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名言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
唐.卢携《临池诀》▲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
黄庭坚《论书》▲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
五代.李煜《书述》▲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明.丰坊《书诀》▲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
清.冯武《书法正传》▲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
唐.徐浩《论书》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唐.韦续《墨薮》▲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
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
佚名《永字八法》▲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
宋.姜夔《续书谱》▲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
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
明.丰坊《书诀》▲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
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
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
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
清.笪重光《书筏》▲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
宋.李弥孙《筠溪集》▲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
曰:笔方势圆。
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
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
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
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
《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
此是一定之理。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
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
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
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
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
晋.王羲之《论书》▲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
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
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
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
清.刘熙载《艺概》▲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
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
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
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
唐.林蕴《拔镫序》▲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
清.梁献《学书论》▲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
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清.刘熙载《论用笔》▲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
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
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
清.笪重光《画筌》▲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
唐.卢携《临池诀》▲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工书艺一大关键矣。
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笔肥墨浓者谓之浑厚,笔瘦墨淡者谓之高逸。
清.王厚祁《雨窗漫笔》▲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
清.冯武《书法正传》▲用墨须要随浓随淡,可燥可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侬肥,肥则大恶道矣。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分布不工,规矩终不能圆备;规矩有亏,难云法书矣。
清.笪重光《书筏》▲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
