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一句名言警句概括闻一多的说和做
1、无论何事,只要对它有无限的热情你就能取得成功。
——施瓦布 2、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乐趣。
——爱迪生 3、的确,在处理人的问题时,如果只依赖个人的见识与才智,抛弃为尊重个人而制定的社会道德法律,抛弃作为我们文明基础和基督教要素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那么,即使是最有天才的人,也肯定会犯错误。
——福煦 4、但是难道败局已定,胜利已经无望
不,不能这样说
——戴高乐
你知道那些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名言名句
理。
— 陶行知 春蚕到死丝方尽,期颐亦不休。
一息尚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人的一生可能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 爱因斯坦 芸芸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 陆游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 王阳明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我们以人们的目的来判断人的活动 尝尽人间冷暖才能成长. 历 也要更加奋发图强, 一路高歌冲向前方. ★ 只要有梦想装在心上, 朝着梦想去飞翔. 不怕一切困难和阻挡, 一定会如愿以偿. ★ 受到创伤千万不要沮丧, 要继续向前,挺起胸膛, 百折不挠才会有荣光, 坚持到底就能实现梦想. ★ 人生地苦辣,都要尝尝。
风雨的后面,就是阳光。
心中有理想,就有力量。
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遇到了困难,挺起胸膛。
做人坦荡荡,就不慌张。
前方有阻挡,别放心上。
把心放宽敞,就会通畅。
★ 只要向梦想努力冲, 再苦再难也不放松, 坚持到底就会成功。
★ 只要用真心的笑容, 和宽广无私的包容, 就能常常看到彩虹。
★ 只要有梦想在心中, 努力去付之于行动, 每个人都会变成龙。
★ 人穷志不穷, 谁都不平庸, 天生我才必有用。
★ 为了第一,自强不息。
坚持到底,绝不放弃。
加倍努力,出人头地。
改变自己,开天辟地。
★ 只要努力,就有成绩。
坚持到底,就会胜利。
竭尽全力,创造奇迹。
你是第一,天下无敌。
其他人生励志名言 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旅程。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 。
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 。
闻一多的名言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课文研讨 一、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
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
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
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1)结构严谨。
作者用闻一多先“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
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精于剪裁。
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
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
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
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
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
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
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
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
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
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
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
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
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
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4.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
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
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
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
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
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二、问题研究 1.这篇文章为什么取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经作者臧克家先生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
现标题与原标题没有本质不同。
问题是,说话和行动,人人都有,天天都有,太一般化了,放在标题上不是太不醒目、新颖了吗
如果写一般人,确是如此。
然而,闻一多先生与众不同。
请问:谁发表过“最后一次演讲”
这样的演讲惊天地、泣鬼神,岂是平常的什么说话所能相提并论的
再请问:“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做出这样行动的人全国有几个
这样的行动震惊了国内外亿万民众,岂是一般的什么行为所能比拟的
由此而见,这个标题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是适当的,是不一般的。
2.有的同志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大呼小叫,用大词、文言词,不朴实。
到底应该怎样看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诗人,应该看到,他是用诗化的语言写的。
精练、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这是文章的语言风格。
我们不能强求一律,说朴实的风格就好,诗化的风格就不好。
应该说各有特点,各有妙处。
用文言词,适当用一点,用得好,能使文章精练,增加语言的味道,是好的。
要吸取文言中有生命力的成分,这是大家都赞同的。
至于文章气势盛,好像大呼小叫,这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正合适。
闻先生是一个刚性人物,富于阳刚之美。
练习说明 一、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大意和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的主要特点,并提高把握关键语句的能力、复述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参考答案: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确切理解句中词语,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
: 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论语十二章》中哪句名言包含的道理相
闻一多:“人家说了再说,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与思要结合起来。
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
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学习方法。
他主张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
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
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
你知道那些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名句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确切理解句中词语,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
参考答案: 第1句“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第2句“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第3句“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第4句“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第5句“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