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日本京都格言

日本京都格言

时间:2014-05-20 22:27

日本的风景名盛

北海道的草原,雪山。

富士山的樱花,箱根的火山温泉,日光的东照宫(世界遗产),镰仓大佛,古都京都。

樱花,礼多人不怪……

简短爱国名言

国名言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列宁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

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鲁迅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汉)司马过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俄)巴甫洛夫 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俄)别林斯基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法)大仲马 爱祖国高于一切。

——(波兰)肖邦 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

那就是爱国之心。

——(法)拿破仑 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

——(法)拿破仑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匈)裴多菲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无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

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前苏朕)苏霍姆林斯基 爱国主义也和其他道德情感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使人愈来愈能了解并爱好真正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东西的知觉中体验到快乐,并且用尽一切方法使美丽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中。

——(前苏联)凯洛夫 爱国心再和对敌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来——只有这样的爱国心才能导向胜利。

—— 奥斯特洛夫斯基 爱国应该和爱自己的家一样。

为了国家,不仅在牺牲财产,就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报国的大义。

——福泽谕吉,日本思想家 爱国主义的力量多麽伟大呀

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麽呢

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甚麽呢

—— 车尔尼雪夫斯基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

——列宁 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

—— 吴玉章 不要过分的醉心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

—— 克雷洛夫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日本有哪些名胜

东 京日本首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世界之一。

在本州岛东南部,临东京湾。

全称东京都,为一级行政区,辖23个特别区、26个市、七个町(镇)和八个村(包括海上的伊豆诸岛和)。

面积2162平方公里,人口1205.9万。

其中,23个区相当于市区,面积591平方公里。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年降水量约1400余毫米。

东京西部是关东山地,被称为奥多摩山区,耕地和村庄散落在河流沿岸的山坡地或者河岸丘陵地上。

中部为武藏野高原(洪积高原),西北多摩、狭山两座人造湖的狭山丘陵,南面有多摩丘陵。

绵延的武藏野高原末端是被称为高岗区的高原。

东京湾一带是隅田川、中川、江户川以及多摩川等的三角洲,被称为低温地。

这里的地盘较新(冲积层),由于过多地抽取地下水,地面下沉显著,出现了海水水位零下地区,易遭水灾。

另外,伊豆诸岛处在富士火山带上,因而大岛三原山地区火山甚多。

东京旧称江户。

1457年建城。

1868年改称现名,1869年成为首都。

1923年遭关东大地震破坏,后经重建和扩大。

1943年改称东京都。

东京城市中心的街巷布局、道路以及护城河,继承了江户时代的规划。

关东大地震后做了整顿,但城市计划只进行了一部分。

1873年开设铁路,1903年开通了市内电车,1927年上野至浅草间的地铁通车,推动了东京的发展。

随着欧洲文化的传入,1873年在银座建设了砖瓦建筑的商店街,在丸之内出现了红砖建筑办公大楼街。

1923年建成的丸大楼,成了高层大楼办公街的代表,江户的古老街道逐渐变成西洋式的东京。

东京的现代化起始应归功于1964年举办的,同年由于开通新干线和高速公路,人口开始向东京集中。

现在的东京高层建筑林立,而地下还分布有四通八达的15条线路的地下铁路网。

江户时代东京的人口最高达130万,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但明治维新后的一个时期人口曾减到180万。

关东大地震后减到152万,1932年因合并郊区街村,人口增至513万,增长很显著。

现在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

东京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60%的大公司和1\\\/3的银行集中于此。

第三产业约占整个产业的68%。

是全国最大的制造业中心。

以印刷出版、电子、电机、运输机械、食品和精密机械为主,均居全国首位。

海港进出口总值亦居全国前列。

有羽田国际机场。

集中全国大学的1\\\/3。

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产业等方面的主要机关都集中在东京。

自之后,东京成了一个国际性游览胜地。

在政治方面来说,以皇宫为中心,霞关、永田町的国会大楼附近集中了许多国家机关。

丸之内是商业中心,丸大楼、新丸大楼等高层大楼很多。

文化设施,有、、中央大学等大约70个国立、私立大学,还有上野国立博物馆、科学物、西洋美术馆等各种博物馆和美术馆,图书馆也很多。

繁华街有浅草、上野、池袋、新宿、涩谷、日本桥等,还有很多电影院、饮食店、百货店等。

历史古迹有金龙山浅草寺、回向院、龟户神社、护国寺、天水宫、泉岳寺、增上寺、筑地本愿寺、尼古来堂、本门寺、明治神宫、靖国神社、汤岛圣堂等。

主要公园有上野公园、清澄庭园、小石川后乐园、芝公园、自然教育园、新宿御苑、滨离宫、日比谷公园、六义园等。

在艺术方面有江户传统的歌舞伎座、寄席(类似相声),影院、剧场甚多。

在体育方面,有神宫外苑、驹泽奥运会公园的各种比赛设施、日本武道馆、讲道馆、东京体育场的专业棒球、国技馆的相扑、府中的赛马等,此外,东京塔高333米,羽田机场亦很出名。

