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修行的诗句
仙风道骨、仙风道气 、仙风道格、不吃烟火食、鸾姿凤态一、仙风道骨 [ xiān fēng dào gǔ ]【解释】:骨:气概。
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
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出自】:唐·李白《大鹏赋序》:“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
”【译文】:我从前在江陵见到天台司马子微,对我有仙风道骨,可以与神游八极的表,于是写了《大鹏遇到很少有鸟赋》以自我扩大。
二、仙风道气 [ xiān fēng dào qì ]【解释】:犹仙风道骨。
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
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出自】:明·屠隆《彩毫记·泛舟采石》:“老爷身着宫锦袍,头戴华阳巾,仙风道气,轩轩霞举。
”【译文】:老爷身上宫锦袍,头戴华阳巾,仙风道气,轩车霞举。
三、仙风道格 [ xiān fēng dào gé ]【解释】:犹言仙风道骨。
指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
形容人的风骨与神采出众,与旁人不一样。
【出自】:宋·苏舜钦《朝奉大夫天章阁待制王公行状》:“公襟上高爽,有仙风道格,日与二三逸人,放意于江山之间。
”【译文】:您衣襟上高爽,有仙风道格,天和几个逸人,想象在江山之间。
四、不吃烟火食 [ bù chī yān huǒ shí ] 【解释】:烟火食:熟食。
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
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出自】: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九引《直方诗话》:“文潜先与李公择辈来予家作长句。
后再同东坡来,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译文】:文秘密先与李公择人来给家里写长句子。
后再次同苏东坡来,坡读他的诗,叹息说:“这不是不吃熟食的入道语言。
五、鸾姿凤态 [ luán zī fèng tài ]【解释】:比喻神仙的仪态。
【出自】:北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弟子十八人,并皆殊秀,然鸾姿凤态,眇映云松者,有韦法昭、司马子微、郭崇真。
”【译文】:我弟子十八人,都很优秀,然而鸾姿凤形态,瞎映云松的,有人法昭、司马子微、郭崇真
与“修行”有关的诗句都有哪些
作家杨大侠表达修行。
世上多有精行俭德之士,勤修苦行之徒,身在市廛,心往高山。
茶池盏畔,幽若山林。
论语中的表示修行的语句
为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下面我再把《论语》里面讲到的在中修行的例子。
“子贡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传统的智慧有很多点要去把握,其中一个点就是整体直观、高度精简地把握事物,既把握生命、又把握世界,又把握文化。
恕这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受用,恕是心上一个如,要像对自己一样对待他人,要按照良知对待自己,同时对自己一样对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希望别人这样对待自己,自己也不这样对待别人,反过来说,我们希望父母理解我们,我们也要理解父母,我们希望子女尊重我们,我们也要尊重子女,我们希望领导关心我们,我们也要关心下属,我们希望领导 尊重下属,我们也要尊重领导。
西方现在讲换位思考,其实我们古人早已用得烂熟。
《论语》中的生活禅·(五)《论语》里面讲到在生活中修行的例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是仁,克服私欲,践行周礼,用生命践行我们的文化传统,这就是对仁的实践,只要一天克己复礼,人人都践行周礼,那天下就太平了,要想令天下太平,要自己去践行。
颜渊就请问具体的实践内容,孔子回答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就像戒一样,不合礼的就不能去做。
儒家的礼就相当于佛家的戒。
颜渊说自己虽然不勤奋,也要去践行夫子的教导。
在家无怨,在邦无怨。
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在家无怨,在邦无怨。
’”孔子讲出门要像会见最重要的客人一样,要穿得得体适宜,内心恭敬认真,这是在生活中修心的准则。
现在已经斯文扫地了,有的人到了大冬天见客人还是穿着短裤。
君王要老百姓做事,或者是领导要下属做事,要像祭天一样认真尊重,这里面就有管理智慧。
这样的话,无论是在家庭、社会、职场,都没有人会对你有意见。
《论语》中的生活禅·(五)《论语》里面讲到在生活中修行的例子“恭宽信敏慧”是践行仁的五个法门 “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恭是恭敬,这可以是对一切人的态度,你对人都要有恭敬心,有了恭敬心就可以破除我慢,心也会专一,这里面有戒和定的内容,有无我的智慧。
这里面主要指对上,对上要恭敬,“为人臣,止于敬。
”这都是对恭的落实。
这是对上的修行法门,同时也是跟人交往的原则。
做到了恭,这时我们就不会被羞辱了,你面对强者、领导人也不会侮辱。
宽是宽厚,也是慈悲、宽容,对下要宽厚,这样大家才会跟着你干,现在做老板尤其是做到宽。
信是诚信,诚实可靠,要言而有信,言而有据,这个据就是指周礼,古人讲言之无文,行亦非远。
