥着,他渴望别人精彩热情的世界,但周围的人没有一个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他一个人在自己的世界中煎熬着,他原以为他的一生就会一直这样,父母不关心他只有奶奶关心他,他的世界毫无温暖可言,但一次图书馆与梦真的'邂逅,似乎给他的世界打开了一扇门,两个经历相同,性情相近的人似乎更能温暖彼此,他们两人相互鼓励,生活于他们两人来说似乎变得色彩斑斓,但梦真的不辞而别使得陈奕浩更加坚定了逃离家乡读书的念头。在大学生活中,陈奕浩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好像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同寝室的夏诚,他活泼开朗,他的热情感染着陈奕浩,他热情大方,结交了很多朋友,有很大的志向,有漂亮的女朋友安家宁。再一次聚会中,陈奕浩喝多了,但他认识了另一个世界中的自己于是他放纵自己,但董小满这个后来给他带来幸福的人朝他走了过来,一直劝解他,他们后来成了很好的朋友,陈奕浩的心房好像被这个突如其来的人打开了。在后来安家宁和董小满、陈奕浩经常坐到一起聊天。一次陈奕浩的奶奶去世了,他的世界好像在那一刻坍塌了,唯一疼爱他的人也离开了他,他仿佛又陷入了黑暗中得不到救赎,但董小满的一通电话把陈奕浩拉出了黑暗,他们两个人的关心有拉近了一步或许就是在这时陈奕浩内心里开始喜欢董小满,但后来由于陈奕浩没有果断的性格去和董小满表白,董小满因为学业而去了国外,但他们的生活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改变,时间依旧前行,但他身边的人都有所经历,他们都在磨难中成长,首先是姜睿,他原以为自己的音乐梦会实现,但现实是残酷的,他轻信一个经纪公司,他投资了他的全部积蓄并耗费了自己无限的精力与时间,但结果就是他被骗了,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没有地方可以去,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他的脸上再无往日谈起梦想时的欣喜,他的脸上只剩下了无限的伤悲,最后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踏上了父母为他选的经商之路,不仅是他,夏诚和安家宁他们两个也发生了一些事情,夏诚为了有更好的发展,为了自己可以结实更多优秀的商业家,选择和安家宁分手去了国外,他为了自己的事业放弃了爱情,或许这就是书中所谓的成长吧。成长或许就是学着接受,独自一个人向前的同时也必将伴随着失去,分道扬镳带来的孤独与世事无常带来的挫折,生老病死带来的无力感,或许这些都是在成长路上我们所必须经历的,我们无法逃避,无可避免,夏诚或许爱国安家宁,但他为了自己的野心选择放弃真挚的爱情,安家宁或许也曾试着挽留这份感情,但现实就是如此,在你认为一件事会很好完成时会跟你开一个很大的玩笑,成长就是学会接受,一个人向前进的同时也是失去的过程,陈奕浩周围的人包括他似乎都经历着不幸,处于人生低估,但他们没有自怜自爱,依旧热爱生活,最后安家宁告诉陈奕浩其实董小满一直在等他,并且也很喜欢他,然后陈奕浩不顾一切去找董小满,最后他们两个在一起了。
读卢思浩的《时间的答案》我备受感悟,生活不会一帆风顺,但既然我们都还能在天亮时醒来,那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不认真的生活下去。千万不要因为害怕而失去本应该拥有的东西,时间永远不会带走我们两样东西,一个是跟自己相处的能力,一个是跟你步调一致的人,我们的在独立的走在自己的道路上拼搏奋斗着,从而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基层新答卷观后感(1)
昨天下午局机关全体工作人员集中在会议室观看了五集央视新闻短片—基层新答卷。看后确实感触很深,自已虽然在基层乡镇工作近二十年,进机关工作也近六个年头了,看着短片的人和事,想着自已的曾经经历,对照新常态下的中央要求,有两点
一、找准位置,体贴群众
福建屏南县的扶贫办主任胡小青心中想着群众致富,行动上常帮助群众致富;上海市大茫村的村干部 “下楼”办公,作为村干部来讲,找到了自已的位置,贴近了群众,方便了群众,群众才能拥护你;深圳到龙川县的扶贫干部彭均苑来说,是真心帮群众,实实在在为群众,从小事的“扶贫超市”做起;甘肃北关村的棚户区改造中,干部做群众思想工作的细致入微到徐州丰县刘土楼驻村副镇长把自已完全融入于刘土楼村各项工作当中,为群众解决很多问题,得到了群众拥护。从以上无论是县级机关干部、乡镇领导还是村级干部确实在践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完全没有架子,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很值得学习。以前自已在乡镇工作和群众接触较多,但到机关工作后,接触群众少了,主动下乡少了,群众观念有点淡薄,殊不知,党组织把自已安排在这个岗位就是为群众工作,是为群众服务的。今天再看看短片中的先进人物,觉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定要找准自身定位,要时刻不能忘记自已是农民的儿子,无任何本钱不把服务群众工作做好,对待群众要心有感恩。
二、内化于心,服务群众
作为负责优抚安置工作,自已平时所接触的对象大多是老弱病残的复退军人,他们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还不富裕,针对这种情况对他们更要体现关爱关心,他们曾经为革命事业流过血,受过伤,决不能让他们流血又流泪。作为一名民政工作者,更要关心弱势群体,积极为这些人排忧解难,落实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同时积极参与扶贫脱贫工作中去,这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所包优抚对象要深入了解贫困原因,要经常去看望,帮助制定脱贫计划,鼓励贫困户振作精神,勇于致富。总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当切实把群众的事放在心里,从小事做起,真心实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基层新答卷观后感(2)
