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帮我看看,这个印章是谁的,这是朱子治家格言,就是不知道是谁写的
你的这一幅作品,印章印文是篆书“朱克家章”;有一定功力水平的,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一定要好好保存
《诸子家训》篆书装裱后,能挂在客厅沙发后的墙上吗
当然可以,但主人要把篆字都认全哟,不然客人会笑话
怎样写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篆书是最早的一种书体,其笔法比其他书体相对简单。
篆书结字富有装饰性。
所以说“书法从篆书开始,学习者应当先学篆书。
篆书体划严肃,布白严谨,学习篆书可以避免弱、俗、荒、斜的毛病。
”种类大篆,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统称,其用笔与甲骨文味道迥异,风格浑厚朴茂,结体绚熳多姿。
小篆,小篆是指秦始皇时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以秦篆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而出现的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
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而且有规可循,是识篆与了解文字本义的唯一门径。
小篆发展到清代,线条变粗,而且突破笔画粗细、迟速、顿挫、轻重、方圆的变化。
小篆的另一个分支是汉篆,用笔上掺以方折的隶意,而入印的篆书更为方折,又称缪篆,即摹印篆。
以下列推荐碑帖为例,详细讲解小篆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篆书推荐碑帖:大篆:《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大盂鼎》《石鼓文》。
当代临习钟鼎文字卓有成就的书法名家有王友谊、刘兴、冯宝麟、王镛等人。
小篆:《泰山刻石》《峄山碑》、李阳冰《三坟记》、吴昌硕篆书、吴熙载篆书、陆维钊篆书、杨沂孙篆书、邓石如篆书、赵之谦篆书。
习篆宗法清钱泳《书学·小篆》曰:“学篆书者,当以秦相李斯为正宗,所谓小篆是也。
惜所传石刻惟有(泰山》二十九字,及《琅娜台》刻石十二行而已。
”按语:《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为小篆极则。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
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
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
我们的书法创作灵感也往往是在临帖的过程中被激发的,可以说临摹碑帖,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不尽的营养。
因而掌握正确的书法临摹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升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水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不同的书体,在临摹的方法和难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来,篆书临摹难度要大于其他书体,这主要是由于篆书与我们相距太遥远,必然会对我们今天的理解与判断带来隔阂,古代对临习篆书技法的相关书论太少,当代又缺少系统而实用的篆书临习技法方面的读物,加之篆书的临摹与创作还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因而当代的篆书创作一直弱于其他书体。
(一)用笔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这五个字可以说是篆书用笔的度世金针,警世名言。
“婉”和“通”虽仅二字,却准确揭示出对篆书用笔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
因此,临习篆书写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
否则,极易写得板滞,要打破其板滞,用笔的虚灵是其关键。
篆书的捉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
清人朱和羹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
此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三昧。
一般说来,实笔,指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虚笔,指用笔较轻而急速且墨干。
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线条)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通。
故而,书篆宜虚实相生、润燥结合,宜圆转涩进,涩而通畅,才能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表现出圆通劲健的力度来,形成毛、涩、松、畅的艺术效果。
此外,在临摹过程中还要注意线条粗细穿插和变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匀。
当然,我们在临习篆书的初级阶段,首先要把篆书的字形和笔顺搞清,不要以为其简单而被忽视。
到熟练之后,就可把注意力转向用笔,关注用笔的骨力、虚实、疾涩、润燥等细节,从而使临习走向更高级阶段,最终完成从形质向神采的过度。
(二)结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小篆成为官方统一的文字。
小篆体势修长,讲究对称,笔画停匀,用笔起收不露痕迹,体态端庄而妍美。
自秦以后,历代的书法家大都把秦篆奉为圭臬,取修长的纵势为体貌。
唐代李阳冰为篆书者楷模。
自唐而下,南唐有徐铉,宋代有张谦仲、喻湍石均为其时的篆书大家。
元代有赵孟頫、吾衍、周伯琦、吴叡,各以篆书擅名一时。
明代徐霖则饮誉当代。
降至清中叶后,王澍、丁敬、钱坫、洪亮吉、衍、莫友芝、杨沂孙,乃至近代罗振玉、章炳麟、王褆一脉,皆规模“二李”(李斯、李阳冰)——起笔藏锋敛毫,行笔中锋,收笔多垂露,笔画停匀,讲究对称,字型方整,结体疏松古拙。
这些篆书名家或师《石鼓》、或参钟鼎籀书,虽然评者誉称其篆书“远接前秦”、“情参钟鼎”,然而,大致工致多于神情——用笔、结字均未能突破前贤的藩篱。
萧退庵老人认为小篆“必须能写得方,写得扁,方是好手”[i],可谓一语道破了篆书的结字特征。
因此,在习篆时,应以方楷一字半为为宜。
以我个人的体会,将篆书写扁写方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
这首先要练就过硬的手上功夫,并且要多从汉碑篆额的篆书上去感悟。
同时,在临习书篆时,必须以“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结字达到疏至不可再疏、密至不可再密,以疏为风神,以密为老气,这样就能想方就方,想圆就圆,要长就长,要扁就扁,随心所欲,无所不宜了。
另外,还要考虑字形的取势。
一般来说,取势是字形生动与否的重要一环。
就篆书字势而言,应该追求端庄雅正,字形的高度比例以及字形与垂脚长度的比例,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适度。
如此于展纵间兼取横向之势,便能于一字之内、字字之间,得舒展跌宕而又顾盼之情。
再结合以中锋用笔为主,偏锋、侧锋并用,收笔多侧锋,悬针、垂露兼融,笔画间注意搭接的装饰意味诸方面,兼工带写,篆书“取势”、“具情”的新面就能表现出来。
有没有宣纸六尺对开300个左右格子的纸
有的。
心经格的宣纸,一般在288格左右。
你买六尺对开心经格宣纸,就可以了。
有人知道蒋鹿洲吗
郑愔(
- 710)唐诗人。
字文靖,河北沧县人。
十七岁举进士。
武地,张易之兄弟荐为殿中侍御史。
唐中宗时,任中书舍人,太常少卿,与崔日用、冉祖壅等侫附武三思,人称“崔、冉、郑,辞书时政。
”唐初流行《桑条歌》,其词有“桑条韦也”之句;明韦后妄图篡位,以《桑条歌》为其“受命”这证。
愔迎合韦后之意,作《桑条乐词》十首进献,擢升史部侍郎。
景龙三年(709)二月,升任宰相;六月,因贪脏贬为江州司马。
翌年色结谯王李重福阴谋叛乱,预推重福为天子,愔自任右丞相不久败邙,被诛。
《宋秘书省续四库书目》鞒录有诗一郑,《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九首,编一卷,其中以《塞外》三首较好。
事迹散见于《旧唐书》卷七《中宗纪》、《卷五十一《韦庶人传》、卷八十六《庶人重福传》及《唐诗纪事》卷十一。
冯道(882-954)五代大臣。
字可道,自号长乐老。
河北沧县景城人。
后唐时,历任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司空等职。
后晋灭唐,归晋,任司徒、中书令。
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
他一四朝十君,一生三入中书,居相位二十余年,亡国丧君,未尝在意。