如果你讲的话不是根据对周礼的学习获得智慧的言教,这样的话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信则人任焉,你有信,别人才会任用你。
我们对人要有信心,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如果你带着怀疑的心,天天琢磨这个人对还是不对,真的还是假的,那就不恰当了。
你要是不信人的话,就没法用人,既无人可用,也没人愿意为你所用。
敏则有功,要勤奋才会有功,不管是过日子,还是追求财富、学问,修行更不用说了,当然这里主要指修行,要勤奋地实践。
惠则足以使人,惠是恩惠,布施,你愿意给人分利,分享公司的所得,这样才能使用别人。
恭宽信敏慧是践行仁的五个法门,如果落实的话,不管是在机关还是在企业还是做老师,自己做人,这都是非常有力量的。
《论语》中的生活禅·(五)《论语》里面讲到在生活中修行的例子 为官的智慧 君子不失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不求备于一人。
对于为官的智慧,《论语》里面也讲了很多。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用周礼来管理国家,以德来化导国家,那么就像北斗星一样,众星都会围着它转。
儒家是推崇德治的,孔子讲只要善人执政,时间长就能把国家治理好。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失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不求备于一人。
’”这是周公对鲁君讲的,因为鲁君要去封地做王,周公就嘱咐他。
古人很重视亲属关系,以家为社会的基本单位。
不要让大臣埋怨,旧臣没有大的毛病,就不能抛弃,不能对人求全责备,人无完人,那样的话就无人可用了。
这也是管理智慧。
在这一点,中国人的智慧跟西方是不一样的,去年记得曾经读过西方的一本读物,南北作战,儿子瞄准一个人,对方巡逻的是他父亲,结果还是开枪了。
西方文化是重契约,重法律,这是他们的契约。
但是中国人不是这样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父亲有错,儿子不要去告,儿子有错,父亲也不去告,这样来维系家庭的核心伦理。
这里没有优劣,是不同的文化传统,我要理解我们的传统,不然就会人格分裂,首先我们不开心,对西方也没学好,也为西方所不耻。
事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未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子曰:‘事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未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这就是生活的智慧,不该你说的时候说是急躁,该你说的时候不说,就会失去机会,不看当时的气氛随便发表意见,就像盲人。
当说则说,不说则不说,这是考验人的观察力。
描写修行的词语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大集经》)☆至心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离净土法门,九界有情上何以圆成佛道 舍西方捷径,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越三祗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
(莲池大师)☆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
佛号纳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莲池大师)☆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永明大师)☆不用三祗修福慧,只凭六字出乾坤。
☆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
☆念佛见佛,决定生西。
(印光大师)☆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印光大师)☆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
(印光大师)☆但愿嘉宾咸念佛,只缘净土是君家。
(印光大师)☆法门广大普被三根因兹九界同归十方共赞 佛愿洪深不遗一物故得千经俱阐万论均宣。
(印光大师)☆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善导大师)☆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
前念命终,后念即生,长时永劫,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
(善导大师)☆阿弥陀佛,无上医王。
舍此不求,非愚即狂。
净业行持篇☆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觉明妙行菩萨)☆敦伦尽分,闲邪存诫,诸恶莫诈,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印光大师)☆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
(藕益大师)☆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藕益大师)☆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印光大师)☆生——若生西方庶可与佛光寿同一无量无边矣 死——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