统战部元月26日下午组织大家观看了5集《基层新答卷》系列扶贫报道,五个特色扶贫做法,看了以后很受教育。感想有四:
一是带着责任扶贫。作为一个党员干部,必须努力增强责任观念,不断改善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始终有一种干不好就无法向人民群众交待的强烈责任感。立足本职,勤业敬业,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的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
二是带感情扶贫。全体党员干部要真正感知、感受老百姓的酸甜苦辣,解决百姓的所思所盼、所需所难,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工作的一切都要围绕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进行。
三是顺民意,合民心。扶贫工作犹如看病把脉,需对症下药,要充分认识当地产业特色、地理情况,摸清优势作用,因地制宜,集思广益,积极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推进,不能一刀切、一个模子,要量体裁衣。真正从人民群众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激发更多的动力和才智,干群一条心,党群一条心。
四是打基础,管长远。围绕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摸清贫困村和各个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撰写求真务实的调研报告,大胆提出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精心制定结对帮扶计划,细化帮扶内容,扎实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多做基础性工作,不要做花架子,搞形象工程。
扶贫工作并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的事,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同目标。
基层新答卷观后感(3)
1月26日,广电台组织全体员工观看了《基层新答卷》系列报道,感受颇深。
一、群众的需求始终摆在第一位。
作为新闻媒体,观众的需求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台的民生类新闻节目《1890民生直通车》的宗旨就是“关心群众利益 服务百姓生活”。我们的记者编导应带着感情去采访,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群众的所思所想放在第一位。真正做老百姓的贴心人。 只有办节目的人真正转变了思想,才能办好节目,才能赢得老百姓的口碑,得到百姓的信任。
二、用心做节目,用情去采访。
广播电视是政府与百姓的重要沟通平台。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我们要做到帮忙不添乱。1、要认真观察身边的热点新闻事件,为政府决策提供帮助;2、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利用媒体这个平台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对社会的假丑恶进行曝光,营造良好的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3、要有奉献精神。电视从业人员是一个艰辛的职业,采编人员要有不怕吃苦,不怕受委屈的精神准备,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基层新答卷观后感(4)
1月25日,县人社局组织中层以上干部统一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基层新答卷》系列报道。记录片中讲述的上海朱泾的“下楼便民”、福建屏南的“精准扶贫”、深圳沙井的“扶贫超市”等基层工作纪实,看后感触很大。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认为在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真情真意。要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想群众所想、盼群众所盼、急群众所急。上海朱泾大芒村的“转变作风,先从下楼开始”,干部下楼办公,工作环境透明化,一方面是方便了群众办事,另一方面也把干部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中,群众赞不绝口,这就是顺民意,得民心。
二是要有胜任本职的过硬本领。古语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对新的形势,群众诉求、政策制度、服务方式等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新问题、新政策、新方式、新矛盾、新情况层出不穷,只有具备了过硬的本领,才能应对新的挑战、把握新的机遇,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
三是要有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对待工作要一丝不苟,要以严谨的作风狠抓工作落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群众真正见到实效。
