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清朝朱子格言书法

清朝朱子格言书法

时间:2013-11-08 14:32

历史上姓朱的名人

浙东学派(或称浙东学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个派别,其源起于宋,发达于明清时期。

其代表人物多为活动于宋时“两浙东路”(大致相当于今浙江省钱塘江以东各地市)一带及籍贯为浙江的学者。

其为“宋学”及明清学术中的显学之一,对近现代学术和海外学术(尤其是日本和东南亚)影响很大。

浙东学派的学术思想体系庞杂,著作繁多,其重要学术取向是“经世致用”。

狭义浙东学派,指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研究经学兼史学的经史学派,因这些代表人物均系浙江东部故名。

  广义的浙东学派包括狭义浙东学派,及浙江其他地区的学术派别,如宋今浙中(浙江中部地区)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今浙南(浙江南部地区)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

(注:古以钱塘江为界,分为“浙西”、“浙东”,今杭嘉湖地区古为“浙西”,而宁(甬)绍、台温、金丽衢地区均属“浙东”地区)   狭义的浙东学派指今绍兴、宁波、台州一带学者所发展的学术,盛于明清,源头可追溯至两宋。

因学人籍贯及活动范围多在宁绍(今宁波绍兴)地区,地处浙江之东部(注:古以钱塘江为界),故名。

阳明学派及浙东史学或包含其中。

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

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

北宋嘉祐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儒学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学派、司马光温公学派、苏轼的蜀学等派。

后来谈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

后来洛学由朱熹发扬光大,在福建创出闽学,成为居正统之位的程朱理学。

濂、洛、关、闽四学派,人称理学四派。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支流,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以便与陆象山、王阳明的心学相对。

但其实心学亦属于宋明理学的一支。

北宋诸儒以周敦颐、张横渠、程颢、程颐为大宗,上承儒家经典,讲仁与心性,又讲格物穷理。

熙宁三年以后,王安石变法引发党争,二程分别退居洛阳,理学在此后七年或十年达到成熟。

宋朝南渡以后,儒学分为三派——程颢开胡五峰之“湖湘之学”,程颐开朱子之学,也就是程朱理学,代表者乃朱熹;陆九渊则直承孟子而开出心学一派。

全祖望评价:“宋干、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

三家同时,皆不甚合。

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

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

”北宋中叶以后,道学家的声势愈来愈浩大;南宋前期虽然政府几次三番下令禁止,并不能阻挡道学的流行和减削它的声望。

南宋以后,只有朱陆二系传续不绝。

元明之际,朱学进居正统之位,为中国君主社会后期的官方思想。

惠栋在评《毛诗注疏》时说:“宋儒之祸,甚于秦灰。

”明朝中叶,王阳明承陆九渊而阐发心学,创立致良知之“阳明学”,集心学之大成。

明末刘蕺山呼应胡五峰而盛言以心着性之义。

明末王学亦走入末流,黄棕西说:“明人讲学,袭《语录》糟粕,不以六经为根坻,束书而从事于游谈。

”王是真说: “今之学者,偶有所偷窥,则欲尽废先儒之说而驾其上。

不学,则借一贯之言,以文甚陋;无行,则逃之性命之乡,以使人不可诘问。

”宋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张载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吕祖谦的经世致用派等。

陆九渊本人则提出“六经注我”的治学方法。

宋学吸纳儒、释、道三派,形成了所谓的理学与心学,凌廷堪认为“宋学不求于经而但求于理,不求于故训典章制度而但求于心”。

方东树则认为“窃以孔子没后,千五百余岁,经义学脉,至宋儒讲辨,始得圣人之真。

平心而论,程、朱数子廓清之功,实为晚周以来一大治。

”理学初起于北宋、盛极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没落。

它是宋朝以后才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儒学思想,除了传统儒学的自身更张和社会形势所迫之外,还与大量融入了佛老思想。

宋明以降,著名理学名家有: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杨时、罗从彦、朱熹、吕祖谦、杨简、真德秀、魏了翁、许衡、吴澄、曹端、薛瑄、吴与弼、邱濬、陈献章……等。

