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是古词还是古诗
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鲜卑族间流传的一首民歌,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古代史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中国古代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高车、狄历、铁勒、丁零(丁灵)。
目录作品信息作品原文注释译文作品鉴赏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相关知识 编辑本段作品信息 名称:敕勒歌 年代:南北朝 体裁:词 作者:乐府民歌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敕勒歌 敕勒川①,阴山②下。
天似穹庐③,笼盖四野④。
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⑤牛羊。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①敕勒川――泛指敕勒族游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内蒙古土默特旗一带。
②阴山――即阴山山脉,今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③穹(qióng)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
阴山④野――在这里应读为yǎ。
⑤见――通“现”,读 xiàn,呈现、出现。
【译文】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 ,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
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黄东雷书法《敕勒歌》《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
此时,今黄河流域以北基本在我国少数游牧民族鲜卑族的统治之下。
敕勒,在汉代时称为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狄历、敕勒,到隋朝时称作铁勒。
因所用车轮高大,亦称高车。
《隋书》记载铁勒各部分布于东至独洛河(今图拉河)以北、西至里海(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分属东、西突厥。
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与回纥为最著。
唐贞观末,于东部铁勒分设都督府、州,隶燕然都护府。
” 在秦汉时期,敕勒的祖先丁零居住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它的南边是匈奴,西南是乌孙。
匈奴在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先后征服了很多部族,当时丁零也和其它周边的部落 一样,遭受匈奴的奴役。
不少丁零人被匈奴掳去作了匈奴的奴隶。
在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公元后一世纪间,丁零不断和匈奴进行武装斗争。
据《汉书.匈奴传》中记载,公元前71年,匈奴单于领兵攻打游牧与伊犁河上游流域的乌孙族,在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平时被匈奴奴役的乌桓、乌孙和丁零乘机对匈奴进行袭击,结果杀死了数万匈奴骑兵。
从此匈奴国势大衰,被匈奴奴役的各族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公元一世纪中叶以后,匈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分裂为南、北两部。
公元87年,丁零联合南匈奴、鲜卑及西域各族共同夹击北匈奴,北匈奴大败,被迫西迁。
东汉时,除大部分丁零人仍游牧于贝加尔湖一带外(这部分丁零人被称作北丁零),一部分向西迁徙游牧于伊犁河流域和阿尔泰山一带(这部分丁零人被称作西丁零),还有一部分丁零人南移,在今山西和河北境内有定州丁零、中山丁零、北地丁零等。
“五胡十六国”时期,丁零人在中原一带先后参加了各族统治者的混战。
后来,这部分丁零人后渐与其他民族融合。
汉末魏晋时,又有很多的丁零族人南迁,这样,富饶的漠南地区成为敕勒人游牧的地区。
当然大部分敕勒人还留在原来的牧地。
当时敕勒人的游牧地域东到贝加尔湖,西到土拉河、阿尔泰山一带。
当时,由于敕勒人造车业很出名,他们造的车车轮直径最长者达1.4左右,超过了当地牛身的高度,与马的身高相差无几。
这种高轮大车,可以在草茂而高,积雪深厚,且多沼泽的地区顺利通行。
所以当时南方人称他们为高车。
据记载,当时的铁勒部落分布广在大漠南北的9个地区,共有四十个不同名称的部落。
比较著名的部落有副伏罗部、斛律部、吐突邻部、袁纥部、敕力犍部、幡豆建部等。
《敕勒歌》景色由于游牧在北方的敕勒各部落日益强大起来,对当时的柔然和北魏统治阶级构成了威胁。
北魏统治阶级曾多次攻打敕勒各部,这样很多敕勒部落相继归附北魏。
五世纪初,北魏王朝曾把贝加尔湖东部敕勒人数十万落都迁徙到漠南一带。
使漠南一带畜牧业发展很快。
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懂得了农耕。
据记载,北魏文成帝时期,“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声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
”这样空前的盛会,敕勒人乘着高车,唱着优美的牧歌,行进在草原,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很壮观之事。
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
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敕勒歌》的作者相传是东魏开国皇帝高欢的部将斛律金,公元546年东魏权臣高欢玉壁一战(《敕勒歌》在此时诞生)时,鲜卑族在以山西中、北部为中心的统治时间已近150年。
公元534年,高欢建立东魏(北魏由此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于次年即公元535年在今西安建都)后,自任大丞相,虽然将都城设在今河北临漳县的邺城,但其统治中心仍在山西(高欢的大丞相府设在晋阳,其址在今山西太原市南)。
在此近150年的 《敕勒歌》景色时间里,敕勒族与鲜卑族大融合,共同生活在黄河以北以山西中、北部为中心这块土地上。
公元546年,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在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
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带头作一首能表现鲜卑、敕勒族民族性质的歌曲。
斛律金即作《敕勒歌》,并带头领唱,高欢也随之附唱,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
《敕勒歌》也因此在军营中广传,留传到今。
(相传作者是宋朝的郭茂倩)编辑本段相关知识 敕勒族: 据历史资料载,敕勒族原名狄历族,一称铁勒族,系原匈奴族的一支后裔。
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该族的具体住地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宁武县管涔山一带桑干河、汾河源头区,受鲜卑族北魏王朝(后属东魏)统治。
管涔山系主峰在今山西省朔州南宁武县西南约30公里处的东寨乡。
山属蒙古高原南部阴山一脉。
阴山从今内蒙古河套西北发脉后,主干向东至云中一带(今呼和浩特及大同左右),分出一支,巍巍南向,直抵今晋西南石楼、隰县一带,构成管涔山系。
历史上,管涔山脉“无木而多草”,系高原牧区。
山上之草主要是管草,管涔山因此而得名。
山围多河流、湖泊、川谷,形成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
至今宁武县城西南约100公里处,尚有一位于海拔2700多米以上,广约万余亩的高山草甸芦芽山天然牧场。
这里,正是《敕勒歌》中所写的那种广阔、苍茫的草原自然风光。
公元5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过一场大战。
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请出军中老将要他用歌声来激励军旅的士气,唱出了这首北魏将士们非常喜爱的敕勒歌。
歌声让将士们个个饱含热泪,军中霎时群情激奋。
古诗敕勒歌里有对偶句吗
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
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於记诵。
由↑,敕勒川,阴山下。
天苍苍,野茫茫。
应该算=-=
格式类似于《敕勒川》的古诗或诗歌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 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华山畿》 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 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 棺木为侬开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古诗词 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①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
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活动在今甘肃、内蒙一带。
②阴山――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③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④见――同“现”,呈现。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