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名言 > 关于文化多样化的英语名言

关于文化多样化的英语名言

时间:2016-06-23 01:22

求一些关于文化的英文名人名言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君子之交淡如水。

Something attempted,something done.有所尝试,就有所作为。

Good for dood is nature,dood for evil is manly.报德是长理,以德报怨大丈夫。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edge.想象知识更重要。

Every tragedy makes heroer of common people.每场悲剧都会在凡人中造就出英雄。

Words fly,writings remain.流言飞逝,著作长存。

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化有什么不同

区别畴多元化是指国与国的文化交与其中.文化多样性是指,美国,英国,语言只有英语一种各个州市都也一样没什么区别最多是口音的问题.我国文化就多样性了,各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和语言.包刮各个省市的地方文化和语言.加上对历史的深远。

多样性多用在结果描述,强调的是结果怎样。

多元化是指一个发展的过程,含有动态的意味。

中国是一个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国家.多样性的对应是单一性。

世界正朝着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多元化的对应是单极化。

先有多元化发展的过程出现,然后再有多样化的结果。

1、概念 文化多元化是社会现实,它是我们的主观愿望不能随意改变的,存在的任何东西都有它的合理性,都有支撑它存在的道理。

世界的一体化会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文化的多元化,唯有理性才可找到统一的根源,正所谓:“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所谓文化多元化就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基础上,兼收并蓄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形成以本国或民族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社会氛围。

用费孝通先生的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讲得更简单一点,也可以用《论语·子路》所载孔子的一句名言:“和而不同”。

2、特点 2005年10月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文化多样性”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

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

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多元共存多元共存是指各种文化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和发展空间,互相之间应该平等共处、和谐发展。

它是文化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内在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文化多元化的基础和前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历史发展趋势;而信息网络时代所带来的各民族人民交往的便捷和网络特有的片面性,激发和增强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另外,因为每一种民族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优势因素,因此,文化的多元共存为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供了条件,各种文化在彼此借鉴优势、共同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中产生了互相依存的共生性,从而形成了多姿多彩、魅力无穷的人类文化景观。

和而不同这是《论语·子路》所载孔子的一句名言。

这一思想认为,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和民族之间应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彼此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便于共生共长,“不同”以利于相辅相成。

按照这一思想,世界各种文化应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民族的基本象征,内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实质。

别林斯基指出,“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

马克思曾经指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

融合创新在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处在同一时代、同一文化体系中的多元文化各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各种文化彼此之间是时刻不停地进行着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融合。

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每一种文化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标准进行自主的选择,吸纳来自于异质文化的精髓,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因此,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着的系统,它的发展、壮大,永远离不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沟通和传播。

多元文化在融合的过程中也会伴有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融合,而且融合本身就包含着冲突或矛盾。

它们之间不是一种天然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渗透、对话、融合和竞争的关系。

多元化的文化保持其生命力的途径是正视冲突,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使自身文化得以更新和发展。

一种文化要想在不利于自身存在的条件下获得生存的机会和可能性,就只有通过吸收其他文化的珍贵养料取长补短,迎接挑战,而整个世界文化也是在各种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中不断繁荣创新的。

长期稳定长期性和稳定性也是文化多元化的显著特征。

文化多元化作为文化发展的态势,以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为前提。

多元文化是随着不同民族的产生而形成的。

每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繁衍和发展历程中为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从一开始就生成和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即各自的文化。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全部历史的创造物,是民族生命与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它是在该民族长期的生产、实践与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在该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多种文化长期并存、交流、创新和发展的历史。

因此,多元化的文化具有长期性的特征。

另外,每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适应本民族的一种文化形态,而且是在本民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种文化形态一经产生就会在该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并起作用,它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3、做法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地位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应遵循的原则是:既保持各民族文化差异和平等竞争的权利,又维护文化互动交流、自由创造的权利。

5、方向保留现有文化、吸取外来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多元化就是不要把文化搞得单一枯燥。

6、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文化交流。

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7、动力文化的基本原则就是表现,这种表现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表现,是每个人内心的一种表现。

因此,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多元化的。

这种多元性同现代社会在经济上的利益分化、政治上的个体化密切联系在一起。

因此,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都是文化多元化的动力。

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化有什么不同

化的多样性不同于。

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讲的。

所谓,主要是指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文化内容的差异、地域文化的特色,都是的表现。