四是要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对待工作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格尽职守、甘于奉献,心中装着群众,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五是要有耐得寂寞的宽阔情怀。为官“三淡”方守本色,要看淡金钱、看淡权力、看淡关系。诸葛亮说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清正廉洁、平淡安宁是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的本分和本色要求。平淡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态度。甩开膀子,才能干得更好。放下包袱,才能走得更远。
基层新答卷观后感(5)
最近,央视推出了《基层新答卷》系列报道。1月26日,我和单位的同事一起进行了集中收看。几天过去了,报道中的许多创新做法让我很有感触。
一是要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报道中离我们最近的丰县师寨镇刘土楼村也好,广东龙川“双到”工作队也罢,村干部、乡干部、扶贫工作队队员,他们处理问题没有不是在用脚说话,没有不接地气的。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南刘集乡和全县其他乡镇一样在“十三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脱贫致富奔小康。在未来的几年内要实现低收入群众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实现市委提出的现代农业、镇村建设、村级经济、重点片区、基础保障、区域经济等六个面貌根本性变化,实现精准扶贫,需要党员干部走村入户加强与群众的联系。
二是要搞好调查研究。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福建屏南县金融扶贫政策、广东龙川的“扶贫超市”、甘肃成县北关村棚户区改造等等,之所以能够成功,达到干部群众都满意的效果,与党员干部的调查研究是分不开的。
调查研究本身就是接地气。今年开始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市委提出对象精准、对策精准、对子精准、对接精准四个“精准”,这就更要求我们要真正的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因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不是简单的送钱、送物的行为,是要通过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的摸排摸清底数,了解各村各户低收入群众真正需要什么,缺乏什么,找准着力点,结合相关扶贫政策,针对各村各户低收入群众的具体情形,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脱贫致富的方法渠道,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
三是要切实转变观念。做一名称职的基层干部,就必须要把服务群众作为基本职责,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多为群众办实事。只有心里挂念着群众,转变工作作风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群众工作才能开展的有声有色,上海朱泾镇民主村、大茫村干部“下楼”办公的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
对于我们在乡镇工作的同志来说,工作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是党最基础的力量,也是群众的骨干力量。经常开展与群众面对面的服务工作,从行动上面取得群众的支持,赢得群众的信任。通过实际行动来为民解忧,从而取得群众的拥护和信任。
基层新答卷观后感范文一
1月26日下午,县供销合作总社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收看了大型系列报道——《基层新答卷》。专题真实反应了一线基层干部把群众的呼声作为作风建设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作风建设的第一需求,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有什么问题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群众需要什么就重点帮助解决什么,真正体现了党员干部优良的传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一、常葆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报道中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强化责任担当,创新工作方法的责任意识,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感人故事,给全体干部职工带来了思想上的强烈震撼,在为民服务意识上得到了深深的触动。会后,我又与党委成员再次反复观摩研讨了报道中的先进基层干部是怎样积极主动关心群众疾苦,推进扶贫开发,为民解难、为民办事、带民致富、替民解忧的。党委会一致决议要把他们的好
二、永存为民服务的真实情怀。从“基层新答卷——刘土楼村的冬天”可以看出急事急办,说明当地干部对老百姓的事认真、上心,也说明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勇于担当、开动脑筋,就总能找到化解难题的办法。基层干部离群众最近,对百姓民生乃至一方发展的很多大事小情,都有着直接的决策权,基层干部多努力一点,群众的收获就会多一点。而这也是对为民情怀的最好诠释。
