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第一个字是土的诗句

第一个字是土的诗句

时间:2019-02-10 06:43

七言诗和七律诗的区别

七律: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七绝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

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

七绝格律分两大类,合四种句式: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声同韵;第三句仄声不同韵。

第二四句倒数第三字通常为仄音;整首诗的意境高,文辞雅,寓意深。

三国演义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希望采纳一手包一举两得、一臂之力、一亲芳泽、七步成诗、三顾茅庐、下笔、不出所料不说、不知所云、不容偏废、乘虚而入、五内如焚、人生如寄、仰人鼻息、伯仲之间位极人臣、作奸犯科、偃旗息鼓、出言不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初出茅庐、刮目相待危在旦夕、危急存亡之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同符合契、吴下阿蒙、敝帚千金廊庙之器、才高八斗、手不释卷、指日可待、探囊取物、文思泉涌、旦夕之危、明眸善睐月明星稀、土崩鱼烂、如入无人之境、如鱼得水、妄自菲薄、孑然一生、对酒当歌、 屈指可数好句摘抄:1、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2、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3、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4、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

5、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

6、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

7、我乃燕人张翼德也

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8、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

9、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0、生子当如孙仲谋

若刘景升父子,豚犬耳。

11、汝视我之剑不利否?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12、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

13、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

14、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15、令我永生难忘的还是姜维的一句话:人生如白驹过隙

16、良禽择木而牺,贤臣择主而事。

17、宽以待人,柔能克刖,英雄莫敌。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1、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2、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23、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

24、鹪鹩尚存一枝,狡兔犹藏三窟。

25、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26、古者择贤者而让之。

27、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28、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29、父精母血,不可弃也。

30、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31、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

32、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33、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

34、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35、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3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7、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38、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9、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写诗什么叫押韵.怎么才能做到押韵

汉字的发音,用拼音来解释,是由和韵母两个音合拼而成,比人”字的发音声母r和韵母en拼出来。

所谓押韵,就是两句话,各自最后一个字的拼音韵母相同。

比如人(r-en)和真(zh-en)、春(ch-un)。

这里春字的韵母un实际是uen的缩略规范,其中en是韵尾,押韵,只要韵尾一致即可。

平仄,是汉字发音的声调,平声,过去分阴平、阳平,相当于今天汉语拼音声调中的一声和二声;仄声,过去有上、去、入三声,上声相当于今天汉语拼音声调的三声,去声相当于今天汉语拼音声调的四声。

入声,这个声调,在今天的标准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了,过去的入声字,今天已经分摊进其他四个声调里,其中以归入平声的居多。

作为诗词、诗歌来讲,由于体裁的不同,押韵的方式也略有差异。

像我们看到的古诗中的五言、七言等体裁,是两个五言或七言句子合成一个完整句子,称为“一联”,每联的结尾押韵。

而且,韵字的声调必须保持一致,即平声和平声字相押,仄声和仄声字相押。

平仄声调之间不得押韵。

但是,有一些特殊情况下,一联中的两个句子都需要押韵——其一长诗(篇幅较短的诗,中间换韵的情况极为罕见)换韵的地方,换韵的一联,首句要起新韵,次句要押新韵,其后,每联一押新韵。

其二,就是一首诗的首联首句,通常可押可不押,主要看首句尾字的声调,如果首句尾字的声调与全诗韵脚声调一致,则必须押韵,反之,则不用押韵。

这就是你问题中所举例子,为什么一二句押韵——因为首句尾字是平声,所以必须押韵。

第三句不押,因为第三句与第四句是一联,联尾押韵即可。

且格律诗一联中上下两句的平仄要对应起来,第三句的尾字必须是仄声,它不能和平声字来押韵。

拓展资料:释义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

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

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

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

押平声韵近体诗为了声韵和谐,一般押平声韵,大多数近体诗(即唐及以后的诗,唐以前的叫古体诗)也遵守这个要求。

但仍有押仄声韵的典范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全文押入声(短促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无论以古入声韵尾还是以今普通话ie、ue韵朗读,均没有拗口之嫌。

一韵到底原则上,近体诗中间不能换韵,尤其是在科考考场上的试帖诗、应制诗和限韵诗。

但由于科考使用的《切韵》体系已经不完全符合唐代口语声韵,部分韵母已经合并或分离,更可能有诗人乡音难改,使用方音作诗,因而仍有在诗中更换为邻韵的作品,如杜甫的《吾宗》: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

耕凿安时论,衣冠与世同。

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

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

注:二、四、八句的“风”“同”“中”是平声“东”韵,第六句的“丰”是平声“冬”韵,“东”与“冬”通押。

日常作诗与应试不同,不应用应试的要求苛刻地对待作者,尤其是后世使用古韵书作诗的作者。

中国的第一首诗是哪首?

