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形容快板
快板表演方式简单,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表演方式。
唱词自由,一段唱词可以自由转韵,称为“花辙”。
表演时演员用竹板或者击打节拍,一般只表演说理或抒情性较强的短篇节目,快板书艺术形成后,也开始着重创作并表演长篇书目。
快板艺术在发展的同时,也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受地域环境、地方方言和表演风格的不同,派生出诸多分支,如:数来宝、莲花落、竹板书、说鼓子、快板书、御板书、小快板、天津快板、、兰州快板、武安快板、四川金钱板、等表演形式。
快板艺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从表现形式看,有一个人说的快板书,两个人说的“数来宝”和三个人以上的“快板群”(也叫做“群口快板”)。
从篇幅看,有只有几句的小快板,也有能说十几分钟的短段,还有像评书那样的可以连续说许多天的“蔓子活”。
从方音看,有用普通话说的快板。
“数来宝”,也有用天津方音演唱的天津快板。
此外,一些地方还用当地方音演唱类似快板的说唱艺术形式,如、四川金钱板、等。
从内容看,既有以故事情节取胜的,也有一条线索贯穿若干小故事的所谓“多段叙事”的,还有完全没有故事的。
从韵辙看,既有一韵到底的快板、快板书,也有经常变换辙韵的 “数来宝”。
“快板”这一名称出现较晚,早年叫做“数来宝”。
与“莲花落”一样,起初是乞丐沿街乞讨时演唱的。
作为乞讨时的演唱活动,历史相当久远;作为艺术表演形式,就比较晚。
如前所说,旧时的艺人总想找个历史名人,奉为开山鼻祖,以便增光添彩,“数来宝”的艺人当然不例外。
于是在历史上的乞丐群中找到,奉为祖师爷。
云游客说:敝人曾向彼辈探讨,为什么供奉
据他们所谈,系元朝文宗时人,生于安徽省濠州钟离县。
父名,母郭氏,生有四子一女,三子因乱失散,女已出嫁。
四子即,自幼异于常人,都说这个婴孩不是寻常人物,将来定然出色……名叫朱元璋,字国瑞,到了他会说话的时候,叫爹爹亡,叫娘娘死,剩下他一人,跟他王干娘度日,及其长大,送往皇觉寺出家,长老给他起名元龙和尚。
长老待之甚厚,庙中僧人待之甚薄,长老圆寂后,僧人将朱元璋驱逐出庙,他王干妈将他送到马家庄给马员外放牛。
放牛之处为乱石山,但他时运乖舛,牛多病死,或埋山中,或食其肉,马员外得知后将朱元璋驱逐。
王干妈又因病去世,朱洪武只得挨户讨要。
因他命大,呼谁为爷谁就病,呼谁为妈谁亦生病,后钟离县人民皆不准他在门前呼爷唤妈。
朱洪武在放牛之处自己悲伤,十几岁人命苦运蹇,至谁家讨要谁家之人染病。
不准在门前喊叫,如何乞讨
他忽见地上有牛骨两块,情急智生,欲用此牛骨敲打,挨户讨要。
于是天天用此牛骨敲打,沿门行乞。
钟离县人民皆恐其呼叫爷妈,每闻门前有牛骨声至,都将剩的食物拿至门前,送给朱洪武。
直传到今日穷家门的乞丐,都不向人呼爹唤妈,即其遗俗也。
社会人士管那牛骨叫牛骨头,穷家门的人管那牛骨头称为“太平鼓”。
上有小铜铃十三个,亦为朱洪武所留。
相传有一个铜铃能吃一省,有铃十三个能吃十三省也。
“数来宝”艺人的这类说法多有推今及古的色彩,只可聊备一说。
“数来宝”见诸文字记载相当晚。
说:“数来宝”,昔日名曰“善人知”,衣裳整破均有,供奉朱洪武,手持竹板,亦有持牛骨者。
收养门徒,按户索说讨钱。
近来天桥等处很多,有依此为艺,设场演述者。
“数来宝”已经由乞讨时的演唱活动变为“撂地”卖艺。
佚名说:近日人情总好奇,新闻诌出解人颐。
一群人聚如蜂拥,围着狂呼一气儿。
“数来宝”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沿街乞讨演唱,二是“撂地”卖艺,三是舞台演出。
一些快板艺人兼通相声,曲艺术语叫做“一人吃两门”,高凤山、王凤山、张志宽、王学义都是如此。
旧时北京天桥有“数来宝”场子,但不固定。
皆因“数来宝”挣钱不多,出语粗俗,不大容易招来观众,场主不愿租给“数来宝”艺人。
他们见哪里有空地,就在哪里说,久而久之,也占一席之地。
天桥“数来宝”艺人中较出名的有小海和曹麻子。
云游客《江湖丛谈》载云:“小海是久占天桥,至远到隆福寺、护国寺、土地庙赶个庙会,从不出北平的。
曹麻子是专走外穴,北平要不挣钱,就往各村镇去赶集场、庙会。
天桥虽然还有些个说数来宝的,但是艺术不强,比不上小海、曹麻子,亦没有人注意。
快板,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全国各地。
表演者通常自击竹板或节子,按较快的节奏念诵唱词,基本用七字句,押韵,或间以说白。
有单口、对口、群口快板之分。
快板有数来宝、快板书、小快板、快板群、天津快板等多种形式。
伴以锣鼓等打击乐的,叫做“锣鼓快板”。
快板从整体上说都具有形式灵活,能叙事 、说理、抒情的特点。
音乐会观后感
音乐会观后感不久前,辽宁交响乐团来我校演出,演出的地点在校体育馆,这是我作为一名学生欣赏过的最高雅、最有意义的艺术表演。
我曾尝试用尽头脑中所有文字来形容这场音乐会的华丽,然而一旦与其相比,这些文字就会失去所有光彩而徒留苍白。
随着音乐会帷幕的拉开,我真真切实的感受到了大型音乐会的气氛,场面恢弘,充分体现了音乐作为高雅艺术的内涵。
音乐会一开始,我就感受到音乐的震撼。
我发现从管弦乐器中演绎出来的版本是如此的震撼,动听。
当每一首曲子被国家一级演员深情演奏出来时,我竟觉得身体每一个细胞都在震撼。
幸而音乐会的光辉早已遮盖了我无意流露的惭愧,否则全场学生一定会来嘲笑我的肤浅与无知。
那时,我感觉太不可思议了,自己能有机会来享受这次音乐会,真是太幸运了。
细细端详台上的每个乐手:有年老的、有年轻的,有男的、有女的,有拉琴的、有吹号的、有打鼓的、有敲三角铁的,有站在台上指挥的、有在台下演奏的。