还有奥多摩已开辟为秩父国立公园,伊豆诸岛成为的一部分。

都立公园有高尾山、秋川丘陵、泷山(瀑布山)、羽村草苑丘陵、狭山丘陵、多摩丘陵、江户川水乡、武藏等。

在效区有井之头公园、多摩湖、多摩动物园、神代植物园、深大寺、日原钟乳洞、御岳山、丰岛园等。

东京与北京于1979年结为友好城市。

历史上,孙中山、宋庆龄夫妇,廖仲恺、何香凝夫妇以及周恩来、郭沫若等中国的著名人士,曾长期在东京逗留过。

【镰 仓】位于神奈川县,旅游胜地。

12世纪末源赖朝创建幕府并开始武士政权的地方。

以后成为中世纪初期的政治中心,除了幕府的建筑和武士们的宅邸外,还建有不少神社和寺院,曾繁荣一时。

14世纪,随着幕府灭亡,镰仓便衰落了。

江户时代作为游览地又得到了复兴,它是仅次于京都、奈良的一座古都。

镰仓的鹤冈八幡宫,曾受到过镰仓幕府的崇拜,后来又作为武士的守护神受到商会尊拜,此外,还有圆觉寺、建长寺、妙本寺、明月院、东庆寺、海藏寺等古老寺院,及名景镰仓的大佛等。

【箱 根】在日本本州中南部,相模湾西北,属神奈川县。

人口2.1万。

境内有箱根火山(最高峰海拔1438米),多温泉。

芦湖南岸的箱根关是古代战略要地。

山色湖光,妍丽明媚,有箱根国立公园。

许多国际会议在此召开。

以富士山为背景,箱根长期以来是大众休息和娱乐的场所。

箱根的16个温泉分布在一个浅浅的峪谷里,早川和须云河在那里交汇。

旅馆有天然矿浴。

在温泉镇里,宫下温泉是最古老、最兴盛的一个。

在箱根可以领略到一种古代风情的异国情调。

强罗温泉有利用旧财阀的别墅建成的旅馆和各公司的疗养所等。

小涌谷温泉有设施完备的温泉娱乐城。

小涌园“悠内三”是其中最大的温泉娱乐场,在这里可身着游泳衣游玩。

另外,还有纯日式风格的入浴设施“森林温泉”。

阪神地区大 阪日本港市,大阪府首府,日本第二大城市。

在本州西南部大阪湾东岸。

人口260万。

古称浪速、难波。

1583年筑城,1868年开港,1889年设市后迅速发展,成为日本最大的商业城市。

水、陆、空交通枢纽。

(大)阪神(户)工业带核心。

工业生产规模仅次于东京,以钢铁、电子、造船、石油、化工、机械为主。

世界大港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布局以大阪湾为中心,不断向两侧与内陆扩展。

周围有卫星城市尼崎、堺、东大阪、丰中、吹田等。

有大阪大学等高等学校及大阪城旧址、四天王寺等名胜古迹。

大阪的中心地有南北之分。

北指梅田、曾根崎附近,南指难波、心斋桥方面和道顿堀附近。

连结南北的大街是御堂筋。

大阪堂岛的米市场、天满的蔬菜市场、杂喉场的鱼市场,都非常有名。

市政府、法院则耸立在堂岛川和土佐堀川的中之岛上。

北浜的证券街、道修街的药品、本町和井池筋的纺织品等都广为人知。

阪神工业地区坐落在其附近。

道顿堀附近林立着大众化的饮食街、剧场等。

剧场里不仅上演哥舞伎、古典木偶净琉璃戏,而且还上演具有大阪特色的松竹新喜剧和吉本花月等以平民生活为主题的戏剧、相声、小品等。

大阪人喜欢的职业棒球队阪神队一旦获得冠军,定会有狂喜的球迷,伴随着喝彩声从心斋桥上往道顿堀河里跳,成为当地一景。

1970年的大阪万国博览会成了日本人民的骄傲。

最近对港湾地区进行了再开发,1994年的启用,改善了从亚洲各地至大阪的空中交通状况。

作为京都、大阪、神户三都市中心的大阪,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居住着来自亚洲的各国人士,创造了洋溢着独特生命力的文化。

2001年的开放,预示着大阪将不断发展成为一座崭新的国际都市。

【大阪城】原建筑是由于1585年建成的。

对浪漫主义艺术家和历史学家来说颇为遗憾的是这座城有着大片花园和石墙的城堡主塔是1931年建的复制品。

当初在封建主的帮助下。

这座巨大的建筑只用三年就建成了。

但30年后被摧毁,后来又被重建。

许多原来的地画、墙壁、护城河都保留下来。

繁重的城堡修复工程完成于1997年,它现在是多层的博物馆。

从顶层俯看风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 ※最爱博博※ 2005-7-5 10:15 回复此发言--------------------------------------------------------------------------------5 了解日本的名胜古迹和城堡相邻的是大阪商业公园,在这里人们能看到未来的大阪。