长兴三年(932),在他倡议下,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内校定《九经》文字,镂版印行,是为官府记得印书籍之始。
后世称为“五代蓝本”。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观弈道人。
又因其北京虎坊桥寓所有一巨大太湖石,故又称孤石老人。
清直隶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人。
其高祖纪坤,字厚斋,系明末人。
能文,著有《花王阁剩稿》。
其父纪容舒,字迟叟,清康熙五十二年思科进士,曾供职刑部和户部,做过云南姚安知府,和故称姚安公。
鞒有《唐韵考》、《杜律疏》、《玉台新咏考异》等。
容舒凡三娶,原配安太夫人生卓(字晴湖)继朽张太夫人无出,又继配张太夫人之妹生前不见古人逝于清仁宗嘉庆十年二月十四日,终年八十二岁。
死后葬于崔尔庄南,北村。
其妻马夫人,共有四子三女:长子汝佶。
乾隆乙酉举人,早逝,有《半舫诗钞》留世;次子汝传,曾任九江府通判和江宁府同知;三子汝似,曾任广东县丞;四子汝亿。
长女嫁两淮盐运使卢见曾(雅雨)之孙卢荫文(举人);次女嫁内阁中书,军机章京袁煦;三女许婚戈源之子,年十岁未嫁而死。
另有一孙十一人,其孙纪树馨,荫生,官弄部云南司郎中,宜昌府知府。
晓岚二十四岁时,考中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三十一岁中进士。
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勤奋好学。
博古通今。
正如自谓的“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骋。
”他襟怀夷旷,机智诙谐,常常出语惊人,妙趣横生,盛名当世。
很得清高宗乾隆皇帝的赏识。
他终身功名事业,充满艰难曲折,在居官五十多载中,曾任山西乡试正考官、公试同考官视学福建,主持闽省院试。
又迁任侍读学士、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直至协办大学士,加入太子少保,管国子监事。
乾隆三十七年开四库全书馆,纪晓岚受命为总纂官。
此项工作先后历时十九年,终于总纂完成了巨著《四库全书》。
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七万九千九百三十七卷,抄写七部,藏于文渊、文溯、文源、文津、文汇、文宗、文澜七阁。
此书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在总纂该书过程中,他还用了八年时间,为该书所括的一万余部书籍,精心撰写了二百卷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被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孙犁赞为“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学术著。
” 除此这外还撰写了《阅微草堂笔记》、《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三十二卷《纪文达公遗集》(上十六卷文章,十十六卷诗赋)、十卷《评文心雕龙》、六十三卷《历代职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纪略》、《镜烟堂十种》《畿辅通志》、《沈氏四声考》二郑、《唐人诗律说》一册、《才调集》、《瀛奎律髓》评、《李义山诗》、《陈后山集钞》二十一卷、《张为主客图》《史氏风雅遗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纪氏家谱》等。
他还参与编选、评点其它一些书籍,也参与了另外一些官书的纂修。
总之,纪晓岚一生才华和学术成就十分突出,多姿多彩。
他曾给自己写过一道词,其中两句:“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就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纪晓岚不仅在清代被公认为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一代文学宗师,就是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少见的文化巨人。
吴珍,(生于光绪年间,卒年不详)书法家。
字希彬、号恰庵。
沧州市缸市街人。
他妯生在书香门弟,少年上私塾,酪爱书法,并得其父指导,大见长进。
青年时先后在“德利恒货栈”,“文德袷货栈”任帐房先生。
吴珍先后临过颜体,隶书,魏碑字等字体,几十年练习书法,功力颇深。
他常给别人写牌匾、对联、中堂等,成为沧州一代书法名流。
贾墨桥(生于咸丰年间,卒年不祥)书法家。
沧州市人。
他出身于书香门弟,上过私塾,当过教书先生,从小练习书法,先后临过王羲之、赵梦 等人的字贴。
后又写篆书、隶书。
经过多年苦练,贾墨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字是篆隶结合,风流而苍劲,成为沧州有名的书法家。
李奉璋(1850-1934)字子峨。
书法家。
沧州市马厂街人。
一生酷爱书法,书工六朝楷书。
不惑这年任河北柏乡县教谕官,后还乡为民。
在家养鱼养花书写对联、条山、常年不断。
晚年书写字体兼有魏碑风,求字者络驿不绝。
沧州城乡及外匀有其墨迹。
马玉林(1856-1943),艺名“活要命”,沧县张官屯乡舍女寺人。
工哈哈腔彩旦,并兼演所有行当。
马玉林原籍官厅乡北枣林村,20岁左右学会唱哈哈腔,开始了他的梨生涯。
后来全家移居山呼庄,此时他试演的彩旦已很娴熟,因彩旦让观众捧腹不迭,故有“活活笑死人”简言为“活要命”之称。
马玉林晚年(70岁左右)多工丑旦。
1943年冬马玉林廖别梨园。
他为哈哈腔剧种的流传和发展讴心沥血,至今为人传诵缅怀。
刘连升(1860-1926)艺名“飞来凤”,清咸丰九年出生在青县小牛庄的一个农民家庭里。
家境贫寒自幼讨饭,由于他天资聪颖,学会许多民歌。
每到一处先唱后耍。
主岁那年要饭到了涿县白塔村,该村“双顺和科班”老师丰盛眼识才,发现连升是唱戏的材料又仪表出众,免费收徒。
飞艺四年,二十岁那年进京演出。
被选进宫内为慈禧太后唱戏。
刘连升为人正派,不肯越规行为。
险遭毒害,得同乡大太监安德海(小安子)恩典,放出宫门。
这里边中升来到天津,身无分文,进了戏园子。
恰值该戏班《蝴蝶杯》戏报贴出,然小生因醉酒不能登台演出。
刘连升自荐替演。
因以轰动津城。
班主高薪挽留,问其姓名,刘连升自荐替演。
因此轰动津城。
班主高薪挽留,问其姓名,刘连升因惧祸匿实未露。
班主觉得飞来一只凤凰,翌日戏报便登出主演--飞来凤。
由此而得艺名。
因京津颇近,唱了三天戏,离津赴东北乡村插班唱戏。
流浪了二十一年,四十一岁(1901)年回到老家河北省青县小牛庄举办飞来凤科班,培养了大批河北梆子演员,为振兴河北梆子剧种立下了功劳。
他的徒弟王春林、史金亭、王俊秋、韩俊卿、金宝环、高玉柱、灵芝仙、王玉庆的师付。
1926年病故于老家小牛庄村,终年66岁。
姜苹(1865-1952)字韵笙。
书法家。
沧州市人,曾任牛市街学校校长。
自幼喜欢读书写字,书工楷隶。
为节省纸墨,他用胶泥水在玻璃上,厚纸上写字,泥干后抖掉洗净再写。
就这样年复一年,练就一笔好字。
成为沧州的书法家之一。
他写的“治家格言”早已石印成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书法资料。
于世海(1868-1939),乳名于桂,艺名“青菊花”。
沧县于庄子人,著名河北梆子老艺人。
他从艺三十多年,演出的戏目不下百出,代表剧目有《余唐关》《樊梨花》《穆桂英》《烈女传》《双官诰》《汾河湾》《对银杯》《走雪山》《南天门》等。
1919年秋,应邀云彭店工。
他要求严格,一丝不苟。
两年多先后教了《黑风洞》《打鱼街》《牧羊圈》《女起解》《赤桑镇》等十余出戏。
他的一生是为戏曲艺术奋斗的一生,为河北梆子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朱佩兰,书法家,生于光绪年间,府年不详。
沧县黑徐家村人,他出身贫苦,小时在沧县小垛庄私塾里旁听。
青年时,因家境 贫困,到东北谋生。
他酷爱书法 ,在营口任要职时,不理政事,一心练习书法。
后来回家乡务农。
仍坚持写字。
他先后临过多种字体,以颜体见长。
经多年练习,形成了骨肉丰满,苍劲有力的笔法。
徐海云(1898-1971)河北梆子演员。
河北南皮人。
1937年加入沧州市场剧团,1947年转入建新剧团,1949年调沧州启明剧社。
他应工净兼老生,唱、念、做、打颇见功力。
他的嗓音坚实浑厚,行腔挺拔,人物特点,性格突出,为后来的花脸开辟了新路。
他善于表演,着意人物刻画。
代表剧目有《过霸州》、《凤鸣关》、《守玉关》、《夜审姚达》等。
1954年河北省戏曲汇演,他饰《秦香莲》中的包拯,获演员三等奖。
1958年调天津河北梆子剧院。
1961年调沧州戏校任教。
马少山(1893-1978)京剧小生演员,戏曲教师。
早年跟班学艺,曾与姜妙香、杜福隆切磋技艺。
其夫人金少梅是民国初年上海红极一时的旦角演员,不幸过早离世,马少山由此辍演而致力于授艺活动。
曾给京剧演员童芷龄传授《馒头庵》。
1942年前在天津市天会景“稽古社”任教。
后应“移风国剧社”聘请来沧州。
为该社培养了不少演员并排演了大量传统戏和一些自编剧目。
1951年担任沧州市人民剧院第一任院长,1958年任沧县专区艺术学校教导主任,兼京剧科教师。
马少山后半生在沧州,为沧州地区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
为京剧艺术在沧州传播作出了贡献。
