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红军长征精神的诗两首,要诗名及作者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自己去查一下作者,这里发不出来\\\/
长征一诗中表现红军战士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诗句是哪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表现红军藐视苦难)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经历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当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wēi yí)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此句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当做是浮云) 五岭山脉高低起伏,连绵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是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写路上的艰难困苦)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河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能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描写红军翻过雪山后开心的事实)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的精神。
《七 ·长征》为我们展红军长征途中克服的【五幅】雄壮图画,生动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每幅画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腾越【五岭】腾细浪——形容险峻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疾跨【乌蒙山】走泥丸——形容绵延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巧渡【金沙江】云崖暖——指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铁索寒——指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喜踏【岷山】雪尽开颜——形容红军翻过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后的胜利喜悦.
《七律.长征》一诗中表现红军战士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既是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有着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又是本诗的总起句。
这是我们班老师教的,请多多参考
<七律长征> 中表现红军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长征一诗中最能表现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哪一句
更喜岷山雪,三军过后尽开“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对首联的。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红军又 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七律长征表现了诗人什么的精神
这首诗形象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洋溢地歌颂了《中农红军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表达了钢铁般的意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七律 长征》里,哪些诗句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写于1935年10月6日对全诗进行的诗句是:不怕远征难,千山只等闲。
表现长征胜利喜悦心情的诗句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写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中生动、形象、概括地表现出红军战士那种不怕艰苦、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是全诗的总领。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对首联的回应。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