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大书法家于右任的人生格言
一种特定的字体。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
称为“章草”。
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
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
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
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
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
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张丞相素好草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侄惘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
致予忘之
”张丞相喜欢写草书(草体字),但是很不精通。
同行们都讥笑他,他却不以为意。
一天,他忽然得到一首诗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字非常潦草,写了满纸。
他当即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
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他所写的字询问张丞相:“这是什么字
”张丞相反复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怎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致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 )、( )、( )等。
真正的书家多是诸体兼修的。
希望能帮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