冯金秀(1896-1982)曲艺演员。
河北省辛集吴庄人。
她九岁拜师学艺说西河大鼓,跟师傅走南闯北十年。
艺术上得到了师傅的真传。
出师后艺游天津、北京等诸大城市,婚后驻足杨柳青,后来移居天津。
因故,只身来沧,于城隍庙土地祠辟设说书场,经多年苦心经营,成为沧州颇有影响的第一个女说书人。
冯金秀出师后艺游北京、天津等诸大城市,主说《隋唐》《呼家将》、《杨家将》、《南北宋》、《春秋列国》、《前后齐国》、《三下南唐》等全本大书、节选、片段及一些应时小段。
孙楷弟(1898-
)古典文学研究家、戏曲理论家、教授。
河北沧州王寺村人。
1928年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1929-1941年先后任北平师范大学助教,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辑,国立北平图书馆编辑,写经组组长。
1945年至1952年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1953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任研究员。
他的主要菱有:《韩非子校正》(附庄子举证南子校正1927年,北京图书馆月刊)。
《刘子新论校释(1930年,西苑丛书本),《述也是园旧藏古今杂剧》(1940年12月,北京图书馆季刊;1953年11月,上海杂志公司出版社印本改名《也是园古今杂剧考》。
首篇收入年表),《中国通谷小说书目》(1933年,北平图书馆与中国在辞典编纂处合印;1956年,作家出版社),《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提要六卷》(附大科书馆所见小说书目提要一卷。
1932年,北京图书馆与《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合印;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沧州集》六卷(1965年,中华书局)、《小说旁证》七卷(1935年,北平图书馆月刊)、《元典家考略》(1953年,上海杂志出版公司;1958年《文学研究》第二期)、《镜春园笔记》(一部分曾在1963年《光明日报 文学遗产》发表)、《水浒传人物考》(载1964年《文学研究集刊》第一册)。
梁世诚(1899-1966),号去峰,艺名梁达子。
1899年生于交河县农民家庭。
因家境贫困,幼年逃荒到天津十岁拜当时著名艺人元元红(艺名)为师学习河北梆子,工老生。
学成后曾与著名演员金钢钻(艺名)搭班组成剧团在京津一带演出。
抗日战争时他曾深入农村演出,并到过解放区。
在解放战争时剧团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演出。
沧州解放初期,梁达子来沧加入了沧州实验剧团。
沧州艺校成立时他到艺校任教,为培养艺术人才而忘我地工作。
他一生的艺术实践,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他关于表演,注重刻划人物。
他的代表剧目有:《云罗山》、《打金枝》等。
1966年3月,梁达子病逝于沧州市。
韩茂春(1899-1976)沧县郭村人。
著名河北梆子琴师,其父韩福贵涉步梨园,工青衣行当,因行二,人称“韩二大青衣”在津沧一带很有名气。
茂春八风头父亲组织的戏班里跟班学艺,十六岁出科去天津搭班操琴,至1916年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成为一名技艺高超的琴师,他擅操板胡,对京胡、唢呐等管弦乐吕也较精通,他善用长弓(比一般的长1\\\/3左右),指法巧妙,弓法娴熟,板稳眼准,音亮且柔,滑而刚。
伴奏时和演员配合默契,托唱、嗓恰到好处。
他先后给金钢钻、小香水、韩俊卿、银达子、李春庭等著名河北梆子演员伴奏。
从1916到1936年二十年间他到过奉天(现沈阳市),长春、北京、天津、南京、太原,等大城市和江西、山东、河北的县城演出。
他们的戏班所到之处对琴师韩茂春更是有口皆碑。
韩茂春性情刚烈,为人正直,孜孜追求艺术,不计较个人得失颇为后人称道。
筱翠云,女(1903-1962)。
原名耿慧玲,艺名金飘香。
河北省交河县人。
七岁时逃难到天津,拜李岭荀为师学习青衣。
九岁登台,曾和李华周(艺名十三红)同台演出《南天门》,十七岁和魏连生(元元红)同台演出《血手印》、《三疑计》、《南天门》。
她早期艺术活动深受“元派”艺术影响。
元故后,她改工须生,集元派唱腔之大成,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特色。
她的嗓音似哑非哑,哑中透亮,行腔委婉跌宕,气口舒适,喷 字有力,音韵洒脱,字正腔园。
她做功细腻,以演袍带戏见长。
早期活动于天津、北京、济南、营口、威海、大连等地。
筱翠云1953年加入沧州实验剧团。
1954年参加省戏曲汇演,饰《打金枝》剧中的唐王,获荣誉奖。
1958年调天津梆子剧院。
1961年调回沧州戏校任教。
张治友(1903-1980)艺名“瞎友”,沧县黄递铺乡北张村人,吹歌老艺人。
他十五岁丧父,与其母苦度日月,发奋学习吹歌,1918年先拜李化春为师,十七岁时又拜路天霞为师。
出师后,先云南皮县店子竹振海窝棚领班,共十二年之久,经过多年锻炼,张治友已成为沧州一带的吹歌高手,被同行们公认与路天霞名,人称张治友、谭宝山、路天霞为“瞎友、谭肥、路葫芦”是吹歌三大家。
张治友的演奏特点简方言之为:“刚柔并进”中波涛汹涌,柔似和风戏柳,可谓沧州一代吹歌巨匠。
刘仁和(1906-1989)陈缺屯乡刘世印屯村人。
其父人称刘四爷,家有良田一顷多。
好戏。
于是集得女孩数人自训练戏班,仁和随学。
后常到菜芜、博山、济南、绥远、江西等地演出。
仁和艺名艳奎关,工武净角色。
刘缺屯村褚氏女嫁给刘仁和,岳父劲其止艺为农,刘仁和从命,荣誉称号户刘缺屯。
民国二十三年后,他为村里好唱者教了《乌龙院》、《别窖》、《武家坡》、《斩子》、《艳阳楼》等几出戏。
解放后,1950年村里建剧团,县委宣传部长张杰同志为之命名“更生剧团”,七十余人,刘仁和任导演。
他执导了《通天荡》、《忘本》、《金雁桥》、《丧巴丘》、《收关胜》、《铁公鸡》、《珠廉寨》、《甘露寺》、《回荆州》、《捉放曹》、《艳阳楼》等四十多出戏。
1953年应本溪市京剧团聘请任教师至1989年10月病逝,终年83岁。
伦金兰(19-7-1987)。
生于吴桥县南丁庄一个农民家庭,十一岁跟人学杂技。
1918年至1938年,他主要是学杂技或跟人搭班。
到南方各省、到香港、新加坡以及南洋演出。
.938年到1956年他有时与人搭班,有时自立班子,这一时期还是云南方及南洋演出。
解放后,他在吴桥自建马戏团第四分团,1956年建立了沧县马戏团,伦金兰任团长。
伦金兰的绝技是耍“飞钹”。
1960年五一节,毛主席到天津视察,观看了伦金兰的“飞钹”演出。
1961年沧县马戏团与沧州地区杂技团登工,为沧州星火杂技团,伦金兰任团长。
伦金兰为河北杂技团,沧州杂技团培养了人才,为杂技团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因而,他被先为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
冀桂云(1909-
)。
河北省南皮县人,出身于梨园世家 ,幼年随父张占福(张黑)进京学艺,工须生。
1940年加入山东恩城第一班。
1942年与冀宽(承受夫改姓冀)结婚。
1949年调沧州启明剧社。
她京、梆并重,尤以唱功见长,嗓音宏亮,吐字清晰。
除工须生外兼演彩旦、小花脸等角色。
代表剧目有《南北合》、《反徐州》、《空城计》等。
其《斩子》选段曾由河北电台录音播放。
1958年调河北省戏校任教。
李桂云河北梆子女演员。
河北宁晋人。
1910年生。
幼年从杜元庆、张吉祥习艺。
演青衣、花旦。
十一岁登台。
1927年加入奎德社,经常演出《拾万金》、《王春娥》、《柜中缘》等传统剧目及《少奶奶的扇子》、《战地之花》、《一圆钱》、《啼笑姻缘》等文明戏。
1936年在天津北洋戏院与刘又萱、金玉奎、碧玉花合作演出。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止舞台生活十余年解放后重返舞台,与李峰元等演出《万里长城》等剧。
1949年至1951年在沧县专区实验剧团河北梆子分团主演。
1952年任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
表演细腻,唱腔委婉,有“搭调”、“反梆子”等新的创造。
代表作《蝴蝶杯》已摄成影片。
近年来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的工作,张淑敏、李秀芬、刘玉玲、王凤芝等均受其教益。
赵春亭(1912-1984),著名唢呐演奏家。
沧县崔尔庄人。
从小跟伯父和两个哥哥学习吹歌,后成为当地有名的乐手。
1953年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好评。
被留在北京任中央歌舞团独奏演员。
在唢呐艺术方面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曾运用独特的技巧,在《海青歌》中奏出箫音,在《山东大鼓》中奏出三弦音,堪称一绝,1964年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培养了很多唢呐演奏人才。
1984年被评为副教授。
七十三岁时,由中国音协,中国艺委会和中国音乐学院联合举办了《赵春亭唢呐曲音乐会》在音乐界反响颇大。
1984年因病在京逝世。
侯若一,男,汉族(1914-1989),河北饶阳县人,从小喜欢书法、国画。
1940年参加工作,先后作美术编辑、教学书画。