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协作,演奏出动人、和谐、高水平的乐章,带给了我们带来强大的震憾、愉悦的享受。
随着乐声渐渐荡漾开来,钢琴家的手指欢快地奔跑在黑白世界中。
我开始闭上眼睛静静聆听。
只觉得时而舒缓,宛如山涧小溪潺潺流淌;时而急促,恍若万马奔腾、尘土飞扬;时而轻松,好像林中小鹿欢腾嬉闹;时而沉重,仿佛哀鸿遍野、国破家亡。
虽然不知道作者本来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但通过演奏的变化,我的眼前交替着出现了这一幅幅画面。
当音
形容产品质量好的成语
八密 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遏:阻止;遏密:指皇帝死后停止演乐。
各种乐器停止演奏。
指国家去世 解弦更张 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
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
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 哀丝豪竹 丝、竹:弦乐、管乐的通称;豪竹:粗大的竹管制成的乐器。
形容管弦乐声的悲壮动人。
八音迭奏 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迭:交互,轮流。
八类乐器轮番演奏。
表示器乐齐全,演奏场面盛大。
伯埙仲篪 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埙:陶土烧制的乐器;篪:竹制的乐器。
埙篪合奏,乐音和谐。
旧时赞美兄弟和睦。
吹大法螺 法螺:做佛事时用的乐器。
原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
后借以讽刺吹牛皮,说大话。
吹弹歌舞 演奏管弦乐器,唱歌跳舞。
泛指音乐舞蹈娱乐活动。
大吹大擂 许多乐器同时吹打。
比喻大肆宣扬。
盗钟掩耳 盗:盗窃;钟:古代一种乐器。
偷钟时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欺欺人。
繁弦急管 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
改弦更张 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
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
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
鼓角齐鸣 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
战鼓响,号角鸣。
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
急管繁弦 急:快;繁:杂。
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
击筑悲歌 击:敲击;筑:古乐器名。
敲击着筑,唱着悲壮的歌。
形容慷慨悲歌。
黄钟瓦釜 瓦釜:泥土烧成的大锅,用作乐器,音调最为低。
比喻高雅优秀的或庸俗低劣的;贤才和庸才。
胶柱调瑟 瑟:古代一种弹拨乐器。
用胶粘住瑟上用以调音的短木,不能再调整音的高低缓急。
比喻拘泥死板,缺少变通。
金石丝竹 金:指金属制的乐器;石:指石制的磬;丝:指弦类乐器;竹:指管类乐器。
泛指各种乐器。
也形容各种声音。
品竹弹丝 品:吹弄乐器;竹:指箫笛之类管乐器;丝:指琵琶、二胡之类弦乐器。
指吹弹乐器。
敲金击石 金、石:指钟磬一类的乐器。
演奏钟磬等乐器。
也形容声音铿锵。
如埙如箎 埙:古时用土制成的乐器;箎:古时用竹管制成的乐器。
象埙、箎的乐音一般和谐。
比喻兄弟和睦。
语文时代学习报(苏教版)三年级第37期第3版的答案
语文时代学习报(苏教版)三年级第37期第3版的答案:第1课学习探究: 1. ①jì系带;xì系列。
②cuán攒凑;zǎn积攒。
③jiàn间隔;jiān中间2.①人声鼎沸②目不转睛③记忆犹新④不可思议。
3.碧绿;光滑;紫红;高大4.①D②C③D④A5. 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段: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
10—24段: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6. 因为百草园里有有趣的景物、有趣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7.三味书屋学习内容枯燥无味,要读书、习字、对课,但是三味书屋的其他生活比如: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都是很有趣的事情。
当堂演练:1. ①洼地;菜畦②蝉蜕;婵娟 2. 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
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味觉:又酸又甜。
3.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4.①不能。
“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②不能。
“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5. 拟人。
续写略。