规划者计划把这部分变成大阪的中心地区之一。

这一地区现在已经拥有了许多的摩天大楼、剧院、购物中心、餐馆和新大谷饭店。

神 户日本港市和大工业中心,兵库县首府。

在本州西南部大阪湾西北岸。

人口147.9万。

古代为交通、军事要地。

1867年辟为通商口岸。

1889年设市。

世界大港之一,日本第二大港,港区呈扇形,面积达十平方公里,约有1000年的历史,因此居住在此的外国人相当多。

年吞吐量仅次于横滨,为一亿多吨。

铁路枢纽,1972年高速铁路(新干线)通过。

(大)阪神(户)工业带重要中心。

工业以钢铁、电子、机械、造船和食品为主。

1981年在离市中心3公里海面上,填海造成面积4.4平方公里的人工港岛。

建有现代化运输设备和各种设施。

1981年在这里隆重举办了神户博览会(′81 PORTPIA)。

1990年建成第二个人造岛,面积是第一个的1.3倍。

海滨美丽,旅游业甚盛。

元町、三宫是有名的繁华街市。

【六甲山】位于神户市东部,海拔931米。

明治时代外国最早在这里建造别墅,后发展成为游览胜地。

山顶上有休闲娱乐设施,冬天还能滑雪。

同时也是观赏神户港夜景的最佳地方。

这里看到的夜景被称为“1000万美元金不换的夜景”。

从六甲山东站附近的天台、摩耶山顶的掏星台、东六甲的旋转十国展望台看到的夜景也各具特色。

馆中馆六甲、六甲高山植物园、旋转十国展望台是著名观光景点。

馆中馆六甲是一座博物馆,里面收集了欧美的古式八音盒和自动演奏乐器,有宽7.8米、高4.6米的世界最大的自动演奏风琴。

六甲高山植物园种植有世界高山植物约1500多种。

旋转十国展望台每5分钟转一圈,如果天气晴朗,能看到淡路、四国德岛的阿波等10个地方,旋转十国展望台因此而得名。

京都、奈良地区京 都日本故都,也称西京。

京都府首府,著名的文化游览城市。

在本州中西部,东距琵琶湖不到5公里,北临日本海,东与福井、滋贺、三重三个县,南与奈良县,西与兵库县、大阪府接壤。

囊括了原来的山城、丹波的大部分以及丹后地区。

人口147.9万(1994年)。

高野川、贺茂川纵贯市区。

气候温和湿润。

京都以国际文化游览城市著称,人口占全府人口的60%左右,在产业、文化等方面也可谓京都府的代表。

京都以外的地区,主要经营农业和林业。

公元794—1869年为日本首都,有千年古都之称。

仿中国唐代长安和洛阳模式建城。

京都盆地早在绳纹时代就有人居住。

而且丹后地方尤其是久美滨周围也很早就发展了农耕文化。

大和朝廷势力发展,府内一带就纳入了它的统治范围,尤其在延历十三年(794年)平安京设于京都市以来,就成了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京都市周围有了大的发展。

到江户时代,在府的下面设立了山城的淀和丹后的龟山(龟冈)、园部、福知山、丹后的宫津、田边(舞鹤)等九个藩,在京都设立了二条城的所司代。

明治维新后,都迁于东京,诞生了京都府,其后几经变迁,确立了今日京都府的境界。

第三产业占全国的比重较高,特别是服务行业、零售行业体现了游览城市京都的存在。

除京都盆地外没有大平原,大部分是山地。

整个耕地水田占2\\\/3,而水田只限京都盆地或山间小盆地。

京都近郊产蔬菜,宇治地方产茶叶,向日町为中心的乙训郡产竹笋,栽培在木津川旧河床的梨和丹后海岸沙丘地区的桃等比较有名。

由于森林面积占整个府的75%,林业颇兴旺,在丹波山地为中心的山区盛产杉木和松木材,还出产副产品松蘑。

京都市北部山地,还生产“北山木头”,是一种杉树良材。

在丹波山地直至西部的播山区一带,养牛业兴旺,在福知山盆地的由良川流域,有很多桑田,从事养蚕。

日本海沿岸的对马海流历来就是渔业区域,出产鰤鱼、鳁鱼、鱿鱼。

在宫津和伊根等地有渔港,宫津还有水产加工工业。

京都府内因几乎没有什么地下资源,只在丹波山区有少量的锰和钨矿。

京都府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较慢,所以传统工艺品、美术品的制造等家庭工业占重要地位。

京都府工业企业约有3万余家,其中50%以上集中在京都市,而且其大部分是制造传统的丝绸织品和陶器西阵织和清水烧等手工业产品。

有部分新兴电子、电机、制药、运输机器工业,印刷出版亦具规模。

有京都大学、京都博物馆、近代美术馆等。

多寺庙(1500余所)和神社(200余座),以京都御所、平安神宫、清水寺、东本愿寺、桂离宫等最著名。

西北岚山,风光秀丽,山龟山公园内建有周恩来诗碑。

【京都御所】在鸭川对岸西面,现仍为京都天皇的寝宫,受到皇室事务机构的控制。

京都皇宫最初是作为天皇的第二宫殿而建成的,从1331年至1868年这里主要用作居住,随着幕府的没落和明治天皇重掌朝政,新的皇宫移至东京。

几个世纪以来皇宫几经修复,现存的建筑和结构形成19世纪中叶的安政二年(1855年)。

在正殿和紫宸殿曾举行过大正、昭和的继位大典。

登基殿宽阔绵延的杉木屋顶,屹立在幽静的石园前面,成为帝王统治的威严象征。

它是按寝殿风格建造的,各个房屋由带顶的走道或游廊连结在一起。

曾经环绕着大殿的庭园现已成为京都御苑,是对外开放的公园。

【金阁寺(鹿苑寺)】1397年足利三代将军义满在衣笠山的东麓修建了北山殿,作为隐居之处。

后依照义满的遗言将北山殿改为寺院,并被命名为鹿苑寺。

因镜湖池畔的三层殿阁的2—3层外包金箔,故通称金阁寺。

它不仅是安置佛舍利的佛殿,同时又因位于池畔,观赏性极高。

1950年被僧徒放火烧毁,五年后又恢复原貌。

1988年全面贴上了金箔。

在庭院的池子里,表现佛教世界的奇岩、鹤岛、龟岛、九山八海,样样俱全。

金阁寺与这个庭园,将那个时代的传统公家文化和新兴的武家文化融为一体,象征着受到禅宗影响的东山文化,是室町时代的代表作。

金阁寺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又被国家指定为特别名胜。

【二条城】位于京都二条通的尽头,作为德川幕府的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上京之时的住宿,于1603年修筑。