吕祖谦字伯恭,寿州人,因吕姓郡望东莱,世称东莱先生。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官宦世家,八世从祖吕蒙正(圣功),太平兴国二年进士第一。

祖谦自幼随父在福建任所,师从林之奇,至临安,师从汪应辰和胡宪。

吕祖谦以祖致仕恩,补为将仕郎,绍兴二十七年,改为迪功郎,孝宗隆兴元年四月,中博学鸿词科,特授左从政郎。

乾道二年十一月,其母逝,归葬婺州。

乾道六年,任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

乾道八年二月,其父去世,久居明招山守墓服丧。

淳熙三年,因李焘推荐,升任秘书省秘书郎。

吕祖谦与朱熹、张栻过从甚密,时称“东南三贤”。

曾与朱熹一同讲学于浙江浦江的月泉书院,论学主“明理居敬”,认为“居敬有力,则其所穷者益精;穷理浸明,则其所居者亦有地”。

祖谦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开创“吕学”(“婺学”),为金华学派的代表,开“浙东学派”先河。

吕祖谦极力主张抗金,恢复失土。

重视史学, 仿司马光《资治通鉴》撰《大事纪》12卷与《大事纪解题》12卷,还有《通释》3卷,内容较《通鉴》精简,史称“每条之下各注从某书修云云,以自附于述而不作之义”。

可惜祖谦40岁左右健康转坏,患“萎痹”,自言“非药石所能料理”,43岁以后,右肢瘫痪,行动不便,未竟其书。

南宋淳熙二年,由吕祖谦邀请,朱熹与陆九渊等人参加的一次学术会议,名之为“鹅湖之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双方“相与讲其所闻之学”,陆九渊提出“尧舜之前有何书可读”,认为只要“明心见性”即可,致使“朱熹不慊”,不欢而散。

陈亮尊奉吕祖谦为“道德一世师表”。

淳熙四年奉宋孝宗之命编辑《宋文鉴》。

鹅湖之会,是中国宋朝时的一场程朱理学与心学之间的学术辩论,由吕祖谦主持。

辩论方为:程朱派朱熹,对抗心学派的陆九龄、陆九渊兄弟。

地点在鹅湖山(今江西省铅山县),邻近郡县官吏、学者百人列席观会。

双方连三日激辩,陆九渊略占上风,但最后未明定胜败结果,陆朱两方各自萧然离去。

鹅湖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上饶市铅山县。

鹅湖山上建有鹅湖寺,鹅湖之会即在此举行。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哲学理论分歧,使两人的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

六月,由吕祖谦主办,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等人参加,此一次“鹅湖之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是一场中国哲学大辩论,列席旁听者有刘子澄、赵景明、潘叔度等江西、浙江、福建官员及学者百人以上。

朱、陆双方的朋友和门生弟子都参加了。

在这场大辩论中,双方“相与讲其所闻之学”,朱熹侧重“道问学”,他认为治学的方法,最好是居敬和穷理,二者相互把持运用。

陆九渊、陆九龄侧重“尊德学”,力主发人之本心。

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提出“尧舜之前有何书可读”,认为只要“明心见性”即可,所谓“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致使“朱熹不慊”,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

双方争议了三天,辩论非常热烈。

陆九渊逼问朱熹“尧舜之前有何书可读

”,认为明心见性,何必死读书,陆九渊兄弟略占上风。

但谁也不能说服谁。

最后未曾明定结果,也谈不到消除歧见。

象山门下朱亨道有一段记载:“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

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

会后,张栻写信给朱熹问到:“陆子寿兄弟如何,肯相听否

”,朱熹回书说:“子寿兄弟气象甚好,其病却是尽废讲学而专务践履,却于践履之中要人提撕省察,悟得本心,此为病之大者。

要其操持谨质,表里不二,实有过人者。

惜乎其自信太过,规模窄狭,不复取人之善,将流于异学而不自知耳。

”后来朱熹给吕祖谦的信中说道,鹅湖之会以后,“吾痛不得自鹅湖,遂入怀玉,深山静坐数月”。

四年之后,又爆发了“皇极之辨”。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评价“鹅湖之会”说:“(朱陆)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子黄百家也说:“二先生之立教不同,然如诏入室者,虽东西异户,及至室中,则一也。

