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鲈鱼”的诗
唐人诗中,以莼菜鲈鱼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很多。
崔颢有七绝《维扬送友还苏州》:“长安南下几程途,得到邗沟吊绿芜。
渚畔鲈鱼舟上钓,羡君归老向东吴。
”白居易《偶吟》:“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
”皮日休《西塞山泊渔家》:“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元稹《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
”有趣的是,中国的“莼鲈之思”,在唐代竟然还传到了国外,当时的平安朝,也就是今日韩国朝鲜,他们的国君嵯峨天皇*,在诗中拟张志和的《渔夫词》,写了如下诗句:“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
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
这样的诗句,收入唐人诗集,并不逊色。
唐人热衷莼菜鲈鱼,到宋代,诗人们似乎兴趣更浓。
对张翰因思家乡美食而辞官返乡的举动,诗人们不仅理解,而且多加褒扬。
辛弃疾的《水龙吟》中有名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苏东坡也有妙句:“季鹰真得水中仙,直为鲈鱼也自贤”。
欧阳修为张翰写过很有感情的诗:“清词不逊江东名,怆楚归隐言难明。
思乡忽从秋风起,白蚬莼菜脍鲈羹”。
不少诗人因迷恋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来江南感受莼菜鲈鱼的美味,尽管这莼菜和鲈鱼的产地并非他们的家乡,但借题发挥,抒发一下思乡之情,也非常自然。
陈尧佐:“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米芾:“玉破鲈鱼霜破柑,垂虹秋色满东南”,陆游:“今年菰菜尝新晚,正与鲈鱼一并来”。
有关“鲈鱼”的古诗有哪些
中国人太狠,把国内的鲈鱼吃得差不多了等路亚传播到国内,只有进口鲈鱼才能做对象鱼了 查看原帖>>
带“鱼”的诗句有哪些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2、菊花---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 4、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 5、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6、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7、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8、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 10、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11、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12、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3、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14、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 冰 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月亮 对月思亲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
蝉 以蝉喻品行高洁。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南浦 水边的送别之所。
长亭 陆上的送别之所。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梧桐 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 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 象征高洁的品质。
桃花 象征美人。
牡丹 寄寓富贵。
杨花 有飘零之意。
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
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蟋蟀 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
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鸿雁 《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子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
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
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司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
后来因此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连理枝 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
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相传战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
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她衣服,没拉住,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
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后来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青梅竹马 用来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逐鹿 以鹿喻帝位。
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三尺 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
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 称“三尺法”。
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
少康,杜康也。
”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结为婚姻,后便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彭祖 传说中长寿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
婵娟 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为婵娟。
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也说“芹献”。
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 牛耳”指盟主。
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
观:观望。
在壁垒上观望。
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
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豆蔻 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精卫 古代神话。
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
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
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玉成 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璧还 敬词,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方家 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青鸟 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先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后来青鸟成为传书的信使。
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
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后以喻坚守信约。
班马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
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
”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问鼎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
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
辞第 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
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
”后以喻为国忘家。
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
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以喻杀敌报国。
还珠 古时合浦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
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
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金鸡 古代传说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
后便以“金鸡”借指大赦令。
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
过了—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
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
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
青眼 相传三国时魏国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
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
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
相传春秋时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每当伯 牙弹琴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
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雅。
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
《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q0)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
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
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
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
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菰菜羹:菰菜、莼羹。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 代指书信。
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
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仕周。
碧血 化碧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
典出《晋书·却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 怀橘 指孝顺双亲。
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
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
’术大奇之。
” 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
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
咏絮 谓女子咏雪。
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柳营 指军营。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
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太许可,才可入营。
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
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