在书法教学当中重视书法理论研究,为师专中文系书法教学编写了一套书法教材,包括《书史》、《书法》、《书论》。
他在练写书法时,先学王、颜字体,后学魏碑《郑文公》。
四十岁后又学郑板桥。
他的书法以王、魏、郑融为一体以行书见长。
1981年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北分会,1984年任沧州市书法协会名誉理事长;1987年加入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河北分会;沧州市老干部书画协会副理事长。
他的书法作品曾在省两次获奖,1986年由省书协选送他的作品去日本展出。
1988年沧州市为他的书画作品在地区展览馆作了侯若一书画展。
董兴龙,杂技演员。
1917年生于吴桥县董庄农民家庭。
十岁时学唱“河北梆子”,后随伯父学杂技。
学戏后自己成立马戏班,以自己家人为主。
这时的马戏班带有季节特点,农忙时回乡种地,农闲时外出演戏。
他们外出大多数霎时间在南方。
抗日时在武汉一带活动较多,解放战争时困在青岛。
青岛解放后董兴龙带班回到家乡吴桥县。
这时吴桥县已解放,杂技艺术有很大发展,成立了许多马戏团体。
董兴龙组建了吴桥杂技第十分团。
1956年董兴龙的杂技团调沧州,以该团为核心建立了“沧州地区杂技团”,董兴龙任团长。
董兴龙善长“古老中幡”这一节目,苏联最高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来我国访问,董兴龙到北京为其演出“古老中幡”。
当时陪观的有叫理、陈毅副总理等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
文化大革命时,董兴龙到回收公司干活。
1987年病逝。
李兰舫(1918-1984),女。
生于天津市武清县黄花店村一个分期的农民家庭。
由于生活所迫,于1921年(三岁)随父逃荒天津,依靠父亲卖青菜和砸核桃为生。
幼小的李兰舫也托盘子到河东戏园子卖西瓜,以帮助父亲维持全家的生活。
因而她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熏陶。
李兰舫善工旦角。
代表戏有:《潘金莲》、《珍珠衫》、《桃花庵》、《玉堂春》、《孔雀东南飞》、《秦香莲》等。
1931年至1957年间,李兰舫曾多次去沈阳、锦州、营口、大连、哈尔滨等地演出,颇受欢迎。
十年动乱中,她戴上“反动艺术权威”、“戏霸”的帽子,下放幼儿园当保管员。
1973年重返舞台。
粉碎“四人帮”后,李兰舫更加努力工作,常带病演出。
终因生活坎坷,重病染身,医治无效,1984年9月2日病逝沧州。
终年66岁。
张恩城(1923-1983)曲艺演员。
艺名张起信,绰号“小钢炮”、“活马武”。
沧州市人,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其父张福荣在戏园子内当三行,后在城隍庙土地庙内建起了收馆不久患病逝。
士 岁的张起信跟随继母,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戏园子,说书馆内卖罗卜卖糖。
由于他长期接触说书艺人,受曲艺艺术的熏陶,爱上了说书这一行。
于是偷偷地向他们学习,久而久之,得到老艺人的真传《包公案》、《东汉》。
到1943年拜沧州木板大鼓艺人王福贞为师。
起艺名为张起信,时年二十一岁。
1947年沧州解放,任市场街街长,面食业主任。
1953年在上级领导下,组建沧县鼓词公会,并任委员,后改为曲艺队。
1957年沧州专区首届曲艺会演时,演出了长篇鼓词包公案“陈州回朝”一段,荣获全区第一名。
“文革”时受到冲击,停止了曲艺演出。
为生活所计,拉小车、做泥水活。
“四人帮”倒台后,在文化馆帮助下,重建了光明曲艺社。
他说唱了《闪闪的红星》《烈火金钢》《铁道游击队》《红旗谱》等三十余部现代书。
组建曲艺社后,还邀请外地名流演员来沧献艺。
为曲艺艺术交流和培养中青年艺术人才耗费了心血。
赵心水(1929-1989)著名导演。
生于河北沧县。
1944年入伍参军,开始接触文艺工作。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生活,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1950年他被选送到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学院专修导演,1952年毕业调到长影,他先后师从于著名导演王滨、沙蒙、吴天、苏里等。
从1960年始独立执导影片。
1962年由他的影片《冰山上的来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开创了故事片上座的最高纪录,他本人因这部影片的成功荣获1964年长影“小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他的主要作品还有《鸿雁》、《潘杨讼》、《特别快车》、《长城新曲》、《熊迹》、《海神》、《戈壁残月》、《天下第一剑》等。
赵心水是一个独具个性的导演,勇于探索,追求浓烈的感情色彩,他的这一特色立足于以生活为依据,真实地反映生活,感情发展有层次,有波澜,他把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惊险样式巧妙地揉合在一起,直到今天仍有人撰文称赞《冰山上的来客》对惊险式影片的艺术探索,至今仍没有一部影片可以超过它。
赵心水是中国电影协会理事,中国影协吉林分会常务理事,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片一室主任,一级导演。
1989年患癌症病逝于北京。
毛亨毛苌与《诗经》的关系,在学术界早已是无需争论的话题,然而毛苌是否有后,却是千年未解的一道题。
没想到这个难题近日已迎刃而解,河间市文化局局长田国福最新发现,毛苌有后,其后人在泊头。
毛苌后人的发现,纯属一种偶然,却与田国福的研究息息相关。
《诗经》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灿灿生辉的文学宝典,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以研究发展培育地方文化为己任的田国福,在调到文化局后,就开始致力于诗经的研究与源流考证工作。
他的研究成果,不但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公认,而且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得到了很高的赞誉。
令他没想到的是,今年8月份,关于他研究成果的一篇文章的发表,揭开了毛苌是否有后的谜团。
《没有河间,我们还能读到诗经吗
》这篇着重介绍田国福研究成果的文章,于8月3日发表在《沧州晚报》上后,田国福即赶赴张家界参加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去了。
会议期间,人们得知他来自毛苌传经的故地,不断有学者问到,毛苌是否有后裔的问题,田国福只能以摇头作答。
此前他一直关注这个问题,但一直无果,因为在河间周围,他们曾多方寻觅,均未发现毛苌后裔,即使有毛姓家族,也是外来迁入者。
所以学术界一直有毛苌无后的说法。
一周后他回来,却意外地收到了来自泊头东毛庄村民毛春行的一封信。
“大毛公亨,小毛公苌,是我毛氏族人的始祖。
”这位叫毛春行的村民称,报上见到介绍毛诗文化的文章后,非常激动,其中田国福的考证与研究与他们的族谱记载与传说有很多吻合。
信中他提到,大毛公小毛公乃叔侄,为他们毛氏族人始祖,今河间市诗经村,三十里匍一带为毛氏故里,毛氏后裔之说有碑、谱为证。
看信后田国福惊喜异常,第二天他就去了东毛庄。
东毛庄、西毛庄是毛三庄的两个自然村,约600户,近3000人,大部分人家是毛姓族人。
田国福的到来,受到了毛家人的热情欢迎。
人们纷纷来到毛春行家,与这位研究其始祖的人一叙情怀。
一番叙话后,田国福被领到了村中的“毛氏先莹(茔)”碑前。
碑虽已是残碑,但上面字迹仍有可辨之处。
据介绍,村中曾有毛氏家庙,该碑即是毛氏家庙碑,供奉于家庙内,原来有亭。
现已无存。
碑已断“始祖长(苌)”、“一世祖知之”和其他若干世氏先人的名字仍能看清。
上面还有大明正德十年立,立原先人为七世毛连,万历二十一年重修等字样。
随后,村民给他找来了珍藏的族谱。
这本装帧各异的毛氏族谱,上面均详细记载本支门族人延续情况。
记者在复印件上,清晰地看到了这样的字句:始祖,苌,字未考配未详,居瀛州城北今名河间府城北三十里铺。
几本族谱上均有“故居”记载,其中一本叙说毛公之事更为详细:“先祖亨、苌叔侄二公,隐居河间三十里铺......苌公是经,亨公口授,经数年苦功能熟背诗经并能逐字讲解,献王闻讯,礼聘再三,苌公始应
难得,嵊州对联遗存
《嵊联遗存》格言金马祗为身累;清泉白石尽可怡情。
——?王瑶【注】王瑶(504~578),字道良金庭,王羲之七世孙。
博通坟典,长于词翰,僻嗜林泉,无心仕进,撰兹联为誓。
见《金庭王氏族谱》。
痴云蔽岳行人远;淫雨摧花白发生。
——宋?姚镛【注】姚镛(1191~1271
),字希声,号雪篷,又号敬庵,嵊县晋溪人。
嘉定十年进士,吉州判官。
以平寇擢守赣州。
绍定间忤帅臣陈子华,贬衡阳,撰兹联。
见周密《浩然斋雅谈》。
试看朱绂方来日;正是黄粱未熟时。
——明?卢鸣玉【注】卢鸣玉,字君式,居邑东隅。
崇祯丙子举人,庚辰登进士。
孝子。
尝叹曰:“国事至此,吾有老亲,当灌园撷蔬为甘旨计,毋贻母忧也”。
观政归省,口占兹联。
至邗江母卒,以不及面为恨。
见民国《嵊县志》卷十六。
愿持白节酬君父;莫玷污名累子孙。
——明?王禹佐【注】王禹佐(1590~1636),字之益,嵊城人。
天启元年恩贡,除保定府通判,分驻居庸关,司昌平三区。
崇祯九年移镇昌平州,清兵入关,与其子王国宣守城不屈,双双殉难。
谥“节愍”。
县城大有弄有王节愍公祠。
见《剡溪王氏宗谱》。
