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雷字的古诗
雨字开头,柔字结尾的诗句:1.雨足郊原草木柔2.雨余烟草弄春柔《清明》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阮郎归·雨馀烟草弄春柔》年代: 宋 作者: 毛滂雨余烟草弄春柔。
芳郊翠欲流。
暖风时转柳花球。
晴光烂不收。
红尽处,绿新稠。
秾华只暂留。
却应留下等闲愁。
令人双鬓秋。
徐字开头的诗 和婵子开头的诗
徐徐清香淡婵影翩翩醉心田我抚恋红颜爱意缠绵鸳你我情牵赏月圆一曲蝶缱绻生死相依誓苍天一生相伴共婵娟世世恩爱三生缘-------------------原创按你的要求写的,全部押韵,多送你4句,希望喜欢, 米兰猫出没,O(∩_∩)O~~~~~~ 祝你们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果满意,请及时采纳。
。
。
。
。
。
苏轼定风波的解释
苏轼·定风波 莫林打叶声,何妨且徐行。
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
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这首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据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
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
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芒鞋,即草鞋。
谁怕,有什么可怕的。
平生,指平日、平素。
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
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
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
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
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之一)中的“轻”字亦同。
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
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
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
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
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
“相迎”二字见性情。
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
“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
向来,即方才的意思。
“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
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词人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
“未成小隐聊中隐”(其五)。
质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
“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也正因如此,词人以“”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
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
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因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词人始终是泰然自若的。
结句透过一层来写,是篇中的主旨,也是苏轼诗歌的典型风格——“坡仙化境”的很好体现。
所谓的“坡仙化境”,就是在深挚、迫切、执著之后,忽然能够回转、放开,有类释家的先“执”后“破”。
在此词中,“”,潇洒镇静中不免带些抗争之心,也仍是另一种形式的“执”;“”,则是对之的升华。
如果将上片的结句比喻作禅宗里神秀和尚的偈语“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则苏轼此时“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其一),似乎顿悟到了方才的冒雨徐行也多少有些作态。
现在雨过天晴,一切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有如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词人这才回到真我,体悟到生命的真谛,这也才是真正的彻底的“破”。
在苏轼现存的360多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了100馀次,这是深可玩味的现象。
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
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中,由于结尾“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两句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
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
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
“本来,又何必那样呢
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美的历程》)。
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
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
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
他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一词的下片:“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行人(指作者自己)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
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的存在,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
苏轼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
他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古代描写山的诗词
.《江上望皖公山》 李白 奇峰出奇云。
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