所谓因筌得鱼,得鱼忘筌。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
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阕其一行尸耳。
清.王淑《论书滕语》▲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一,不成为书也。
北宋.苏轼《论书》▲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唐.徐浩《论书》▲风神者,骨中带肉也。
老劲者,肉中带骨也。
有志临池者,当以慧眼区别之。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先仪骨体,复尽精神,有肤有血,有力有筋......。
丝来线去,脉络分明。
《书学详说》▲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
唐.孙过庭《书谱》▲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
唐张怀灌《文字论》▲字之骨,大指下节骨是也;字之筋,笔锋是也;字之肉,笔毫是也。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
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
明.项穆《书法雅言》▲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
北宋.黄庭坚▲骨体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作用因而分属。
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
肉托毫颖而腴,筋籍墨沉而润。
腴则多媚,润则多姿。
清.笪重光《书筏》▲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柔和则绰约呈姿,刚节则鉴艳执操......。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
梁武帝《又答论》▲盖有骨必有肉,有实必有虚。
否则峥嵘而近于险恶,无缥缈空灵之势矣。
清.盛大士《溪山卧浮录》▲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
清.梁献《学书论》▲笔格遒劲,亦是浑厚有力,非出筋露骨,令人见面刺目。
清.华琳《南宗诀秘》▲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晋.卫烁《笔阵图》▲使尽气力,至于沉尽入骨,笔乃能和。
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
故知和者,沉劲之至,非纵逸之谓。
清.王淑《论书滕语》▲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上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饨,比并皆然。
萧衍《答陶隐居论书》▲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
北宋.米芾《海岳明言》▲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
骨气而曰洞达者,中透为洞,边透为达。
洞达则自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则皆病。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
用骨得骨,故取指实;用筋得筋,故取腕悬。
清.刘熙载《艺概》▲人知直画之力尽,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
清.笪重光《书筏》▲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
书之六局,以气为主。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
所贵乎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
宋.姜夔《续书谱》▲夫运者,先运其心,次运其身,运一身之力,尽归臂腕,坚如屈铁,注全力于指尖。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
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清.刘熙载《艺概》▲刚劲忌野,清劲忌薄。
清.梁献《评书贴》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资颜。
明.项穆《书法雅言》▲徘徊俯仰,容与风流。
刚则铁画,媚若银钩,丽则倚糜而清遒。
唐.欧阳询《用笔论》▲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
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清.刘熙载《艺概》 六.结体章法 辩正安排▲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
字体有整齐,有参差。
整齐,取正应也;参差,取反应也。
清.刘熙载《艺概》▲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
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调疏。
宋.姜夔《续书谱》▲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颈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一字之行,理有数等,有上盖大者,有下画长者,有左边高者,有右边高者,非在一途而取轨,全资众道以相承。
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真书用笔,自有八法。
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
宋.姜夔《续书谱》▲欲学书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