你说的是壤歌】 〖《礼记经义》引《尚书传》民击壤而歌。

凿井而饮。

而食。

帝力何有。

《类聚》引《帝王世纪》曰:天下大和。

百姓无事。

有五十老人击壤於道。

观者叹曰:大哉。

帝之德也。

老人曰云云。

於是景星曜於天。

甘露降於地。

〗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类聚》作帝何力於我哉。

乐府、《诗纪》同。

《初学记》作帝力何有於我哉。

《御览》或作帝何德於我哉。

○《类聚》十一。

《御览》五百六引《高士传》。

又五百七十二、七百五十五引《逸士传》。

《乐府诗集》八十三。

《诗纪前集》一。

) 但是这首【弹歌】:“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 可能更早一点 〖《吴越春秋》曰:越王欲谋复吴。

范蠡进善射者陈音。

音。

楚人也。

越王请音而问曰:孤闻子善射。

道何所生。

音曰:臣闻弩生于弓。

弓生于弹。

弹起于古之孝子。

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

故作弹以守之。

歌曰:○《诗纪》注。

刘勰云。

黄歌断竹。

质之至也。

又曰断竹黄歌。

乃二言之始。

又注。

黄。

黄帝也。

○逯案。

《吴越春秋》所载越歌。

率类汉篇。

惟此歌质朴。

殆是古代逸文。

刘勰谓为黄歌。

当别有据。

今仍照《诗纪》列此。

〗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书钞》作肉。

《白帖》、《御览》同。

《吴越春秋》误作害。

《类聚》同。

《诗纪》云。

宍,古肉字。

今《吴越春秋》作害。

非。

○《吴越春秋》九。

《书钞》百二十四。

《类聚》六十。

《白帖》五。

《御览》三百五十。

《诗纪前集》一。

)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

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 蜡辞》云:“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

草本,归其泽

”(《礼 记·郊特牲》)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

至于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 康衢谣》、《卿云歌》、《尧戒》、《赓歌》、《南风歌》等,从其思想内容和 语词来看,显然都是后人的伪托。

倒是有些简单质朴的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的 遗留。

如《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宍古肉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 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 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虽只有一句,却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比较可信的夏 代诗歌的遗文。

宝塔诗如何读

山中山路转山崖,山客山僧山里来,山客看山山景好,山杏山桃满山开,  应该是的  嘻嘻  以下是一些关于宝塔诗的资料  宝 塔 对  在诗体中,有一种奇特的宝塔诗;在联苑中,也有一种奇特的宝塔联,这种对联首句为一字,以后每句递增一句,因形状象一座宝塔,所以得宝塔联的雅称。

如苏轼的一联:  坐  请 坐  请 上 坐  茶  敬 茶  敬 香 茶  据说这是最早的宝塔联。

关于此联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相信宋神宗熙宁初年,苏轼曾住杭州通判,有一天,便服出城,来到一座寺庙游览。

寺中老僧见他穿着平常,又不认识,只冷冷地哼了一声“坐”,然后又向小和尚说了声“茶”,态度冷淡怠慢。

老僧与苏轼交谈一番之后,见他谈吐不凡,并非俗客,于是,又招呼到:“请坐”,并吩咐小和尚:“敬茶”。

老僧待知道来者便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顿时满面笑容施礼不迭,恭敬地招呼:“请上坐”,还传呼小和尚:“敬香茶”。

后来,苏轼告辞时,老僧急忙拿出纸笔,乞求墨宝,苏轼对这种看人行事的势利小人十分鄙视,即兴挥笔写下了这幅宝塔联讽刺老僧,老僧见后羞得满面通红。

  藏头诗  看《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在“吴用智赚玉麒麟”一回中,由吴用口述,卢俊义曾在墙上写下这样一首诗:  卢花滩上一扁舟,俊杰黄错独自游。

  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

  乍一看这首诗没什么特别之处,但诗的真意即暗藏于诗句之首为:“卢俊义反”四个字,这种诗叫“藏头诗”,又称“藏头格”,它是杂体诗的一种,一般讲究韵律、对仗,但字句不拘。

这种诗的特点是:将不便明言的本义逐字分藏于诗句之首。

  宋代文学家苏轼有一道《减字木兰花》  郑庄好客  容我尊前先堕帻。

  落笔生风,  籍籍声名不负公。

  高山白老,  莹骨冰肌那堪老,  从此南徐,  良夜清风月满湖。

  这首诗,每句句首藏一个字,合起来便是“郑容落籍,高莹从良”八个字。

据说苏轼自杭州召回朝廷,过京口、润州太守林子中设宴款待,座中营妓郑容、高莹出牒,林子中命呈牒于苏轼,苏轼见牒上是二妓女求落籍、从良,即不当妓女而嫁人。

那时有规定,营妓要求从良,须得本郡府长官批准。

苏轼时在作客,不便作主,便索笔题了这首词于牒后,批准她俩落籍从良。

  藏头诗(二)  相传宋代时,蜀郡才女苏小妹曾三难新郎,开始她写有四句诗要秦少游猜,诗云:“钢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