口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
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
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
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
投迹归此地。
2.《咏江郎山》 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 卓立千仞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依傍, 撑持天地与人看。
3.《题天柱峰》 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王勃 【春庄】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王勃 【春园】 山泉两处晚,花柳一园春。
还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
王勃 【登城春望】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
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
王勃 【夜兴】 野烟含夕渚,山月照秋林。
还将中散兴,来偶步兵琴。
王勃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王勃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勃 【别人四首】 江上风烟积,山幽云雾多。
送君南浦外,还望将如何。
王勃 【赠李十四四首】 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
琴尊唯待处,风月自相寻。
王勃 【早春野望】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王勃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 【寒夜思友三首】 朝朝翠山下,夜夜苍江曲。
复此遥相思,清尊湛芳绿。
王勃 【始平晚息】 观阙长安近,江山蜀路赊。
客行朝复夕,无处是乡家。
王勃 【扶风昼届离京浸远】 帝里金茎去,扶风石柱来。
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
王勃 【普安建阴题壁】 江汉深无极,梁岷不可攀。
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
董思恭 【咏李(一作太宗诗)】 盘根植瀛渚,交干横倚天。
舒华光四海,卷叶荫山川。
于季子 【咏项羽】 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陈子昂 【题田洗马游岩桔槔】 望苑长为客,商山遂不归。
谁怜北陵井,未息汉阴机。
张说 【又(一本此首同前第一首为二首)】 春来半月度,俗忌一时闲。
不酌他乡酒,惟堪对楚山。
张说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
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
张说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
路疑随大隗,心似问鸿蒙。
张说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晚节欢重九,高山上五千。
醉中知遇圣,梦里见寻仙。
赵冬曦 【和张燕公耗磨日饮(一作张说诗)】 春来半月度,俗忌一朝闲。
不酌他乡酒,无堪对楚山。
卢僎 【题殿前桂叶】 桂树生南海,芳香隔楚山。
今朝天上见,疑是月中攀。
蔡隐丘 【石桥琪树】 山上天将近,人间路渐遥。
谁当云里见,知欲渡仙桥。
周瑀 【临川山行】 朝见青山雪,暮见青山云。
云山无断绝,秋思日纷纷。
沈如筠 【寄天台司马道士】 河洲花艳爚,庭树光彩蒨。
白云天台山,可思不可见。
王泠然 【句】 陈兵剑阁山将动,饮马珠江水不流。
(咏八阵图送人)孙逖 【句】 野烟出炉上,山花落镜中。
(《庐山》。
见《诗式》)崔国辅 【渭水西别李仑】 陇右长亭堠,山阴古塞秋。
不知呜咽水,何事向西流。
王维 【辋川集·华子冈】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
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
王维 【辋川集·斤竹岭】 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
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王维 【辋川集·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 【辋川集·木兰柴】 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王维 【辋川集·茱萸沜】 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
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
王维 【辋川集·宫槐陌】 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
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
王维 【辋川集·欹湖】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王维 【辋川集·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 【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 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王维 【山中寄诸弟妹】 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
王维 【赠韦穆十八】 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
不向东山去,日令春草深。
王维 【送别(一作山中送别,一作送友)】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 【别辋川别业】 依迟动车马,惆怅出松萝。
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
王维 【崔九弟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城隅一分手,几日还相见。
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
王维 【题友人云母障子(时年十五)】 君家云母障,时向野庭开。
自有山泉入,非因采画来。
王维 【山茱萸】 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
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
王维 【哭孟浩然(时为殿中侍御史,知南选,至襄阳有作)】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王维 【阙题二首】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缙 【别辋川别业】 山月晓仍在,林风凉不绝。