拓展延伸:1. 闯祸、捅娄子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 头上蒙块布,拿竹竿捅马蜂窝。
4. 因为这只马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蜇了“我”,它的死又与“我”有关。
5. 说明了“我”从同马蜂窝这件事中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决心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情。
第2课学习探究: 1. zā;zhā;zhá;jiā;jiá;2.①jīn②dǎn③lí④huái⑤zhà⑥pǔ⑦zān。
3.①拖;抄;倒 转;抡②床头;床脚;床上;床下;混合 4.文章回忆了四件事,也可以说插叙了四件事。
这四件事分别是:①毕业典礼的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病重的爸爸的情形。
②六年前因下雨不愿上学,赖床不起受到爸爸的惩罚以及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
③爸爸非常喜欢花。
④爸爸让“我”到东交民巷给在日本的陈叔叔汇款。
5.(1)与爸爸叫“我”到东交民巷给日本的陈叔叔汇款相呼应。
(2)与爸爸惩罚“我”赖床不起相呼应。
(3)与看到夹竹桃、掉在地上的青石榴,得知爸爸死讯时,“我”虽很悲伤但很镇定相呼应。
当堂演练:1.tì 2.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
3.“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4.对。
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的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5.略(要有辩证的思维,从“成长”的两面性上来谈。
)拓展延伸:(一)1.zh?ng;m?2. ①点明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②触景生情,自然引起下文对童年的回忆。
3. ①第7段写放风筝失败的体验,与前两段写放风筝成功的快乐,都是童年生活的真实反映;②使童年的生活更有情趣;③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4. ①放风筝承载着童年的快乐,常常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②已经逝去的童年,在记忆中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却是永远难忘的;③表达“我”对童年生活深深的眷念之情。
5. 仲春时节大地泛出的“淡淡的鹅黄的绿意”,显出生机和活力,而“我”的童年生活也充满着生机和快乐。
这样说含有对童年生活的赞美之意。
第3课学习探究: 1. ①zhu?②shàn③zhàng④zhǎo⑤hài⑥bang⑦jī⑧sōu 2.示例①峙;对峙②茂;茂盛3.(1)迫切地希望。
(2)忌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3)兴致高,情绪热烈。
4.示例:天鹅;细颈;身形;棉袄;暖房5. 沼泽地;老太婆家;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6.由于长得丑陋,在鸭群和鸡群中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大家都要赶走他,连自己的兄弟姊妹也不欢迎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也用脚踢他;他独自流浪到一块沼泽地,讨好那些野鸭们,但野鸭们也不喜欢他;他还差点被猎人打死。
在黑夜里,他顶着狂风跑到一个家舍。
但因为他不能生蛋,发不出喵喵的叫声和进不出火花,又被母鸡和雄猫赶走。
后来,丑小鸭还受尽严冬的折磨,差点被冻死。
7.在打击面前,丑小鸭始终不屈不挠,相信自己,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艰难困苦。
他相信即使身处逆境,经过不懈的追求,努力进取,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幸福一定会来到身边。
第14课学习探究:1.?xī ?lǚ ?huái ?bang 2.?博 ?合 ?约 ?欢 ?谬 ?稽 ?膺 ?辩 3.D(尖锐:敏锐而深刻)4.鹰 老鹰 膺 义愤填膺 赝 赝品5.略 6. ?屠格列夫 ?屠格列夫 ?左拉 ?都德7.?肖像 ?语言 ?动作当堂训练:1.都德 左拉 都德 左拉2.肖像 动作3.甲: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
乙: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4. 甲:头很小却很漂亮。
乙: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的性格。
5.都德:手势生动、举止活泼,思维敏捷,善于表达; 左拉:聪慧、坚毅、尖锐。
拓展延伸:1. ?肖像 ?神态 ?性格 2.初入文坛 第一部作品问世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 ?显示出炉火纯青的功力,令人叹为观止;?打开令人顿悟醒豁的生活的窗口;?发人深思。
