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定土楼对联和解释
在振成楼与承启楼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楹联:“振乃家声,好就孝悌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干国家事,读圣贤书”;“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承先人遗训,启后辈良规”,就是说只有继承祖宗的勤俭美德,以耕读为本,崇文重教,才能成为家族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耕读为本,崇文重教”是客家文化较为显著的特征,并且这一文化特征在客家人的践行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他们成功的基石。
土楼楹联一个最重要、最实际的功能,是教育整个家族后代如何为人,如何处世,如何进取,如何成为能量大有本事的人。
如此强调人的良好教化,关注人的发展是一代代土楼人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总结起来的“法宝”,这“法宝”一面融合了儒道传统文化思想,一面融合了土楼先民开疆落户寻求发展的精神。
所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客家土楼楹联也在尽力勾画和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从永定四千多座土楼的十万副楹联中发现了“完美的”土楼客家人形象——讲孝道:慎终追远;守本分:耕读为本;讲勤勉:开拓进取;有德行:诚信善良;忧国家:兴家报国;重文化:崇文重教。
文化即人化,土楼人“孝”“本”“勤”“德”“国”“文”的形象,其实就是客家文化的具体表征。
总体来说,永定土楼楹联数量繁多,特色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从内容上,对它的类别分析各家说法不一,但大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里我们想从更高一级别的层次上来分析它在内容上的类别。
一是以“人”为中心的内容。
强调养性修身。
永隆昌,“素位而行君子愿,百祥皆降善人居”,“折矩周规仪可象,出风入雅国之光”;鼓励励志耕读。
奎聚楼,“干国家事,读圣贤书”;福裕楼,“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侧重教诲警策。
燕诒楼,“希贤希圣唯上品,谟深谟远是良图”;“召周可法齐家国,彦圣能容保子孙”;绳德堂,“光前须积德,裕后必存仁”,“百忍居家为上策,三思处世是良谋”。
二是以“家国”为中心的内容。
注重齐家报国。
日应楼,“日读古人书志在希贤希圣,应付天下事心存爱国爱民”;遗经楼,“世德铭朱墨,家风式纪谌”;讲究忠孝仁义。
馥馨楼,“朝宗祖而肯堂箕裘克绍,翼子孙以爰处芹桂联芳”;大旧德楼,“大家子弟同王谢,旧族衣冠近鲁邹”;永豪楼,“读圣贤书立修齐志,行仁义事存忠孝心”。
三是以“风物”为中心的内容。
倾向以景抒怀。
华封楼,“华岳三峰来紫气,封疆万国庆太平”;永豪楼,“静观嘉木千章绿,坐对遥山一角青”;赞美宅居环境。
裕隆楼,“抱山环水乌巷重开新宅第,敦诗说礼青箱原继旧家风”;振成楼,“春托风生兰知领未,静无人至竹亦欣然”。
这些内容丰富、意蕴深远、发人启迪的楹联形式灵活多样,字数不等,少的两个字四个字,多的三四十个字,像福裕楼里门扇楹联就四个字,“由义,居仁”一边两个字,左右对称,引经据典,干净利索,多的有三四十字;大多数楹联字数在五、六、七、八、九、十、十几个字。
风格上也是多样的,有严肃的,有典雅的,有恬淡的,有豪壮的。
以振成楼楹联为例,如“干国家事,读圣贤书”、“从来人品恭能寿,自古文章正乃奇”强调家国意识而显得严肃、豪壮;“带经耕绿野,爱竹啸名园”、“花开东院,竹茂西园,最怡情无过莳花种菜;画抚南宫,书临北海,真乐处莫如作画读书”,表现怡情而显得恬淡和闲适。
二、“九龙新世第,十德旧家风,土楼扬天下,功劳他可帮” 指的是谁
九龙新世第,十德旧家风。
此联典出:林皋是林坚的35世孙,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
定居于赵国境内的九门(今河北藁城之西北),娶妻胡氏,生有九子,即:林文、林成、林宣、林化、林德、林修、林明、林勉和林韶。
九子皆朝廷大夫,赵国人称之为“九龙”。
林皋也被誉为“九龙之父”,其门第被赞颂为“十德之门”(十种美德: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
林皋和他的九个儿子所传后裔,成为林姓的一个名门望族,堂号称九龙堂、九龙门、十德堂。
此联用于林皋后裔一脉比较合适。
你们家的家风是什么,至少列举两条
阿勒腾席热镇刘璟怡家训:以孝顺为基础,以勤劳为瓦砾;筑友爱之家,建和谐家园。
客家土楼传家楹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这副对联的意思是什么
一、哪些作文要“大题小作”1.政治题材的文章宜“大题小作”如对以“辉煌六十年,迎接新时代”为话题的这类作文,如果仅仅停留在正面描写祖国的沧桑巨变,就很容易写成口号式的空洞文章。
而如果能宕开一笔,从“小”处着眼,通过几则具体的与自身有关的小事例来侧面表现,让读者“察微知著”,从而感受到国家六十年的巨大变迁,。
