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的经典诗句有哪些
艺术形象 薛宝钗是中名的古典小红楼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她的重要性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这一形像的创新性。
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
历代所引邹弢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激烈而“几挥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
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林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
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
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
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像呢?首先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
人物刻画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
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
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像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
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
”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
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
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
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
她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不但谈不上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
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
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
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性格特点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
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
”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
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
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在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
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
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
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
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
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风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大去。
”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
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
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
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而且还显示出这个封建主义的信奉者是怎样的冷酷无情。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午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
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又说“无情”。
“无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也动人”,却不过说她的貌美。
丸说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热心人的意思。
但“无情”和非热心并不等于奸险。
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
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
借衣金训,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
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
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
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
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
人有说薛宝钗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伯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情奉和执行;因为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
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放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是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
那种认为薛宝钗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争夺宝玉的看法,既不得合书中的描写,又缩小了这一人物的思想意义。
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
那样如鱼得水。
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
薛宝钗的有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
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
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
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
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
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作者原诣 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力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像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
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
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薛宝钗性格的发掘,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与陈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间似乎矛盾然而又是奇妙的统一。
这就是薛宝钗这一典型形像的根本特点。
作者对这个根本特点表现得愈深刻,愈充分,便愈是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这个少女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便愈是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在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深刻性上,这一形像并不比贾宝玉、林黛玉的形像差,只不过前者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后者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
然而,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薛宝钗的悲剧虽然不值得人们同情,但它所显示的批判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
曹雪芹横绝一代的卓识,正表现在这里,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一形像的匠心,也表现在这里。
只有从这个根本特点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这二艺术形像。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
薛宝钗的形像也是这样塑造出来的。
博学多识 薛宝钗这个封建淑女的典型,除了她作为封建礼教的信奉者、执行者和殉道者这一基本点之外,她的性格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
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
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
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
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
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
如她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
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
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
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
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
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
这样,作者又赋予薛宝钗的形像以浓郁的书卷气和优美的诗人气质。
在这些地方,作者对她是赞赏的。
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薛宝钗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之一。
作为这部著作的主人公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三人爱情悲剧的组成之一,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一形象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作者对她人格的塑造和对于她性格的描写,都体现出作者的细心以及以薛宝钗为代表的当时的一类人的生存状况和内心感受。
而这一形象也作为小说中的重要环境体现出当时文学写作的创新性。
(一)宝钗形象中美好的因素1、薛宝钗的孝顺。
宝钗虽生于四大家族之中,自小衣食无忧,但那时正值薛家衰落之际,加上丧父,又有一个惹是生非的哥哥。
唯有母亲可以依靠,宝钗虽在富贵家娇生惯养,但非常懂事,知礼尽孝。
在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袭人告诉宝钗说是薛蟠挑唆人干的,宝钗回家告诉了母亲。
薛蟠听后大闹,说宝钗是“护着”宝玉,把个宝钗气怔了,可是又怕母亲不安,第二天一早没有梳洗就去看望母亲。
可见,宝钗对母亲是非常孝顺的。
宝钗甚至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也都尊重母亲的意见。
当薛母告知宝钗已经把她许与宝玉,书中第九十七回:“宝钗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
(薛母)便是看着宝钗好像不愿意似的,3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经典语句
1、 谁送来
难为他费心,那冻死了我
《第八回》 【初出场,就与众不同。
】 2、 你到听他的话。
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边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他,比圣旨还遵些。
《第八回》 【薛姨妈:你是个多心的,有这想法,我就没这样的心了。
】 【李嬷嬷: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呢
】 3、“你走不走
”对宝玉。
“你要走,我和你一同走。
”宝玉。
“咱们来了这一日,也该回去了,还不知那边怎么找咱们呢
” 【故意用“咱们”一词,在众人面前,此话尤深也。
】 4、“还是单送我一个人,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
” “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第十六回》 【薛姨妈进住贾府,与众姑娘送花。
由于众姑娘之中,她闺房最远,听差之人由近及远而送,自然最后剩与她。
只话语之中,尖酸之气重也】 5、“什么臭男人拿过的
我不要他。
”《第十六回》 【宝玉送其北静王所赠“鹡鸽香串”,自然贵重之物,想宝玉为何不送其他姑娘,偏与她
话语之间,莫非赌气
】 6、“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
”《第二十回》 7、黛玉冷笑道:“我说呢,亏了绊住。
不然早就飞来了。
”《第二十回》 【妒忌宝钗,固有人前有此话。
】 8、“我作践坏了身子,我死我的,与你何干
” “何苦来,大正月的,死了活了的。
”宝玉。
“偏说死
我这会子就死
你怕死,你长命百岁的,如何
” 【谁怕死
你面子真大,死要拉着宝哥哥不说,还要别人心甘情愿,不死就是害怕,心理专家哈】 “你又来做什么
死活凭我去罢了,横竖如今有人和你顽,比我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哄着你,你又来做什么呢
” “我难道叫你疏远他
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
我为的是我的心。
” “我也是为的我的心。
