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苏州平江路的语段
这条平江古街,我在苏州七天,竟然三次,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车行船橹的悠闲怡然,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苏州评弹的浅语软唱,都体验尽兴了。
再游平江前,一夜的蚊子,将我折腾至凌晨五点才睡,七点又准时起床,真担心自己今天体力不支。
不过一天下来,发现行走在如诗的江南里,却是没有一点倦意,真是江南好,瞌睡都可少啊。
早上陪客人吃早餐,说起我昨天的人力三轮及平江古街,客人一听,饶有兴致,说自己虽是苏州人,却还没坐过那平江上的手摇船呢。
于是,草餐后,效仿我的昨日之旅,叫了两辆人力三轮,朝平江古街出发。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
宋元时候苏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
河路都不阔,河上行走的是摇橹船,路上仅可过黄包车而已。
故有同一路上,“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这是很典型的水乡特色。
在苏州最古老的城市地图宋代《平江图》上,就有平江路这条街道,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年来,平江路不但河流形态、街道建制与原先基本相仿,而且还分明的保留着“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房屋的体量、街道的宽度和河道,比例恰当,显示出疏朗淡雅的风格;平江路两边小巷特别是东边,还较好地保留了多条水巷,是今天苏州古城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古街区,与观前街一巷之隔,但其清静古朴的生活气息与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两个世界。
平江路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里”,较早出现了1834年的《吴门表隐》中,说道:“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苑桥北一”,很详尽。
平江路是沿河的路,这条路我去走的时候,看看地图,全长是1606米,也就是三里路长,两侧的横街窄巷就多了,比如狮子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港、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悬桥巷等等。
平江双桥 清晨的阳光斜斜的照在流水翠柳上,一路走过昨日的风景,我们直奔手摇船的小码头而来。
150元一艘手摇船,三个人坐上去,宽敞舒适。
船夫一边摇船,一边讲解平江的历史、发展、以及那些和爱情有关的事,又给我们唱了几曲当地小调,甚至还给我们介绍了他的博客,真是不可貌相啊
只是说唱到中途,他明确告诉我们,上岸时,希望给点辛劳费的哦
船在水上,人在画中,小桥流水,倒映着斑驳旧影,垂柳依依,掩映着白墙黑瓦。
悠悠水乡,多少沧桑,古朴幽静,船橹摇荡。
我们在船上看古街的风景,游人在古街倚栏看我们,不时有外国游客SAY HELLO,举起相机,对准我们美丽的船摇手。
下船之后,我们继续步行平江路。
看到很多地方在小规模施工建房,却听说必须是“修旧如旧”的要求。
沿街不少老宅实已作酒吧、会所,只是外表并不张扬,悄悄掩隐在木制门板之下,乍看起来与普通民居并无二致,只有从格外精致的雕花门廊上可以窥出些端倪。
不时可见外国游客步行路上,或是乘坐人力车,观赏着如诗如画的水乡风景。
又有许多美术学生,寻一处古树脚下,对着小桥流水,静心描绘。
更有多对新人,身着古装旗袍,在这里拍摄结婚照,演一回江南才子遇佳人,将这美丽的情节,定格为人生记忆的永久画面。
也有一两家古琴馆,默默的临平江之水,幽静的处平江古街,却不闻琴声,只有沿路走过的小店里,播放着苏州评弹的曲子,在依依的柳枝里,在悠悠的流水上,飘摇出古老的江南风情,传唱着才子佳人的动人故事。
描述苏州平江的古诗
七律·游苏州平江古街宵泛平江灯炫眸,每逢佳处便勾留。
山风入闾无三里,溪水到门容一舟。
何处吴音评弹调,谁家倩影绣花楼。
风情小宛可迎否,月上荷桥柳杪头。
有关平江路的诗句
有谓“江南园林甲天,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宦官、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苏州园林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我国四大古典名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居,取古人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的语意而名,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三分之一,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苏州园林 沧浪亭 沧浪亭地处城南三元坊,在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所谓自然,一是不矫揉造作,不亡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二是表现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风景.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苏州园林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苏州园林 留园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采.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尢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苏州园林 网师园 网师园,地处葑门内阔家头巷,后门可达十全街.全园占地约八亩余,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网师园原称“渔隐”,清代宋宗元购之,既借旧时“渔隐”之意,且与巷名“王思”谐音,更名“网师园”.苏州园林 怡园 怡园,地处旧城区中心人民路中段.在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采诸园之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由于其布局紧凑,手法得宜,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全园面积约九亩,东西狭长.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映.苏州园林 耦园 耦园,地处娄、相二门间的小新桥巷,全园布局,颇为得法.黄石假山作为全园主题,堆叠自然,位置恰当,陡峭峻拔,气象雄浑,为苏州园林黄石假山中较为成功的一座,此园因在住宅东西两侧各有一园,故名耦园.古时两人耕种称为为“耦”,“耦”、“偶”相通,寓有夫妇归田隐居之意.东园面积约四亩,以山为主,以池为辅,重点突出,配搭得当.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一组重檐楼厅,这在苏州园林中较为少见.其东南角有小院三处,重楼复道,总称“城曲草堂”.西园面积更小,以书斋及织老屋为中心,前有月台,宽敞明亮,后有小院,幽雅清秀,隔山石树木又建书楼一座;其南亦有一院,为不规则形状,西南角设假山,设置花木,间置湖石,显得幽曲有趣.
