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本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每节诗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
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
“满披”形象生动。
“飘”字贴切传神。
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
“稻香”使人心情愉快。
“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
“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
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
“栖息”一词意味隽永,是拟人。
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
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
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之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
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
“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而这里却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
农夫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欣然、笑盈盈的。
“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娴静的氛围。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第二幅画面是“渔家秋景图”。
“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
“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
“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
“游戏”一词虚实相生。
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
这些平常活动的画面,在诗人笔下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
“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
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
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
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
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秋天特有的景致。
充满诗情画意。
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
“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
“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
那牛背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
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
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
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不和谐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
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
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3.难点精讲①作者写景顺序:由远及近的顺序。
②第三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
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
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得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
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一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
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
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
③“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
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学习方法指导】1.诗歌要透过诗中具体事物的描写来理解意境、这离不开描写客观事物和抒发主观感情,阅读这类诗歌要从情与景的交融中去领略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要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展开联想和想像,品味语言,结合全诗的意境和具体的语境进行体会。
3.学习诗人明朗纯净的诗风和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似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既深且长。
【知识拓展】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
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
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
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
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
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
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课内问题指导】一、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想写景的次序,再背诵全诗。
此题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全诗。
这是从鉴赏诗歌的主要方式着眼提出的要求,应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二、品味下列加粗的词语。
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3.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此题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具体的语境进行体会。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三、将下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诗略)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首同样优秀的外国诗歌。
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何其芳诗《秋天》赏析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贞福《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
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
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境象、风神、气韵。
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
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
”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
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
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
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
“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
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
“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
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
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
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
“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
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
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
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
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
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
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
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
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
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
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
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
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
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
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
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境象、风神、气韵。
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
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
”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
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
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
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
“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
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
“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
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
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
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
“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
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
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
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
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
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
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
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
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
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
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
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
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
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
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
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
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
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
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
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描写秋天的诗有哪些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枫桥夜泊 白居易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秋 山 (宋)杨万里 乌桕平生老染工, 错把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 却倩孤松掩醉客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高楼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小说中描写剑的句子
的一个黎明,天色黑白交际的一,一双手缓缓扬起。
双手合握之一截,只有剑柄不见长剑剑身,但是,在北面的墙壁上却隐隐投 下一个飘忽的剑影,剑影只存片刻,就随着白昼的来临而消失,直到黄昏,天色渐暗,就在白昼和黑夜交错的霎那,那个飘忽的剑影又再次浮现出来。
扬起的双手划出一条优雅的弧线,挥向旁边一棵挺拔的古松,耳廓中有轻轻的“嚓”的一声,树身微微一震,不见变化,然而稍后不久,翠茂的松盖就在一阵温和掠过的南风中悠悠倒下,平展凸露的圈圈年轮,昭示着岁月的流逝。
天色愈暗,长剑又归于无形,远古的暮色无声合拢,天地之间一片静穆。
这把有影无形的长剑就是在《列子。
汤问》之中被列子激赏的铸于商朝后来被春秋时卫国人孔周所藏的名剑:承影。
红颜远,相思苦, 几番意,难相付。
十年情思百年渡, 不斩相思不忍顾
描写 ”斩相思”,出自<<诛仙>>
求小说里描写魔法学院的部分,各种建筑布局,各种设定,越多越好,标明出自哪本小说~感激不尽
你可以去看看《盘龙》,《中华高手在异世》等等,太多太久了,记不清除了。
。
。
。
写描写秋天的段落 要好的 又要短一点
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 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 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 了凋敝的颜色。
秋霜在月下布满山谷,然后退回到北面群山那边稍作停留,好让金黄的初秋温柔地抚慰大地。
轻微的茴香气息弥漫在天空中。
还有金菊的芬芳气味。
雾气翻腾,被九月的月色冲 破,露出一片蔚蓝色的天空。
秋雨打着她们的脸。
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
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皱纹。
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
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
天空发出柔 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 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
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 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
于是薄暮。
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呼头的孩子 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 得株株枯黄的时候—一当在这个时候,便是秋了,便是树木落叶 的季节了。
小说里要写描写眼睛的句子
两弯(cù)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目。
态生两靥(y之愁,娇袭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丰润嫩白,樱桃小口,眉目含情,仿佛太真重临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凤眼柳眉,粉面含春,丹唇贝齿,转盼多情 眉目如画,肌肤胜雪,真可谓闭月羞花 鸭蛋秀脸,俊眼修眉,黑发如瀑,风情万种 腮凝新荔,目若秋水,千娇百媚 (阳光)@@@喜欢怀抱圣经坐在靠近阳光的地方,她说这样比较容易看到天空上云层中飞翔的天使。
她经常会朝我微笑。
她笑起来特别好看,眼睛都成了弯弯的新月,每当我看到她的笑容,仿佛阳光都融化成了一朵朵柔软的丝绒,像毛茸茸的围巾一样让我感到温暖。
(文静)###有一双非常明亮的眼睛,深邃得好像月光下的精灵。
她的油画画得很漂亮,每一笔都好像是上天的神作,有一次她对我说,看,这就是我的梦境。
我看到她的画里是一片星空,璀璨的星星与清冷的月光交相辉映。
我想她的梦境,应该就是她眼睛里是一片世界,那也许是她的心灵的投影。
这段文字描写的人物是_______,出自小说< >.
祥子《骆驼祥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描写秋天的诗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语出自《山居秋暝》,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是写秋天的了。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名著中描写眼睛的语段,并标出出自哪本书和页码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秋夜曲》【唐】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子夜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枫桥夜泊 白居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秋 山(宋)杨万里乌桕平生老染工,错把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客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秋 山(宋)杨万里乌桕平生老染工,错把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客。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长信秋词五首 >>唐 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秋 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黄巢 《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 《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立秋 刘翰乳鸭啼散玉屏空, 一阵新凉一阵风。
睡起秋生无觅处, 满阶梧叶月明中。
枫桥夜泊 (张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唐·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月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的七律《登高》唐·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月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蜀道后期 张说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悯农 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岳鄂王墓 赵子昂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天净沙 春 无名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咏苎萝山 李白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七夕 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马 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春宵 苏轼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菊花 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秋词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
燎栗:凄凉。
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迢迢:形容夜长。
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寒城:寒意已侵城关。
眺:远望。
平楚:平野。
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亭皋:水边平地。
木叶:树叶。
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草低:衰草枯萎。
木下:树叶落下。
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
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
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树树秋声,山山寒色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维:语助词,无义。
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骛:鸟名,野鸭。
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
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唐·宋之问《始安秋日》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颀《望秦川》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绿芜:绿草。
合:长满。
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
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
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
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
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唐·刘得仁《池上宿》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
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