关节一毫无地入;公平两字有天知。
——清?徐匡居养无殊蓬户日;担当恐负秀才时。
——清?徐匡五斗米可以有为,倘为身家,安得人呼父母;一文钱不容苟取,若朘膏血,岂非自食儿孙。
——清?徐匡【注】徐匡,字汉衡,嘉定人。
举人。
康熙四十三年知嵊县,任五载。
催科不扰,讼减刑清,民皆赖之。
善赋诗,每公事至乡,过山水佳处即豪吟寄志,铭联于柱自警。
以上三联见民国《嵊县志》卷十。
消磨岁月书千卷;啸傲乾坤酒一壶。
——清?徐仲瑜【注】自题梯云书屋联。
徐仲瑜(1866~1939),字明泽,嵊县藏岗村人。
秀才。
王金发从之学。
有《盛世元音》《步月庐》手稿。
愁心雨滴碎;诗梦水惊回。
——清?王芝生【注】王芝生绍祥梦中得联,共讶为不祥,未几果卒。
见徐仲瑜《步月庐》手稿。
王芝生(1828~1866
),王景章子。
生于湖南零陵县署。
年十五回嵊。
邑廪生。
能文工诗,为月楼吟社祭酒。
竹篱茅舍梅三百;流水空山鹤一双。
——清?邢籀青【注】邢籀青洪书梦中得联,醒而不解,余曰:“君得母,和靖先生后生耶
”见徐仲瑜《步月庐》手稿。
治家在米盐以外;择友于直谅之间。
——民国?郑午昌煎茶煮饭扫地洗衣,自家有力自己做;学佛读书养花作画,终日如痴终日醉。
——民国?郑午昌暂可莫言当世事;不问行禅与坐忘。
——民国?郑午昌【注】郑午昌(1894~1952),名昶,号弱龛、丝鬓散人,斋名鹿胎仙馆,嵊县长桥人。
擅山水、花卉,尤长画柳树、白菜。
着有《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学全史》等。
以上三联见郑午昌原作。
家从债积知钱贵;人到孤零感父恩。
——钱义余【注】钱义余(1905~1990),嵊县长乐人。
1930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
服务于新中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接桥梁建设工程。
后任厂长。
1958年任兰州石油化工机械厂总机械师。
晚年居杭州,为杭州退休工程师协会主要成员,爱好诗词,主持嘤鸣诗社。
忧父早逝,作斯联。
着有《西园吟草》。
世无豪杰与共饮;室有妇稚亦天真。
——胡兰成千载知己在史笔;一鉴江山传谦真。
——胡兰成花开今岁信;月照前生情。
——胡兰成【注】胡兰成(1906~1981),字蕊生,嵊县胡村人。
撰社论《战难,和亦不易》受汪精卫夫妇赏识。
1940年任汪伪南京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兼《中华日报》总主笔,后改任行政院法制局长。
1944年至汉口接管《大楚报》。
1950年经香港到日本。
1957年被台湾中国文化学院聘为教授,前往讲学。
着有《今生今世》《山河岁月》《战难,和亦不易》《禅是一枝花》等。
以上三联见台北薛仁明博客,胡兰成原作。
题赠行楷对联墨蛟飞上剡藤滑;苍璧碾成官焙香。
——宋?陆游【注】款:何绍基。
原句应是“墨蛟飞下剡藤滑”。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湖南道州人。
道光十六年进士。
咸丰初为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
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
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以书法名天下。
见上海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2010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赠吴德卿临流玩一天水月;启户见万里江山。
——明?杨秘图【注】杨秘图,名珂,字汝鸣,余姚人。
尝居秘图山,自号秘图,为阳明先生弟子。
善书法,有晋人笔法。
尝游台荡过三界,览始宁城隍庙,见吴德卿(名子乐,善擘窠书)题匾,心折之,诣门造访,盘桓二月,临行赠此联。
见《始宁吴氏宗谱》。
赠钱瀛救母能刲股;诚心可感天。
——明?王洪【注】钱瀛(1412~1488),字宗贵,嵊县琼田人。
读书知礼,天性孝谨。
母周氏久病不痊,瀛割股配药以进,服后病愈。
邑令许岳英嘉其孝行,赠匾“孝感”,悬于中堂,南畿王洪撰斯联。
见《钱王后裔在嵊州》第三辑。
题王顿宅石上种菖蒲,硬生根蔓;风前燃蜡烛,聊护烬光。
——明?徐文桥【注】此余姚名士徐文桥题王顿宅柱石联,高其清幽,亦怜其光景之凄也。
王顿(1505~1571),明代华堂人,读书知大义,尤娴礼节,天性廉洁,名士皆乐与之交。
见《金庭王氏族谱》。
赠石楼论交待续金兰簿;招隐行乘剡曲舟。
——清?吴熙载【注】篆书对联,款:石楼先生正之,熙载吴廷扬。
吴熙载(1799~1870),初名廷扬,又字让之、攘之,江苏仪征人。
诸生,为包世臣入室弟子。
善各体书,尤工篆、隶。
篆刻自成面目。
见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2007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赠徐森仁罗浮雪月梅花梦;湘浦芝兰芳草思。
——清?杨乃武【注】篆书对联,款:森仁兄大人正可,子勋杨乃武。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是清末四大疑案之一,家喻户晓。
案发前杨曾赴嵊县藏岗村访徐森仁,留此墨宝。
徐国兆藏。
预赠友人入泮此日龙门初变化;他年麒阁焕勋名。
——清?徐仲瑜【注】见徐仲瑜《步月庐》手稿。
赠美人神凝湘浦三秋水;鬓统巫山一段云。
——清?徐仲瑜【注】见徐仲瑜《步月庐》手稿。
赠徐仲瑜万里江山来眼底;四时风月助吟情。
——佚名【注】行楷对联,款:长洲贝蕴章。
贝蕴章,字达夫,江苏长洲县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浙江寿昌知县。
着有《琴鹤堂印谱》。
徐小波藏。
赠芝庭剡水扁舟四围明月;石林孤馆万本乔松。
——清?欧家廉【注】行楷对联,款:芝庭先生大雅属,顽夫弟欧家廉。
欧家廉(1869~1925),广东顺德人。
清光绪甲午恩科进士。
历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官、湖南道监察御史。
工书法。
1922年总纂《顺德县志》。
见香港淳浩拍卖有限公司2012夏季艺术品拍卖会。
书法对联周鼎商彝见蝌蚪;剡藤蜀茧照松烟。
——清?傅淦【注】傅淦(1844~1922),字笠泉。
当代史学家傅斯年祖父。
同治十二年拔贡。
少有才名,博通经史,工诗书画,且精医术,擅武艺。
见《元明清民国老对联》。
篆书对联子猷泛舟求安道;微之鸣世亚乐天。
——清?李准【注】款:甲戌十月李准。
嵌名联,共嵌四个人名。
上联的子猷是书圣王羲之之子,安道是雕圣戴逵,王曾雪夜访戴。
下联的微之是唐代诗人元稹,乐天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后期与权贵同流合污,文学史上虽有“元白”之称,但成就赶不上白居易。
李准(1871~1936),字直绳,号默斋,四川邻水县人。
官至广东水师提督兼巡防营统领。
1916年,袁世凯称帝后,隐居天津,以研究古篆字鬻书为生。
招牌对联薛涛新裁光迷五色;剡溪美制艳夺三春。
——佚名【注】旧时文具店联。
招牌对联虽无刘阮逢仙术;只效岐黄济世心。
——佚名【注】旧时药店联。
含两个典故。
东汉剡县刘晨和阮肇同上天台山采药遇仙,半年后返乡,人世间已经历七代。
传说远古岐伯与黄帝讨论医术,《内经》谓“岐黄之术”即指医学。
行书对联耕我心田,不虑尧汤水旱;出人头地,惟读孔孟经书。
——清?尹纯【注】款:巢云尹纯时年七十有一。
徐国兆藏。
赠吕寿名不向上天求富贵;却从平地作神仙。
——清?张鸣皋【注】篆书楹联,款:岁在壬午初夏,松云张鸣皋。
张鸣皋,字松云,甘霖镇东张村人。
工书法,精岐黄,好施药饵,人咸德之。
吕寿名藏。
体质如浑金璞玉;襟怀犹霁月光风。
——佚名【注】楷书楹联,无款。
吕寿名藏。
赠屠镜人自谓心无不平事;惟忧世有可怜人。
——清?曹鸿勋【注】此民国嵊县县长罗毅书赠江东村秀才屠镜人书法对联。
罗毅,字叔弘,湖南郴江人。
民国廿一年九月,随浙江省民政厅长吕遽孙来嵊视察,慕剡中山水,乞充嵊县县长,十月莅任。
赠丁煦堂苍藤翠壁疑无路;野花闲草各自春。
——民国?王石【注】行书对联,款:煦堂先生法家教正,硕夫王石书。
煦堂,即丁旭,又名谷音,嵊县苍岩人。
善书。
筑适庐,设诚明斋眼科诊所。
徐国兆藏。
诚意济人春不老;明心祛障日重光。
——民国?俞知鉴【注】行书对联,款:谷音仁弟雅属,俞知鉴撰赠。
俞知鉴,新昌五都人。
秀才。
孝子。
工书,以左书大草着称。
鹿山吟社成员。
徐国兆藏。
婆心参仝仙人秘;佛眼慧寂日月光。
——民国?冯易清(翊) 【注】行书对联,款:谷音先生医家惠存,冯易清书。
徐国兆藏。
赠德庐主人仲宣胸中有书万卷;长康家里惟画一橱。
——民国?商笙伯【注】行书对联,款:德庐主人正之,商笙伯年七十五。
商笙伯(1869~1962),名言志,号安庐,长乐镇人。
清光绪三十二年任江西省湖口知县,曾为张香涛幕僚。
辛亥革命后居沪,专研国画。
解放后,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国画院画师。
见上海天衡拍卖有限公司2010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行楷对联嘉木随时皆入画;好山无面不当窗。
——佚名【注】款:张味真书。
王子懋藏。
草书对联曲水当轩绕;屏山抱屋围。
——民国?丁旭【注】款:辛未春丁旭。
徐国兆藏。
楷书对联山色且遥观,千岩竞秀皆图画;水声还静听,万壑争流亦管弦。
——民国?丁煦堂【注】款:甲戌夏丁煦堂。
徐国兆藏。
楷书对联稻秧正青白鹭下;桑椹烂熟黄鹂鸣。