”后代的理学家为纪念朱、陆二方的辩论,便建立“鹅湖书院”。

后人为纪念鹅湖之会,于此立四贤堂,设有吕祖谦、朱熹、陆九渊、陆九龄等四个牌位,又有一个题着“顿渐同归”字样的匾额。

淳熙六年七月二十八日,第三任妻子芮氏去世。

晚年喜阅读医书。

淳熙八年七月二十九日病故。

葬于浙东武义武阳镇明招寺南300米。

岳父韩元吉在吕祖谦死后有诗:“青云涂路本青毡,圣学相期四十年。

台阁久嗟君卧疾,山林今叹我华颠。

伤心二女同新穴,拭目诸生续旧编。

斗酒无因相沃酹,朔风西望涕潸然。

”。

著有《左传说》、《东莱博议》、《历代制度详说》、《宋文鉴》等书,及与朱熹合编《近思录》。

清初四库馆臣评其成就“祖谦于史学最长”。

吕祖谦有三妻,南宋著名儒官韩元吉的二位女儿韩复、韩螺,淳熙四年十一月初二继娶国子祭酒芮烨之女芮氏。

三妻皆早亡,二子一女夭亡。

绍兴三十一年,元配韩复生长子岳孙,20天后夭折。

绍兴三十二年韩复病亡,葬于明招山。

是年次子齐孙又于九月夭亡。

另有一女吕华年,生于1159年,长大后嫁给潘景良。

乾道五年,再娶韩螺(原配韩复之妹),乾道七年,四月韩螺生一女,五月,产后不久,母女皆病卒,葬于明招山。

淳熙四年,又娶芮氏为妻。

第三任妻子芮氏生有一子吕延年,淳熙六年七月二十八日芮氏又病亡。

吕祖谦撰墓志铭:“某病废,夫人获视,劬瘁得羸疾以卒”。

吕延年官至寺丞。

二郎神为什么叫“显圣二郎真君”呀

二郎神 道教俗神。

传说代以后各地多建二郎神一说二郎神为秦蜀郡太守李冰之据传李冰次子奉父命在灌口斩蛟,因其助李冰治水有功,故立庙奉祀。

一说二郎神为隋嘉州太守赵昱。

有蛟患,昱入水斩之。

卒后,嘉州水涨,蜀人见其于雾中骑白马跃流而过,遂立庙于灌口,号灌口二郎神。

宋真宗追封为清源妙道真君。

另有说二郎神为李冰或晋邓遐者. 二郎神 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二郎神是影响相当广泛的一例。

自古以来,俗信多以四川灌口为二郎崇祀为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东岸的二郎庙(又称二王庙)为证。

与此对应,四川民间对二郎神崇拜也最称兴盛,凡驱傩逐疫、降妖镇宅、整治水患、节令赛会等各种民俗行为,莫不搬请二郎;有关二郎的大量传说,被编入多种戏剧,甚至影响至地名、山名。

然而要问这位二郎神究竟姓什么,名什么,却又是一个被重重迷雾所遮掩的难题。

即以灌口的二郎庙为例,种种异说所造成的矛盾在此就有集中反映: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此庙应为道观,所奉二郎神是宋真宗敕封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的赵昱赵二郎;可是当年此庙中的二郎神塑像,却是位顶盔戴甲、粉面无须的青年郎君,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额上多一只眼睛,手执一把三尖两刃刀,皂靴前还有一条神犬,使人一看便知这就是《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描绘的那位杨戬杨二郎。

又让人惊奇的是,历代文人墨客在庙中殿阁廊庑所题匾额楹联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无例外地把二郎神当作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来赞颂。

倘若有爱寻根究底的香客为此请教庙祝,他们也只好含糊其辞:反正你拜瞻的乃“二郎神”就是了。

到底谁是二郎神的真身,或者换句话讲,由四川而蔓延及全国的民间二郎神信仰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历史上有种种异说,近现代的学人也有许多考证和推论。

