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爱情莲花诗句大全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咏同心芙蓉诗》隋·杜公瞻2、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唐·李商隐3、凿破苍苔涨作池,芰荷分得绿参差。
晓开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妇出浴时。
——《咏莲》宋·杜衍4、玉雪窃玲珑,纷披绿映红;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
——《莲藕花叶图》元·吴师道5、雨馀无事倚阑干,媚水荷花粉未乾。
十万琼珠天不惜,绿盘擎出与人看。
——《荷花》宋·王月浦6、涌金门外凉生早,无数荷花斗娇好。
自怜贫病不出门,无奈心情被花恼。
夜来一雨愁思浓,晚看玉露垂庭草。
便须扶杖买兰舟,莫待红妆被霜老。
——《荷花》宋·湛道山7、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多谢浣沙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莲叶》唐·郑谷8、一雨池塘水面中,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雨后池上》宋·刘颁9、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江南。
——《水仙子·咏江南》元·张养浩10、夜深庭院寂无声,明月流空万影横。
坐对荷花两三朵,红衣落尽秋风生。
——《秋初夜坐》 元·赵雍11、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
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
暮云秋影照潇湘。
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鹧鸪天.赏荷》金·蔡松年12、斜雨飞丝织晓空,疏帘半卷野亭风。
荷花开尽秋光晚,零落残红绿沼中。
——《北亭》唐·李群玉13、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
恍似瑶池初宴罢,万妃醉脸沁铅华。
——《荷花》宋·白玉蟾14、霞包霓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
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
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迷不语,妖邪无力。
终须放,船儿去,倩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荷花媚·荷花》宋·苏东坡15、西子湖边水正肥,鸳鸯双浴湿红衣。
蜻蜓立在荷花上,受用香风不肯飞。
——《湖边》宋·崔复初16、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二首》唐·王昌龄17、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采莲曲》梁·萧纲18、团团堤路行无极,一株一步杨柳碧。
佳人反覆看荷花,自恨鬓边簪不得。
——《东湖看荷花呈愿父》宋·宋自逊19、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
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
浮萍遮不合,弱荇绕犹疏。
半在春波底,芳心卷未舒。
——《新荷》唐·李群玉
白莲与蝴蝶表达爱情的诗句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宋•秦观《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赏析: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飘飘的,好像夜里的梦;满天的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千条万缕,就和这心里郁积的愁一样多。
落花随着微风,自在飘舞,宛如梦幻;纤细的小雨,无边无际,好似愁丝。
飞花和梦、丝雨和愁,一具体、一抽象,原本邈不相涉,但词人却发现它们之间有轻与细的特点,便构成两个新鲜的比喻,空灵缥缈,妙不可言。
无怪乎梁启超称之为奇语。
唐•刘长卿《送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今已误儒生。
赏析:这两句一向被认为是刻划细腻的写景诗,清人方东树称为“卓然名句,千载不朽”(《昭昧詹言》)。
它通过“细雨湿衣”、“闲花落地”两个细节,展现出一片蒙蒙春雨的江南景色。
“细雨湿衣”而“看不见”,“闲花落地”而“听无声”,则更是诗人体察入微之处,因为唯有“看不见”才显出雨之“细”,唯有“听无声”才见出花之“闲”。