——佚名【注】款:晚香庄主人裘保彝书。
徐国兆藏。
楷书对联闲吟得句书蕉叶;酣醉停杯剪烛花。
——佚名【注】款:剡艇裘保彝书。
徐国兆藏。
赠延卿绿尊红袖诗人舫;铁版铜琶学士词。
——民国?屠兆朋快乐在于心情于2013-9-1 00:45补充以下内容:【注】行楷对联,款:延卿仁兄大人雅属即正字,古凤屠朋。
尹向东藏。
赠金宪章花放无人处;诗题有酒时。
——佚名【注】篆书对联,款:宪章二兄雅属,若园王孝检。
金宪章,崇仁人,“海上巨商”金禄甫之子。
王孝检 (1878~1968),字邈达,号若园,白泥墩人。
博通经史,尤精《周易》。
早年就读于杭州紫阳书院,尊父命弃儒从医。
27岁在家乡行医,后至沪、杭,医名渐着。
1919年,在嵊县开办芷湘医院,自任院长。
着有《汉方简义》。
徐国兆藏。
赠祝三黄流可以用亭;彤弓乃为求贤。
——民国?王邈达【注】篆书对联,款:祝三仁兄大雅之属,若园邈达。
自题多情多义多儿女;不佛不仙不圣贤。
——民国?王晓籁【注】王晓籁(1887~1967),名孝赉,号晓来,嵊县白泥墩人。
岳父楼映斋。
光复会会员。
1927年策动闸北保卫团响应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被推为商界代表,任上海临时市政委员会主席委员。
后历任上海市商会理事长、全国卷烟税局局长、全国商会联合会理事长。
在上海广收门生,为“海上闻人”。
王多妻妾,有子女30人,人称“多子大王”,民国三十年撰此联自嘲。
见《嵊县文史资料》第八辑《王晓籁传略》。
赠企泉扶义日汲高;追颉天槎杪。
——民国?王晓籁【注】行书对联,款:企泉仁兄属,王晓籁。
见楚浩《官为轻,民为重
“海上闻人”王晓籁的文化情怀》。
赠楼景辉无尽波涛归学海;长春花木在词林。
——佚名【注】行书对联,款:景辉先生雅属,王晓籁。
楼景辉(1846~1923),字映斋,嵊县楼家村人。
清末任宁波纸行经理,后至上海创办锦华丝厂、萃华茶栈,在萧山合资办通惠公纱厂、合义和纱厂。
创办钱江、乍浦商轮公司。
见楚浩《官为轻,民为重
“海上闻人”王晓籁的文化情怀》。
赠金沅芗玉德金声寓于石;明窗大几净无尘。
——佚名【注】款:沅芗先生属书,徐生翁书。
金沅芗(1904~1984),又名金友生,嵊县实业家,金禄甫长孙。
曾先后开办过茶厂、蚕厂、酿造厂、织布厂,经营过银行信用社有关金融业务。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创办锦源丝厂,“金鼎牌”蚕丝享誉中外。
1951年出走香港,寄身寺院,研读佛经。
徐生翁(1875~1964),绍兴人。
一生以鬻书画为生,生活清寒而狷介自适,以布衣终天年。
嵊州市文物管理处藏。
题怀婴托儿所不独亲其亲子其子;何必尔为尔我为我。
——民国?王晓籁【注】20世纪30年代,王晓籁回故里,以巨资购绍兴东湖陶氏别业,设怀婴托儿所,撰联并书横帔“一视同仁”,一时成为越商提携同道、济世扶困的共语。
题金家施粥厂同是肚肠,饱者不知饥者苦;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人。
——佚名【注】崇仁金禄甫(1886~1923)从补鞋匠成为“海上巨商”后,致富不忘济贫,晚年返乡后接管由父亲金昌运创办的“金氏养老堂”,收养孤寡老人;创办“因利局”,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给贫困者。
每至隆冬季节,开办规模盛大的施粥厂,布施附近饥民。
见《嵊讯》第十九期《书民初巨商金禄甫先生二三事》。
题黄胜堂百草园赤脚深山一园春色;遗产宝库百草活人。
——民国?张士楷百草园新金匮记;千秋人起李时珍。
——民国?张士楷题桑竹桃橘四园春霞蒸桃秋金铸橘;好竹香笋稀桑眠蚕。
——民国?张士楷夹水桃花修竹外;环洲橘树翳桑中。
——民国?张士楷【注】以上见《张士楷诗集》,2005年刊。
赠张味真池上鸣琴游鱼出听;林间宴坐百鸟衔花。
——民国?马一浮【注】张味真(1882~1967),名冶,石璜新沃人。
清末秀才。
善诗词文赋,尤擅七弦古琴与琵琶,所抚古琴乃朱熹旧物,琴背铭有“晦庵”二字。
1952年,因挚友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马一浮邀请,携眷赴杭州任文史馆馆员职。
浙江省成立文联,被推举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赠侠壮梅花气骨;香草风流。
——民国?钱师廉【注】款:侠壮仁兄有送,师廉。
钱师廉,字味葭,号味竹居士,嵊县长乐人。
举人。
曾为阳山学堂国文教员。
善墨竹,能书,精篆刻。
赠一月先生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识得读书头已白;远取诸物反求诸已,之于至善火纯青。
——民国?一月【注】一月先生撰,谢冠生书。
见《嵊讯》。
赠马寅初枳棘成而刺;担黎食之甘。
——郭沫若【注】马寅初(1882~1982),嵊县浦口人。
着名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
着有《新人口论》《马寅初经济论文集》等。
郭沫若(1892~1978),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人。
着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
赠某报秉直笔而匡时,忍看五大部洲,终不脱野蛮专制;凭良心以立论,渴望中华民族,早同赓真正共和。
——民国?谢震赠汪医师施抢救人,着书传后,更喜玩虫鱼花鸟,都教畅遂生机如君者,为大慈善家,亦真快乐派;倦游息影,借寓养疴,度讲求内服外治,窃愿潜攻医学于我乎
订金兰雅宜,占桃李春风。
——民国?谢震赠竞雄女校极平等时期息争竞;真文明社会无英雄。
——民国?谢震【注】校在上海,以秋瑾之号“竞雄”为名,由革命党人王金发、姚勇忱创办于1912年7月。
1913年春,秋瑾莫逆之交徐自华任校长。
以上见《先烈谢震遗着》。
赠金文镛书学杨大眼;文法古尖灵。
——民国?宋澄【注】宋澄(1894~1973),即宋洪波,嵊县甲秀坂人。
1916年保定军校毕业。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二十六军一师上校参谋主任。
1933年任第八军少将参谋长。
1938年调任军委会少将参议,未赴反乡,以习书赋诗为娱。
1958年入狱。
1973年病死狱中。
见《嵊讯》。
赠尹桂芳桂子香飘怡红院;芳名永暎汩罗江。
——田汉【注】田汉(1898~1968),湖南长沙人。
着名剧作家。
兹联称赞越剧艺人尹桂芳在苏青编剧的《宝玉与黛玉》《屈原》两部戏中,成功塑造了贾宝玉和屈原的艺术形象。
尹桂芳藏。
呈朱西宁隐隐王气杂兵气;迢迢文星是客星。
——胡兰成【注】民国六十五年(1976),胡兰成自华冈迁居朱西宁家隔壁,撰此联以赠。
朱西宁(1926~1998),原名朱青海,江苏宿迁人。
曾就读杭州国立艺专。
后投笔从戎,1949年随军去台湾,先后任陆军上尉、上校参谋等职。
为台湾文坛蜚声海内外的着名作家。
见胡兰成《闲愁万种》上卷之《幽怀记》,长安出版社,2012年。
庆吊类庆贺遥祝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不屈不淫征气性;敢言敢怒见精神。
——《新华日报》社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合贺【注】抗战期间,马寅初公开发表演讲,严正抨击蒋介石政权的战时经济政策,因之被捕关押在贵州息峰集中营。
1941年3月30日,重庆大学商学院学生借庆祝马寅初六十寿辰,掀起了着名的“祝寿运动”。
贺升平歌舞台开馆升平世界倒也清雅;歌舞场中还是的笃。
——民国?竺鸣涛【注】1919年冬天,开元人周麟趾率“小歌班”男班四十余人三进上海,在海宁路新疆路口重建华兴戏院,更名升平歌舞台。
竺鸣涛(1896~1969),字明道,竺绍康之子,嵊县灵鹅人。
曾留学日本,黄埔军校三期毕业。
历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高级参谋及第二、三处处长,第三厅总务处长,浙江保安处长兼保安副司令,第三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9年去台湾,任“国防部”中将参议,后任“经济部”顾问。
贺宋添龄先生九十寿矍铄堪羡颁白叟;弯弓始壮楚邱生。
——民国?宋洪波寿味真八十联牙琴愧听,韩马许前,风义平生半师友;殷裸是将,商芝可罢,人文安养寿湖山。
——民国?张士楷九十寿联剩记仙长花果换;时娱鹤老子孙归。
——民国?张士楷【注】以上三联见《张士楷诗集》。
寿吉田七十生辰大人德同小儿戏;今岁花开去年枝。
——胡兰成【注】吉田茂(1878~1967),日本前首相。
其前半生为外交家,以亲英美而干涉中国内政而闻名。
后半生,以坚毅而充满智慧的表现就任五次首相,长达7年之久,是日本战后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巨人之一。
见薛仁明编《天下事,犹未晚 (胡兰成致唐君毅书八十七封)》,尔雅出版社,2011年。
贺婚贺吕凤至纳妾鱼门跃浪谈孙子法;金屋藏娇祝太公年。
——民国?吕调令【注】吕凤至,字景陛,嵊县雅安人。
咸丰十年(1860)生。
光绪十五年武进士。
为营团守备,浙闽全省提塘守备。
年六十七纳妾,生一女,今居甘霖镇。
吕调令,又名乔至,吕凤至族弟,北京高等警官学校毕业。
曾任北伐军第八军六师军法处长、常山县公安局长。
见民国《嵊县志》。
贺刘曾两姓连姻刘阮入天台,正逢月夕花晨,有约神仙成好会;曾颜游洙泗,方拟升堂入室,莫因粉黛误操修。
——民国?郑煜卿【注】郑煜卿(1873~1939),字寅,晚年自号求实斋老人,湖南邵东县人。
秀才。
塾师。
着有《求实斋文集》《求实斋诗撰对联集》。