三、多做为民服务的点滴小事。作为县供销合作总社的党委书记、主任,我更应该以报道中的典型事例为榜样,牢记宗旨,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以助农增收为目标,根据供销工作实际,不求大,不求全,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带领全体人员履行职责,从农民朋友身边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做起,助民解忧,为民解困,结合群众需要的日用品、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供销,努力组织农民走向市场,实现增产增收,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基层新答卷观后感范文二
通过观看央视《基层新答卷》这5个故事,我深刻认识到基层工作十分重要,在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总是在基层。在基层工作可以有大量的机会去接触基层、了解基层、与基层的人员进行更多的互动。基层的一切是最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的真实情况,基层工作是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纽带,工作对象就是广大的百姓。只有亲自上阵带着干,当干部的才能真正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拥护和支持。
身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认为一是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素养,做一名合格的基层工作人员必须要有坚实的政治素养、坚定的立场信念,要有敏锐的政治鉴别力,能够保持清醒、向上的头脑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基层工作者应坚持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党性修养,力求做到自省、自警、自励,更好的为基层群众服务。立足自身,加强理论学习。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才能有效的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证在思想上同党保持一致,完全服从组织的领导和指挥;二是牢记宗旨,切实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在基层工作中,与村干部加强协调与沟通,把县委县政府的惠民政策宣传到位,并积极执行到位。没有和谐的关系,没有村委会成员以及村民的支持,自己的工作就会很难开展。积极和村干部进行沟通,多交流,听真话,做实事,接地气。牢牢树立为人民服务宗旨,做好“电商+支部”项目,真正使老百姓富起来,生活好起来。
基层新答卷观后感范文三
一月二十六日下午,局党委集体组织收看中央电视台《基层新答卷》系列报道,报道中从五个不同的视角,呈现了不同层面基层干部一线工作的方法,心灵受到再次洗礼,福建屏南县大塅村“造血路”中扶贫干部真心实意,通过组建农业合作社、建冷库、帮货款,示范、宣传、引导等一系列精准帮扶,开发式的扶贫,让群众真切的
系列报道展现了一幕幕基层干部为民服务的最美画卷,也给群众交了一份满意合格的答卷,也为我们基层干部树立了鲜活的标杆。
作为民政人,首先要心中装着群众,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民既然选择了我们,我们就要甘愿为牛马、视群众为亲人,他们的衣食冷暖就是我们的牵挂,我们的责任。百姓心中有杆秤,人民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民之所需、民之所欲、民之所困,是我们谋事之基,无论何时,我们的群众本色不能变,群众的情怀不能淡,要体验群众生活,体会群众甘苦,体味群众情感,真正做群众的贴心人。
其次,要善于沟通,说群众话。工作中一定要接地气,深入群众,零距离接触,不说空话、大话、套话,始终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我们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工作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党的政策,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手段让群众理解、支持党的工作,自觉地让自己融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始终把群众的需求当作工作的指向和行动的目标,把群众的急事难事作为自己的大事要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困、我有所帮;民有所难、我有所解,才能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要扑下身子,狠抓落定,务求实干。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具体的行动。基层工作千家万户,头绪复杂,做决策首先要知民意、懂民心、要抓住群众的兴趣点、关节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推进举措,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认准的事,要抓在手上,沉下心来,躬下身子,锲而不舍,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多干暖民心的事,多做暖民心人,群众就会一呼百应,永跟党走。
四要勤政廉洁,把规矩挺在前面。做每一件事,干每一项工作,阳光是防腐剂,公开公正是试金石,只有我们塑就强大的内心,才能抵御方方面面的侵蚀,要立规矩、守底线,做到一尘不染,而袖清风,群众才能拥护你、支持你、赞赏你,要始终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