句中没有出现更多的景物,但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晏几道(小山)《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赏析:一对不知时务的比翼双飞的檐子,穿过微细雨帘,从头顶掠过。
由于看到这双燕子,使词人更加的愁不可堪着,他在想:无知的燕子,尚且知道比翼齐飞的欢快,而有情的我们两个人,分各天涯,难以重逢,这、这、这是何等难以忍受的现实啊
这两句应该是这首《临江仙》的精华所在,精妙之旨。
它的绝妙之处是融情而入景,以景传情。
从表面来看,两句似在冷静的描写着景物,十个字却无一字提到情、愁而字,可是情自无限,愁又不尽也。
“落花”感叹青春之易逝,佳期难再,“微雨”状出心境的阴郁和苦闷。
以“落花”之动,衬托着人伫立之静,以独立之久,衬托着思念的专一不二,又以“燕双飞”来配“人独立”的寂寞和孤独。
字字句句都饱含着浓烈的情感。
春山夜月 唐.于史良 春山多胜事, 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 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 楼台深翠微。
赏析:首先,从结构上看,“月”字紧承“赏玩夜忘归”中的“夜”,“花”则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
其次,这两句诗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未泯与逸兴悠长。
所写“胜事”虽只两件,却是点到为止、以一当十。
再次,“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
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
最后,精于炼字。
“掬”、“弄”二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可谓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浸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于是,唯兴所适,不计路程远近;离开时,面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即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
这两句诗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则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留下伏笔。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
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镶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处。
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现的虽是远景,但仍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景致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遥相呼应。
纵观全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乃诗之精髓所在,令人叹为观止。
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
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
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赏析:迟日:春天的太阳。
《诗经》里有“春日迟迟”的诗句,所以后人以“迟日”指春天的太阳。
融:暖和。
泥融:泥巴融化又软又湿。
春天的太阳映照得江山如此秀丽,随风吹来了各种花草的芳香。
湿软的泥土引来只只飞燕,温暖的沙滩上睡着对对鸳鸯。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如画的景色。
前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的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感受春天的美好。
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
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印象;而鸳鸯却相互依偎着,在两幅生动的小景,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极其恰当地渲染出春意盎然、自然和谐的欢乐融和气氛,表达出诗人的兴奋快乐之情。
“泥融飞燕子”为什么好