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秦少游一看,这四句诗正是嘲笑他的,因为他曾假扮云游道人,在岳庙化缘,去相苏小妹。

于是他便写了一首诗云:  化工何意把春催

  缘到名园花自开。

  道是东风原有主,  人人不敢上花台。

  苏小妹一看,原来是一首藏头诗,每句顶头一字,合之乃“化缘道人”四字,正合她的诗谜。

  清朝乾隆年间,李调元上京赴试。

在书院遇见一批文人在谈论诗文,大家问他姓名,李调元即作诗一首:  李白诗名传千古,  调奇律雅格尤高。

  元明多少风骚客,  也为斯人尽折腰。

  他作的是一首藏头诗,将每字连起来,便是“李调元也”四字,恰是答了众人所问。

形式特别,与众不同,颇显才华。

  复 字 对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秋菊飘香。

几个秀才欢聚一堂,饮酒赏月。

其中一个秀才趁着酒兴,吟出一上联,让众友对,结果谁也没有对上来,除夕之夜,几个秀才又坐在一起,吃酒守岁。

在这一夜交替之际,出上联那位秀才灵机一动,对成了这副巧联。

  日月交替,斗转星移,都有其特殊规律。

此联正是悟出了其中之奥妙,中秋之夜出句,除夕之夜对成。

对仗工整,令人玩味无穷。

  回 文 谐 音 对  在有些回文联中,顺读和倒读、谐音相同,意思明确,称为回文谐音对,读读这副对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细细品之,此联无论顺读倒读,读音不变,平仄谐调,或音同字异,或义异字同,变化有致,回文谐音兼备,较之一般回文联难度更大。

说起此联还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相传一位翰林到寺庙游玩,见庙里挂着一幅荷花,墨色淋漓,笔法挺健,特别是那亭亭玉立的荷杆一笔画就,尤见功力。

翰林连声叫绝,问老僧是何人所作,意欲求之。

老僧说:“乃贫僧所画,我出一上联,大人若能对得,当以此画相赠”老僧的上联是:  画上荷花和尚画;  翰林一时未对上,只得悻悻而归,回到府内,仍在苦思。

忽然看见每日临摹的字帖,心中亮,便做出了下联:  书临汉贴翰林书。

  回文诗  唐宋以来,以回文体入诗之风很盛。

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题织锦图回文》诗云:  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

  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

  此诗不见回复文字,回文尚待读者倒读而成,这种回文诗属待回型。

倒读则诗曰:  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

  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

  这同样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

回文诗是中国文化中心一个特殊形式,也是世界上为中国仅有的一种艺术形式。

  苏轼还有一首《题金山寺回文本》诗: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经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晚,霭霭红霞晓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雪峰千点数鸥轻。

  反读则又为诗:  轻鸥数点千峰雪,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曰晓霞红霭霭,晚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明末浙江才女吴绛雪《四时山水诗》也很奇物,诗云:  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这首十字回文诗,每句来回复读,可成一首七言绝句。

四首绝句,也描写四时景色。

  春 景 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 景 诗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 景 诗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 景 诗  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这组回文诗,很有韵味,意境极佳,细细品味的确妙趣无穷。

  回文诗(二)  广东高州县观山寺壁上刻有一回文诗:  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望回。

  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

  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

  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

  正读些诗清新流畅,充满诗情画意,已算是诗中佳作;但倒读也同样顺理成章,意境幽远,则是更为难得。

倒读诗如下:  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

  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

  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

  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

  回文诗中还有两种不同于以上回文诗的形式,即双篇回复式和本篇回复式。

双篇回复式即由两篇完成一个回复。

如宋代李禺有《两相思》回文诗云:  思妻诗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阳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思夫诗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阳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往来,水隔山遥望眼枯。