而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来说的。

由于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不同地域文化之间,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则也不同,因此,各种文化性质上的差异就是在多元的意义上理解的差异。

多元化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高中英语如何快速提分

阅读方法点滴 阅读是主动地、积极地获取信息的创造行为,是培养学生通过视觉感知书面文字符号并获取信息能力的途径,更是提高听、说、写能力的有力杠杆,它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的分值(阅读理解,完形填空,改错)占了整个试卷分值的一半以上。

99年高考英语试卷阅读理解的篇幅在增长,难度也有所加大。

笔者认为要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学生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多采用Top-down阅读法 自上而下(Top-down)阅读是从语篇整体出发,把注意力集中在通过文字符号获取信息上,即按文章所给的标题先对文章的内容与含义作出推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运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法的关键是培养学生预测、推断文章内容和含义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略看文章的总体结构安排或文章的标题来预测文章的内容及深层含义,可从下列几方面去推测: 1.文章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作者将从哪几方面来阐述

3.内容将如何发展下去

在阅读时要注意不同的英文文体,因为文体对信息的组织和布局模式有着重大影响。

训练掌握各种英语文体的结构特征,有利于归纳文章和进行逻辑推理。

例如:记叙文以叙事为主必定有三个要素:情节、人物和背景。

情节的发展多以时间、地点的转移为线索。

因此,阅读记叙文时,必须抓住时间这条线索,以人物为中心,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

再如议论文和说明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段落大多有主题句(较多地出现在段首或段末),要抓住主题句,发掘每一个主旨,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以便更加详细地预测文章的内容,吃透整篇文章的表层及深层含义。

二、正确处理好精读与泛读间的关系。

精读和泛读是阅读时两种主要方法,两者相辅相存,不可偏废也无法代替。

1.注重阅读材料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精泛阅读材料是提高英语阅读的重要手段。

选择字数为200左右,后面配有习题的阅读材料为宜。

阅读材料体裁要多样化——叙事类、科普类、议论或说明类、广告类等。

要注重文章的实用性。

所选材料的难易程度以理解正确率达60%~70%,生词量不超过4%为恰当。

2.精读泛读相辅相存。

比起泛读,精读是点。

对一些有一定难度写得较好的文章要进行剖析,要归纳、总结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路及中心论点,最后达到获取详细信息和深层次内容的目的。

如果说精读是点,泛读即是面。

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积累大量词汇、结构和句型,才能积累大量词汇、结构和句型,才能扩大知识面,培养语感,提高对文字的反应能力。

在泛读时,要根据上下文提高自己猜测生词的能力,不要一看到生词就查词典,要弄清文中批示代词和人称代词所指代的对象。

要对自己进行限时阅读。

一篇200字左右难度适中的阅读文章,争取6分钟之内做完其阅读理解题。

在阅读时,要多积累英、美等国家的社会、历史、地理、文化及风俗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提高阅读水平。

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时,要从意群上去看,不要逐字读,更不要用笔或手指边指边出声读,这样有碍理解文章的意思,而且影响阅读速度。

阅读是一个综合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生只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改进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可分为知识性障碍和非知识性障碍。

知识性障碍包括:1.词汇障碍2..语法障碍 3.背景知识障碍 。

非知识性障碍包括:1. 心理障碍 2.阅读习惯. 3..阅读速度4.阅读技巧 (一)重视英语词汇和习惯用法的积累 美国语言学家Driller (1978)根据词汇统计特征指出:如果我们认得25个最常见的英文单词,平均每页纸上的词我们会认得33%;如果认得135个常用词,则为50%;如果认得2500个,则为78%;如果认得5 000个,则为80%;一旦记得10 000个,可达92%。

可见,阅读能力的高低和词汇量的大小是分不开的,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词汇量偏少, 这是影响阅读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呢

1. 构词记忆法 据估计,英语词汇有100万到120万,但大部分单词是由构词法构成的。

构词法包括派生、合成和转化。

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前缀(un\\\/dis\\\/im\\\/il \\\/super.)、后缀( ly\\\/ less\\\/ ful\\\/ ment…)的含义及用法,就可以根据已知词猜出它的派生词,从而达到扩大词汇的目的。

如:前缀super 有超过,超越的含义,就可以猜出supermarket (超级市场)supernatural (超自然的)、 superman (超人)、superstar (超级明星)等词的含义。