是因为“泥融”和“燕子”是紧密相关的——春天,燕子回到北方以后,需要用软泥来修补旧巢,冻土是不行的。
这一句写的正是泥土解冻时,燕子飞来飞去,春意盎然。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使至塞上 (王维•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忆江南 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赏析:①日出句:早晨太阳出来以后,照得江边盛开的花儿,红艳得比火还要红。
②春来句:蓝,用蓝草制成的颜料,也叫靛青。
春江青碧,好像靛青的颜色一样,在阳光下泛着绿波。
春日,朝阳照耀下的江畔花朵,红得胜似烈火;江水碧绿的颜色,只有蓝草可以相比。
这一切,怎能不撩起我对江南的回忆
诗人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对江南水乡的诱人春色进行了形象的描绘,红绿相映,光彩夺目,印象强烈,引人入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末王定宝的《唐摭言》卷五中记录: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14岁。
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坐,而阎公意嘱子婿孟学士为之,已宿构矣。
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
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南昌故君,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
”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
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效果呢
为什么历来为论者所称道
读王勃的《滕王阁序》,作者在反复描绘、渲染洪州的地理气势、山川形胜之后,登临滕王阁,“披绣闼,俯雕甍”,极目远眺,所见“山原旷”“川泽纡”“闾阎扑地”“舸舰迷津”,真是尺幅千里,秋色弥望,一派富庶祥和气象。
然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幅“暮江秋色图”扑面而来,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这是一幅彩色的图画,背影是碧水连天,天水一样是纯净的深蓝,绚丽的晚霞映红了天幕,并映照在碧绿的江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江渚之上,一只或几只灰白色的野鸭时翔时集,不知是沉醉于秋江晚景不愿栖息,还是顾影伤怀,别有期待。
“落霞”,视角由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视野开阔;“秋水长天”写静景,“霞鹜齐飞,”写动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上句着重于目随景而动,下句着重于心因景而静。
整个画面和谐,美不胜收。
色彩的协调、动静的搭配,完美的“暮江秋色图”如在眼前。
此句工稳的对仗堪称一绝。
不仅上下句对仗严整,而且句内亦含对仗。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都是偏正结构。
除了句法的对偶,音韵上平仄相对,上句是“仄平仄平仄平平”,下句为“平仄平平平仄仄”,音律铿锵,抑扬顿挫,富于乐感,极具诗意。
古人最讲究炼字炼词,我们鉴赏时可以通过“换字”的方法,比较领会其字词使用的精工。
例如将此句中“落霞”换成“晚霞”,效果有什么不同呢
很明显,“落”具有飞动之感写出霞的气势。
再看,有人说“孤鹜”为什么不是“群鹜”呢
“群鹜”意境有什么不同
我们读《滕王阁序》全文可以看出,此句应是王勃思想感情的一个高潮,登临形胜,躬逢盛饯,自然心境愉悦,激情满怀。
然王勃毕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千里眺望之时,自然驰骋想象,“望长安于日下”,于是想到了“关山难越”“无路请缨”,难免心生感慨,此句以下,王勃情绪急转直下,“兴尽悲来”,直至“穷且益坚”,慰勉自己。
所以,着一“孤”字是切合作者这种心境的。
这就是古人炼字的功力。
前人指出王勃此句脱胎于“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北朝庾信《马射赋》),但庾信之句言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不及王勃此句优美动人。
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对举,相映成趣,画面鲜活,超出庾信甚远。
年轻气盛的诗人王勃登楼作赋,放眼川原,秋景澄澈,秋意深浓,仕途坎坷而雄心未泯的他目极八方,思接千里,忘却失意的苦楚,全身心融入江南秋景之中,思绪追逐着落霞孤鹜,淡入了秋水长天之中,千百年来骚人墨客对此句推崇备至,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谁可以吧 孟祥红我爱你一生一世做成关于爱情的诗句谢谢