(印光大师)☆净宗十六字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彻悟大师)☆往生“三资量”:信愿行。
“信”包括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
“愿”即“欣厌”,欣西方,厌娑婆,西方世界的一切,我一概喜欢;娑婆世界的一切,我一概讨厌,即为欣厌。
“行”即信愿执持名号,老实念佛。
执持名号,即抓住这句佛号不放。
如此则三资量备矣,必生净土。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势至菩萨)☆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大势至菩萨)☆心口耳三轮循转念佛法:佛号起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印于心。
初学用此“自念自听”法易于摄心,即每一个字,都要念得清清楚楚,耳朵也要听得清清楚楚,专注于佛号。
(印祖、李炳南居士)☆“十念记数念佛法”: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
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
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
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印光大师)☆朝暮十念法(为极忙之人准备):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念完一口气为一念,连念十口气。
每天早晚各一次。
☆呼吸念佛法(出入息念佛法):例如 吸气(南无)——呼气(阿弥陀佛),又如吸气(阿弥)——呼气(陀佛)。
☆听钟声念佛法:如 滴(南无)——答(阿弥)——滴(陀)——答(佛)。
此外还有伴随脚步念佛法,如左(南无)——右(阿弥)——左(陀)——右(佛)。
等等,总之,所有有节奏有规律的事物,都可以借来念佛。
☆第一念念佛法:练习每天醒来第一个念头就念佛,这样万一遇到不幸死亡,中阴身醒来后第一念念佛,也能往生。
☆第二念念佛法:要做到完全不起妄念很难,但只要妄念一起,第二念马上转成念佛,便可不理会妄念。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净空法师)☆净宗秘诀: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净空法师)☆守身如玉莫妄动,守口如瓶莫妄言, 守意如城莫妄念,二六时中佛不断, ——往生之时佛必现。
(《纯印》)☆随缘勿攀,随遇而安。
常发菩提,佛号不断。
(犟牛居士)☆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白居易)☆念空真念,生入无生。
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
心佛众生一体。
中流两岸不居。
(莲池大师)☆丁丁当当,久炼成钢。
太平将近,我往西方。
(黄打铁)☆净宗以持名念佛为正行,广修众善为助行。
正助合行,如顺水扬帆,又如鸟之双翼,不可偏废。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修净土者,不越一行,具此六义。
念念离行于施,念念净行于戒,念念寂行于忍,念念续行于进,念念一行于定,念念佛行于智。
当知离净寂续一,必有事相随缘而起,而皆从念佛流出。
正助不二,事理不二。
是故念佛一行,能该诸行。
以念佛是一心法门,心外无诸行故。
若废诸行,即是废心。
(袁宏道)☆念佛含摄六度: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 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 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藕益大师)☆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代人之劳,成人之美。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
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
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
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
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
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光大师)
所谓修行者,即非修行,是名修行,是什么意思
修行不是给人家看装样子。
修是做减法,做到平平常常的心态。
是名修行。
若着修行,就不平常了,更不是修行。
形容植物漂亮的成语
万紫千红 鸟语花香 姹紫嫣红 花红柳绿 百花争艳 花团锦簇 花枝招展 啊娜多姿、亭亭玉立、含苞欲放 百花竞放、青松翠柏、果香汁甜、瓜菜成畦、秆壮叶旺、花红柳绿、野花飘香、春花怒放、香气袭人、浓郁芬芳、疏影暗香、草木苍翠、荒草丛生、碧绿青翠、柳絮飘飞、郁郁葱葱、层林尽染、藕断丝连、强干弱枝、高耸入天、林木蓊郁、不蔓不枝、枝繁叶茂、一草一木、依草附木、野草闲花、绿叶成荫、添枝接叶、竹苞松茂、折柳攀花、春兰秋菊、绿树成荫、桃红柳绿.野花飘香、春花怒放、香气袭人、浓郁芬芳、疏影暗香、草木苍翠、荒草丛生、碧绿青翠、柳絮飘飞、郁郁葱葱、层林尽染、高耸入天; 林木蓊郁; 枯木逢春; 不蔓不枝; 枝繁叶茂、玉叶金枝、绿叶成荫、添枝接叶、柳暗花明、竹苞松茂、折柳攀花、春兰秋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