明治一年(1868年)成为离官。

它记录了从德川幕府发迹到衰败的众多历史瞬间,是一座保留着繁华绚丽的桃山文化风貌的古城,世界文化遗产。

由石墙和护城河环绕的城内,可以看到二丸御殿璀璨夺目的唐门、书院以及庭园殿。

二丸御殿的壁画是幕府的皇家著名画家狩野一门之作,其中《鹰立松树图》、《守望八方狮雄图》等非常有名。

二条城的周围云集着许多充满京都风情的旅馆、宾馆,其中有称为“御三家”的炭屋、表屋、冬屋,还有平安京造营时,为天皇而建造的“神泉苑”及江户时代大名诸侯的住君——二条阵屋(兵营)。

【清水寺】与金阁寺、二条城并列为京都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

世界文化遗产。

778年,因延镇上人将千手观音供奉在此,所以就在这里建造了清水寺,后因此寺院卷入寺庙之间的派系斗争而被毁于一旦。

1633年德川家第三代将军家光再次修建此寺。

清水寺的舞台由139根柱子组成,突出于悬崖外高15米的舞台,是“从清水的舞台跳下去”(意为鼓足勇气)这一格言的出处。

在此可将美丽如画的京都市景一览无余。

舞台下面是音羽瀑布,清水飞流直下,景色壮观,故名清水寺。

山谷的对面是著名的平安塔,据说因祈祷平安分娩灵验而远近闻名。

仁王门两侧高达4米的仁王像,可谓京都之最,三门塔红漆艳丽夺目。

形容寿司的名言

日本寿司介绍关于寿司的名称、形状和味道。

寿司就是把金枪鱼或是鲣鱼等切成一口能吃下去的小簿片,然后用手把它攥在米饭团的上面…… 现在我们一提到寿司,马上就会联想到加醋的米饭团上放新鲜的鱼暇之类的海鲜,蘸着酱油和绿芥茉吃的一种食品。

其实在日本各地寿司的种类很多,其形状大多数都与上述寿司形状完全不一样。

例如:三重县伊势地区有被称为手捏寿司的家乡饭。

这种寿司是把金枪鱼切成一定大小的块,然后和紫菜及加醋米饭拌在一起吃。

这种寿司没有什么特定的形状,也不用手把米饭攥成米饭团。

而平时我们说的寿司是指攥寿司。

实际上,除攥寿司之外,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寿司。

但是我们还是先来谈谈攥寿司。

  追溯攥寿司的来源,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其历史渊源并不久远,在江户时代的延宝年间(1673年至1680年)(这里需要提的是,严格来说绳纹时代捏成的杂食也算是寿司的起源),京都的医生松本善甫把各种海鲜用醋泡上一夜,然后和米饭攥在一起吃。

可以说这是当时对食物保鲜的一种新的尝试。

在那之后经过了一百五十年,住在江户城的一位名叫华屋与兵卫的人于文政六年(1823年)简化了寿司的做法和吃法,把米饭和用醋泡过的海鲜攥在一起,把它命名为与兵卫寿司,公开出售。

这就是现在的攥寿司的原型,这种说法早已成为定论。

在东京及近郊不少地方可以看到挂着华屋与兵卫字号的日式餐馆连锁店,其名称即来源于此。

这也就是说,现在在日餐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攥寿司的历史并不长,只有一百五十多年。

