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台词 > 吕蒙勤学台词

吕蒙勤学台词

时间:2015-05-12 06:59

三国杀 界吕蒙 的台词是什么啊

注意,是 界吕蒙 的

克己:最好的时机还在等着我;蓄力待时,不争首功勤学:兵书熟读,了然于胸;勤以修身,学以报国攻心:洞若观火,运筹帷幄;哼,早知如此

对吕蒙的勤学写一则小故事

是: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作品原文初,权谓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

卿言多务,孰或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2] 2注释译文字词注释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字,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229年称帝。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5、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当今。

7、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当,正在。

8、掌事:掌握重权,管事。

9、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

治,研究,专攻。

“经”指《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广泛浏览群书,不作深入探究;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

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习。

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 县名,如今湖北黄梅西南。

31、论议:讨论议事。

32、大:非常,十分。

33、惊:惊奇。

34、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5、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6、非复:不再是。

复:再,又。

37、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

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

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8、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几”。

士,读书人。

39、即:就。

40、更(gēng):重新。

[1] 4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待:看待。

[1] 4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1] 43、何:为什么。

44、见事:认清事物。

见,认清,识别。

45、乎:啊。

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46、遂:于是,就。

[1] 47、拜:拜见。

48、别:离开。

[3]

孙权劝学的的末尾,哪一句表现了吕蒙的勤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表现吕蒙才干有惊人长进的语句是什么

勤学故事1.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

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

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2. 苏秦刺股 苏秦是洛阳人。

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

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

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

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

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

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

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

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

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

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3.孙敬悬梁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4. 车胤囊萤 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

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诵诗文。

一个夏夜,他在屋外诵书,忽然看到原野里如星星一样萤火虫在空中飞舞。

他突发奇想,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灯一样吗

这样我就能够彻夜苦读了!想到这,兴奋的他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

果然,如此还真的管用。

正是借着这微弱的光芒和坚持不懈地苦读,车胤学识日渐长进,并最终入朝为官。

5.孙康映雪 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所以只能早早睡觉。

这令他觉得光阴虚掷。

一个冬夜,雪下得特别大,白茫茫一片。

半夜时分,寒冷令孙康从睡梦惊醒,但他却发现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

原来那是雪映射出微光。

于是他倦意顿消,这不正可以借着这难得微光看书吗

于是翻身起来,取出书卷,来到院子里借着那雪映出光如饥似渴读书。

正是凭着这样学习的精神,使得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

6. 高凤流麦 后汉时,南阳有一书生名叫高凤,少时,“家以农亩为业”,他却“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有一次,高凤的妻子下地干活,而庭院里又凉晒着小麦。

为了防止鸡、豚糟蹋粮食,妻子让高凤在家看护。

突然,天降暴雨。

此时的高凤仍手持赶鸡的竹竿诵读经书呢。

不知不觉中雨水将庭院中的小麦冲跑了。

一会儿,高凤的妻子从地里赶回来了,一看,啊呀

简直是糟透了,小麦都被雨水冲走了,而自己的丈夫却悄然不知,仍在书中神游。

在妻子的责问声中,高凤才恍如从梦中醒来。

后来,人们用“流麦、中庭麦”等称美读书专致,用“流麦士”称书呆子。

7.李密挂角 隋朝的李密,替人放牛,但一心好学,于是常骑在牛背上读《汉书》,将其他的书挂在牛角上。

后来学有所成。

8.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从小跟父亲学习书法,就立有大志,要像父亲那样勤学苦练,做一个大书法家。

他每每见到古人的书法名迹,总要手不释卷,细心观看,待到把它的字体特征,笔画形态以及结构布局等方面有个通盘的考虑后,再动手下笔,临写数十百遍,直到心领神会为止。

因而到了十四,五岁时,他的书法已写得别有意趣。

但是他学了一段时间后,就流露了怕苦怕累的情绪,奢望有一条通向书法成功的捷径。

有一天,王献之走进父亲的书房,便问王羲之,希望王羲之能告诉他写字的秘诀。

王羲之听了,就领着王献之来到后院,指着十八口大缸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十八缸水里,你只要把这十八缸里的水写完了,自然就知道。

王献之听了父亲的教导后,就再也不敢偷懒贪图捷径了,而是夜以继日,脚踏实地地练习。

王羲之为了想试试儿子的功力,就从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笔,竟没有拔动,于是叹息着说:「这孩子前途无量啊

」在王羲之的谆谆教诲之下,王献之真的写完了十八缸水,进一步改变了当时的古拙书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书法兼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

他运笔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9. 闻鸡起舞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气意相投,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

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

”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

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

”祖逖一边起身,一面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

”刘琨跟着穿衣起床。

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

后来,祖逖和刘琨都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0.铁杵成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

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

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

”李白吃惊地问:“哎呀

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

”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

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