苏州的观前街跟平江路离的远吗
很近啊!观前街东侧南北走向的临顿路再往东50米与.临顿路平行的就是平江路.路不宽,路边一条小河.休闲的好地方.
苏州平江路一共有几座小桥?分别叫什么
苏州平江路附近0.4公里方圆内一共有24座小桥,从北到南依次为:1. 华阳桥 东北街与平江路联接。
2.潘家桥 潘儒巷东头。
3. 奚家桥 贝上巷东端。
4.庆林桥 狮林寺巷东端,传芳巷西端。
5.保吉利桥 白塔东路,跨平江河。
6.胡相思桥 曹胡徐东端,胡厢使巷西端。
跨平江河。
是平江路唯一拱桥,苏州古城内现有的七座古石拱桥之一。
厢使是宋代设于京城四厢处理治安和民间纠纷的一种官职。
现桥为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
——厢使相思必有情。
7.唐家桥 平江河支流胡厢使河西。
与胡相思桥互为犄角。
比周庄古镇拱式的世德桥和梁式的永安桥(“双桥”,又称“钥匙桥”)异曲同工,比周庄双桥早建四百多年。
8. 中家桥 中家桥巷北,通胡厢使桥。
清同治十年建。
9. 北开明桥(北仓桥) 仓街北,跨胡厢使河。
10. 开明桥(南仓桥) 仓街, 跨柳枝巷河。
11.通利桥 菉葭巷东,大柳枝巷西端,跨平江河。
宋《平江图》画图,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
12.朱马交桥 (朱马茭桥、朱马高桥),大柳枝巷西端,跨柳枝巷河。
与通利桥形成双桥。
春秋时初建,南宋淳厚十年(1250)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再修,宋高宗(康王)钦差在此捉拿岳飞回临安,马后王横阻拦被钦差喝令乱刀斩于桥上。
——忠臣碧血状元情。
13.新桥里桥 大柳枝巷石人弄。
14.青石桥(苏军桥、苏锦桥) 南石子街东,卫道观前街西端,跨平江河。
宋《平江图》中威果二十八营在仓街。
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
——富贵人间系两端15. 小新桥 与大新桥犄角成为双桥。
宋《平江图》上称北张家桥,清同治《苏州府志》则称新桥。
16.众安桥(大新桥) 悬桥巷东,大新桥巷西端,跨平江河。
清代重建。
17. 顾家桥 悬桥巷,通顾家花园。
建于民国。
18. 郭家桥 悬桥巷。
19. 通济桥 混堂巷北,大新桥巷南。
20.积庆桥(胜利桥) 大儒巷东,跨平江河。
21.雪糕桥 萧家巷东端,跨平江河。
古有张孝子居萧家巷,家贫断粮,无奈抟雪为糕奉亲,传为美谈。
孝子故世后,里人为其就地殓葬,并在墓旁设祠致祭,又将巷东小桥取名雪糕桥以示纪念。
此桥曾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光绪三十一年(1905)、1985年重修。
桥上原先建有观音堂,这种组合俗称“桥驮庙”“飞阁跨通波”的美景。
——飞阁凌波至孝心22.寿安桥 (庙塘桥、资福桥) 钮家巷东端,跨平江河。
宋《平江图》中称寺后桥,因其位于资寿寺之后。
清初称资福桥,清同治改建改名寿安桥。
——葱茏绿意古风存。
23.思婆桥 大廊桥巷东端,寿安桥南,跨平江河。
清嘉庆十年建。
——遗韵宋元证旧闻。
,在宋《平江图》上名为寺东桥,因桥西有唐代古刹尼姑寺院资寿寺,而俗称尼姑为师婆。
24.苑桥 干将东路口,跨平江河。
其中,南宋1229年绘制的《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标出的有12座,延续保持唐宋“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风貌至今。
苏州的平江路,观前街,山塘街哪个更值得去
去哪里要看你的喜好了.平江路和山塘街都是古苏州河边小巷.但平江路商业化气息不浓,不用花钱,慢慢散步,也有评谈可欣赏.有幽静思古的趣味.山塘街有商店会馆,但平时无活动,举办活动时,例如小吃节,4月轧神仙,还是挺热闹的.观前街就是商店,饮食,娱乐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