给你一首五言,一首七言,你自己选择。
五言是藏中,七言是藏头。
云是孟武昌, 暖带祥烟起。
微风红叶下, 应似我相期。
风土爱弹琴, 王泽你人和。
相欢一瓢酒, 毫端生羽翼。
山头一怪石, 镜水世间清。
孟子死来江树老, 祥鱼出戏跃王舟。
红汗交流珠帽偏, 我亦无心似海槎。
爱酒耽棋田处士, 你等何须读典坟。
一夜秋声入井桐, 生绡数幅垂中堂。
一杯重向樽前醉, 世上英雄本无主。
一首男女对唱的歌曲,最后一句好像是,爱情红绿等,请问歌名是什么啊
谢~
爱情红绿灯徐一鸣
带有讽刺的诗句
亲子仿写艾青的现代诗《绿》原创 马静燕 云写自在 2月5日 【妈妈仿写作品展示推开醒来的窗口无数道金光,箭齐发,穿过窗子射向我的全身甚至还从我竖起的几根发,张开的指缝,小小的肩头穿过落在窗口的地板上一道金光摄入了我的瞳孔我下意识闭了下眼睛,用手挡了一下重新睁开眼睛时哇,窗外,满眼的金光亮着眼的金色不是我们画笔的颜料它如同一层金色的透明的纱幔隔着我们的瞳孔让我们透过它来欣赏它所要爱恋的万物一整个高层住宅的是金色的茂盛大树光斑是金色的古老窗户后投射到地上棱格是金色的小孩子在草地上闪动的眼波也是金光粼粼的
描写鸳鸯坚贞爱情的诗句
桃木渌,水上鸳鸯唐·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
渌(1ù录)澈。
这两句大意是临大地,洛阳到处是嫣红的桃花,到处是澄澈的春水,水面上飘浮着并头浴羽的对对鸳鸯。
红英缤纷,绿波荡漾,鸳鸯比翼,一派大好春光。
可用来写盛春景色。
唐代词人 韦庄 《菩萨蛮》春罗双鸳鸯,出自寒夜女。
鸳鸯名言唐·韦应物《杂体五首》其三。
罗:一种质地柔软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指罗衣或罗裙。
这两句大意是:美女春日里穿着漂亮的罗裙,上面绣着成双成对的鸳鸯鸟,这美丽的衣服,是贫寒的劳动妇女在深夜里制作出来的。
原诗为:“~。
心精烟雾色,指历千万绪。
长安贵豪家,妖艳不可数。
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
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
”其艺术构思与白居易《缭绫》相似。
白诗中“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其意与韦诗此二句略同,都是以贵族妇女的豪奢侈靡与劳动妇女的勤苦劳作相映衬,突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对立关系。
可用来反映旧社会的阶级关系,或者用来批评某些只知追求华丽服饰而不知社会财富来源于何处的女人。
唐代诗人 韦应物 《杂体五首》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融:指冻土融化。
这两句大意是:天暖泥融,燕于忙于衔混作巢,飞来飞去;春温沙暖,鸳鸯贪睡,卧于沙中迟迟不起。
这首绝句的前两句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四句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样景物,构成一幅幅画面,不仅显出蓬勃的春意,诗人愉快之情也从中自见。
仇兆鳌评日:“摹写春景极其工秀,而语出浑成,妙入化工矣。
”这种四句四景,彼此并列,中间虽以春意贯穿,却没有呼应关系的诗,只靠这些景物的组合、安排,构成一种境界,是古代绝句中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
描写春景、春意可作惜鉴。
唐代诗人 杜甫 《绝句二首》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唐·杜甫《佳人》。
合昏:植物名。
又名合欢,俗称夜合花,叶似槐叶,花淡红色,至夜则合。
鸳鸯:匹鸟,雌雄偶居不离,这两句大意是:合欢尚且知道入夜则合,从不逾时;鸳鸯偶居不离,向不独宿。
这两句分别以“有情”的植物、动物作比喻,说明夫妇之间应该相亲不离。
在原诗中,女主人公以此反衬轻薄夫婿的喜新厌旧,慨叹世情的险恶与冷酷。
唐代诗人 杜甫 《佳人》愿作鸳鸯被,长覆有情人。
唐朝政治家、诗人 李德裕傍岸鸳鸯皆著对,时时出向浅沙行。
关于鸳鸯的名言五代·后蜀·花蕊夫人《宫词》。
著(zhuó浊)对:成对。
这两句大意是:停在岸边的鸳鸯都成双成对,不时地离开河岸向浅水中的沙洲走去。
观察得很细致,描写得很逼真,好像正在拍摄《动物世界》的一组镜头。
可用来描写岸边鸳鸯的活动。
五代十国女诗人 花蕊夫人 《宫词》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比目:比目鱼,目谓此鱼一目,须两两相并始能游行。
《尔雅·释地》:“东方有比日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ta榻)。
”此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
这两句大意是:得以与心爱的人结成夫妇,像比目鱼一样形影不离,虽死何辞?愿与心上人结为伉俪,如鸳鸯鸟一样出双入对,即使神仙生活也不值得羡慕。