2. 联想记忆法 由一个词联想到和它有关或无关的词,如看到live vi 生活,联想到其他词性及用法,如,直播的、活的等词义。

3. 广泛阅读记忆法 “To read well, you need a strong vocabulary.. To build a strong vocabulary, you need to read well.” 这句名言道出了阅读和词汇量的关系。

要有流利的阅读,就必须有丰富的词汇。

大量的阅读可以丰富你的词汇。

(二) 牢固掌握语法知识 近年来的NMET阅读理解短文的句式结构趋向复杂,语法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已经突显出来。

如在阅读中遇到另人费解的长句、难句,就可以借助语法,对句子进行适当的分析,搞清各部分的关系,从而准确理解整句的意思。

以Decision-thinking is not unlike poker-it often matters not only what you think, but also what others think you think and what you think they think you think.(NMET 2000) 为例。

该句的29个词中包含了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并列句和破折号连接的附加说明等多种关系。

其中并列句中又有复合句,复合句中又有并列句。

只有把句子的成分一一理清,才能掌握其意思。

(三)、积累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知识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知识。

例如在NMET2003的阅读理解A篇,该篇选材涉及地理,介绍了两座farthest\\\/ most distant inhabited islands,一个为Guinness Book of Records 所认定的Tristan da Cunha;另一为复活岛(Easter Island)文章中出现了较多的专有名词,对于阅读经验不足的同学会形成干扰,而对于那些对Easter Day 等背景知识了解的同学,相对就会好些。

另外在C篇中,出现了书刊号,如果熟悉这些,就会减少好多阅读困难。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求平时多朗读,背诵精彩段落和文章,以培养语感。

另外,有的同学在阅读时出声读、点读或回读,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影响阅读速度和对文章的理解。

所以要克服这些不良习惯,作到不回读,不声读,不点读等。

只有这样,阅读速度才能加快,理解的准确率才能提高。

除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外,也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

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一般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略读(Skimming)即迅速浏览全文,抓住文章大意和主题句,明确作者的态度和意图。

2、跳读(Skipping) 即快速查找某一相关信息,读时要一目十行,对不相关的内容一带而过。

3、猜测生词(Guessing the new words) 在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生词。

如果一遇到生词就去查字典,或跳过去不看,都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这样就要猜测生词的意思。

不同的语境,单词的意思也就不一样。

所以要根据上下文线索和构词法等知识去猜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提高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只要坚持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兴趣,广泛阅读,积累词汇,并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理解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希望上面的经验,能够给你帮助,至于介绍书籍嘛,我建议你可以通过多看看报纸电视来学英语,当然多和别人交流对英语水平提高最有利,毕竟你所处的环境对你提高英语很有帮助,最后介绍你看看英文版的哈里波特6,对你也许有帮助

考研英语2006年阅读错了10个,怎么破,平均每篇两三个……想哭,大哭

首先考研英语挺难得,英语专业的也考不到高分。

其次你要是只有阅读比较弱,说明你平时光背单词不看文章。

背单词是有用滴,但是只背单词是没用的。

多看文章,在文章里背单词。

学了单词,也加强了阅读能力。

多做真题,找到自己哪里错了。

不要着急,慢慢来~祝你成功~

为什么说世间已无汤因比,有人看过他12卷的《历史研究》吗

史学家汤因比虽然已经驾鹤西归,但汤因比的时代并没有结束。

  与斯宾格勒写作《西文的没落》的效果相同,欧洲历史学家反思世界的历史,从而抛弃欧洲从中心论的思想在汤因比的这部著作中变得更加清晰: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

这作为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已为当今的有识之士所继承和发扬。

但似乎这场角斗并没有结束,像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萨义德的《东方学》,以及弗兰克的《白银资本》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

伴随着的是好莱坞电影、麦当劳和互联网上99%以上的英语信息在全球蔓延,以及关于西文话语霸权和文化多样化的声音的此起彼伏。

  汤因比似乎终于接受了克罗齐,这似乎在本书早期的版本中并不明显。

对历史进行全面研究的现实需要,是显而易见和无可争辩的。

他对他所经历的世界大战如此深恶痛绝,以致表示这种对人类犯下的疯狂罪行对我提出了挑战,我写这部书便是对这种挑战的反应之一。

但是我至今仍然不敢肯定,我们的历史学家中究竟有多少人在产生历史书的创作欲时,是出于把一种当代经验(无论个人的还是集体的)与关于某种恰成反差的历史境况的知识相对照的。