李二郎说。

李冰是秦蜀郡守,在任期间,领导民众建成了功德绵延千年的都江堰。

而蜀中民间传说,在这个浩大的工程中,他的次子“二郎”有协助父亲凿离堆、开二江的大功,因而被民众作为神灵奉祀。

此类传说见于文字记载的时间,似始于北宋。

《宋会要》记宋仁宗嘉佑八年封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为惠灵侯,并言“神即李冰次子”,表明“二郎”即次子之意。

南宋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大概曾去瞻仰过这位“郎君神”,其《吴船录》称:“崇德庙在(永康)军(今灌口镇)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

”《通俗编》引《朱子语录》进一步点明:“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

今来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

”其后,这位李二郎曾被元朝封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被清朝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

当四川巡抚上疏清雍正帝给二郎加封号时,礼部认为封儿子而不封父亲,似不妥当,所以雍正同时给李冰加封“敷泽兴济通佑王”(《清朝文献通考·群祀考二》)。

这就是灌口二郎庙由原名崇德祠改为现名二王庙的由来。

由于皇帝敕封,方志见载,李二郎享祀灌口的说法长期流布全国,尤其受到讲究引经据典的士大夫文人的支持。

赵二郎说。

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三九引《龙城录》载,隋朝时有个赵昱,隐居青城山学道,因隋炀帝迫其入仕,出任四川嘉州太守。

时有老蛟兴风作浪,成一方祸害。

赵昱乃持刀投江,没入水中,与老蛟大战,顷刻间江水尽赤,石岸半崩,吼声如雷。

最终赵昱左手持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

于是州人顶戴,奉为神明。

其后赵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但又在嘉陵江水涨溢为患时,几度“显神”。

唐太宗从地方官的奏折中获知后,即封他为神勇大将军,在灌江口为之立庙。

后来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逃到四川时,又加封赤城王。

据学人考证,《龙城录》乃宋人王铚托名唐柳宗元而撰,有关赵昱人江斩蛟的事迹,应在五代时已经流传,王铚只是作了总结并加以记载。

而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称,在唐太宗封神以前,当地民众已为赵昱立庙于灌江口,俗曰灌口二郎。

北宋真宗时,益州大乱,张乖崖奉旨入蜀治之,曾诣祠下求助于神,事后请皇帝追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

从此,这位“二郎神”声望日隆,宋元时代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中的二郎神,基本上就是这位赵二郎的形象和“神迹”,并对其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中二郎神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杨二郎说。

凭借小说的力量,杨二郎成为明清以来人们最熟悉的“二郎神”。

《西游记》第六回称他是“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又借孙悟空之口点出其来历:“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

”《封神演义》更明指其名叫杨戬,是玉鼎真人的徒弟。

其实杨戬本系北宋徽宗宠信的一个宦官,宋元时代,民间流传有一些他的轶闻,其中一则后来被编进明话本小说《醒世恒言》第十三卷“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中,大意是徽宗后宫有一韩夫人因患病,奉旨借居杨戬府中休养。

某日,韩夫人由杨戬内眷陪同去清源妙道二郎神庙里拈香,庙官孙神通窥其貌美,假扮二郎神,趁夜潜入杨府,诡称与韩夫人有仙缘,诱其苟合。

后被杨戬识破,设计捉拿治罪。

有人认为,故事中孙神通所冒充的清源妙道二郎神,就是赵昱。

但未知有意或无意,这个杨戬捉拿假二郎的轶闻在辗转流传的过程中走样了,最终杨戬变成了二郎神,再经《封神演义》“落实”,遂成定论;所以在民间俗信中的各种二郎神里,这个产生于小说的“杨二郎”是最不足为据的。

可是也有人指出,远在北宋初年,“杨二郎”之说就已在民间流传,如《太平广记》卷三百四十引《通幽录》即有卢顼之舅在塔上“与杨二郎(打)双陆”等语,因知俗信以二郎神姓杨并非没有由来。

至于以历史上实有其人的杨戬套合“杨二郎”,倒可能是出于某种原因的故意附会。

据说胡适认为杨戬是“括地皮”的人物,而当时民间祭祀二郎神有“负土”作礼的风俗,所以痛恨杨戬聚敛的民众便把神与人联系起来,称他“杨二郎”以肆影射了(樊演《二郎神的转变》,《民俗周刊》第61、62期)。