  这种回文形式顺读表达一个主题,逆读又另表达一个主题,而且写得顺畅洒脱,不见半点牵强,足见作者对语言运用之功力。

  本篇回复式,即后两句为前两句语的倒读文。

湖北咸丰县有一首《万柳堤即景》回文诗云:  春城一色柳垂新,色柳垂新自爱人。

  人爱自新垂柳色,新垂柳色一城春。

  津人曹鸿年也有一首回文诗:  寒风晓日映沙滩,日映沙滩竹报安。

  安报竹滩沙映日,滩沙映日晓风寒。

  本篇回复式回文诗中又有一种特殊形式,即本句回复式回文诗,就是后半句即为前半句的倒读回文。

清代诗人李《春闺》诗云:  垂帘画阁画帘垂,  谁系怀思怀系谁

  影弄花枝花弄影,  丝牵柳线柳牵丝。

  脸波横泪横波脸,  眉黛浓愁浓黛眉。

  永夜寒灯寒灯夜,  期归梦还梦归期。

  回文诗虽是中国文人墨客卖弄文才的一种文字游戏,并无十分重大的艺术价值,但也不失为中华文化独有的一朵奇花。

  拼 字 对  相传古代有位相国小姐,选择女婿的条件很特别,不论贫富,只要对出她出的对联便可以。

她出的上联是: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上联贴出以后,一直过了三年,也无人对得上。

这联为何如此难对呢

原来是副拼字联,寺和诗分别由寸和土、言和寺拼合而成,月乃明字拆开的,而且每句首字均与上句末字相同,这是顶针格,还有引号内又是一句唐诗,这称做转引格,末字寺又是第一个组合的字。

条件之多,属对确实很困难。

  一天, 有位林秀才上京应试过此,得知此联,思索片刻,即对出下联: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林秀从自己的姓上做文章,虽然个别平仄不合,但是拼字、拆字、转引诸条皆合要求,能对出这样的下联,确实不易了。

  又如,下面这副拼字对:  长巾帐内少女妙,立女为妾;  寸土寺前古木枯,此木是柴。

  这副对联还有段故事。

传说有位和尚不守本分,借出对调戏民女,联中全用拆字手法,长、巾乃帐,少、女为妙,立、女是妾,心怀鬼胎,有意侮辱民女。

一位樵夫仗义执言,对下联嘲讽和尚,也用拆字手法,寺可拆成寸、土、枯则拆作古、木,柴即拆作此、木,把和尚骂作朽木,只配作烧柴,真是骂得痛快淋漓。

  双 关 对  有人把双关的修辞方法运用到对联中,能使语联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相传明代宰相李贤,看中了青年人士程敏政,打算招他为婿,于是设宴款待他。

席间,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对道:  因荷而得藕;  程敏政猜到李贤用意,随口应道:  有杏不须梅。

  李贤见他果然才思敏捷,即把女儿许配给他了。

  表面上李贤似乎在说盘中的莲菜,其实,他是借用双关的修辞格:荷,何也;藕,偶也。

问程敏政凭什么得配偶。

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程敏政才思过人,大着胆子说:我三生有幸,何用人作媒。

一问一答,但不说破,一个心照不宣,一个正中下怀。

一联赚得佳偶,实乃千秋佳话。

  陕西咸阳市有家烧鸡店贴有一副对联:  司马懿闻香回马;  诸葛亮见机出山。

  此联未直接炫耀该店的烧鸡如何好,生意如何兴旺,而是通过“司马懿闻香回马”来暗示烧鸡的风味独特,引来了见“机”出山的诸葛亮。

下联的“机”和“鸡”谐音,一字双联,言此而意彼,饶有风趣。

  一日,姓石的乡绅有意借对对子,显露一下腹内文墨,同时,也想当众戏弄一下蒲松龄。

出乎意料,蒲松龄下联不仅对得工整无隙,而且戏弄了“石先生”。

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可笑可笑

对联是: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即是对“砖后死”的字,同时又暗含了姓石的乡绅姓氏,一语双联,石乡绅便成了“粗毛野兽”。

  谐 音 对  一担重泥逢子路;  两岸夫子笑颜回。

  一天,一位秀才在田梗上遇到一农夫,挑着一担河泥,二人谁也不肯让路。

农夫要与秀才对对子,秀才自恃才高,满口应允,并说对不上情愿让路。

农夫指着泥担子出了上联:  一担重泥逢子路;  秀才一时不解其意,红着脸下田为农夫让了路,惹得众农夫失声大笑。

这一笑,却正好笑醒了秀才,秀才对出了下联;  两岸夫子笑颜回。

  “重泥”一语双关,实指泥挑子,虚指谐音“仲尼”(孔子,字仲尼)。

“子路”是孔子徒弟。

下联也含此趣:“夫子”既指众农夫,又指孔夫子。

“颜回”是孔门弟子,此处秀才是用来自比。

有没有第一个字是唐的古诗?

唐剑斩隋公,□毛属太宗 -----李贺<马诗>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沁园春·雪> 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

唐生者何人

五十寒且饥。

------白居易<寄唐生> 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唐时洞,汉时仙。

-----葛长庚<行香子 题罗浮> 唐人昔未到,古俗此为家。

----苏轼<游三游洞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 唐民听伴侣,不复含悲酸。

----司马光<和景仁缑氏别后见寄求决乐议虽用其韵而不依> 唐家再造李郭力,若论牵制公威灵。

------文天祥<平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