你难道就知道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
”宝玉。
【此妒忌湘云也。
妹妹,你错怪哥哥了,哥哥的心,你怎就不明白呢
】 9、“你敢挑宝钗姐姐的短处算你是好的。
”湘云。
黛玉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他
我哪里敢挑他呢
” 【对宝钗妒忌之心,形于言表。
】 10、冷笑道:“也不知是真丢了,也不知给了人镶什么戴去了。
” 【此话中有话。
明知宝玉将东西送与他人,还故意说出来,再说东西是宝玉的,他没有处理权
】 11、冷笑道:“你既这么说,你就特叫一班戏来,拣我爱的唱给我听,这会子犯不着借光儿问我
” 【妹妹,你的意思……是让哥哥给你把宋祖英和周杰伦请来
单独为你开唱演唱会
】 12、“我没这么大福气攀受,比不得宝钗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人儿罢了。
” 《第二十九回》 【黛玉自一开始,就对宝钗怀着敌意,好似战场之上的对手。
他怎知宝钗好心善意
此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
。
】 13、冷笑道:“他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他才是留心呢。
”宝钗听说,便回头装没听见。
《第二十九回》 【这本是指桑骂槐之词,明说宝玉,话里深意,大家都懂。
妹妹,你的心啊……】 14、冷笑两声:“你白认得了我吗
我哪里能够像人家有什么配得上你的
” 【又是冷笑,我在想妹妹最后的死,与她的冷笑也有关,如其人,冷若冰霜,加之忧郁成灾,抑郁难排,连笑也‘冷’,还不冻坏了
】 15、冷笑道:“他不会说话,就配戴金麒麟了。
”(对众人)宝钗抿嘴而笑。
《第三十一回》 【终于知道宝玉的伟大了……】 16、“姐姐也自己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
”对宝钗。
《第三十四回》 【宝玉受屈挨打,凸显自己的悲伤,也能拉进他人,还借机像是安慰他人,妙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真情可见,只可惜,宝黛对哥哥的规劝,却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以传统大家族里大家闺秀的立场,劝说宝玉以家族之责任为重,做好男人的本分。
另一个,是按照自己主观意念去劝解,幻想着脱离世俗的束缚,入住自己主观构建的精神的世界,却也背离了实际,没有了那个大家族的背景,他所谓的理想,虚虚空空,都是空谈,又怎能歌舞升平,吟诗作赋,玩什么海棠诗社
还葬花呢,自己都没有葬身之所。
。
】 17、“你到底要怎么样
只是催,我吃不吃,管你什么相干
”对紫鹃。
《第三十五回》 【丫鬟不好做啊。
】
红楼梦中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艺术形象 薛是中国著名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要人物。
她的重要性不仅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这一形像的创新性。
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
历代所引邹弢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激烈而“几挥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
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林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
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
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
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像呢?首先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
人物刻画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
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
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像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
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
”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
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
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
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
她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不但谈不上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
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
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
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性格特点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
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
”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
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
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在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
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
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
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
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
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风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大去。
”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
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
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
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而且还显示出这个封建主义的信奉者是怎样的冷酷无情。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午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
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又说“无情”。
“无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也动人”,却不过说她的貌美。
丸说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热心人的意思。
但“无情”和非热心并不等于奸险。
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
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
借衣金训,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
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
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
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
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
人有说薛宝钗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伯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情奉和执行;因为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
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放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是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
那种认为薛宝钗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争夺宝玉的看法,既不得合书中的描写,又缩小了这一人物的思想意义。
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
那样如鱼得水。
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
薛宝钗的有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
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
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
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
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
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作者原诣 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力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像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
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
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薛宝钗性格的发掘,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与陈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间似乎矛盾然而又是奇妙的统一。
这就是薛宝钗这一典型形像的根本特点。
作者对这个根本特点表现得愈深刻,愈充分,便愈是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这个少女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便愈是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在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深刻性上,这一形像并不比贾宝玉、林黛玉的形像差,只不过前者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后者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
然而,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薛宝钗的悲剧虽然不值得人们同情,但它所显示的批判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
曹雪芹横绝一代的卓识,正表现在这里,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一形像的匠心,也表现在这里。
只有从这个根本特点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这二艺术形像。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
薛宝钗的形像也是这样塑造出来的。
博学多识 薛宝钗这个封建淑女的典型,除了她作为封建礼教的信奉者、执行者和殉道者这一基本点之外,她的性格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
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
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
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
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
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
如她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
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
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
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
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
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
这样,作者又赋予薛宝钗的形像以浓郁的书卷气和优美的诗人气质。
在这些地方,作者对她是赞赏的。
有人说“娶妻当如薛宝钗”,你对这一说法有何评论
文字不超过1000字
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
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
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
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
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
如她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
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
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
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
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
这样,作者又赋予薛宝钗的形像以浓郁的书卷气和优美的诗人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