虞世南《笔髓论》▲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习美。
清.冯班《钝吟书要》▲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东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关于清朝刘庸的资料
顾 雍:(生卒年待考),吴郡吴县人(今江苏苏州)。
著名三国时期东吴大臣。
出身为江南士族,累官至丞相,在吴国执政达十九年,知人善任,吏民归服。
顾 况:(生卒年待考),字逋翁,苏州人,著名唐朝诗人。
至德二年进士。
德宗时官秘书郎,他善画山水,其诗同情人民,针砭时弊,。
李泌做宰相时,他迁著作郎,泌死,他作《海鸥咏》一诗嘲诮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
后隐居茅山,号“华阳真逸”。
顾况与元结同时而略晚。
他也是一个关心人民痛苦的新乐府作者。
作诗能注意“声教”而不仅仅追求“文采之丽”(《悲歌序》)。
他根据《诗经》的讽谕精神写了《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都是讽刺劝戒之作,其中也有直接反映现实的,如《囝》。
顾 安:(生卒年待考),昆山人(今江苏苏州昆山),著名元朝画家。
曾官至泉州路行枢密院判官。
擅墨竹,运笔遒劲,用墨润泽,自成一家。
顾 璘:(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文学家。
官至刑部尚书。
少有才名,以诗风调胜,与同里陈沂、王韦号为“金陵三俊”。
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
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
顾野王:(生卒年待考),字希冯,吴县人,著名南朝梁陈之际训诂学家、史学家。
出身世家,幼好学,聪颖超群博览群书,遍观经史,又精记默识,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
梁武帝时,任太学博士等职,入陈,任国史博士,掌国史,主修梁史,后迁至黄门侍郎。
他工诗文,善丹青,擅长人物,尤工草虫。
著有《玉篇》,为我国文字训诂学重要著作,收字比《说文解字》多出六千个,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楷书字典,为后代楷书字典品编写奠定了基础。
另著有《玉篇》三十卷。
另有《舆地志》、《通史要略》等,均佚。
顾恺之:(生卒年待考),晋陵无锡人(今江苏无锡),著名东晋画家。
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
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
画人注重点睛。
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
他和师法他的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
他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顾名世:(生卒年待考),明朝松江人(今上海)。
著名明朝画家。
明嘉靖卅八年的进士,官拜尚宝丞,告老还乡,宦囊甚丰,盾万竹山居东面的空地尚多,于是拓宽来开辟一座池塘,哪知此地本来就是池,有掘出来的一块石碑为证。
碑上刻的是“露香池”三字,而且是赵子昂的手笔。
因此,顾名世将万竹山居改名“露香园”;那座池塘当然一个其旧,依然叫做“露香池”。
顾名世的姬妾很多,其中有一个姓缪,她在京城的时候,学会了刺绣,而且是宫中传出来的诀窍;缪姨娘在这方面有天才,更加改良,益见精妙。
五色丝线擘,细针密缕,颜色由浅入深,浑然一体,配色之美,更不在话下。
最见特色的是,顾绣以针代笔,以丝线作丹青,以名迹作蓝本,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气韵生动,工细无匹,当时称为“画绣”。
缪姨娘曾经仿绣赵子昂的“八骏图”,董其昌认为即使是赵子昂本人用笔,亦未见得能胜过她,又绣过一幅“停针图”,真是穷态极妍,而且无法分辨是画、是绣;后来由扬州的一位盐商,拿一个汉玉连环,及南唐名家周癙作画的一幅美人图交换了去。
顾宪成:(生卒年待考),江苏无锡人,著名东林先生。
明朝时期曾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
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
他们议论朝政人物,并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形成一个集团,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就是历史上的东林党。
顾贞观:(公元1637~1714年),号梁汾,江苏无锡人。
著名清朝词人。
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举人,为内阁中书。
喜填词,与纳兰性德交情甚笃。
词善抒情,真挚委婉,有与陈维崧、朱彝尊“称词家三绝”之誉。
著有《弹指词》。
顾炎武:清朝大思想家、学者。
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朝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
为我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学者之一。
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
顾祖禹:(公元1631~1692年),字景范,号宛溪,江苏无锡人。
著名明朝历史地理学家。
他研究历史地理学,源自庭训启蒙。
当时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大致有两条途径,一是侧重实地考察,二是侧重文献钩稽。
顾祖禹是从文献排比入手,辅以实地见闻而成书。
《读史方舆纪要》自顺治十六年始撰,著者数十年如一日,为《读史方舆纪要》耗尽毕生心血,直到逝世前夕始告完成,实现了顾祖禹“远追《禹贡》、《职方》之纪,近考《春秋》历代之文,旁及稗官野乘之说,参订百家之志”宗旨。
《读史方舆纪要》全书1三十卷,附《舆图要览》四卷。
前九卷总论历代州域形势。
