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这乍一看是个交换人生的故事,实际上讲的是一个双重人格的故事。
影片结尾处闪回的时候,大家发现,网络小说中的故事是扭曲过的,小时候砸安全警报的不是小太妹安生,而是内心躁动奔放的乖乖女七月。
《七月和安生》这部小说我并没有读过,但是老婆看完电影后告诉我,这个导演不错,原著没有这么好看,导演和编剧升华了这个故事。
这种故事并不新鲜,不过是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但不同的观众会读出不同的体验,正如鲁迅先生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对于《七月和安生》来说,宫斗党看见闺蜜为了一个男人相爱相杀,百合党看到了男人算什么,妹子之间才是真爱,对于在下这样的精神分裂者看来,这部电影就是个精神分裂者的双重人格表演。
七月的代入感很强,因为我自己从小就是这样的孩子,在人前很乖,学习不错,听老师家长的话,对左青龙右白虎杀马特洗剪吹敬而远之,从来都是邻居家教孩子的榜样,其实内心却一直躁动不安,根本不想乖乖听大人的话,也想像那些所谓的`“坏孩子”一样满天飞,也想胡作非为到处捣乱,那才是属于青春属于自由的世界啊。
然而,却还得一直假装成乖乖仔,委屈着自己不断服从周围的眼光,服从父母的安排。就像片尾怀孕的七月和安生躺在一张床上说的话:“你根本不会装,装的最高境界就是像我这样,人都看不出我在装。”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和那个夹缝中的男孩子家明毫无关系,他只是七月和安生维系真爱的一根道具,如果从精神分裂双重人格的角度来看,为啥七月爱安生,安生爱七月,因为七月就是安生,安生就是七月,一个人最爱的当然就是自己啦。
七月和安生,不过就是人生选择的问题,有句话俗话叫做:“宁可做了后悔,也不能后悔没做。”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会后悔的,在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们都会回想:“我当时要是下决心走那条路该多好!”七月和安生27岁之前的故事,大抵如此。
七月一直装作乖乖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谈一个优秀靠谱的男朋友,按部就班不急不躁,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在小城镇和爹妈住在一起,无风无浪无波澜渡过一生,其实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白领女性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而安生却一直不安生,世界那么大,她要去看看,青春期的我们都有那样的心思,能从烟圈里看出哲学,能从烫发中看出诗意,能从纹身里看出才情,能从躁动的音乐中听出宇宙大爆炸的声音,我们以为那是天赋,其实只是无处发泄的冲动与荷尔蒙,只是无处安放的青春。
其实这两种人完全可以是一个人,表面上文静安生,内心如七月蝉鸣,谁也不愿意一辈子就这样吧,谁也不愿意一辈子就过一种人生吧,居家小女人也会憧憬世界有多大,太妹浪荡女也会倦鸟思归还。
安生是羡慕七月的,她也想着能够腹有诗书,她也想着能够安安静静地活着,有人疼有人爱,她也想着可以坐下来把别人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都写成小说,最后七月消失了,她成了七月。
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甚至不是一个百合故事,而是一个人自恋自怜自卑自爱的故事。
最终不是七月过成了安生,也不是安生过成了七月,而是忽然间躁动不安的七月死了,只剩下浪子回头的安生。
或者说——27岁的时候,一个人的前半生死了,开始了她的后半生。
篇二:
尽管有一些用心用意我不是特别赞同。最突出的就是对于女生之间由小到大关于性的探索和调侃,我想未必是本人敏感作祟,百合的意味的确一度被镜头语言营造得甚嚣尘上。都是各自与亲密的好友一同成长上来的,和女伴同出同入、一起上厕所、一起睡觉、一起换衣服、互相调侃几句身材发育,很日常的情形,却被刻意处理得蕴藏起暧昧。特别是当安生张开臂弯让七月躺过来的时候,她是觉得七月的世界不应该容许有第二人了吧,当她听到家明的名字时,那种嫉妒、不安的感觉如此真切强烈,我并不认为这仅仅归结于简单关于友情的占有欲。
于是在安生的女性魅力散发出对家明的诱惑时,我开始看不清故事的走向。我很难分辨,安生到底在什么时候起,从对七月全情的占有突然跳脱到动起家明的心思。包括后面数次姐妹间的拉锯、僵持、伪装、抢夺,观众都看不清、理不明。加入了同性暧昧的情愫之后,于我而言反而不如简单的双姝夺爱的脉络。
当然,在大多数的具体叙事环节,电影之于小说的丰富和添加处理得相当不错。家明喜欢七月的沉静文秀,又会被野生安生的气息晕染而恍惚,正如小说里的形象,这个男人除了英俊,并无其他任何优秀特质。电影让他每次在双生花之间的摇摆更加具象化,也更显自然。很喜欢全片轻重缓急的着笔,有娓娓叙来,有酒吧放歌的摇滚激昂。加入了网络小说作者一重,是编剧和导演极其独到的匠心。令全剧在倒叙、插叙,直至结局三重反转中步步推进,几分酣畅、几分回望。
你活成了我,我活成了你。双姝的内心这一层也很妙。是安守着小城平静无澜的简单生活,还是走向广阔的天地自由浪荡,女生啊,不管怎么样,都是辛苦的啊。你可以循规蹈矩,走一条大家都认为你该走的路;你也可以放纵内心的自在灵魂,且行且歌,迎接天南地北的历练。相对狭小的三角情感、单亲家庭孩子的孤单乖戾、闺蜜的嫌隙与和解,这个关于因循还是自由的命题,是青春片中通常比较鲜见的。片中处理得挺好,纷纷杂杂的“问候家明”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舒缓的情感又细腻动人。
“外表温和的姑娘,内心却有着很多要撕碎世界的能量,而表面激越的人,内心却一直愿意归顺于这个世界……”
小长假第二天,我跟闺蜜去看了陈可辛监制的新片《七月与安生》。这部根据安妮宝贝的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竟然出人意料地好,比原著还要好!
剧中把从女孩到女人的心路刻画地真切细腻、淋漓尽致,看得我几度落泪又常常会心一笑,那里面的小心思是真的只有女孩子自己才会懂。
剧中的七月是个内心温顺、循规蹈矩的乖女孩,安生则是个桀骜不驯、肆意放浪的疯丫头,她们是从十三岁起就在一起的好闺蜜。
其实按照心理学的解释,这两个反差如此之大的姑娘能这么要好,是因为她们就是彼此的“人格对立面”,对方都是自己内心另一面的自己,她们是彼此的“镜像”。
但影片最后,安生成为了按部就班过日子的七月,七月却过起了安生四海为家的生活,改变她们人生轨迹的是她们同时爱上的男孩子家明。比这更不幸的是,这个沉默隐忍、不干不脆的男孩子其实也是爱着她们两个人,那个致命吸引的是爱,那个不忍心伤害的也是爱。
不过从小说到电影,家明这个活得糊里糊涂的男人都只不过是个活背景,真正动人的是七月和安生的成长心路。
从女孩到女人,七月从实现父母的人生到实现自己的人生。安生从混沌迷茫的黑暗青春,到山水娴静的素淡日子。那相互纠缠的不仅仅是友情和爱情,还有她们自己抽丝剥茧般成长的痛。
是啊,从女孩到女人,都是从疼痛开始的,影片中七月的妈妈对逃婚的七月说“反正女人都是要辛苦的……” 所以今天的'晚安语音,我想只说给辛苦的女孩子听——
姑娘,别不承认,每个女孩子的心里都同时既住着想要按部就班岁月静好的七月,又住着想要闯荡世界,去冒险去随性的安生。所以,我们大部分的纠结和情绪化其实都来自于我们内心的不能安定。
我们想要最好的爱情、最美满的婚姻、最可爱的宝宝,成为贤妻良母几乎是每一个女孩子从玩布娃娃开始就在做的人生大梦——说它是梦是因为,梦都有实现不了的可能。
如果运气不够好遇人不淑,我们就会成为被幸福遗忘在角落的自怜自艾独自伤感的女人。再怎么怨天怨地拜天拜地都没用,这个梦单靠我们自己实现不了。
于是我们靠情感专家的心灵鸡汤补脑子,靠算命占星塔罗牌长心眼儿,我们的头发长了剪短,短了又长。直到某一天对着镜子里的几根白头发气急败坏,但是,我们的“真爱”到底在哪儿?