那么这个原本与杨戬无关的“杨二郎”又是谁呢?李思纯认为其原型是南北朝时氐族的英雄人物杨难当,他是氐王杨盛的第二子,继承长兄杨玄之位,故在传说中称为二郎。

历史上杨难当的统治中心在甘肃武都的仇池,曾据有宕昌之地,即今邻近灌口的松潘,还曾派兵深入川境。

四川本是羌氐族旧地,容易慑服于他的兵威。

于是由传说而信仰而立庙崇祀,便成为唐宋以来所谓灌口神的起源(《江村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赵逵夫也同意二郎乃氐族之神的看法,并且以丰富的史料证明,氐族先民最早生活在我国西北部,一直保持有“剠(黥)额为天”的习俗,即用刀在额上刻上痕迹,然后在伤口涂上墨,使长入肉中,形成永久的痕迹,看上去像一个竖起来的眼睛,即所谓“天眼”——这就是二郎神有三只眼的来历。

东汉以还,氐人由今陇南扩散到川北、西康,这一带不仅二郎神的庙很多,以“二郎”名山者也很多,最著名的便是西康的二郎山。

《邛崃县志》卷三记“蜀中古庙多蓝面神像……头上额中有纵目”,反映了氐人宗教的遗存。

唐以后,氐人逐渐融合于汉族和藏族,氐族的三目祖先神即二郎神也随之成了大一统中华民族神仙世界中的成员。

甘藏地区的青衣神,也是三只眼,恐怕很多与氐藏融合有关,并不是如有的学者所说的来自印度(《三目神与氐族渊源》,《文史知识》1997年第6期)。

另外,也有人提出“杨二郎”可能是“羊二郎”之谐音。

如黄芝冈认为灌口二郎的原型是古羌民祖先神大禹,杀羊祭神是羌人的习俗。

再证以《博物志》“川西杨姓为羊化子孙”的传说、无义可释的川地羊名(羊蒙山、羊渠县、羊飞山)以及范石湖《离堆诗序》所称“民祭赛(李冰)者率以羊,杀羊四五万计”的一种祀神习俗,更可推知川中杨姓大都是移人农耕地域的禹裔牧羊民族羌人所改,且能证明无论什么形象或姓氏的灌口二郎神都是羌氐人始祖大禹的变体(《大禹与李冰治水的关系》,《说文月刊》第2卷第1期)。

李思纯亦有相似的见解,但他推测灌口二郎最初应是羌氐族的牧神兼猎神。

射猎必须携带弓矢与猎犬,故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明代小说中二郎神驾鹰牵犬的造型,或由此嬗变。

何以知道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呢?这个问题甚至引出了二郎是外国神祗的创见。

“外来神祗”二郎说。

《十国春秋》记,五代时,前蜀王衍“被金甲,冠珠帽,持弓矢而行。

百姓望之,谓如灌口袄神”。

唐末五代时灌口便有被甲持弓的神像,就是由这条史料获知的。

《说文新附》释“祆”,称:“祆,胡神也。

从示,夭声。

火千切。

”有人考证此“袄神”即波斯的拜火教神祗,而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确有火崇拜,故推测二郎神之原型应是隋唐时从西域传进中国的波斯神灵,其后才逐渐本土化。

张政烺则认为它是从印度进口的:印度神祗中有个毗沙门天王,也称北方天王。

天王的第二子名独健,常领天兵护其国界。

佛经中有传说,唐天宝元年(742),大石、康居等五国围攻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安西向朝廷告急。

安西路远,救兵难到,唐玄宗派高僧不空请毗沙门天王发神兵救援,带兵出征者即天王二子独健,他用体硕如猬的金毛鼠将五国联军的弩弦器械全部咬坏,迫使五国退兵。

其后玄宗便命天下州府都设坛供养天王及其部从形象,独健二郎神的广泛传播当在此时。

外国神传人中国,常要经过改造,以二郎为赵昱或杨戬,便是土洋结合式的改造结果,但从元明杂剧中所演二郎神之事迹看,并未消除其原是毗沙门天王之子的痕迹(《封神演义漫谈》,《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4期)。

