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的地方戏曲有哪些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
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
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
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
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名称由来 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 德州市吕剧团 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二、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三、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
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
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四、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
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五、吕戏原来称为捋戏。
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
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
捋与吕同音,于是定名为吕戏(吕剧)。
编辑本段传统剧目分类 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
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腔调有四平、二板,有时也使用其他曲牌。
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
吕剧、200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25个分团编辑本段源流沿革 [1]吕剧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
早在 北京市吕剧团 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
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
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
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
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
各自叫法也不尽相同,如东路琴书艺人商业兴自称本路琴书为“改良扬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文明扬琴”。
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
光绪初年,广饶县(旧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
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
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
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
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
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
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为东路琴书艺术的代表人物;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
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
由于《王小赶脚》首次采用驴形道具,群众又称此类戏为“驴戏”。
此后,时殿元又陆续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
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
1917年(民国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
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
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
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
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
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
抗战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
“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被迫改行,另寻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
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
此后,艺人们向山东梆子学习,演出了《蓝桥会》。
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
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
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
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
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
《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被禁演。
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
《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
1982年,广饶县吕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
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
1984年,东营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吕剧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
1985年冬,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
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
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
这两部书稿是吕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厅有关领导、 山东省吕剧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 (如李渔、郎咸芬) 的热情指导与帮助。
1991年3月5~8日,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全市有8个代表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
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
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2]。
应该有的都有,形容很齐全的成语有哪些
应有尽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林林总总一、应有尽有[yīngyǒujìnyǒu]【解释】:该有的全都有。
形容很齐全。
【出自】:元末脱脱、阿鲁图等《宋书·江智渊传》:“人所应有尽有,人所应无尽无,其江智渊乎
”【译文】:人们应该有尽有,人们不应该完全没有,他的江智渊吗
二、形形色色[xíngxíngsèsè]【解释】:形形:原指生出这种形体;色色:原指生出这种颜色。
指各式各样,种类很多。
【出自】:战国列子《列子·天瑞》:“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色者,有色色者。
”【译文】:有形的,有各种形状的,有颜色的,各种颜色。
三、五花八门[wǔhuābāmén]【解释】: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
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
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出自】:明末张潮《虞初新志·孙嘉淦》:“如平沙万幕,八门五花。
”【译文】:像沙子做的很多幕账一般,变化多端、花样繁多。
四、丰富多彩[fēngfùduōcǎi]【解释】: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出自】:峻青《秋色赋》:“一个不久前才由机关、工厂的业余戏剧爱好者所组织进来的吕剧团,演出了丰富多彩的节目,非常令人兴奋。
”五、林林总总[línlínzǒngzǒng]【解释】: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形容众多。
【出自】:唐·柳宗元《贞符》:“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像林子一样居住在一起。
豫剧《王华买爹》的大概剧情是什么
整场戏共有几折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仅次于京剧,居各地方剧种之首。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
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
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
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又名、、。
是豫剧传统剧目之一。
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春秋配》等。
源于民间传说“王华买父”。
原为山东老艺术家卢胜奎先生改编的山东梆子戏,杂糅了等故事,后被豫剧移植,又分多种版本:吕剧、曲剧、坠子、越调、评书等。
整场戏共有十四折:第一折 :王华买爹第二折 :王华进京第三折 :坐监第四折:王华大殿登基第五折: 游湖弃子 杨天官酒醉赶女第六折:王华天官府招亲 八王苏州城访子第七折 :大街卖相应 小王华醉酒买父亲第八折:八贤王进住卧龙庄 杨夫人病中盼亲生第九折 :试孝心八王餐餐吃御宴 进孝心王华大街卖亲生第十折 :王华讨帐进汴京 兵部大臣行害心第十一折:逃王华田虎受酷刑 试忠邪王华二进京第十二折 :二进京王华被陷害 救幼主包公被贼绑第十三折: 刘文晋企图夺朝 佘太君金殿除贼第十四折: 杨秀英告别卧龙庄 小王华金殿登大宝剧情简介:大宋四帝仁宗年间,八王赵德芳与狄后苏州游湖,归途中狄后生产一奇胎(肉卵),八王将其抛入渭水河中。
胎儿被以打鱼为生的王彩夫妇所救,取名王华(王启太)。
王华八岁,父母双亡,家产被地痞抢占,只好讨饭为生。
王华十八岁,状元之女杨秀英因与父亲口角,被父亲杨继风赶出家门并硬配给乞丐王华为妻,此后谨守妇道,打鱼为生,后生下粱儿、柱儿二子。
生活虽然清苦,夫妻感情却很好。
万岁身患重病。
朝中没有继位太子,八王受卜人指点,江南访子,扮作庄稼老儿,自卖自身,王华受人愚弄,把化装寻子的八贤王赵德芳买回家中。
王华为奉养八王爷,耗尽家产,为办御宴,将梁柱二子卖到了天官府。
经过若干曲折,父子终于相认团圆。
八王挂念朝廷形势,连夜修书一封,以找兵部司马刘文晋借银为名,差王华两次进京搬兵,让王华进京传旨接驾。
却被奸臣刘文进定计迫害,多亏司马府刘半成相救。
八贤王卧龙岗被困,命杨秀英进京卖衣,被刘文进外甥苏州知府押进南监,包拯伸张正义,最后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幼主王华,王华登基,大赦天下。
报考省京剧院文秘岗位需不需要考戏曲知识啊?
