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张仲景养生格言

张仲景养生格言

时间:2017-04-22 22:01

关于医德的名人名言

患者,养生之父母也。

——钟南山医德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服务态度。

——钟南山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孙思邈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世,道则流芳千古

——《衣贯》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老子·道德经》 1、白衣天使最崇高的境界:医德·心中春意常在,医风·人间无处不开花。

  2、不谋当谋之事,为医之耻;贪求身外之财,从医之危。

  3、不自重者取辱,不自律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4、常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

  5、诚实是为人的行为支撑,守信是立业的道德基石,正直是行事的品质核心,廉洁是从医的行为准绳。

  6、动摇理想信念,必然迷失方向;追求骄奢浮华,终将身败名裂。

  7、反腐倡廉牢记服务宗旨,科技兴院发扬奉献精神。

  8、合理地用好病人的每一分钱,尽早地帮助他恢复健康。

  9、红包就是(犹如)肿瘤,手术之前不切除就会癌变。

  10、坚持原则,以法服人;掌权为公,以廉服人;身体力行,以德服人;苦口婆心,以理服人;心系群众,以爱服人。

  11、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让患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12、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

陈修园名言

陈修园名言;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陈修园名言;  十问》;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头身  四问便;  五问饮食  六问胸,  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  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  天花麻疹全占敛。

  历代中医名言集锦;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六腑以通为补  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六腑以通为用  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翼匮  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馀,则中寒肠鸣腹痛  ------灵枢?五邪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大医精诚.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

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修和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

  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

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

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用药难,识证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

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

  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

撑痢疾,饿伤寒。

  疮大疮小,出头就好。

  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吃药不忌口,枉费大夫手。

  久病成良医。

  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痘要结,麻要泄。

  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

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

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

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  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  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

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

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

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

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

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程杏轩《杏轩医案》  1.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见《医述》--------  2.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 孙思邈--------  3.不读本草,焉知药性

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 张子和《儒门事亲 卷十四治病》--------  4.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5.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6.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7.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8.医之事岂易言哉

非讨论而悉其源,无以施临证之功,非临证而着其效,无以验讨论之力,二者未至,不足言医也。

  --------清 张文燮《医效秘传 张序》--------  9.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10.《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茍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

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1.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2.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

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茍同,始为有味。

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3.凡看病须要格分寸。

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4.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

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5.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

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6.大凡名家亦有偏处。

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

两家对待,各具至理。

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

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

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7.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

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8.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9.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 冉雪峰--------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  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

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清•叶天士  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  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  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  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针灸大成>>

关于防病名人名言

两个疯子,只有孙思邈,还千金方,呵呵孙思邈一生著作80余部,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还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 1 卷、《会三教论》1 卷、《福禄论》3 卷、《摄生真录》1 卷、《龟经》1 卷等。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

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

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什么是回龙汤啊

1.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内邱县), 战国时代名医。

又家于卢国(今山东长清一带),因名之曰卢医。

《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

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

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2.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

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

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

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

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

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

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3.李时珍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身高约合现今1.63米,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

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4.孙思邈  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被人称为“药王”。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幼聪颖好学。

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

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

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

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

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

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

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

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

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

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

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5.葛洪  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

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其中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

  6.黄甫谧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

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

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

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还有《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7.华佗  华佗(约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汉族。

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

《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

人们称他为“神医”。

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华佗医术十分精湛,他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

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

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

  8.钱乙  钱乙,字仲阳。

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

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9.朱震亨  朱震亨,字彦修,生活于公元1231~1351年。

元代金华(今浙江义乌县)人,家居于丹溪,故后人尊称为丹溪翁,亦称为朱丹溪。

自幼好学,师事朱熹的再传弟子许谦学习理学,精通文哲,至四十岁才开始习医,首先自学《素问》,而后又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门下。

罗知悌虽为河间弟子,但旁通张从正、李东垣之学,故将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王海藏诸家之书授予丹溪,使朱丹溪旁通当时名家之说,开拓了知识范围。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于杂病提出了以气、血、痰、郁的辨证治疗方法,于医学理论的发挥及杂病的治疗作出了贡献,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

此外,流传有关丹溪之书亦很多,其中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最有代表性,但均非丹溪本人所著,系后人将朱氏临床经验整理而成。

  10.叶天士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

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

  叶天士少承家学。

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时,父亲叫阳生,名朝采,都精于医术。

白天,他从师读经书;晚上,他父亲就教他“岐黄学”。

因此,他从小时就自《素问》、《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无不旁搜博览。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