殷勤如有情,惆怅令人别。
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华子冈】 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斤竹岭】 明流纡且直,绿筱密复深。
一径通山路,行歌望旧岑。
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鹿柴】 日夕见寒山,便为独往客。
不知深林事,但有麏麚迹。
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宫槐陌】 门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
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
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北垞】 南山北垞下,结宇临欹湖。
每欲采樵去,扁舟出菰蒲。
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竹里馆】 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
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
裴迪 【辋口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 积雨晦空曲,平沙灭浮彩。
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
裴迪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一作留别王维)】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崔兴宗 【留别王维】 驻马欲分襟,清寒御沟上。
前山景气佳,独往还惆怅。
李颀 【奉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 云阴带残日,怅别此何时。
欲望黄山道,无由见所思。
储光羲 【玉真公主山居】 山北天泉苑,山西凤女家。
不言沁园好,独隐武陵花。
陆畅 【题悟公禅堂】 临坛付法十三春,家本长城若下人。
芸阁少年应不识,南山钞主是前身。
陆畅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 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秋月城头过。
陆畅 【夜到泗州酬崔使君】 徐城洪尽到淮头,月里山河见泗州。
闻道泗滨清庙磬,雅声今在谢家楼。
陆畅 【题商山庙】 商洛秦时四老翁,人传羽化此山空。
若无仙眼何由见,总在庙前花洞中。
陆畅 【题独孤少府园林】 四面青山是四邻,烟霞成伴草成茵。
年年洞口桃花发,不记曾经迷几人。
柳公权 【题朱审寺壁山水画】 朱审偏能视夕岚,洞边深墨写秋潭。
与君一顾西墙画,从此看山不向南。
张又新 【游白鹤山】 白鹤山边秋复春,张文宅畔少风尘。
欲驱五马寻真隐,谁是当初□竹人。
张又新 【帆游山】 涨海尝从此地流,千帆飞过碧山头。
君看深谷为陵后,翻覆人间未肯休。
张又新 【谢池】 郡郭东南积谷山,谢公曾是此跻攀。
今来惟有灵池月,犹是婵娟一水间。
张又新 【吹台山】 吹台山上彩烟凝,日落云收叠翠屏。
应谓焦桐堪采斫,不知谁是柳吴兴。
李绅 【却望无锡芙蓉湖】 水宽山远烟岚迥,柳岸萦回在碧流。
清昼不风凫雁少,却疑初梦镜湖秋。
李绅 【却望无锡芙蓉湖】 逐波云影参差远,背日岚光隐见深。
犹似望中连海树,月生湖上是山阴。
李绅 【却望无锡芙蓉湖】 旧山认得烟岚近,湖水平铺碧岫间。
喜见云泉还怅望,自惭山叟不归山。
杨汝士 【建节后偶作】 抛却弓刀上砌台,上方台榭与云开。
山僧见我衣裳窄,知道新从战地来。
鲍溶 【赠杨炼师】 柴烟衣上绣春云,清隐山书小篆文。
明月在天将凤管,夜深吹向玉晨君。
鲍溶 【期尽】 鱼锁生衣门不开,玉筐金月共尘埃。
青山石妇千年望,雷雨曾知来不来。
鲍溶 【秋暮送裴垍员外刺婺州】 婺女星边气不秋,金华山水似瀛州。
含香太守心清净,去与神仙日日游。
鲍溶 【寄薛膺昆季】 楚山清洛两无期,梦里春风玉树枝。
何况芙蓉楼上客,海门江月亦相思。
鲍溶 【秋夜怀紫阁峰僧】 满山雨色应难见,隔涧经声又不闻。
紫阁夜深多入定,石台谁为扫秋云。
鲍溶 【送僧择栖游天台二首】 身非居士常多病,心爱空王稍觉闲。
师问寄禅何处所,浙东青翠沃洲山。
鲍溶 【上巳日寄樊瓘、樊宗宪,兼呈上浙东孟中丞简】 世间禊事风流处,镜里云山若画屏。
今日会稽王内史,好将宾客醉兰亭。
鲍溶 【长安旅舍怀旧山】 昨夜清凉梦本山,眠云唤鹤有惭颜。
青莲道士长堪羡,身外无名至老闲。
陈去疾 【西上辞母坟】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殷尧藩 【游山南寺二首】 山中尽日无人到,竹外交加百鸟鸣。
昨日小楼微雨过,樱桃花落晚风晴。
殷尧藩 【游山南寺二首】 踏碎羊山黄叶堆,天飞细雨隐轻雷。
朗陵莫讶来何晚,不忍听君话别杯。
殷尧藩 【新昌井】 辘轳千转劳筋力,待得甘泉渴杀人。
且共山麋同饮涧,玉沙铺底浅磷磷。
沈亚之 【题侯仙亭】 新创仙亭覆石坛,雕梁峻宇入云端。
岭北啸猿高枕听,湖南山色卷帘看。
施肩吾 【效古词】 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钟爱年最小。
有时绕树山鹊飞,贪看不待画眉了。
施肩吾 【忆四明山泉】 爱彼山中石泉水,幽深夜夜落空里。
至今忆得卧云时,犹自涓涓在人耳。
施肩吾 【西山静中吟】 重重道气结成神,玉阙金堂逐日新。
若数西山得道者,连予便是十三人。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十六字令三首(作于1934-1935)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山行--- 唐朝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风----李白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李白;古风)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陆游《后赤壁赋》夕阳山外山,春水渡边渡。
(一个对联)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百川沸腾,山冢碎甭。
高谷为岸,深谷为陵。
(《诗经》)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 (王维 《汉江临泛》)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宋·郭熙: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唐·司空图: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唐·王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韩愈: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唐·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唐·张锡: 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
唐·李白: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元·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