以朝代为经,地理为纬,疆域分合,建制沿革,厘然在目。
中1十四卷依明朝政区划分,述南北直隶及十三司地理。
各省卷首冠以总叙,综论其历史地位。
然后以地理为经,朝代为纬。
叙述各府、州、县疆域沿革、名山大川、关隘古迹等。
于郡县变迁、山川险要、战守攻取,尤为用力,载之最详。
后七卷专言山川原委、天文分野。
各卷所记,纲如经,目如传,先以正文为纲要,再详为细目以作注释,自书自注,其注文十数借于正文。
全书眉目清晰,体裁新颖。
《读史方舆纪要》的史学价值,不仅表现在其体裁上的创新,而且还在于作者把地理环境与历史事变相结合,使全书始终贯穿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读史方舆纪要》正是以其治史以经世的思想,使之掩历代同类著述而上,成为我国古代历史地理学的一个辉煌总结。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初名绛,字宁人,自署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著名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
顾炎武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
顾炎武早年曾参加抗清活动。
后致力著述,探究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
哲学上赞成张载关于“太虚”、“气”、“万物”三者统一的学说,承认“气”是宇宙的实体。
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理、性、命”。
在清初学术发展过程中,是一代风气的开启者,如果说黄宗羲的杰出之处,集中地表现为新思想的呐喊。
顾炎武的历史贡献,则主要在于务实学风的积极倡导。
顾炎武的实学思想,是在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
他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从抨击王阳明心学入手。
顾氏把晚明心学的泛滥比之于魏晋玄学清谈,认为二者其“罪深于桀纣”,同样是导致“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根源。
既而又对理学家“性与天道”的论究提出否定式的异议。
他说:“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
”把“性与天道”的论究直斥为禅学。
就方法论而言,宋明理学以讲求义理为特征,顾炎武的为学路数则反对载之空言而不能见诸行事的空虚之学,他重资料、重实证。
资料的收集是作为著述工作不可或缺的第一步,顾炎武对之极为重视。
在他一生的著述活动中,“著书不如抄书”的祖训始终是他的座右铭。
他早年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就是“有得即录”,抄撮而成。
而晚年的《日知录》也是“采山之铜”而成。
顾炎武为学以“明道救世”为宗旨。
他所谓的圣人之道就是“博学于文”与“行己有耻”的合而为一。
以这一学风去讲求的实学,其落脚点就是要经世致用,也就是他所说的“救世”。
顾炎武一生拳拳于《日知录》的写作,只是为了“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他研治古音学是因为它是“一道德而同俗者又不敢略”的大事;治经史之学则旨在“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涉足金石考古和舆地诗文等学,也都是为了对国家民族能有所作为。
他的“明道救世”的实学思想为后世示范了一种严谨健实的新学风,开拓了广阔的学术门径。
而他重资料、重实证的治学风格,尔后遂演成清乾隆、嘉庆年间汉学的基本方法。
顾炎武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朝朴学风气。
考订古音,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
在阐明音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目上,有承前启后之功。
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朝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
为我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学者之一。
所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
顾光旭:(公元1731~1797年),字华阳,号晴沙,又号响泉,江苏无锡人。
著名清朝官吏、学者。
官甘肃省甘凉道。
工书、善诗文。
著有《凉溪诗钞》、《响泉集》等。
顾正红:(生卒年待考),江苏滨海人。
著名工运领袖。
1925年他带领上海内外棉纱厂工人代表进厂交涉,被日本资本家枪杀,成为“五卅运动”导火索。
顾维钧:(生卒年待考),上海嘉定人,著名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家。
历任欧美各国公使。
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据理力争,使日方归还中国山东半岛主权。
后历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和代国务总理。
1932年以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及驻国联和联合国代表。
1956年转海牙国际法庭任职。
在他侨居美国期间,他仍怀念嘉定。
据称他遇到凡是人过上海的人,都要问及嘉定。
有次当姨甥谈及嘉定时,他精神振奋地绘了一张嘉定地图,图中有嘉定有名的古塔和孔庙,然后又绘了一条东西大街,在街西端写“西门”就说他家在西门。
顾维钧绘画,落款常写“亭林顾氏”,他是念念不忘故乡的情结。
顾 鸿:(公元1915~今),安徽庐江人。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皖西北游击师特务队队长。
