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张居正功绩如此突出,却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张居正,汉族人,字叔大太明代湖广江陵人,幼名张白圭,时人又江陵。
张居正是明朝期政治家、改革家,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可谓是三朝元老。
特别是他万历时期为内阁首辅,晚年主持明朝一切军政大事,辅佐万历皇帝开创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最大的历史功绩,当属其改革之举,学过历史的人都应当知道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清查全国土地,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而后又改革赋税制度,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使得已经慢慢步入深渊的明朝有所好转。
还有后来的官吏升迁制度和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加强中央集权制。
军事上,他启用戚继光镇守蓟门,派李成梁坐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3000余座。
同时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使得北方的边防越加巩固,保证了明朝边境的稳定。
古时候的改革者,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比如秦国商鞅,再比如宋代的王安石,在改革制度上做的风风火火的张居正也不例外,落了个凄惨下场。
万历十年,农历六月二十,张居正病故。
万历皇帝曾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过世前十天,万历帝还加封他为“太师”。
张居正是有明朝唯一一位在生前受封此职之人。
然而张居正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生前的荣光保不住死后的安宁。
在他辞世后的第四天,尸骨未寒,便有言官上书弹劾潘晟。
潘晟是谁?他是张居正生前所推荐的一名官员,实实在在的张居正一脉。
他被弹劾,便也就意味清算张居正的斗争开始了。
潘晟被弹劾之后,便有辽王妃王氏上奏疏道:张居正诬陷辽王,霸占王府。
正所谓“墙倒众人推”,司礼监太监纷纷为张居正安上各种罪名。
而尊称张居正为师的万历皇帝给他亲封的“太师”加上了众多罪状。
诸如“诬蔑亲藩、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等等。
万历十一年,帝下诏夺张居正上柱国、太师,再诏夺文忠公谥,斥其子锦衣卫指挥张简修为民。
明万历十二年,帝又下诏“诏令查抄居正家产,司礼太监张诚,刑部右侍郎邱橓,及锦衣卫、给事中等奉命前往”。
值得注意的是,张诚和邱橓,都是张居正生前的政敌。
有他们两人前往查抄张居正的家产,可想而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就这样,生前荣光一时的内阁首辅,生前的作为被一一清算,甚至他的改革也遭到了破坏。
有所好转的明王朝再次慢慢步入深渊。
那么,张居正生前做了什么,让他死后得到如此结局呢?在这里,有一个人我们不得不提,那就是张居正生前辅佐的那位君王,万历皇帝。
正是有他的一手主导,才有了张居正“墙倒众人推”的结局。
万历七年因夜与宦官张鲸游玩时行为不检,遭到李太后训斥的万历帝,写下了一份罪己诏。
而为万历帝代笔的人就是张居正,这就是日后张居正得到凄惨结局的祸根。
而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张居正辅政)宫府一体,百辟从风,相权之重,本朝罕俪,部臣拱手受成,比于威君严父,又有加焉。
”一次神宗在读《论语》时,误将“色勃如也”之“勃”字读作“背”音,张居正厉声纠正:“当作勃字!”声音太大,吓得明神宗惊惶失措,在朝的大臣无不大惊。
同时晚年张居正在朝政上说一不二,他的权势之大连皇帝都要避其一二。
张居正父亲生病去世,他回家归葬,居然坐着由32人共抬的豪华大轿。
平时吃饭时,菜肴过百品,“居正犹以为无下箸处。
”。
由此可见张居正的威势有多大,俗话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一个为帝者,如何能容忍这样的臣子。
在张居正的一举一动间,早已让万历帝对其不满,这也就是为什么张居正死后不久,清算运动便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张居正简介 张居正的历史功绩怎样
历史功绩,改革措施。
政治政治上,实行考成法。
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中心是解决官僚争权夺势、玩忽职守的腐败 之风。
他认为当时朝野泄沓成风,政以贿成,民不聊生,主要原因是“吏治不清”。
他以“课吏职”即加强官吏考核为手段,“斥诸不职”,“省冗官”,淘汰并惩治了一批官员。
在执行上,他“信赏罚”,“持法严”,使赏罚有准,不姑息。
在他执政期间,“百官惕息”,“一切不敢饰非”,朝廷号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力大大提高。
如:黔国公沐朝弼屡次犯法,应当逮捕,但朝廷舆论认为此事很难办,张居正就改立沐朝弼的儿子袭爵,派飞马前去捆绑沐朝弼,沐朝弼没有反抗,被解到京师,张居正免他一死,将他幽禁在南京。
再如,张居正因御史在外常常欺凌巡抚,决定压一压他们的气焰。
只有他们有一件事稍不妥,马上加以责骂,又饬令他们的上司加以考查。
又如,当时天下不太平已经很久了,盗贼群起,甚至抢劫官府库房,地方政府常常隐瞒这类事情不上报,张居正下令如有隐匿不报者,即使循良的官吏也必撤职,地方官再不敢掩饰真情,抓到强盗,当即斩首处决,并追捕他们的家属,盗贼因此衰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