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名言
之初,性本善。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
●慈心为善举济世。
●无缘,同体大悲。
●众善奉行,诸恶莫做。
●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
●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
●慈善是高尚人格的真实标记。
●滴水穿坚石,爱心美天下。
●礼发于诚,声发于心,行出于义。
●慈善只能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越责任和道德范畴的境界。
●凡是有益于人的就是善,损人利己的就是恶。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智慧。
●行善最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
●鸟需巢,蛛需网,人需要爱心。
●就人性说来,唯一的向导,就是人的爱心。
●把自己看的轻些,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
●世界上最美丽,最高贵,最伟大的事情莫过于报善与惩恶。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行善是人类之心所能领略到的最真实的幸福。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自己的社会理想就是怀慈悲之心以救苦海众生共同走向大同圣域。
●感人肺腑的人类善良的暖流,能医治心灵和肉体的创伤。
●爱与善是幸福,也是真理,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幸福的真理。
●每个人都应该爱别人,助别人,每一个人应该善意的想到别人。
●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
●只能善行才会给你带来声誉。
●善乃是人格的一种实现。
● 慈是平和的心态,德是委屈时的包容,善是逆境中的援助,爱是对天下无私的奉献。
●爱让贫者富裕,爱让弱者刚强;爱使生命长青,爱使死神却步。
●急难救人,一善可当百善。
●人类的温暖也可以治病。
●对别人行善就是对自己行善,对别人一份善心,自己将有一片蓝天。
●与其皱着眉头送人一件贵重礼品,不如面带笑容送人一件小礼物。
●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
●做好事的人使自己得救,做坏事的人使自己毁灭。
●善良是灵魂间的桥梁,是生活的甜料,是人类的珍品,是一种心灵的坦诚。
●人与人之间需要善良之心,人与人之间呼唤善良。
●人类的生活,是互助的生活,不单是要求和争夺。
●没有人富的可以不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穷的不能在某方面给他人帮助。
●善良是阳光,是雨露,是轻柔的春风,是甘美的清泉。
●一点善心,一点善行,对人生的影响可能会超出你的想象。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但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
●如果要真正付出爱,请伸手去做,别空口长谈,因为没有行动的爱,不是真爱。
●一个人最需要的是一双肯去拉人一把的手。
●善乃是精神世界的太阳。
●严寒之中,星星之火,也能温暖人心,干涸之时,滴水之爱,爱可感动天地,不在乎捐多捐少,关键是尽心尽力,爱心比数目更重要。
●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祸于眉睫。
●人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意欲为善则善,意欲为恶则恶。
●择善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厚德矣。
●待人宽一份是福,利人则利己之基。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他拥有的多,而是他计较的少。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爱不是语言,是行为。
●将金钱视作生命的人,其命不值钱。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恶是犁头,善是泥,善人常被恶人欺,铁打犁头年年坏,未见田中换烂泥。
●行善之人,如春天小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亏,日有所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慈爱应该为自己创造一颗不朽的灵魂,然后去爱人,并被人所爱。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人生一世来去匆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钱多育祸根,损己害儿孙。
捐钱做善事,造福与子孙。
●赠人以玫瑰,手中留余香。
●有话说给知人,有饭吃给饥人,有权谋给众人,有钱济给穷人。
●人人都帮人,天下没穷人;人人管闲事,天下无难事。
●幸福是人类最后的目的和至善的总和,它赋予人类生命的真正的意义。
●为了人民,放弃自己的利益,这就是生命的“开花”。
●为己是人,为人是神,天下为公,百姓为天。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智则知人,仁者爱人。
●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就会活的很快乐。
●老子云:“上善若水”以平静如水的心善待身边的事,让无私关爱的心温暖身处困境的人。
老子关于诚信的名言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女孩,妈妈让我背过老子的诗句,我找了好久才找出来这几句,抱歉~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诚可诚,逢场诚。
信可信,逢场信。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道德经》第一十七章:“信不足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
老子的名言
老子 1、“道可道,非常道;名,非常名”––––––是,可以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
中国人的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这种态度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人的永不满足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倘若象小农社会“小富即安”,满足于“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进取精神没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忧了。
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会,人权、个人财产权皆不受保护,灾祸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
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一方面表现了国人的不竞争心理,另一方面不争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现了国人的狡猾谋略。
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的学问多是“玄学”,不是科学。