这原是长安舞女内心的独白,反映出她们对爱恋的狂热.对受情的渴求,态度大胆、果决,毫不扭捏作态.是何等的气魄!此句知名度高,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常被引用。
唐代诗人 卢照邻 《长安古意》花际裴回双蛱蝶。
池边顾步两鸳鸯。
唐·刘希夷《公子行》。
裴回:徘徊。
蛱蝶:蝴蝶的一类,翅有各种鲜艳的色斑。
这两句大意是:(春游的洛阳公子和美女,)形如花间来回飞舞的双双彩蝶,叉像池边相顾漫步的对对鸳鸯。
蛱蝶。
美丽而双飞.常翩跹于花际草间;鸳鸯,闲雅而偶居,喜欢在水里双游或池边双双漫步。
用蛱蝶、鸳鸯比喻游春的公子,美女,恰切自然,能引起人们富有诗意的联想。
唐代诗人 刘希夷 《公子行》江岛蒙蒙烟霭微,绿芜深处刷毛衣。
唐·吉师老《鸳鸯》。
蒙蒙:云雨迷蒙的样子。
这两句大意是:江岛之上细雨蒙蒙,云雾轻轻,鸳鸯正在绿草深处洗刷着身上美丽的羽毛。
小小的江岛,蒙蒙的细雨,薄薄的烟霭,绿绿的水草,一对鸳鸯正在这如诗如画的环境中“刷毛衣”。
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可用来描写鸳鸯的活动。
唐代诗人 吉师老 《鸳鸯》鸳鸯赭白齿新齐,晚日花中散碧蹄。
鸳鸯名言唐·韩翃《看调马》。
赭(zhě者):红褐色。
这两句大意是:马的毛色红白相间,牙齿刚刚出齐,在夕阳斜照的碧草鲜花中,踏着散碎的步伐行进。
诗句描绘一匹新调成的刚成年的马。
马的毛色像鸳鸯的毛色一样,红褐与白色错杂,鲜艳美丽,牙齿刚刚出齐,正在年轻力壮之时。
在晚日的照耀下,马儿悠闲地踏着碎步,碧草沾蹄,鲜花拂身。
晚日、鲜花、碧草的环境氛围与马的悠闲神态,组成了一幅和谐的图画。
唐代诗人 韩翃 《看调马》惊起鸳鸯岂无恨,一双飞去却回头。
唐·杜牧《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
这两句大意是:被惊动的鸳鸯岂能没有怨恨,它们双双飞走了,还回头留恋地张望。
鸳鸯正亲亲密密地栖息在一处,突然被人惊起,它们当然有恨,所以飞去时还要“回头”,恋恋不舍地看一眼共同栖息之处,不仅偶居有情,而且“惊起”、“回头”无不有情。
诗句构想新奇,语言生动,可用来描写惊飞的鸳鸯。
唐代诗人 杜牧 《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唐·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
这两句大意是:整日没有谁去观赏微雨洒落的景色,唯有鸳鸯身穿红衣在池中相对洗浴。
诗人写对对鸳鸯在雨中戏水的情景,想象美丽的翎羽是它们的“红衣”,又想象它们正在池中“浴红衣”,形象鲜明生动。
正因为“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不受惊扰,所以戏水时显得特别自由自在。
可用以描写鸳鸯戏水的情形。
唐代诗人 杜牧 《齐安郡后池绝句》翠鬣红衣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唐·崔珏《和友人鸳鸯之什》其一。
鬣(1iè猎):马颈上的长毛,此指鸳鸯头顶上的长羽毛。
这两句大意是:一对鸳鸯顶着翠绿的长羽,身穿红色的衣衫,在灿烂的夕阳余辉中翩翩起舞,水禽中像这样深情的禽鸟是罕见的。
对对鸳鸯头顶长丝如“鬣”,身披红羽如“衣”,“红”“翠”相间,色彩鲜艳,又在“夕晖”的映照下双双起舞,形象优美,情深无比。
作者以此与其它“水禽”相对照,突出了鸳鸯的深情挚爱。
唐代诗人 崔珏 《和友人鸳鸯之什》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关于鸳鸯的名言宋·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
梧桐半死:梧桐雌雄同株,古人称为连理树、合欢树,古诗文中常“梧桐半死”比喻丧偶。
清霜后:指秋天霜降以后。
这里作者以梧桐在秋霜降落以后半死,比喻自己在垂老之年丧妻。
头白:这里是双关语,一则鸳鸯头上有白毛,故称“头白鸳鸯”;二则词人丧妻时已届五十,也到了白发斑斑的年龄。
作者在这里以鸳鸯失伴比喻自己与妻子不能白头偕老。
这两句大意是:连理梧桐在秋霜降落后半死,头白鸳鸯在失去伴侣后独飞。
贺铸一生屈居下僚,生活比较清苦。
他的妻子赵氏勤俭持家,对丈夫关怀备至,夫妇间感情笃厚。
贺铸五十岁左右,其妻亡故。
作者悲痛之余,写下了这首悼亡词,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并传不朽。
这两句以连理梧桐和头白鸳鸯作比,形象地刻画了妻子亡故以后自己的孤单、寂寞和衰颓。
北宋词人 贺铸 《鹧鸪天》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
金·元好问《两栖曲》。
这两句大意是:海枯石烂也不分散的两只鸳鸯,只应成双作对,同生共死。
以“海枯石烂”形容永不改变的坚贞爱情,又以“双飞”“双死”形容生死与共的忠诚情谊。
这种比拟和夸张的手法,产生出异乎寻常的表达效果,可用来描写鸳鸯,或借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金末元初诗人、史学家 元好问 《两栖曲》今日桑榆晚景好,共祈百岁老鸳鸯。