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民运股股长、五团特务大队大队长、江北游击纵队营长、营政治委员,第七师五十六团副团长,巢湖独立团团长,第五十七团团长、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七纵六十二团政治委员,第六十一团政治委员,第四纵三十三团政治委员、团长,先遣纵队第九支队副司令员,皖北军区警备二旅副旅长,第十五旅副旅长。
参加了著名的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副师长、代师长,第十六步兵学校校长,工程兵学校副校长。
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
后任工程兵学校校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少将军衔。
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顾品珍:(公元1883~1922年),字筱斋,昆明医家之子。
云南昆明人。
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1921年,出任滇军总司令,驱逐唐继尧。
后被孙中山任命为云南北伐军总司令,次年被杀。
顾品珍在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考赴东京振武学校,入同盟会;复转至陆军士官学校。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毕业,李根源、唐继尧、罗佩金、李鸿祥、叶荃、黄毓成、张开儒等,俱同学焉。
回滇为陆军讲武堂军事教官兼骑兵监督。
清宣统三年辛亥重九,顾品珍左手负伤,犹积极指挥,义军之猛将也。
乃任都督府辎重弹药部部长。
复援入四川,任谢汝翼部第一梯团副梯团长。
未几回滇,历任滇军第一师、第六师中将师长、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校长等职。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末,于五华山光复楼歃血复国,为三十九杰之一。
次年元旦,为护国军第一军第三梯团梯团长,率禄国藩之第五支队、朱德之第六支队入川,屡克。
2月,与北洋军阀战于纳溪。
2月20晚,顾品珍率部夜袭得手,敌死伤五百余。
2月28日,蔡锷命两翼包抄,正面突破,遂逼退吴佩孚、张敬尧军。
两军俱疲,各为退守。
3月17日反攻,顾品珍为中路,主牵制;赵又新、刘存厚为两翼,主进攻,终破北洋军。
护国事讫,顾品珍驻节资中,以剿匪、安民、择吏、练兵、节用为己任,有扰民者必严惩之,常云:“我不忍刻民以厚兵,又怎能刻兵以厚己。
”川人为之铸铜像。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唐继尧以顾品珍为靖国军参谋长兼第一军总司令,11月,顾品珍与黔军王文华部合攻重庆,克之。
次年1月从靖国军取成都。
遂为叙沪镇守使。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川滇战起,驻川滇军第二军军长赵又新战死。
顾品珍本不喜滇军扰川,兼故交李根源陈请,遂率部反攻昆明,任滇军总司令。
4月,更兼云南省长。
唐继尧流亡广州。
顾品珍方主滇政,求教于故交丁石生,石生云:诸葛武侯治蜀,开诚布公为先,此乃政治原则。
云南自护国讨袁以来,连年用兵,元气大伤,蓂赓因情势所迫,无计收缩军队。
滇军既不能逐鹿中原,势必有阋墙之争,于是民不聊生,饿莩载道。
今日若整顿内政,增益生产,藏富于民,休养生息,就是百世功业。
若唐继尧仍欲回滇,亦不必与其相争,所谓争一日功不如争万世功,争一日名不如争万世名。
开诚布公,休养生息,八字而已。
顾品珍从之。
故其主滇也,休兵息民,力除积弊,严惩贪贿,法不避亲。
如其连襟陈继唐谋保山县长,行贿被拘。
复清剿蒙自、开远、建水、通海土匪,严禁招抚匪徒、征募兵丁、封雇驮马,故一省之土匪深衔恨之。
且以武备资金一百万元,移于扶持金融,救济民众。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秋,顾品珍凡四致电与孙孙中山,欲随从孙中山北伐。
11月16日,让省长职于刘祖武,以专力疆场,躬亲前敌。
孙孙中山亦三复电与顾品珍,赞其“体国公忠,洵属超越流辈,毋任欣佩。
所委各司令皆一时干城之选,底定中原,胥于此举是赖。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3月,唐继尧反攻昆明,土匪吴学显、普小洪部从之。
顾品珍设重兵于滇东,而唐继尧援滇越铁路而上,遂为瓦解。
3月25日,吴学显部黄诚伯包围顾品珍于陆良天生关鹅毛寨,乃举枪自尽,终年三十九岁。
唐继尧闻之,念袍泽同学之义气,痛惜不已,乃予礼葬。
起初,顾品珍闻金汉鼎暗通唐继尧,故为羁縻,让云南总司令与之。
部将杨蓁不服,顾品珍乃羁押之,杨蓁旧部遂反,顾品珍军遂分裂。
又诱杀巨匪杨天福,致其旧部数千人啸聚滇西,匪党吴学显于滇南啸聚万人,匪患益炽。
且杨天福、吴学显者,本巨匪也,唐继尧招抚至昆明,今顾品珍专为剿肃,乃倒戈而向。
故唐继尧光复甚疾。
顾品珍军残部杨希闵、蒋光亮、范石生等推张开儒为主,称北伐滇军总司令,由贵州入广西,与李烈钧部会合。
次年4月9日,孙文颁《褒扬顾品珍令》,令曰:“前云南总司令顾品珍,忠诚纯笃,勇略冠时,治军有方,勋劳夙着。
护国、护法无役不以,艰阻备尝,志气弥厉。
本人大总统特任为云南总司令,绥辑军民,有功边徼。
前年自请率师北伐,董率将士,为国驰驱,不幸中道殒于寇乱。
着追赠陆军上将,照上将阵亡例给恤,由军政部查照定章办理,生平事迹并宣国史馆立传,以昭崇报,而示来兹。
”谢宇俊撰《顾君筱斋墓志铭》云:“不招匪,不扰民,异口同声亿兆人;不爱钱、不惜死,岳少保言躬践履”,洵非谀词。
昆明华山西路四十一号品珍故居,系百年祖遗,毗连民居,全无气象。
长子顾鸿钧毕业于东陆大学,为省文史馆馆员。
侄女顾映秋,即龙云夫人也。
顾祝同:(公元1893~1987年),字墨三,江苏涟水人。
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顾心衡: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二十八军副军长。
顾隆筠: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九军参谋长。
顾 铁: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整编第一军一师一旅参谋主任。
顾焕陵: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总司令部通基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