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哪一首诗写出了他身处逆境,表达积极豁达的人生观
身处逆境却忘怀一时得失心怀天下但常系百姓安危——上联出得不够工整,平仄也有问题,所以只好见过就错了,呵呵
苏轼《浣溪沙》中,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保持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诗
回首向来萧瑟处,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此词作于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在历代的文人墨客中,你还知道哪些像苏轼一样身处逆境,却乐观豁达,心怀天下
在历代的文人墨客中,像苏轼一样身处逆境,却乐观豁达,心怀天下:辛弃疾。
古代文人墨客 如李白 苏轼等是如何面对逆境的
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也有经世报国之才。
()中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吾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当时的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很赏识他的才华,曾兴奋地对梅圣俞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不仅如此,“其为文章,才落笔四海已皆传诵。
下至闾巷田里,外及夷狄,莫不知名。
其盛盖当时所未有。
”(明·李绍)苏轼在文坛中的声望,达到了“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的地步,可谓是当朝第一名士,而且也曾经位极人臣,显赫风光。
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下。
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容易使人产生愤世嫉俗,悲观厌世的念头,苏轼没有。
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的变迁,人事的调动。
我们来看他的: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以逐客的身份来到黄州这个荒凉偏僻的地方,苏轼没有一丝抱怨,他嘲笑自己“老来事业转荒唐”,从现实局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去欣赏当地的鱼肥水美、竹茂笋香。
在逆境中他抱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态度随缘自适。
提起苏轼,我们最先想到的词应该会是东坡。
东坡其实就是黄州的一个小山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也许是因为这段山路就象是他的经历和遭遇一样曲折坎坷。
他在黄州有一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走在这个荒凉偏僻的小山坡上,苏轼没有发出行路难的感叹,而是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自己的竹杖敲击山路的声音。
后人喜欢把苏轼称为“东坡”或者“坡仙”,我认为这两个词最能概括他随缘自适的风神。
(宋·苏辙)中记载:“公幅巾芒屩,与田父野老,相従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逆境中的苏轼和其它农夫一样,春至而耘,秋至而收,完全融入当地生活: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对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之二 一代文学巨匠,默默无闻地田间劳作而能自得其乐,是因为他超越了物质的追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种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态度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中他有这样一段话:“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苏轼知足感恩,他认识到“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所以选择安贫乐道,澹泊自持。
“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由于苏轼超然物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忘怀得失,所以能做到“无往而不乐”,无论身在何方,总能随缘自适,自得其乐。
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在他的中也有着微妙诠释: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此时在黄州已经闲置达四年之久了,笼罩全篇的不是哀怨,而是如月光般的恬静澄澈,“何夜无月
何处无松柏
”只要拥有宁静平和的心态,人世间到处都能发现美好的事物。
所以他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晚年遭贬,一次比一次远,最后被流放到“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天涯海角--海南,几乎没人相信他能生还,然而65岁的东坡老人居然奇迹般的等到了遇赦北归的那一天,活着渡海回来,连他自己也觉得很得意:“问翁大庚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这与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三、寄情山水,力求超越 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在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苏轼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了黄州,坎坷的经历,艰难的处境,让他在“幽人独往来”的日子里,感到苦闷和矛盾: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谷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在这首《临江仙 夜归临皋》中苏轼诉说着“长恨此生非我有”的辛酸和无奈,多想能够抛开功名利禄,逃遁山林,返归自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但是这种消极避世的念头在面对赤壁古战场时,却化作了豪迈奋发,从苏轼的心中喷涌而出: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一开始就从宏大的时空环境中展开,写得雄浑豪放,气势磅礴。
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水,诗人心潮澎湃:遥想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这里谈笑间歼灭了强大的敌军,何等的风神潇洒,何等的豪气冲天
作者自己也不禁欣然神往,想象他那样开创一番事业。
可是想想自己空有满腔抱负,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直落得“早生华发”,又不禁茫然。
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湎于此,而是跳出了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这一切: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呢
然而生命毕竟是短暂的,即使象曹操、周瑜那样一世称雄的人物,如今也早已灰飞烟灭了,何况是年岁渐老,事业无成的自己呢
身处逆境中,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生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苏轼在问着自己。
看到面前的江水、明月、清风,他释然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在这篇千古传诵的《前赤壁赋》中,作者运用了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政治失意和人生无常的苦闷,从而消解内心的痛苦。
自不变者观:盈虚、消长、荣辱、得失,一切事物在不断变化;自不变者观:水、月、人、我,一切都无增减,没有变化。
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己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即使在逆境中,有为的生命仍其永恒的价值。