第15课学习探究:1.?qīng ?shú ?y? ?zuǎn 2. ?当道,当权 ?研究儒家经典 ?粗略地阅读 ?历史 3.?推托 告别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的称呼 ?到了??的时候 达到 ?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孤独,孤单 4.?卿 ?孤 ?兄 ?家父、家严 ?令尊 ?吾、余、予、我 5.?邪 耳 ?乎 ?矣 ?耶 ?乎 ?矣 ?哉 6.?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当堂训练:1. D 2.?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但他却不能回复。
3.?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
?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
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拓展延伸:1.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
2.?严守秘密;?传授,教授;?满,到。
3.③ 4.C 5.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掩蔽(掩盖、超过)我的名声的。
6.原因:天资聪颖、喜好书法、主观努力及教导得法等。
认识:答案示例:在实际学习中,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羲之正是因为喜欢写字,好学上进,才成为书圣的。
7.?xíng ?zhù ?jī ?yì 8.?曾经 ?把 ?缘故、原因 ?玷污 ?扔 ?这 9.?乐羊子妻批评乐羊子行路拾遗的错误。
?乐羊子妻批评乐羊子中途废学的错误。
10.贪小利而失大节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德高品洁,才识过人。
11.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
第16课学习探究1.①dàn②fú③chán 2.①省②撺掇③踱3.①排行辈分②第三人称,五四文章里常用来指女性③害怕④从旁鼓动人做某事4.①朦胧②依稀③漂渺。
造句:略。
5.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结构层次:(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9段) 6(1)A .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 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 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G.六一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C D E F (3)略写的是:A B G 。
7平桥村: 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土。
因为:(l)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当堂训练1.略。
2.cuàn、 yùn、chán、掘、侮、怠慢。
3.甲月夜行船;乙月下(午夜)归航4.①我上船时的心情:轻松、愉快(与前文的着急心理形成对比)。
②“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
③这样写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写岸上的连山,像踊跃的兽脊向船尾跑去,这是“我”坐在船上产生的错觉,觉得船是静的,山是动的,正如坐车往窗外看,觉得窗外的景物往后移动一样,这样通过感觉来反衬生动细致地写出了船行的迅速以及急切想看戏的心情。
5.不能互换。
“发散”是向外扩散,“弥散”是慢慢地消散。
因为清香是由豆麦和水草所发出并向外扩散的,应用“发散”,如换成“弥散”则前后词语搭配不当。
清香只能在空气中慢慢消散,所以第二处应用“弥散”,而不能换成“发散”。
6.在春末夏初。
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这些都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7.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的描写以仙境再拟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另外,还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拓展延伸1.Lài、震撼、颖2.承上启下。
3. ①在我的炎黄二帝巨型雕像落成典礼会上,有一方聋哑少年一直在专注的看教师用手势给解释典礼全程,并且天真无邪的笑着,这让我感动。
②我去中州大学聋人艺院时,几百聋人学生双手高高举起不停摆动,表示欢迎,脸上真诚灿烂的笑,这让我热泪盈眶。
4.① 不能去掉。
“专注地”准确的描绘了聋人用心看的表情。
去掉了就不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不能去掉。
“不停的”是聋人热情欢迎作者的表现和也是内心真诚的体现。
去掉就显的平常,不足以让作者热泪盈眶。
5 表达了对寂静世界里的聋人的纯良的心,无邪的眼的感动与赞美之情。
