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中表现诗人品格的诗句是什么
《石灰吟》中老现诗人品格的诗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一般认为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这首咏物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石灰吟作者: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样的品质
《石灰吟》是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志诗。
因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品质而脍炙人口。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石灰吟中表现诗人高洁品质的诗句是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明代诗人 写的《 》诗句诗人借石灰吟表现 这样的咏物言志的诗有《 》《 》
我知道: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代于谦写的《石灰吟》 诗人借石灰吟表现 诗人坚强不屈和廉洁正直的优秀品格 。
还有这样的古诗《竹石》《赋得古原草送别》绝对正确
《石灰吟》这首诗表现诗人高尚情操的诗句 ,除了石灰吟,还有哪些诗句,带上作者的出自那个作品,急呀
<<竹 石>> ( 清)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
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
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
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
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诗句什么是诗人精神品质的体现
粉身浑 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明]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头是经过千万次的撞击和敲打才从大山上开采出来的,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
即使身体粉碎也不害怕, 决心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全诗通过赞颂了石灰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编辑本段]注释: 石灰吟:石灰赞歌。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击:撞击,雕琢。
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是夸张手法。
若等闲:好像平常事一样。
若:好像;等闲:平常,轻松 清白:指高尚情操。
千锤万击: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人间:人世间。
锤:敲打。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对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保存在人间。
[编辑本段]古诗今译: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
“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
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
”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
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
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
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
他义正词严,声色俱厉。
高煦伏在地上战保,自称罪该万死。
皇帝很高兴。
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
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书提出。
一年上书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
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
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
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
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
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
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如此清正廉洁,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这就是“两袖清风”的故事。
石灰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石灰吟》抓住了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身碎骨而把白白的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
赞扬了石灰默默奉献,坚韧的精神,抒发了作者愿为石灰,默默做贡献清白做人不与坏人同流合污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