(在那之前所说的寿司时并不是指这种攥寿司,而是指一种腌制食品熟(驯)寿司。

)下面再谈谈绿芥末。

寿司原来是一种倾向于甜味的食品,所以绿芥末与寿司饭团一起食用的历史也很浅。

原来的想法是利用芥末的辛辣来保持寿司材料的新鲜程度。

  至于寿司的材料,从今天的常识来看,也没有长远的历史渊源。

在攥司寿出现时,当时只有鱼肉为白色的鱼作材料。

据说,使用红色的金枪鱼作寿司,始于江户幕府时代晚期的安政年间(1854年至1859年)。

用金枪鱼的肥肉部分作寿司始于大正时代;进入昭和时代以后,海胆酱和鲑鱼子也成了作寿司的常用材料。

寿司的寿字本来是醋,日语的发音都是su。

还有,寿司原来是写成鮨(su shi)的,意思是用醋泡过的鱼肉。

原来的真正的寿司主要是以斑鰶鱼和青花鱼等为材料的。

  现在,寿司成了高级饭菜的代名词,可是,最初寿司是小摊上的一种小吃,也可以说是日式快餐。

甚至到了现在,寿司店的厨房和食堂仍没有隔开,寿司师傅就在站在柜台里当着客人的面用手攥寿司。

有的寿司店在柜台上方有像屋檐的样子的装饰物,保留着江户时代寿司摊的遗风。

  想吃寿司,不一定非要去寿司店。

可以让店里的人把订的寿司送到家中享用。

这时,可以看到盛寿司的器具或寿司饭盒里有绿叶作装饰。

过去我也只把它当做一种装饰而已。

可是通过这次查找资料才知道这是寿司店为让送货人便于了解寿司应该送往何处而放的标致。

在江户时代识字的人还不多,用文字写明送往何处是一件困难的事。

而用绿叶剪成对方家纹的样子便可以一目了然。

  除攥寿司之外,还有卷起来的寿司,这是指海苔卷。

但是其中把煮好的干胡萝条卷起来的干瓢卷是从江户时代起就有的。

进入明治时代以后又有了把金枪鱼的红色鱼肉卷进去的铁火卷。

(为什么叫铁火卷呢

在日本,过去称赌博和赌徒为铁火打。

铁火卷名称的来由似乎是由于人们一边赌博一边把这种寿司作为小吃来吃的缘故。

这很像英国的有关三明治名称来源的传说。

)   似乎是进入昭和时代以后,才开始有了吃寿司的各种规矩。

这是在自称为美食家的人们当中慢慢形成的。

但是回顾一下寿司的原点,可以看出,攥寿司原是作为一种方便食品出现的。

为此,考证得过多过细也许反而会显得繁琐。

  二、从保存食品到生鲜食品   寿司的写法实际上有很多种,作为寿司店的字号,有的写成鮓,也有的写成鮨。

寿司的日语发音是(su shi),来自日本古语表示酸味的形容词酸(su shi)。

现在无法肯定是根据这个发音加的汉字,还是这种食物和汉字一起从中国传到日本,因其带有酸味而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在中文里有鮓字和鮨字,原来也具有那样的含义。

现在在日本常用的寿司两字是用汉字作拟声词,并不表示任何含义。

这两个字了的使用似乎在进入十九世纪之后。

江户时代嘉永元年(一八四八年)出版的《江户名物酒饭手引草》介绍了当时江户(东京)的九十五家寿司店,以寿司为字号的只有两家,绝大部分都是用鮨字。

鮓字的中文含义与日语一样,是指用盐和洒糟把鱼腌起来。

在史料中可以确认寿司的最早的雏形鮓里并没有米饭。

  把鱼和盐及酒糟放在一起不是为了搅拌着吃,而是为了保存。

实际上,加入米饭是事过多年之后的事了。

而且加入米饭也是为了保存,因为米饭可以促进发酵提高防腐能力。

也就是说,当初寿司并不是米饭加小菜的食物,只是保存鱼肉的一种方法,米饭是为达此目的而加入的一种媒介。

这种主要目的在于保存的鮓被称为驯寿司,区别于手攥寿司。

  滋贺县有一种名产叫鲋鮨。

在日本一提到发酵食品人们就会首先想到纳豆,而鲋鮨由于长期发酵其刺鼻的臭味远远超过纳豆。

把鲋和米饭一起放在木桶里,通过米饭的乳酸菌使鱼自然发酵,从而达到保存的目的。

发酵时间从半年到三年不等。

  由于主要目的在于保存食物,为了防止腐烂,人们采取了各种办法。

不只是等待自然发酵,有时加醋,或者压成各种形状,这些方法逐渐成了人们常用的方法。

我想对于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

现在我们一提到寿司就会联想到以新鲜为特点的手攥寿司,可是如果去地方城镇的话就很少能看到用手一个一个地攥起来的米饭团,大部分都是把寿司米饭放在箱型或圆筒型的木制模具里压,然后用刀切好,这叫模压寿司。

这种寿司的历史较之手攥寿司更长。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过去日本极为缺少食物,想获得新鲜的动物蛋白是很不容易的。

在中国过去没有做寿司的必要,在日本寿司则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食品,这一道理是不难理解的。

  醋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能消除鱼的腥味。

为了去掉腥味,在奈良县有用木兰叶或柿叶包起来的米饭团叫木兰叶鮨和柿叶鮨。

富山县有名的鱒鮨是用山白竹的叶子包起来的,因为这种叶子有很强的除腥效果。

  能长时间保存的寿司作为便当盒饭当然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坐电车旅行的乐趣之一就是尝一尝各地的车站便当,其中有种各样的寿司便当。

  在这里难以把全国的各种寿司一一地加以介绍。

不过可能介绍几种具代表性的和罕见的寿司。

  粥鮨(山形县):这是该县酒田地方的家乡风味,以干青鱼子和咸大马哈鱼子为中心加上山菜,然后再加上大量的米饭和酒进行发酵。

最后成粥状,所以不能用拿着吃,只能用羹匙来吃,这是一种很特别的寿司。

  下鮨(和歌山县):一般用青花鱼,有时也用香鱼等河鱼。

就现在来看,是一种很特殊的做法,不用醋只把盐和米饭放在一起进行自然发酵,可以说这就是鮨的原型。

这一点与上面谈到滋贺县的鲋鮨有共同之处。

在米饭上撒盐,用手捏到发粘为止,然后和用盐腌过的鱼放在一起,用柿叶等包起来,上面压上很重的石块,发酵半个月左右。

  酒鮨(鹿儿岛县):在用少量水煮出的米饭上加上酒,然后把鱼贝类、笋、胡萝卜、牛蒡和山菜等放在米饭上叠成五层,上面再用很重的石块压住。

  上述谈了有关寿司的历史和原来的形状,但是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来说,还是手攥寿司最为亲切,而且它对日本人来说是最好吃的食品。