石二郎说。

杨继忠指出,据崔令钦《教坊记》,唐初宫廷音乐家曾根据民间咏唱二郎神的曲调制成《二郎神》词牌,因知二郎神之名在初唐以前就存在,至于李冰次子、赵昱、杨戬等有名有姓的“二郎”,都是宋代及以后人的附会。

那么初唐以前就被民间尊奉为神的这位无名无姓的二郎到底是谁呢?1974年3月,灌口都江堰河底出土了一座圆雕——李冰神石人。

石人高2.9米,胸前刻有三行铭文: 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水万世焉建宁是东汉灵帝的年号“镇水”。

这个石人是李冰被当作镇水之神的最早物证。

铭文上说石人有三个,另外两个又在哪里呢?1975年1月,距李冰神石人出土处仅37米的同一河底,又出土了一个圆雕石人,高约2.2米,比李冰神石人矮小。

其石质、造型风格、侵蚀程度均与李冰神石人一致,可断定是三神石人之一。

至于这个无名神石人的身分,可认为是李冰的侍从之一,另一个尚待出土。

李冰是蜀郡太守,按照古制例带侍从。

东汉圆雕很讲究对称美,故侍从必定是两个。

当时这种侍从叫做“郎”,职责是护卫、陪从、助理。

人们对李冰神石人可以明确称呼,但对这两个无名神石人只好用他们的身分——“郎”来称呼了。

因“郎”有两个,故简称“二郎”,又因它们都是石人,所以又叫“石二郎”。

这种称呼随着李冰治水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二郎的故事也多起来了,且合而为一,成了一尊新造出来的神。

这个造神过程大约历时四百年左右,在初唐以前完成。

唐初词牌《二郎神》,又名《十二郎》,“十二郎”其实是“石二郎”一音之转,正可为还原“二郎神”原来是两个石人之历史真相提供一点佐证(《二郎神小考》,《文史知识》1982年第1期)。

按:北宋赵抃《古今集记》有“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镇湔江”等语,可知东汉陈壹造三石人镇水的史实,在后世传说中已经被讹传为“李二郎”奉父亲之命造三石人镇水了。

这条记载,似可为三石人与二郎神的不解之缘再提供一例旁证。

此外,学人中尚有“二郎神”之原型是白族传说中“二楞神”、羌族传说中“罗和二王”、彝族传说中“支格阿龙”等多种讲法,其共同点是都认定此神信仰发端于西南地区,文长不赘。

有趣的是,任何一家之见,均能把二郎神信仰的嬗变轨迹讲得头头是道。

如坚持二郎神本是羌族英雄神者,谓李冰本是羌族,他曾领导羌人治水,这就成为日后羌神助人斩蛟治水传奇的起因,并演绎出“李二郎”故事;其后道教自四川发源,又把这尊少数民族崇拜的神灵吸收到自己的众神体系中,变成了“赵二郎”。

反之,坚持二郎神信仰肇端于二郎独健崇拜者则认为,由于不能容忍这位异方神祗对灌口的“侵入”,道家遂以赵昱来与之抗衡;又由于二郎独健毕竟是其他民族的神祗,要他来救援安西与巴蜀人民的生活似有点勉为其难,因而就产生了一种创造本民族二郎神的需要,于是当地民众便由赵昱斩蛟治水的神迹,想到了历史上的李冰,乃有“李二郎”传奇的发生。

而坚持李冰治水史迹和石人镇水实为“二郎神”信仰之基础的学者,则以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认定其他种种“二郎”都是释道所造、文人学士的附会…… 孰是孰非,相争不下,未知谁能提出足以使各家俱能认同的高见,最终拨开萦绕在灌口的历史迷雾。

响应,求古今异义。

《秋夜怀人》林天龄(清)词场欢会不寻常,转眼关河酒易凉。

况是溪山满烽火,愁闻城市变沧桑。

西风吹雨孤灯暗,明镜窥人短髩苍。

莫检素衣增感触,缁尘如海总茫茫。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