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陈代谢的哲理的诗句俗语
推陈出新长江后浪推前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枯枝长嫩芽,老树开新花神州侧伴千帆过,病树村前万木春
表现自然界的新陈代谢的诗句
蝶恋花①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②,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③。
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
刘禹锡的什么诗句告诉我们新陈代谢的规律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描写新陈代谢的诗句是哪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刘禹锡的诗句中包含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今天,我们往往借此说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关于新事物的诗句
沉舟侧畔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解读]在沉船旁边又有千万只船,枯树前面又有千万棵绿树在茁壮成长.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锡和白居易在扬州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诗赠刘禹锡,为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鸣不平,刘禹锡写诗作答.虽然也感叹自己遭遇不幸,埋没一生,自比“沉舟”、“病树”;但又相当达观,看到的是千帆竞发,万木争春,自己并不感到颓唐.诗句形象生动,比喻新颖,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至今仍被人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千帆过:船只来来往往很多.万木春:万木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解读]苍茫的沙漠中,升起一缕孤单的狼烟,直立而上;长长的黄河上,映照着将落的太阳,又红又圆.诗句将塞外奇特的风光,写得开阔鲜明,气势雄浑,如在眼前.“直”、“圆”二字传神,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巧妙地表现了诗人的亲切感受.诗人把自己只身赴边的孤寂的情绪溶化在自然景观的描绘中.近代王国维称这两句诗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沙漠. 孤烟:指狼烟.烧狼粪的烟,直上而且不散开,容易看得见,古代用来做军事报警.直:孤烟高而不散的样子.长河:指黄河.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解读] 平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每年一度秋枯春荣.无情的野火哪能烧尽,温暖的春风又使它发芽滋生.前两句写出了野草一枯一荣的自然规律,后两句写出野草绵延繁荣的具体形象,热情赞颂了野草虽备受摧残,但枯后复荣,顽强坚韧的生命力.现常比喻革命的力量是阻挡不住,扼杀不了的.此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传说后来他从江南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谒见老诗人、著作郎顾况.顾况看到他姓白名居易,就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接着看诗卷第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因此替他宣传,称道他的才能,于是白居易名声大振.离离:形容春草茂密繁盛的样子. 枯荣:一年一度,秋枯春荣.枯,枯死,荣,茂盛.
关于诗句
古诗词中看物候 打开我国的古诗词,扑面而来的是萋萋芳草,艳丽花朵,婆娑树姿,点点鸟影,翩翩蛱蝶,啾啾虫鸣。
物候现象扩大了古诗词题材,创造了丰富意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拓展了人们的精神视野,提升了人的品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风来了,大地回暖,气温开始上升。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白雪虽作飞花,春寒料峭,但草芽可见。
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还以准确的语言进一步描写早春的物候特点:“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雨蒙蒙,春雨细细,滋润万物,小草探出小脑袋,远看如茵,近看却稀稀疏疏。
仲春,“春色满园关不住”,“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东风拂面,百花争艳,万紫千红,蝶飞莺闹,满眼都是明丽与生机。
春意阑珊,“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宋曹豳《暮春》) 。
柳树也由早春的“绿柳才黄半未匀”、“万条垂下绿丝绦”,而飘飞出生命之絮:“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夏天如约而至,果实开始成熟,“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宋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秋天来临,“无边落木萧萧下”(李白《登高》),“霜草苍苍虫切切”(白居易《村夜》),但大自然并不吝啬,催促菊花绽放,元稹在《菊花》中忍不住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代黄巢也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气温下降,花木凋零,寒冬里只有耐寒植物才能保持英雄本色:“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冰霜惨凄之时,“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花开花落,草木荣枯,新陈代谢,大自然就这样周而复始,依律而行。
当然,这种规律在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通行。
植物诉说着大自然的语言,动物们也依时而动,毫不逊色。
动物作为物候现象在古诗词中登堂入室且占重要地位。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鸟作为大自然的重要成员,首先感觉到气温的变化,解放歌喉,叽叽喳喳,啁啾之声此起彼伏,呼朋引伴,开始生命的新歌。
宋代词人晏殊有一首《破阵子》词写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燕子”、“黄鹂”作为物候,说明春天的到来。
“新社”即春社。
按古人习俗,一年中有两社:春社和秋社。
“春社”日(立春过后第5天)春光正好,春意正浓,农人脱衣下地,春耕农事正忙。
这时,燕子翩然归来,黄鹂清音啼啭,大地芳草萋萋,池畔苔藓翠绿,少女野外斗草(一种游戏),一派勃勃生机。
“林莺啼到无声处,春草池塘独听蛙。
” (宋 曹豳《暮春》) 暮春时节,林间,莺儿停歇了歌唱,池塘处却传来响亮的蛙声。
原只是一声、两声,渐渐地,“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唐贾龠《孟夏》)。
莺儿、蛙儿、蝉儿,你方唱罢我登台:“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袁枚《所见》)。
立秋了,动物们敏锐感觉到立秋之凉与往日不同:“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宋 刘翰《立秋》)。
接着“初闻征雁已无蝉”(唐 李商隐《霜月》),到了风雪载途的寒冬,就是“梅雪争春未肯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了。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的大自然,时时刺激着诗人的神经,撩拨着诗人的心弦,净化着诗人的灵魂。
诗人们情不自禁地提笔状写物候现象,而且,他们常常由物候而自然联想到繁复的生命过程,生发出诸多感悟,大自然的一切在他们眼中绝不仅仅是物候现象,还是一种象征,一种启迪,一种审美体验。
从“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大气,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宋 苏轼《赠刘景文》)的坚毅;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到“黄鸟不堪愁里听,绿杨宜向雨中看”(唐 宋雍《春日》)的清醒;从“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唐 刘禹锡《秋风引》) 的凄凉,到“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惆怅;从“问君能有几多愁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国仇家恨,到“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沉郁……何尝不是物物关情
绝对可以说,物候成了诗人抒情写怀的媒介,大自然孕育了心有千千结的诗人,滋养了人类繁茂多彩的精神家园。
诗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也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云烟明晦,才足以表现诗人心中蓬勃无尽的灵感。
关于诗句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
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
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
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
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
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
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
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
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
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
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
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
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
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
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
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
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
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
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
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
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
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
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
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
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