但同时,我们又都想到要让人羡慕的事业,想要自我实现,我们想跟男人打平甚至打败他们!
于是“干得好重要还是嫁得好重要?”、“女人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会成为女性永恒的话题和难题。为了实现一个叫“自我”的名词,女孩子们管自己叫“女汉子”、称自己是“爷”,我们甚至想自己成为“豪门”!
都市里那些过分早熟精明强干的女孩子们,看上去似乎早已放弃了对爱情的追求。她们创业、她们敢拼,她们不流泪但流汗也流血、她们不吃亏但吃苦也吃土,她们自己开车门、自己买花戴。她们信奉“别低头王冠会掉,别流泪敌人会笑”,她们把自己活成了女战士。
但是,对手是别人还是不够有安全感的自己呢?
有些女人苦恼于自己怎么才能跟大多数女人活得一样,而有些女人的苦恼则是如何才能跟别人活得不一样,到底怎样的人生才是对的?
姑娘你知道吗?怎样的人生都是对的!这取决于你自己心里的“七月”和“安生”谁的嗓门更大。“贤妻良母”和“职场女强人”都只不过是女人生活方式的一种。
时代变了,“婚姻”不再等同于“粮票”,你完全可以再放开自己一点。当然,假如你都想要,那你得多付出一点。
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拼事业适合创业,有些人就是甘愿沉醉在温柔乡里。所以,对于那些毕生梦想就是嫁人的姑娘,我们除了祝她好运之外,也不必嘲笑她没有自我,那就是她自己想要的人生。只不过“人妻人母”才是这世上最需要智慧的最难做好的职业,这个情感专家们却不怎么教。
也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结婚适合做父母,有些人天性自由不羁不肯被束缚。所以,对于那些被剩下的姑娘,你也大可不必报之以同情和怜悯的目光,她自己一个人的生活有多自在是你看不到的。只不过,成为女汉子也必然要付出荷尔蒙失调,憔悴焦虑的代价和承受孤独与寂寞的煎熬,别太玻璃心就好。
除了生孩子,我们女人其实并没有比男人活得有多不容易,所以别有托付心态,你的人生凭什么让你的男人负责?生活需要分享更需要分担,你要活得有力量一点!
但是也正是因为生孩子养孩子,和为了找个心爱的人生个心爱的孩子,所以我们女人的心路会比男人走得艰难得多。电影中安生对七月说:“反正男人都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而在现实的生活里,我们看到男人们明明都是孩子却还特别要面。做决定比女人更犹豫,生了病比女人更脆弱。所以,某些时候男人未必比女人更强大和更可依靠!
所以,亲爱的美好着的姑娘,无论你选择做贤妻良母还是选择做职场女强人,我都不要你是为了别人!不要为了男人活着,或者是为了他人的目光而活着!
你减肥你练马甲线你整容,是为了自己更喜欢自己,你熬夜你加班你拼事业,你是为了自己为自己点赞——你的人生,你的身体是你自己的;你的梦想,你的热爱,都应该是来自你的心!
逃婚的七月对妈妈说:“妈妈,从今往后,我不能按照你们的想法过安稳的一生了。”七月的妈妈对七月说:“折腾的一生也是一生,也未必不会幸福!”姑娘,人生里不都是艳阳七月,不得安生,才是一生。
反正这一生我们早晚都会失去的,所以,爱你自己!
