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的名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一二年级白居易的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一生写了多少首诗
白居易(七七八四六),字乐天,山居士,下今陕西省渭南)人。
贞元十五年(七九八)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八四二),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
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
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
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
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咏草的诗
赋得古原草 唐-白居易 原上草,一枯荣。
野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 离离:繁盛的样子。
2. 原:原野。
3. 荣:繁盛。
4.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孙:贵族。
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
[简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
”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白居易诗行路难全诗
太行之路能摧车,人坦途。
巫峡之水能覆舟, 若比人心是安流。
人恶苦不常,好生毛羽恶生疮。
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为参商。
古称色衰相弃背, 当时美人犹怨悔。
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君盛容饰, 君看金翠无颜色。
行路难,难重陈。
人生莫作妇人身, 百年苦乐由他人。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 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 只在人情反覆间。
白居易写的送别诗
1.《江上送客》【唐】白居易 江花已萎绝,江草已销歇。
远客何处归
孤舟今日发。
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
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
2.《长安送柳大东归》【唐】白居易 白社羁游伴,青门远别离。
浮名相引住,归路不同归。
3.《临江送夏瞻》【唐】白居易 悲君老别我沾巾,七十无家万里身。
愁见舟行风又起,白头浪里白头人。
4.《送元八归凤翔》【唐】白居易 莫道岐州三日程,其如风雪一身行。
与君况是经年别,暂到城来又出城。
5.《莫走柳条词送别》【唐】白居易 南陌伤心别,东风满把春。
莫欺杨柳弱,劝酒胜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