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此话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谨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于暗昧的一面;知道荣耀的一面,但自己宁守卑辱的一面。
中国人以柔克刚,太富有计谋了。
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人治社会,注定了人际关系复杂,注定了修身处世学问深厚。
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治社会一切无保障,为了保护自己,不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国人就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9、“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此话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难遇到。
因此,圣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却怀揣着美玉,有货不能为人所识。
的确,老子提出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无为而治思想仅为统治者暴政过后的与民休息政策的依据。
10、“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即挫掉锐气,超脱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俗。
昏昏噩噩的中国社会把人的生气、个性、菱角和创造性全要磨灭、消解。
11、“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中国人有点小聪明,于是统治者竭尽心智折腾老百姓,何知摒弃个人智能,发挥法治、市场的作用
1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要统治人民,就先用言辞表达对人民的谦虚;要领导人民,就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
可见,封建统治者总是在利用人民、欺骗人民。
13、“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中国乃战争之国,伏尸千里,流血成河,成为每一朝代兴起、每一次接班人之争的必然。
中国人几千年悟不出如何使政权平稳过渡的办法,这是我们的智力的缺陷。
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中国历来兵权最重要,“枪杆子里出政权”,而不是“选票箱里出政权”。
有了枪杆子,统治者则应自觉克制不滥杀,恬淡为上,因为没有法制约束。
15、“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类似于市场经济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历代统治者只知扰民,只知私欲膨胀,老百姓怎么能富裕、朴素呢
16、“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中国人于琐事有防患于未然的本领,但于防止政治侵害、腐败,保护自己的人权方面却没有这样的智慧。
17、“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的道理,与炸一条小鱼的道理一样贵静,不可折腾。
“文革”中有人却说,天下大乱,越乱越好,怪哉。
1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治社会一切随人的喜怒哀乐变化无常,祸福不测。
19、“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有人说,“无名”是宇宙大爆炸前潜在的物质,“有名”是原始的物质,大爆炸后形成万物。
中国人天才地揭示了宇宙生成论。
不过,中国的学问都是原始的、模糊的、坯胎状的,几千年都没有发展。
2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是坏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为善,这是恶事)–––––––老子憧憬的是人们不辩美丑、善恶的浑沌之世,这是倒退的思想。
2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无为成为绝对的准则,就不对了。
人文科学新定律:现代社会既要无为(市场经济),又要有为(实行法治)。
2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生养了万物,但不居为己有;做了事情,但不恃功自傲;大功告成,但不坐享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功成身退,是中国人的保身之道。
说明人治社会是多么的凶险和莫测。
2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推重有贤才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看重难得的货物,也就无人偷盗;不使人看见可以引起欲的东西,民心也就不会被搅乱)–––––––老子消除纷争的办法不是制定规则,进行引导,而是消除人们的欲望,返回蒙昧时代。
2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所以,圣人治国,要简化人民的头脑,填饱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气,强壮人民的骨骼,永远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这种愚民的理论在孔子、庄子、韩非子、孙子那儿都能看到。
25、“为无为,则无不治”(按无为的原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君无为,臣民有为,所以“无不治”。
老子真是高明、诡秘的人啊
2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重视仁义,听任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不重视仁义,听任百姓自生自灭)–––––––现代社会是,既要尊重人民的自由权利,又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听任百姓自生自灭。
27、“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所以说,圣人不为天下先,反而能占先;将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生存。
不正是由于他表现出大公无私吗
反而能成就其私欲)–––––––以后为先,伪装成无私,老子的大智慧中表现了中国人的狡猾。
难怪人们常说,中国人与西方人处事,一对一,对方肯定不是我们的对手。
2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居住要善于择地,心灵要深沉如渊,交友要表现出仁善,语言要令人信服,施政要无为而治,办事要沿用窍门,行为要待机而动)–––––––中国的学问皆是谋略学。
2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缤纷的彩色,使人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使人沉溺迷惑;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厌食;驰骋打猎,使人心发狂;稀缺的财货,使人行为不轨)–––––––老子要求摒弃文明,返璞归真,同时也是走向浑沌无知。
30、“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受宠若惊,受辱若惊,…只有将自己身体看得贵于天下的人,才可以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只有爱自身胜过爱天下的人,才可以托付于天下给他)––––––爱惜自身,不烦忧劳作,无为而治,才能托付天下。