最近有很多寿司店经营旋转寿司,价钱便宜,吃起来很随便。

从寿司店的角度来说,可以节省人员费用,大量购入材料,是一种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现在在香港、台湾和美国等地很流行。

旋转寿司可以说是把寿司快餐化,不需要特别的知识和吃法。

  手攥寿司出现时也是一种简单的快餐,没有很麻烦的吃法和忌讳。

事实的确如此。

但是,在那之后人们更加追求寿司用鱼的新鲜程度,寿司逐渐变成了高级食物,寿司店的顾客和厨师对寿司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意义。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拘泥于那些没有确实根据的规矩,但是做为一种杂学和知识了解一下还是很有意思的,在本文的最后介绍一些所谓的寿司通所用的没有道理的规矩。

  (没有道理的规矩)   寿司通说:煎蛋寿司和穴子鱼寿司的味道最能代表寿司店的水平。

因为寿司店很少用这样加热后的材料做寿司,所以能反映出师傅的手艺。

但是寿司店的好坏还是靠材料的新鲜程度。

  寿司通说:应当先吃红肉鱼然后再吃白肉鱼,最后做为点心吃煎蛋寿司是正确的顺序等等。

可是实际上不必受那样的约束,自己喜欢怎么吃就怎么吃吧

  日本寿司的标准吃法   吃寿司如果用筷子夹,要横向将整个寿司一下夹起;如果用手的话,要用大拇指和中指夹住寿司两端,食指按在上面,且寿司应该是一口吃完。

另外,日本人吃寿司是不蘸芥末的,因为寿司里已经加入了芥末,只是蘸些酱油,体味寿司的原汁原味。

形容福州的诗句

福州山川秀丽,万千景象,赢得多少诗人骚客歌吟,自唐宋以来,著名诗人杜荀鹤、陆游、辛弃疾、张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著名学者朱熹、蔡襄、杨时、赵汝愚等纵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咏颂福州的名篇佳作。

当我们欣赏之余,凭吊觅迹,揽胜抒怀,领略福州文化历史,引发思古之幽情,眷恋乡土之情思。

  从年代来看,唐代诗人陈翊《登郡城楼》一首是较早描写福州诗:  井邑白云间,岩城远带山。

  沙墟阴欲暮,郊色淡方闲。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积关。

  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

  西晋太康三年,首任郡守严高见无诸的旧冶城规模狭小,请地理专家勘测设计,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为郡城,面积比冶城大几倍。

对于子城的优美景色,从诗中“沙墟阴欲暮”、和“孤径回榕岸”二句,可见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绿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称。

  晚唐诗人杜荀鹤(846-904年)《闽中秋思》是咏福州较早的一首绝句:  雨匀菊菊丛丛色,  风弄红蕉叶叶清。

  北畔是山南畔海,  只堪图画不堪行。

  诗人旅途所见的闽中秋色,以“紫菊“ 和“红蕉”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围,展现一幅南国图画,不过,闽中多山,交通不便,诗人便有“ 只堪图画不堪行” 的感叹。

  晚唐诗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闽都的山川、寺院、桥浦、泉树、舟钓等景观,以别致的回文诗,描绘当年福州城迷人风光:  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睛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瓒(859-932年)莆田人,以右拾遗户部外郎完成册封闽王王审知使命后,在台江码头新丰市堤,出席闽王饯别宴会后赋诗一首,《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  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

  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

  此身替与交新好,今日还将简册回。

  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

   在这首诗中将台江自然景观入诗,所谓“ 台江码头新丰市堤” ,在现在台江的新街,此诗证明唐末大庙山新街一带江水和沙渚交错,船只纵横,成为近水埠头,商市也在堤边渐兴。

同时也说明福州别称榕城始自唐末,并非-般人所述起于宋张伯玉编户植树之后。

这具有史料价值。

  谢泌(950-1012年),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于景德元年任福州知州,他《福州即景》是一首福州风物诗:  一别无诸岁月长,遥闻此景画难能。

  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常年六月东山里,地涌寒泉敕齿冰。

  这首诗反映出自五代王审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间,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规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

据载,王审知先后舍钱90万贯,大盖寺院,福州诸县在五代时大大小小共拥有700多座寺庙,诗中说“千簇寺”,并没有夸张,“七塔”也是事实。

这七塔除了现在的白塔(定光塔)、乌塔(坚牢塔)外,还有寿山塔、神光塔、定慧塔、崇庆塔、育王塔。

  福州蔡奇巷,旧名尊儒坊,因出神童蔡伯唏,四岁能诗,举神童,赐进士出身,官历司农卿,居此而得名。

宋真宗赵恒皇帝赐诗《赐蔡伯唏》赞扬伯唏,鼓励他努力上进。

  七闽山水多灵秀, 四岁奇童出盛时。

  家世应传清白训, 婴儿自有老成姿。

  才当学步来朝谒, 方渐能言便赋诗。

  更励孜孜图进益, 青云万里有前期。

  在这首诗中不但赞扬蔡伯唏,更赞美了蔡的家乡。

首句“七闽山水多灵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人杰杰地灵,此句出自皇帝之手,更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吕祖谦(1137-1187年),宋隆兴进士,他与朱熹、张拭合称“东南三贤”,他的《登郡城》虽名为登郡城,实写宋时福州学风之盛:  路逢十客九青衿,  半是同胞旧弟兄。