这样,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真乃独出机杼,别具匠心。
一篇以“辉煌六十年,迎接新时代”为话题的作文标题是“父亲的生日”。
乍看似乎离题,但阅读完全文,发现小作者切入点极妙,构思别出心裁。
他是这样写的:在父亲的五十寿辰上,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及“我”,一家人聚在一块儿,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奶奶来了个“忆苦思甜”,她回想她年轻时,新中国刚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家中点的是油灯,泥巴路上见不到几辆自行车,那时候的梦想就是能填饱肚子,做幢小土楼……爸爸妈妈回忆了当年他们新婚时,国家刚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那时结婚“三大件”是“单车手表收音机”,家中有台黑白电视机就是小康啦……现在大哥结婚了,家中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手机VCD样样不缺,不愁吃,不愁穿,年年还可旅游一趟。
物质文明进步了,奶奶重男轻女的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了,她不再强求哥一定要生男孩儿……看看,三代人的“忆苦思甜”,就把祖国60年的沧桑巨变串起来了,文章不仅立意巧妙,而且选材精当,结构严密,令人叹佩
同样“发扬苏区传统,争做革命新人”,这种政治类题材作文也适合从“细”处入手,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展现“苏区精神”后继有人。
2.文题或话题太宽泛的文章宜“大题小作”这类文题或话题特点是内容涵盖太宽,似乎不着边际,乍看无从着手。
其实定神思考,找准切入点,化“大”为“小”,文章也往往容易出彩。
2014年北京高考作文话题“老规矩”就是这类话题。
其实,如果你细看材料,就会发现:“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是恪守孝道问题;“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 “不许管闲事儿” “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个人素养问题;“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为人规范问题;“忠厚传世,勤俭持家”这是传统文化中大众推崇的家风问题……面对这类作文,就宜化“大”为“小”, 化“大”为“细”,把“规矩”具化为做人准则,处事规则;或为家风,或为校风;也可再细化为乘车之德,孝悌之义,律己之则等等。
作文《家风化人》《餐桌上的老规矩》等单从题目来看,就可见作者审题立意之妙。
土楼大门对联
在振成楼与承启楼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楹联:“振乃家声,好就孝悌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干国家事,读圣贤书”;“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承先人遗训,启后辈良规”,就是说只有继承祖宗的勤俭美德,以耕读为本,崇文重教,才能成为家族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耕读为本,崇文重教”是客家文化较为显著的特征,并且这一文化特征在客家人的践行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他们成功的基石。
土楼楹联一个最重要、最实际的功能,是教育整个家族后代如何为人,如何处世,如何进取,如何成为能量大有本事的人。
如此强调人的良好教化,关注是一代代土楼人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总结起来的“法宝”,这“法宝”一面融合了儒道传统文化思想,一面融合了土楼先民开疆落户寻求发展的精神
福建客家人为什么创造出大图楼的特色建筑
土楼共有的特点是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
所用木材须300~500立方米。
因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三防”(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皆安然无恙。
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
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
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
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
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