赠何阆仙君哲嗣东初与张女士结婚设保姆传习,禀婚礼改良,阿翁姑算是绍属新学界初祖;化儿女痴情,作英雄侠气,小夫妻勉为中国廿世纪伟人。
——民国?谢震贺黄干警察所长与袁湘卿女教员结婚女担教育,男任治安,今夕订同心,同尽本乡义务;结自由婚,行文明礼,公堂成好事,好为中国新民。
——民国?谢震贺陈君与某女士结婚国事漫萦怀,难得好逑逢淑女;人生且行乐,恰宜元夜结新婚。
——民国?谢震绮席笙歌皆大欢喜;璇闺琴瑟真正共和。
——民国?谢震客到酒初浓,鹦鹉能歌金缕曲;月圆花正好,嫦娥应妒洞房春。
——民国?谢震婚联百年美眷谐今夕;两地相思诉昔时。
——民国?谢震由来好事多磨折;毕竟良缘难解分。
——民国?谢震应知并枕难成梦;闲话双星未渡河。
——民国?谢震【注】以上见《先烈谢震遗着》。
哀挽挽嵊县知县严思忠如公无恙,携斗酒从之,相与寻鹅史书楼、鹿郎亭埭;怆我此行,掉扁舟归也,忍再读青枫祠记、黄绢碑文。
——清?朱彭年【注】同治九年二月,嵊县知县严思忠,为天台一庞姓发疯剃发匠所杀,并杀一女一妾。
时富阳朱彭年莘潜主纂《嵊县志》,挽以联,皆用剡中故实。
见胡君复编《古今联语汇选》(四)。
挽嵊县知事石治棠伟哉公
殆衡岳降灵乎,溯壮岁投笔从军,是入关景略,是杀贼修期,是平苗孔镛,是磨楯荀济,尤莫若烽火倥偬,是杜老吟诗,每饭不忘君父,廿年巾需次宦途,浩浩落落其襟期远出风尘,别无长物,只玉华留剰一编,挂帆自镜水飞来,怀刺灭正平之宇,奉舆无潘岳之亲,刚看竹马欢迎,喧传郭汲,待使君判事余闲,好向子猷桥畔,仲若堤边,分付奚奴拾佳句;悲夫民
其云霓失望矣,自我侯下车莅治,如刘宽用刑,如信臣折狱,如萧何约法,如张汤剔奸,更欲为士林培植,如文翁化蜀,有心计及膏油,数日前叨陪讲舍,恳恳勤勤于吾辈洞开肺腑,如此好官,在剡川未竟两月,飞舄傍君山归去,王褒废蓼莪之章,惠连杳池塘之梦,可奈芦帘步韵,盼断孟光,闻此日噩音递到,忍从九嶷峰头,三湘江上,凄凉故国远招魂。
——清?马履鉴(照青)苗狼凯唱已廿余年,游宦寄孤身,诗咏玉华,共识曼卿是仙吏;竹马欢迎才五十日,与公惟一面,琴停剡水,徒教王粲泣遗碑。
——清?章毓才(啸修)【注】章毓才,剡山二戴书院掌教。
诗学有渊源,昔桂华,今玉华,异曲同工千秋绝唱;素心如冰雪,家湘水,官剡水,名儒仙吏两地传人。
——清?张肇东(杏春)公此来民社所关,闾俗采风,不为半江鲈鱼来;今而后吟魂如在,青松江树,好寻一幅画图山。
——清?屠兆鹏(乔云)【注】屠兆鹏,字古凤,号乔云,晚号了道人,嵊县禹溪人。
廪生。
究心六书,工诗文,擅画竹。
公多诗兴,待来春判事余闲,携斗酒双柑胜迹好寻戴仲若;生抱穷愁,叹半世宦途坎坷,知独醒人醉心期可诉屈灵均。
——清?赵荣恩(苇香)【注】赵荣恩,即赵树诚,嵊县桃源乡人。
清末诸生。
鹿山吟社发起人之一。
光绪十八年重建迎恩亭。
着有《宾主集》。
天姥云边,剡溪月下,知我公清梦频游,讵缘积牍心劳一病,负名山竟尔玉华成绝笔;郢中雪白,江上峰青,问旧侣招魂何处
此后荒城洒泪三生,寻片石谁从岳麓证前因。
——清?郭庆嵩(兰余)【注】郭庆嵩,嵊县石砩人。
鹿山吟社发起人之一。
南社社员。
曾任民国《嵊县志》分纂。
字数超出最大允许值,有删减
瓷器鉴赏论文
顺治时期瓷器的鉴定: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
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
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6、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康熙瓷器的鉴定: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
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
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
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
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
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
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
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
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
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
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
画松为茄色之干, 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
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
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
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雍正时期瓷器的鉴定: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
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
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
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
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
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 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
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
11、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
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
12、绘画纹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
13、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
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
乾隆瓷器鉴定: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
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
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 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
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 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
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
嘉庆、道光时期瓷器的鉴定:1、嘉、道时期资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
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较前朝略厚。
从道光时起,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2、瓷器釉质变粗,釉面上普遍出现了“细桔皮釉”及 轻微的“波浪釉”。
臼釉的颜色还是白中闪青色,但洁白程度不如乾隆时期,后来逐渐变灰色。
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称“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烧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以一层白粉料质,然后再在白粉上面绘以青花花纹图案,最后施釉烧制。
堆粉青花的纹饰凸起,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具有立体感。
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于康熙时期,到雍正、乾隆时有烧制,但数量不多,而到嘉、道时期才比较盛行。
4、花纹装饰仍以绘画为主,但保留了乾隆时期的遗风。
绘画平整、细致,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时生动活泼,成为比较死板的图案式,写意画较少。
道光日才能将名人书画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画出五、六个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致殊绝。