第17课学习探究1.① huì④m?③jī;bàn ②kàng⑤瞳⑥缚2.①fú辐射②fù 副手③fú一幅画3.狂舞、闪射、火烈、搏击、翻飞、蓬勃、呼呼作响、元气淋漓、惊心动魄、震撼、烧灼、豪壮、大起大落、挣脱、冲破、撞开、雷声万里 4.① 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②繁杂③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5.示例:“亢奋”、“豪迈”、“惊心动魄”、“震撼”、“火烈” 6.一(1——4自然段)表演前 二(5——27)表演中 三(28——30)表演后。
7. 场面由这些构成: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子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给人的感觉是如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等。
8.本段对后生们的动作描写,使我们感受到生命和力量的密切关系,感受到生命的旺盛、强劲与活力。
它们旺盛强劲,催人奋进。
当堂训练1. ① 骤②瞳③燥④溅⑤缚⑥羁绊2.“忘情了,没命了”短句子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奔涌不可遏制的情景,“使人想起”等一串短句,节奏紧凑,表现出安塞腰鼓铿锵激昂、热烈激越的雄壮气势。
3.“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人“遗落一切冗杂”,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
4.联想到了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运用了虚写,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恢弘、雄壮,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5.例:什么也没想,只把它看成是一种激情的宣泄、生命的激荡,不会在乎周围有没有观众,有没有人关注,只是在用“敲起来”和“跳起来”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6.略。
拓展延伸1. 襟 、祥。
2.宵:夜。
组词:春宵,通宵。
霄:云,天空 组词:九霄云外,霄汉。
3.回忆并记录了一次大约60年前的元宵,在李庄所看到的热闹盛大的舞龙场景。
4.视觉:“二三十个大红灯笼悬挂在坝子周围,五条龙色彩绚丽,须能颤动,眼会滚转,形象生动。
”写出了灯笼多、龙多,色彩丰富。
听觉:“刹那间,点燃鞭炮一齐掷入场中,火花乱溅,震耳欲聋”突出了热闹的气氛。
5. 摘录:热闹欢腾;色彩绚丽;火花乱溅;震耳欲聋;喝彩声大作;倾巢而出。
添加:人头攒动;锣鼓喧天;彩旗飘飘;争先恐后6.人物动作,变化多姿,准确生动。
龙的动态变化,相撞又避开,写得也是栩栩如生。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写出场面的欢腾热烈。
总之,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的画面生动。
第19课学习探究1.yīyā、píncù、h?ng、xia、càn、chēn、chìzhà、yán 2.略。
3.颦蹙: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
粲然:笑容烂灿的样子。
嗔视:生气地看。
叱咤风云:形容威力极大。
尽态极妍: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
惊鸿:惊飞的鸿雁,形容美人体态轻盈。
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4.她们的舞蹈像诗、像画、像音乐、像雕塑一样美。
概括形容:飞动的“美”。
5作者从她们的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来表现印度舞蹈的“飞动的美”。
6.不可以。
前面的文字是铺叙,表达自己欢喜激动的心情,赞美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无法言状的美,为后文写舞蹈的美妙绝伦蓄势作铺垫。
7.不矛盾,因为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实在太美了,她认为自己贫乏的语言不能表现出那种“心灵的舞蹈”的美,只能尽力言之,所以不矛盾。
当堂训练1、略2、略3.如:“深深地低头合掌”“长眉??舞蹈出诗句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
4.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
5.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玛姐妹也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
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会这样美妙动人。
6.《安塞腰鼓》主要表现阳刚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阴柔之美。
7.略 拓展延伸1.①总写观舞的感受。
②③④⑤详写两位女孩子精湛的表演。
⑥赞美孩子们给观众带来的喜。
2.④ 3.第3段的女孩舞蹈显得妩媚,表达的是爱的渴求、幽情和迷惘,充满悲的情绪。
第4段女孩的舞蹈很律动、节奏感强烈,充满喜悦之情。