  最忆市桥灯火静,  巷头巷尾读书声。

   郡城指福州,因晋为郡冶。

“青衿”读书人衣饰,指莘莘学子。

福州被誉为“ 海滨邹鲁”,唐开元年间就设有 “丽正书院” ,五代设 “招贤院”、四门学,诗教益昌,文化水平可与京都长安媲美,宋代文化更发达,当时福州府举进士者达2247人,书院、试院应运而生,淳熙年间,应试举土多达2万人,因此 “路逄十客九青衿 巷南巷北读书声 ”就不足为奇了。

  福州温泉,相传晋太康年间就己发现。

宋有“内汤” 地名。

福州知州程师孟(1015-1092年)有《福州温泉》一诗:  曾看华清旧浴池,  徘徊却想开元事。

  此泉何日落天涯,  不见莲花见荔枝。

  诗中把福州温泉与陕西华清池媲比,联想历史教训,告诫当权者亲贤臣,远小人。

  宋徽宗龙阁学士陈轩《冶城》更是把闽古都描绘得如人间仙境,一幅天然水墨图画:  城里三山古越都,  楼台相望跨蓬壶。

  有时细雨微烟罩,  便是天然水墨图。

  元代诗人雅琥,登南台大庙山钧龙台《题咏登钧龙台》是一首怀古之作:  自古瓯闽国富雄,南琛不与职方通。

  江流禹划纵横外,山人秦封苍莽中。

  逐鹿兵还神器定,屠龙人去钧台空。

  海门日落潮头急,何处繁华是故宫。

  诗中概述了福州历史沿革,从“禹划”到“秦封”,直至汉代册封闽越王,而今人去台空 ,究竟“何处繁华是故宫”呢

提出发人思索严峻的课题。

  赵文昌,山东长清人。

出任福建闽海道廉访使,诗人虽是北方人,但《福州》一诗,对福州地区的气候农作了解得十分透彻。

  城绕青山市绕河,市声南北际山河。

  云来云去三晡雨,霜后霜前两熟禾。

  东郭农人极丰年,西皋老子亦婆婆。

  肩舆到处皆名利,时与高人醉踏歌。

  “三晡雨”指的是福州地区,夏天午后多下雷阵雨,俗叫“哺梨雨”,而且要连下三晡才停止。

“两熟禾” 说的是福州多种双季稻,即早稻、晚稻二季。

  明代王恭,为闽中十才子之一,他《冶城歌》追忆福州建城历史:  七闽山水多奇胜,  秦汉封疆古来盛。

  无诸建国何英雄,  赤土分茅于此中。

  无诸为越王勾践的后裔,越国解体后,无诸移居闽地,在福州北郊新店修筑小土城,自立为闽越王。

秦统一后,降为君长。

楚汉分争天下,无诸出兵辅佐汉王打败项羽有功,复立他为闽越王,在福州筑城建都,号“冶城”,这是福州建城的开始,无诸堪称建国英雄。

  谢肇制(1556-1616年),长乐人。

明万历人,官工部待中,他《八声甘州.登闽城楼怀古》一词,从“望钓龙台”,到“忆无诸开土”,感慨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江山依旧,让人们追溯无诸开疆建城的史事。

全词充满沧桑之叹:  倚危栏万里卷西风,一片雁南飞。

  望钓龙台上,  江空金锁,露冷苔矶。

  目断帆樯无数,来往送斜晖。

  年世须更换,斗转星移。

  却忆无诸开土,更黄龙白马,  况香城宫阙,绮阁与朱扉。

  只留得,江山依旧,  听闲人,把酒醉题诗。

  任茫茫,今来古往,  何必沾衣。

  龙昌期,宋大中祥符年间人,官至中丞。

他应邀入福州讲学,写有《三山即事》一诗:  苍烟巷陌青榕老,  白露园林紫蔗甜。

  百货随潮船入市,  千家沽酒户垂帘。

  诗中勾画出当时福州的古榕、巷陌、园林风貌,以及物产丰富、商贸发达、社会安康的景象。

特别是 “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沾酒户垂帘”,反映当时福州已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福州很早以来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集散地之一。

宋朝福州已有开往海外的航线,海外贸易发达。

福州港进出海舶很多,宋代蔡襄《荔枝谱》说:“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 。

可见海外通商之广。

到了明代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

明代初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对促进福州和海外的交往,繁荣福州地区的工商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明成化十年,市舶司从泉州移置福州,福州港便代替泉州港,被朝廷指定为对外贸易港,并成为中国政府与琉球(日本)往来惟一港口。