语言学家 王力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
宋·欧阳修《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试手初:初次试试自己(描花)的身手。
等闲:白白地。
这几句大意是:这位新嫁娘久久地饿偎在丈夫的怀里,抚弄着彩笔,在婚后初次尝试着描摹花朵。
由于沉溺于幸福的爱河之中,白白地消磨掉不少时光,影响了刺绣工夫。
这是一首描写新婚夫妻恩爱生活的词。
~几句把新婚夫妇的生活情态写得逼真传神。
新娘子为了掩饰自己的羞涩,在~后,地又撒娇地“笑问鸳鸯双字,怎生书?”是她真的遗忘了,还是俏皮地故作逗趣,一任读者猜想。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南歌子》鸳鸯于飞,在江之涘,和音交畅,拊翼双起。
鸳鸯名言晋·郑丰《答陆士龙诗四首·鸳鸯》。
于飞:飞。
“于”为语助词,无实义。
涘(sì四):水边。
和音:和谐的声音。
拊(fǔ府):击,拍。
这几句大意是:一对鸳鸯拍着翅膀,在江边双双飞翔,和谐的叫声总是那么欢畅。
诗句形容一对鸳鸯从水边双双飞起的情形,采用四言形式,语言古朴,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是在有意识地学习《诗经》的风格特点。
《诗经》有“凤凰于飞”的句子,描写凤凰相偕而飞,后人常用以比喻夫妻和谐。
这几句可以描写鸳鸯,也可以用以比喻夫妻关系和睦。
晋代学者 郑丰 《答陆士龙诗四首·鸳鸯》南山一树桂,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庆不想忘。
无名氏《鸳鸯》。
鸳鸯:古称“匹鸟”,雌雄偶居不离,常用以比喻夫妇。
传说人得其一,另一则相思而死。
交颈:两颈相依,表示亲密,后多用于比喻夫妇之亲爱。
这几句大意是:南山的一棵桂树上,栖居着一对鸳鸯。
它们两颈依偎,千年厮守,欢乐相处,永不相忘。
这首诗是汉人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吟咏鸳鸯忠于爱情的诗篇。
其实,在动物界很多禽、兽都恪守着一夫一妻制,成双成对地生活在一起,。
据动物学家研究:野生的灰雁,当雄雁有了自己的配偶,绝对忠贞不二,甚至丧偶后,多半也不另寻新欢,宁愿独守其身。
水獭也是一夫一妻制的好例子,它们共同筑窠、猎食,抚养小水獭,一旦有其它水獭闯入,就会全力赶走它。
英格兰的大脚鹅,乌干达的羚羊也是忠于配偶的模范,可惜它们没有像中国的鸳鸯那样,被视为夫妇的象征,并被赋予“爱情之鸟(兽)”的美名。
无名氏 《鸳鸯》两两戏沙汀,长疑画不成,锦机争织样,歌曲爱呼名。
唐·杜牧《鸳鸯》。
沙汀(tīng厅):水边沙滩。
锦机:织机。
这几句大意是:鸳鸯成双成对地在水边沙滩上嬉戏,我总怀疑画笔画不出它们的美好形象,人们都争着在锦机上织出它们可爱的模样,在歌曲中也喜欢把它们的名字呼唤。
鸳鸯戏水,两两相依,形象优美动人。
如此可爱的形象,画图“画不成”,锦机“争织样”,歌曲“爱呼名”,诗人采用铺排手法,极力渲染鸳鸯为人们喜爱的情形。
可用来描写鸳鸯。
唐代诗人 杜牧 《鸳鸯》两两莲池上,看如在锦机,应知越女妒,不敢近船飞。
明·高启《鸳鸯》。
这几句大意是:鸳鸯双双对对在荷塘里相伴嬉戏,宛如一幅绚丽的锦绣未下织机。
大概知道采莲少女羡幕妒忌的心理,不敢靠近菱船莲舟比翼齐飞。
鸳鸯雌雄不离,被称为“恋爱之鸟”。
高启的诗先写在清水碧波、翠叶红荷间来双去对的鸳鸯,看去好似美丽如画的锦绣;后写鸳鸯的“心理”,它们怕自己成双成对过分亲昵会引起越女的妒忌,就知趣地远离姑娘们的莲舟比翼而飞。
全诗不正面落笔,而用比喻、反衬手法写鸳鸯,既含蓄蕴藉,又意见言外。
元末明初著名诗人 高启 《鸳鸯》鸳鸯交颈绣衣轻,碧沼藕花馨,偎藻荇,映兰汀,和雨浴浮萍。
关于鸳鸯的名言五代·前蜀·毛文锡《诉衷情》[鸳鸯交颈]。
交颈:颈项相交,形容十分亲密的样子。
沼(zhǎo找):小池。
藕(ǒu偶)花:荷花。
馨(xīn新):芳香。
偎:靠近。
藻荇(xīng幸):指各种水草。
兰汀(tīng厅):生长着兰花的沙洲。
这几句大意是:碧绿的小池中荷花飘香,双双鸳鸯交颈而栖,身穿轻盈的绣花衣裳,光彩映照着兰洲,身影依偎着水草,正冒着细雨,沐浴在浮萍旁。
好一幅鸳鸯浴水图
不仅有细致的描绘,而且有多侧面的烘托映衬,可用来描写鸳鸯戏水的情形。
唐末五代诗人 毛文锡 《诉衷情》无主荷花开满堤,莲歌声脆小楼西。
鸳鸯自是多情甚,雨雨风风一处栖。
清代诗人 季淑兰 《消夏词》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宋·尤袤《全唐诗话》宿在一起,飞在一起。
比喻相爱的男女形影不离。
南宋诗人 尤袤 《全唐诗话》叶有清风花有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莲女妒,惊飞不许长相聚。
宋·欧阳修《渔家傲》[叶有清风]。
这几句大意是:绿叶在清风中摇曳,鲜花上挂着露珠,叶儿花儿茏罩着成双成对的鸳鸯伴侣,白锦般的顶丝,红锦般的毛羽,引起了采莲女的嫉妒,把它们惊飞,不许它们长相聚。
鸳鸯在荷花丛中成双作对地嬉戏,那情景引起了采莲姑娘的妒忌。
诗人用清丽的彩笔勾画出优美的画面,用莲女的嫉妒反衬出鸳鸯侣的一往情深,蕴蓄着无穷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