作家冯唐说:“女人要活出自己强大的小宇宙!”昨天晚上我发了一条朋友圈,我说,真正的美人应该是有风情、有桀骜、有娇俏、有纯真,再多一点担当。我始终认为女人再强大也不要去争着做太阳,温润如月,皎洁坚韧,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月亮节刚过,今晚月圆依旧,祝你开心!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写一篇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1
好闺蜜爱上同一个男人这种老套路,小说《七月与安生》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除了当年那种让人惊艳的语言风格之外,还因为比起一般的三角恋,七月与安生之间,闺蜜情超过了男女情,但却并非是因为有人发扬圣母风范,说什么假大空的只要你幸福我就幸福的鬼话,而是因为七月与安生代表着一个人灵魂的两个对立面,一个渴望安定,一个渴望漂泊,一个总是以被选择来逃避内心负累,一个总是主动选择主动背负。而两个女孩之间即便彼此伤害到刻骨依然无法割舍的友情,是因为对方身上有自己没有的品质:我爱你,因为你刚好是我向往的那一半灵魂。
如果有机会,能用内心另一半的灵魂去过另一种生活,那是难得的圆满,若不能,那是宿命。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活在宿命里,圆满的人生就像完整的人格一样,稀少,且可遇不可求。《七月与安生》观后感250字
安生看似叛逆张扬,实则骨子里渴望安定的爱和生活;七月看似文静乖巧,实则骨子里向往自由的灵魂;安生爱七月,七月也爱安生,家明的出现,安生选择离开和成全,七月选择默认和把握,就像七月说的她对自己失望,她没有办法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安生,她对安生的爱是自私的,对家明的爱是自私的,但在最后她还是选择了安生,我恨你,但我只有你。她和安生就像两个藏了刺的刺猬,一旦露出刺便互相刺的遍体鳞伤,互相伤害后又心心相惜。影片中她们多次的分离也预示着结局的分离,最后一个场景,安生看到镜中的七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感觉是一部非常慢热的电影,说的是两位基友之间分分合合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像双生花一样,小时候7月是一个乖孩子,有幸福的家庭,爱护她的妈妈,他的人生,是可以看到边界,和未来的。安生不同,出生在单亲家庭,生活飘零。却没有想到,过了十八岁之后,两个人的角色会发生互换。又好像是一个围城,没有得到的,总是想念。我想这可能是每一个个体,都希望得到圆满的生活。正如陈奕迅歌词所说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这部电影教会我的'事。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是那些人和那些时间,以及在那些时间里和那些人一起做过的事。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2
友情就如二三月的阳光,当你无助之时,她就如天使般张开双手,带你走向黎明;友情就如南飞的雁,当你失去方向之时,她就会围绕你身边,陪你走向远方。往往说之所以两个人可以成为朋友,在二者身上必有相似之处。但这相似之处最可怕的是二者会爱上同一个人,这样当友情遇上爱情会是什么样子呢?带着这份好奇心看了七月与安生的故事。
《七月与安生》是由陈可辛监制,曾国祥执导的现代爱情电影。由周冬雨,马思纯,李程彬等主演。该片由作家庆山的小说改编,讲述了两个从13岁开始就相识的女孩七月与安生,心心相惜成为彼此最好的朋友。机缘巧合之下,七月与安生爱上了同一个叫做家明的男生,
一个温柔恬静,一个热情似火,完全不同的两个女孩却走到了一起。其实安生的内心是脆弱的,虽然她表面很张狂,她的内心是极度缺少爱的。但七月由于家庭修养问题是个温柔的女孩,就这样两个不同的女孩走到了一起,爱上了同一个男孩。自从那晚七月给安生流露了她的心声后,暗恋家明,第二天安生就去学校警告家明,要好好对待七月,那种与众不同的个性深深吸引住了家明。但在第二天七月就像家明图书馆表白,最后俩人愉快在一起。安生作为七月最好的朋友当然是第一时间见证他们爱情的人。从此三人行,一起游玩。可家明的内心还喜欢着安生,那个感觉很与众不同的女孩。由于一次爬山活动,七月发现了这个秘密。从此安生告别了这片土地,踏上了流浪的征途。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在这途中发生了很多巧合。家明再次遇到了安生导致一切的误会发生,这时候的安生已经累了,想当初的七月一样,想有一个安稳的家,而七月由于家明的离开而重复走上了安生流浪的道路。两个女孩就这样因为爱情互相折磨着。我的心也颤颤发抖,她们的情感过于真挚。当七月抱着大肚子找到安生时的那一瞬间,在她的脸上仿佛看到了一切都安稳了。但最后七月死了,难产而死。安生开始了照顾她孩子的生活,从此再也没要她自己的孩子,写下了七月与安生。
其实友情就是这样,爱恨交织,所谓我的生活融入了你,你的生活中也蕴含着我;当我们再次相遇的时刻,你我彼此相靠,依然是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