  明代嘉靖八年进士、布政司参议林恕的《平远台》一诗也反映出当年福州港口万国通航的繁荣景象:  原是蓬莱顶上峰,六鳖移向粤城东。

  天连螺渚风涛壮,月照龙江岛屿空。

  万国舟航通禹贡,九仙楼阁倚空同。

  凭栏纵目孤鸿外,遥见扶桑海日红。

  诗人站在于山平远台,凭栏远眺台江白龙江,海面“万国舟航通禹贡”、遥见扶桑(日本)海日红景象,感慨万千。

  清康熙年间,福州人,内阁学士谢道承的《南台竹枝词》也多少反映当时福州对南洋(诗中暹罗今泰国)贸易发达、商业繁荣的面貌:  暹罗一去梦魂遥,  远浦轻帆不可招。

  试向罗星塔前望,  双江春涨又平桥。

  福州内河纵横交错是福州一大景观。

清代张绅在《杂忆福州》中写道:  城中到处小河沟,  垂柳人家夹岸幽,  每爱水边凉意满,  日斜来上酒家楼。

  他在《福州竹枝词》有:  月在梧桐风洒然,  门前即有打鱼船。

  大河水长小河满,  潮落趁潮沙岸边。

  福州内河由绪山溪水汇成的,又与大江海潮相通,潮涨潮落,河岸垂柳、日斜酒楼、打鱼船只往来,使榕城盎然生趣。

  沈铁刘(1898-1993)《榕城竹枝》(四首) 这是一组反映40年代福州城社会面影和自然景观的诗作,采用竹技调形式,抒咏出市井风俗画和乡土生活图,通俗易懂,明白如话。

  中亭列炬耀如绳,桥北桥南最不胜。

  犹是春江花月夜,十年梦断后街灯。

  城边春树郁重关,城里千家绕屋山。

  呼酒客来宫巷外,买杉人向水流湾。

  草木仓山百战酣,龙潭高雾掩双骖。

  柳花飞过杨桥路,四月江城似水南。

  才过西郊橄榄风,枇杷欲老荔枝红。

  小楼夜雨烹牛脍,花巷青帘卖肉绒。

  诗中描写了台江中亭街耀眼的街灯;闽江万寿桥的南北两岸美景; 城内南后街花灯;水流湾木材制作家具的集市;仑山古烟台,龙潭角,以及福州特产橄榄、荔枝、肉松和牛肉烹成风味小吃。

  值得注意是,在丰富的福州诗吟中有不少描写城外台江和郊区的诗篇。

出现城内三山所没有的沙洲、彩舟、秋云、流水的景致。

如明代王恭《台江访古》:  无诸古城外,潮满合沙洲。

  宾从留骢马,壶觞度彩舟。

  山回川月夜,猿哭海云秋。

  寂寞屠龙事,台江空自流。

  曾巩(1019-1083年),江西南丰县人, 宋熙宁十年任知福州,春日出南台游览,从水塘、堤坝、到一番桃李、青青草色,触景生情,思归故里。

咏《福州城南》,这是一首较早反映台江诗篇: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水溢横塘雨过时,一番红影朵花飞。

  送春无限情惘怅,身在天涯未得归。

  明代永乐进士陈辉,福州人,《夜泊钓龙台》:  烟村带晚景,落日驻征挠。

  夜色海中月,秋声江上潮。

  渔灯连水岸,霜月映枫桥。

  明发频回首,乡山别远遥。

  诗中溶缩了大庙山钓龙台的烟村,晚景,落日,夜色,秋声,渔灯 ,构成台江美丽景致。

  明万历进士曹学佺(1573-1646年)(福州人)《台江观竞渡》二首,反映了台江每年端午节龙舟竞赛,男女老幼纷纷观渡的情景:  山河原属越王台,台下江流去不回。

  只为白龙先人钓,纷纷鳞甲截江来。

  人看龙舟舟看人,人行少处少船行。

  有时泊在柳阴下,萧鼓寂然闻水声。

  清代光诸举人何振岱(1867-1952年),福州人,他的《夜过万寿桥》:  百廛夹道矗蜂房,奔毂声中万影忙。

  彩蠲初横新贾舶,卧云已换旧舆梁。

  洪澜不砥凭春涨,弦月孤明惜夜良。

  吹笛榕阴何许客,此中可有陆龟蒙。

  这是作者通过万寿桥的印象,反映出台江木屋拥挤(矗蜂房),同时写出桥车马行人的“忙” ,也写江上商船(贾舶)的“集” ;既有春潮泛浪,也有弦月映明,情景动人。

而吹笛扬声,惹人思绪。

  古时台江八景,“白马观潮” 便是其中之一。

清乾隆进士梁上国的《白马春潮》,是作者《南台十咏和韵》之一,描绘白马桥春潮美景,可以与浙江钱塘江八月海潮的这奇观相比。

  雷鼓匉訇白马驰,  观涛旧有广陵期。

  那知榕海三春景,  赛得钱江八月奇。

  清代道光举人魏秀仁(1819-1876年)《台江竹枝词六首》歌唱台江风光,下面一首反映了白马河边夜景,极为别致:  高烧红烛唱珑玲,  白马桥边驻足听。

  曲罢短筵人不见,  满江星火一天星。

  王允晰《好事近.台江晚渡》也是晚渡台江的即景诗:  帆影人桃花,花外青山斜日。

  报与黄昏潮信,有过江残笛。

  舟行同在画中看,清景倩谁惜。

  准备一襟幽思,付夜蟾澄碧。

  从目睹帆影、青山、斜日、潮信、到听闻残笛,舟行同在画中,看到台江夜景,令人神往。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