5、绘画题材主要有:云龙、云凤、龙凤、三羊、狮球、花鸟、花蝶、草虫、花卉、四季花(壮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连、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婴戏图)、风景(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寿字、御句诗等多种文字装饰。
6、喜字常常是与青花淡描装饰在一件器物上。
这种青花谈描双喜字的纹饰最初是从乾隆时开始出现的,到嘉道时期才逐渐多起来。
7、在嘉、道时期,凸雕的铁花纹饰开始多了,虽然在乾隆时已出现,但数很少。
这种铁花纹饰,一般都装饰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称“哥瓷铁花”。
8、属于影地绘画、移地轧道、彩地开光、绿里底及耳饰等,在乾隆时比较时兴的多种形式的瓷器花纹装饰方法,到嘉、道时,更加普遍应用。
9、器物造型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盘、碗类器物增多。
属于瓶、尊等大型立体器物比较少了。
此时出现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10、由道光时开始出现了作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两件将军罐、两件花觚)俗称“五大件”。
11、嘉庆、道光款识形式;①官窑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图章款,楷书年款较少。
②民窑器物,多数无款,书写年款的只是极少数。
其形式为“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书款。
③慎德堂为道光窑,以三字直款为佳。
皆为抹红楷款,亦有金款。
民窑还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恒堂”,多数为青花、红彩楷书款。
④嘉、道时期还盛行仿制成化时期的年款。
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划 “成化年制”的“豆于款”(即刻划年款后,用酱釉施在款上,形如豆干状),在哥瓷铁花器物上,多是这种“豆干”款识。
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瓷器鉴定: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
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
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
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
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
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
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
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
5、青花的颜色,只有1一2个层次,在同治末期环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
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极薄,颜色淡浅。
6、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
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
①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
7、软彩,是同治晚期出现的。
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
软彩器物,只有民窑有,宫窑软彩尚未见到.。
8、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此种色彩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淡之特征。
它是光绪末期,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色彩。
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日趋草率,缺乏章法,表现得极不形象,也不精美。
绘画人物,比较呆板无生气。
绘画花鸟,禽兽没有生气活泼之感。
10、官窑文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
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画稿则出自明、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但画的很不像。
11、这时纹饰还有五伦图、二十四孝图、司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福禄寿等。
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蝴蝶、狮子、禽兽、云蝠、龙云、龙凤、白菜、三果、八宝、八卦、博古、钟鼎、九桃、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寿字等。
13、纹饰中的喜字,在威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
①在咸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比较工整,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道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
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里、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
16、咸丰、同治时期,哥瓷器物上,特别盛行铁花装饰,光绪时较少。
17、光绪、同治时期,小鸡、小博古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在同治时比较盛行。
19、光绪、宣统时期,大博古、钟鼎插花、校子花、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
20、由咸丰开始直到宣统,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较精细外,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时的资器那样细致。
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
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如胆瓶、天球瓶、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鸟食罐、香炉、鱼缸、花盆、水仙盆、脸盆、一品锅、捧合、节合、油合、扎斗、水壶、印合、笔洗、笔筒、帽筒、茶壶、茶碗、茶叶罐、酒温、酒蛊、盘、碟、扣碗、羹匙、烟壶、瓷枕、绣墩、挂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音人等。
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胆瓶、茶叶罐、帽筒、茶壶、茶碗和成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
胆瓶不仅有150 件、300件、500件,还有1000件的大地瓶。
21、光绪中期以后开始盛行仿制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各种造型的器物,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及一道釉的器皿,但仿品与真品相比都不相象。
22、威丰时,官窑、民窑的器物大多数的年款是青花或红彩款,以楷书为主,不带边框,“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字体规整,篆书图章款极为少见。
民窑器大多数无款。
同治、光绪、宣统官窑年款,大多数不带边框的“大清××年制”,六字楷书款。
有一类书写篆书体的“体和殿”或楷书体的“大雅斋”两种款识。
同治、光绪民窑器物,大多不书年款,在有年款的器物中,除楷书体外,还出现一种色泽较为暗淡的红戳子款,“××年制”、四字很不规则的篆书款,有阴文有阳文。
宣统官款,有青花、红彩、精彩与墨彩款。
青花款均为楷书,字体工整清秀,色泽明快,为六字两行竖写式, 无圈栏。
民窑器物一般没有年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