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说的容易做的难诗句

说的容易做的难诗句

时间:2014-07-04 22:50

看着容易做着难的诗句

1:【谭何容易】谭:同“谈”;何容:岂可,怎能容许;易:轻易.指事情做起来并不像说的那样简单.2:【谈何容易】原指臣下向君主进言很不容易.后指事情做起来并不象说的那样简单.3;【知之非难,行之不易】惟:惟独.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哪句诗句或名言可以形容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相关谚语:樱桃好吃树难栽相关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成语:知易行难,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形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成语有哪些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 (译:好的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1.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 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2.学不可以已. ——《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5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57.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58.学而不化,非学也. ——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59.好学而不贰. ——《左传》 (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6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6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63、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6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6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66.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陆九渊 (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 (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6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6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 (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7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7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72、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7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7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7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7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译: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78.位卑未敢忘国. ——陆游《病起书怀》 (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7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8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81.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82.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83.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语 (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84.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武则天 (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8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译: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8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8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88.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子春秋》 (译: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89.读书本意在元元. ——宋?陆) (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90.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 (译: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9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 (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92.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译: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93.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94.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汉?陈蕃语 (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97.见侮而不斗,辱也. ——《公孙龙子》 (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98.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 (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99.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 (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0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形容一个东西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

句子

不经几番历练,怎成一段锋芒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死而后已,伤痛怎移我心。

天有阴翳之日,人有踌躇之时,壮心不改,我命由我不由天

别时容易见时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谁的诗句

1、“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南唐后主李煜词作《浪淘沙》中的一句,原词如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写作背景: 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九《西清话》:“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赏析: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

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

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

“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

《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

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

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

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

这是指春,也兼指人。

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国一去难返,无由相见。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正如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

此词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2、“相见时难别亦难”是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作《无题》中的句子,原诗如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赏析: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

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

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

“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

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

《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

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

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

“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

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

“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

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

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

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

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

“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

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

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

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

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

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

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