  汤因比显然也接受了科林武德,他对兰克的批判和对卡尔观点的引述,他说历史学家对过去的审视都随着他本人观察立足点的不断变化而调整,都表明他已认可了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虽然人们往往将其归入思辨的历史哲学、其主要探讨历史发展的特征及规律,但在该书中,汤因比却把他的对人类历史的宏观思置于历史认识的分析批判基础上。

其实,过去人们对历史哲学的两分法是过于简单化了,或者说那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

因为汤因比的宏观叙事自问世以后便频遭批评,说其中充满事实错误,如一盘散沙,像大卸货场等等,于是他在本书中讥笑了一些历史学家对威尔斯《世界史纲》的批评,说这些人并未认识到威尔斯是在做他们自己连尝试一下都几乎不敢的事,以单独一个人的象来重新体验人类的整个生命历程,这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辩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因此,他必然要开宗明义地告诉大家:对于一定的社会环境而言,历史思想具有相对性这一点是绝对的。

他还及时地向我们出示了三幅图片:同是基督教的主题,刚果艺术家让我们看到的耶稣,是一个吊在十字架上的黑人,伊斯兰艺术家表现的是一个坐在清真寺里的基督,而中国人表现的当然是类似送子观音那样的抱着乖乖宝贝的圣母玛利亚。

   直到现在为止,许多骂汤因比的人并没有去读汤因比;许多人无法回答汤因比提出的问题,硬着头皮去做一些徒劳无益的事;更有些人至今还认为只要对史料进行科学的批判利用就可以重现客观的历史过去(即兰克派的主张),没有思想就没有历史学。

其实,做出一部通史并不难,难的是通史中要有自己独特的、而非人云亦云或者大家都可以认同的思想,要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确表明自己的思想,而不满足于做事实的巨人,理论(思想)的矮子。

  汤因比留下的遗产远不止此。

  我们曾经习惯于做走两个极端的历史学家:一个是为虚假的、狂热的、大规模的运动烘云托月--譬如中国文革时期的影射史学,以及纳粹德国时期的法西斯史学--这日渐为人不齿,但还是有时不能免除做注之俗;另一个是日渐普遍的趋势,那就是冷冰冰地对待我们的研究对象,好像解剖医生面对着尸体,或者生物学家望着显微镜下的细菌,仿佛这样就可以达到科学的殿堂,或者逃避现实。

但汤因比并不是这样,不知道这是否与他对宗教的情感有关,但至少与他研究历史的现实需要目的有关--人类无疑正在走向自我毁灭,除非我们能成功地形成天下如一家的状态。

他把理解和欣赏彼此的文化遗产视为一种珍爱:没有爱的火焰,人类社会团结方面出现的裂隙,就不可能被熔为一体。

因此,才去探讨一个又一个文明兴衰的过程及其动因,才去对不同文明进行比较,以发现各自的优长。

许在他和池田大作的《展望21世纪》一书,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感表露得更为强烈,但这的确是史学家应有的终极关怀。

  我们在制造新的一代史学家的时候,往往忽略这种情感教育,因为我们自己往往就没有想明白自己为什么研究历史--我们是为一个饭碗、为无穷无尽的史料而工作,或者稍好一点,为某一个民族、国家的利益而工作,还是为了更高的目标

我们虽然意识到,但却很难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爱因斯坦的名言--除非一个人摒弃细枝末节,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否则,在科学中就不会有任何伟大的发现。

我们告诉我们的青年学子许多真实的(也许还有不真实的)历史事实,但是我们发现这没有用,他们要相反更讨厌历史,因为这里没有生活,没有思想,没有现实。

往往是在他们有了思想之后,才感到历史的厚重,回来重温历史(看看那些现在热衷于写历史的文学家);或者是径直闹出一些历史笑话,譬如说中国没有经历欧洲文艺复兴、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是丧失了一次历史机遇云云。

如果我们不是把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人类情感、而是把记忆多少历史事实(其中肯定有不少是靠不住的)当作强化历史教育的第一尺度,我们的笑话还会继续闹下去。

  世间已无汤因比,但汤因比的时代还在,他的思想遗产还在。

如果我们感觉不到这笔遗产  的作用,那么,对于这个在晚年无比向往中国、对中国的未来寄予厚望的人来说,那将是莫大  的悲哀。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