况且,大自然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慷慨,馈赠给你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无穷无尽,任你享用。
正象李白的《把洒问月》那样: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不必强求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寻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
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成败得失,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生命的彻底把握。
作者辩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逆境,采用了变通的态度排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困厄中解脱出来。
就像他写的《题西林壁》中悟解的那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一件事情,当你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态度去看待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当你跳出自己的处境,从高远处观照,就会发现:逆境可以使人一蹶不振,也可以使人更加坚强。
孟子不是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顿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遇到一点挫折怎么就能想到逃避呢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苏轼在逆境中以超脱的态度面对人生,创作了大量的名篇,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地位。
所以许多人认为,贬居黄州,放逐领海不是苏轼的不幸,而是时代对他的磨炼和造就。
就连苏辙也感叹:“(轼)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之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也。
”因为苏轼在逆境中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使他无论处在何时何地,照样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览胜,临渊赋诗,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
四、热爱生活,善处人生 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底,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态度。
他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是他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即使身处逆境,人们想到他时,也总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
因为他热爱生活,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
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的艰难岁月中,他仍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有“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优游;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潇洒。
在凄凉孤独的晚年,他仍乐观地吟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等的豪迈,哪里象是出自一个逆境中的老人之口
苏轼也曾想过要抛开一切,“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项之茫然”。
然而他终究没有成为隐士,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生的眷恋,使他直面逆境,善处人生。
苏轼的《水调歌头》对这种人生态度有着精彩的诠释: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官场上几经浮沉,历经磨难的苏轼自己也不知道“此生飘荡何时歇”,他也想乘风归去,不问世事,然而对于人间的热爱,使他不能独善其身,纵然人间有那么多缺憾,亦无须伤感,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大自然的规律,既然认识到“此事古难全”,所以更“不应有恨”,又何必对月伤怀呢
诗人由超尘思想转化成了热爱人间,并许下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用放达的态度转化了苦闷,因此,这首词历来受人喜爱,被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
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苏轼总是充满信心和希望,没有被困难打倒,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
苏轼以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超越了苦难。
因为在他的眼中,是“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历经沧桑的苏轼终于要告别这段艰苦的日子了,这是他离开海南时的心情: 参横斗转欲三更,若雨终风也解晴。
去散风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当年名满京师、意气风发的少年已经是满头白发。
回首来时路,多少风雨,多少坎坷,但是“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如果不是被流放到这罕无人至的蛮荒之地,我又怎么能看到如此雄伟壮丽的景色呢
这份气度,这份胸襟,让苏轼在最危险,最艰难、最应该悲观的日子里还能笑得出来。
这种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态度也让苏轼笑到了最后。
“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对自己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的最好注脚。
在东坡老人坎坷动荡的一生中,不管外面风雨如何,心中早已是波澜不惊,真正做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放达。
千百年来,苏轼在逆境中以豁达的态度谱写的作品代代相传,受到广泛的喜爱。
苏轼更以其面对逆境时那种从容坦荡、豁达超脱,旷放乐观的人生态度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认同。
那么,在当今社会,探讨其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是否还有其现实意义呢
诚然,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当今社会有很大的差异,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是“人生失意无南北”,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当自己的价值取向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时,是牺牲自己的人格、气节、情操换取高官厚禄、名利地位
还是坚持原则、保持坚定的人生信仰
苏轼对理想对信念的执着追求为我们上了生动一课;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面对挫折和磨难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积极的处世态度。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消极厌世甚至轻生,而应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相信困难是暂时的,从而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自强自立。
正像中国国家足球队前教练米卢说的那样:态度决定一切
那么在面对失意、挫折、磨难时,让我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战胜它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