无为也反映了南方楚国小农经济的轻松自在。
31、“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代思想境界高的人,微妙、幽玄而通达,深邃到无人可以琢摩)–––––––高深莫测,在中国是褒义词,在西方却是贬义词。
32、“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道规律,叫作明智。
不知道规律,轻取妄动,其结果必凶)–––––––所谓“常”,就是“道”,就是欲取先予,欲张反敛,以反达正等谋略,老子深为谙之。
33、“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高明的统治,百姓仅仅知道有它的存在;第二等高明的统治,百姓喜欢和歌颂它;稍差的统治,百姓畏惧它;最差的统治,百姓咒骂它)–––––––这里的意思是,最高明的统治,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第二等的,是儒家的教化、礼治,稍差和最差的,是法家之暴政。
可惜的是,历代统治者用得最多的是法家之术,其次是儒家之术,最少的是道家之术。
3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人间真理被废弃,才会出现仁义道德;民智得以开启,罪恶也就产生了)–––––––仁义道德是乱世的产物,罪恶是智慧的产物,这种说法虽然有道理,但现代文明之世也还是需要道德、智慧,只不过需要的是自主的道德、人性的道德,是大的治国智慧,而不是封建的道德,小的阴谋诡计的智慧。
3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抛弃圣明和智慧,对人民有百利而无一害;抛弃仁义道德,人民自然的感情才能回归;抛弃技巧机关和物质利益,盗贼才能绝迹)–––––––人民昏昏噩噩,统治者愚民愚己,中国所以落后。
3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表现出单纯,执着于朴素,减少私心,去除欲望)––––––中国人对“私”、“欲”斩尽杀绝,西方人对“私”、“欲”正确引导,建立起市场经济。
37、“绝学无忧”(不读书,则没有忧愁)–––––––老子主张“不学”,“不智”,以便忘却忧愁,顺从世道。
38、“我独异于人”(只有我,不肯与世人相同)–––––––像老子这样有个性的中国人何其少也
39、“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看,所以明察秋毫;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所以功勋不没;不自高自大,所以成为民众之长)––––––这里说的也是保身之道。
中国的智慧就是生存的智慧。
没有西方人的对自然的探索智慧。
40、“希言自然”(少说话是合乎自然的)–––––––孔子也说:“天何言哉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因为在中国,因言治罪,说话闯祸,是自古以来的通例。
4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中国人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法则,西方人以战胜自然为最高法则,两者可以互补。
42、“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于走路,不留痕迹;善于言谈,无可指谪)––––––––神出鬼没,滴水不漏,中国人的大智慧。
43、“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天下是神秘的,不能逆理而为。
逆理而为必然会把天下搞乱,越是执着把持,就越会失去)–––––––为而败,执而失,这其中包含了辩证法的道理。
中国的思想主要是阴阳辩证的思想。
44、“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以人间正道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军队逞强于天下。
用兵会很快产生恶果;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丛生;大战过后,必有荒年)–––––––中国的战争异常残酷,完全是为了政治上的夺权,所以对经济、环境肆意地破坏,对人民的生命财产肆意地杀掠。
45、“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只要很好地达到了目的就算了,不要以兵来逞强。
达道了目的不要自高自大,达到了目的不要自我夸耀,达到了目的不要骄傲,达到了目的而要认为这是迫不得已,达到了目的不要逞强。
事物壮大了,必然走向衰亡)–––––––老子看到了物壮则老,物极必反的道理,所以,主张果而勿强,可现实中几个军阀能做到
46、“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胜利了,不要自以为了不起。
自以为了不起,是以杀人为快乐。
以杀人为快乐的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中国的现实问题是,乐杀人者,如朱元璋反而能得志于天下。
4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有自知之明的统治者太少了,所以秦始皇、隋炀帝、武则天、朱元璋皆以逞强治天下,败局已定。
好人好事日行一善的名言警句
善较之美价值更高--卢梭 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
——罗曼·罗兰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左丘明 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 日行一善,善福增长。
每日常行,福泽德被。
——方海权 恶往往是昙花一现的,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
(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 大量的善和大量的恶,总是混合在一起,交互错综着的。
——狄更斯《游美札记》 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
——罗曼·罗兰《米开朗基罗传》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君子居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闻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而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对好人行善,会使他变得更好;对恶人行善,他就会变得更恶。
--米开朗琪罗 如果一个人获得了幸福、健康、才能、财富、快乐、权势等一切,但放弃了对真、善、美的追求,那么他就会堕落成为动物。
--今道友信[ 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筵席。
--夸美纽斯 人们会为了人类的至善而死,为了这种至善,人们乐意牺牲他们的一切自由。
--肖伯纳 心作良田耕不尽,善为至宝用无穷。
我们应有纯洁的心灵,去积善为大众。
就会获福无边。
——方海权 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
--奥勒利乌斯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老子》中尚善的名言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
。
。
。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
。
。
。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