4.是“节奏、音乐、光明、舒畅和欢乐”以及发自心底的“ 笑与爱”使他们的舞蹈光彩照人。
5. 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和第5自然段。
写观众的强烈反应是从侧面突出了孩子们的舞蹈之精彩和动人。
6.是说孩子们的装束和笑容,带给人一种纯净、圣洁之感,让人忘记世俗、凡间,把人带入一种美好的境界。
20课学习探究1.shǎoqǐng、jiàn、ya、hǔ、jī、yì、fai、sì、jiào。
2.(1)①但 古义:只。
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②会 古义:适逢。
今义:会议。
③虽 古义:即使,表假设的连词。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④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走 古义:跑。
今义:指步行。
(2)“坐”同“座”,座位(3)①动词,喂奶 ;②名词,**。
③副词,极了;④动词,尽,消失。
④. 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表示同时发生:一时;表示相继发生:既而;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3.①隐约听见有老鼠作作索索的声音。
②宾客的神情稍微放松了。
③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4.① 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②俄而百千人大呼?? 泼水声5.正面;侧面。
口技人技艺的高超。
6.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表演者用各种不同的声响,异常逼真地摹拟出了一组有节奏而连续的生活场景,表现了我国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
当堂训练1.fai、k? s?u、shǎo、yì、ya、hǔ hǔ。
2.①摆放 。
②以为,认为;绝:极,最。
③一起响起。
④都。
⑤罢了。
⑥稍微;伸展,松弛,意味“放松”。
3.①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②百千(个)人大呼,百千(个)儿哭,百千(条)犬??③虽人有百(只)手,手有百(个)指??人有百(张)口,口有百(条)舌4.①适逢(正赶上)有一家大摆宴席请客。
②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5.善。
6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
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
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
7。
略。
拓展延伸1.你、 驾崩(皇帝死)2.汝3.宋高宗时,陇山人进能言鹦鹉,高宗养之宫中。
4.① 几年后,这位使者路过这个地方。
②鹦鹉(向着南朝京城的方向)悲鸣不止。
5.宋高宗:善待禽鸟,具有同情之心。
鹦鹉:懂得感恩。
6.老马识途 羚羊跪乳等
描写人物说话时的情态的成语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描写架子鼓的句子有哪些
不绝于耳、经久不息、绕梁之音、绕梁三日、余音绕梁。
一、曲终奏雅白话释义:乐曲到终结处奏出了典雅纯正的乐音。
后比喻文章或艺术表演在结尾处特别精采。
也比喻结局很好。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论》:“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朝代:西汉作者:司马迁译文:乐曲到终结处奏出了典雅纯正的乐音,已经十分满足了。
二、经久不息白话释义:多用在鼓掌或欢呼时。
代表着一种动作所受到欢迎程度。
也可形容歌声在耳边经久未息。
朝代:近代作者:刘坚出处:《草地晚餐》:“人群沸腾起来,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
”三、绕梁之音白话释义:形容歌声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
参见“余音绕梁”。
朝代:晋作者:陆机出处:《演连珠》:“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
”翻译:歌声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让人思念起那弦音绕耳。
四、绕梁三日白话释义: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朝代:春秋作者:列子出处:《列子·汤问》:“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翻译: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三日都还没停止。
五、余音绕梁白话释义:后用来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朝代:春秋作者:列子出处:《列子·汤问》记载,韩娥去齐国,路上断了粮,便以歌唱求食。
唱后歌声绕着屋梁三天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