恕我直言 有后门不用考
戏曲方面的
老大 你的问题也忒多了吧 10 答 中国脸谱网 自己到网站上找 9 答 “梅、尚、程、荀”四大流派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1894—1961),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
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
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
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程砚秋(1904—1958),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
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
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
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
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
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
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
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
8 答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
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
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
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参考资料:剩下的I don't know 自己慢慢找吧 给点分吧 谢谢
《聊斋》的影响
现代蒲学论著、学术活动及《聊斋》对文学、影视创作的影响|1|2|3|刘玉湘 三、国内影响《聊斋志异》问世后,风行一时,模仿之作纷纷出现。
主要有 沈起凤的《谐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浩歌子的《萤窗异 草》、袁枚的《新齐谐》等。
这些作品大都是模仿《聊斋志异》的 形式,于其寄托“孤愤”的积极精神略无涉及;虽也不乏文笔流 畅之作,但缺乏进步的思想内容,艺术水平也不高。
从乾隆到嘉庆初年,影响最大的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该书在体制上有意和《聊斋志异》对立,否定《聊斋志异》以传 奇法而以志怪的创造性的贡献,极力模仿汉晋笔记小说,尚质黜 华,记事简要、多所议论;思想上主张“有益于劝惩”“不乖于风 教”因此,不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都不及《聊斋志异》。
但因 其书“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鲁迅《中国 小说史略》),加上作者的名望和地位,使该书在当时影响很大。
从嘉庆到清末,受《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影响的文言 小说主要有管世灏《影谈》、许元仲《三异笔谈》、俞鸿渐《印雪 轩随笔》、王韬《淞隐漫录》、宣鼎《夜雨秋灯录》、俞椒《右台仙 馆笔记》等。
这些书有的志怪色彩渐稀,流于烟花粉黛的记述;有 的主于劝惩、充满腐朽的封建说教;有的则纯是搜奇猎异的游戏 之作,文言小说遂渐没落。
除文言小说以外,白话小说创作也受到了《聊斋志异》的巨 大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当属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 《红楼梦》。
前者继承发展了蒲松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精神,以痛 快淋漓的笔墨,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受毒害的封建知识分子 的种种丑态,进一步否定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红楼梦》则以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通过贾家的兴衰过程,在 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腐败,预示了封 建社会必然覆灭的历史命运。
《聊斋志异》对中国戏曲的影响尤为突出。
自从《聊斋志异》 问世以后,根据聊斋故事改编的戏曲剧本为数甚多,不胜枚举。
据 纪根垠《蒲松龄著作与地方戏曲》的统计,改编《聊斋志异》的 聊斋戏几乎涉及全国主要剧种。
其中,建国前的改编情况是:①川剧:60种②京剧:43种。
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荀慧生、周信芳、欧阳予倩、尚小云、程砚秋、金少梅都曾表演过聊斋戏。
⑧河北梆子:12种④昆曲:9种⑤秦腔:7种⑥滇剧:5种⑦评剧:4种⑧吕剧:1种⑨莆仙戏:1种⑩山东梆子:1种⑾华剧:1种⑿婺剧:1种上述戏种改编涉及《聊斋志异》77篇故事,仅《胭脂》一篇, 即曾被改编为京剧、秦剧、川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评剧、越 剧等数种剧目。
其它如《画皮》、《陆判》、《张诚》、《庚娘》、《青 梅》、《西湖主》等都是被改编较多的聊斋故事。
近年来,根据《聊斋志异》改编的剧种也是几乎涉及全国主 要剧种,且成绩斐然。
五十年代,根据《画皮》改编的河北梆子 《画皮》,曾经风行一时。
1959年,根据《冤狱》改编的花腔《花 灯记》曾进京汇报演出。
1979年,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的剧目中, 吕剧《姊妹易嫁》、越剧《胭脂》均获得创作一等奖。
在蒲松龄的 家乡山东省淄博市,聊斋戏的改编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淄博 市五音剧团到目前为止先后演出6部聊斋戏:《胭脂》、《墙头记》、 《姊妹易嫁》、《侠女》、《窦女》、《续黄粱》,其中《胭脂》曾进京 汇报演出,《窦女》、《续黄粱》获多项奖,后者还被评为山东省五 个一精品工程。
电影改编也不少。
根据聊斋改编的最早的电影是1922年商务 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根据《珊瑚》改编的《孝妇羹》。
此后直到全国 解放前,共有7家电影制片厂(公司)拍摄了聊斋故事改编的电 影8部。
建国后,从1961年到1992年,先后有10余家电影厂拍 摄了16部聊斋故事片。
近些年拍摄的主要有:西安电影制片厂的 《鬼妹》,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碧水双魂》,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古 庙倩魂》,峨嵋电影制片厂、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金鸳 鸯》,北影拍摄、著名导演谢铁骊执导的《古墓荒斋》以及潇湘电 影制片厂摄制的《幽魂奇恋》等等。
《聊斋志异》的电视改编起步较晚,但近些年发展趋势很快。
浙江电视台、甘肃电视台都曾录制过聊斋电视剧。
但规模最大的 当属福建电视台和南昌影视创作研究所联合录制的“聊斋电视系 列剧”。
该系列剧集中了全国数十名编剧、导演、几百名演员、上 千名创作人员,计划摄制60部80集,实际完成48部78集。
在 电视台陆续播出以后,在全国引起一定反响。
并发行到日本、新 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王富聪、王林书分 别著有《聊斋影视评论》、《聊斋影视编改研究》对此系列大片的 成败得失作了深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