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儿化音怎么读
普通话中有许多词字音韵母因卷作而发生音变现象,现象就叫做儿化。
儿化了母就叫“儿化韵”,其标志是在韵母后面加上r。
儿化后的字音仍是一个音节,但带儿化韵的音了一般由两个汉字来书写,如芋儿(yùr)、老头儿(lǎotóur)等。
儿化是否使韵母产生了音变,取决于韵母的最末一个音素发音动作是否与卷舌动作发生冲突(即前一个动作是否妨碍了后一个动作的发生),若两者发生冲突,妨碍了卷舌动作,儿化时韵母发音就必须有所改变。
普通话中除er韵、ê韵外,其它韵母均可儿化。
有些不同的韵母经过儿化之后,发音变得相同了,故归纳起来普通话39个韵母中只有26个儿化韵。
在普通话中,儿化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的功能,如“顶”作动词,“顶儿”作名词;“一点”是名词指时间,“一点儿”作量词,是“少量、少许”的意思。
在具有区别词义和辨别词性作用的语境中,该儿化处理的地方一定要儿化,否则就会产生歧义。
但在广播语言中尤其是政治类、科学类、学术类的节目中,对语言的严谨程度要求较高,要尽量少用儿化;在书面语言或比较正式的语言环境中也不宜多用儿化。
还有一类儿化是表示喜爱、亲切的感情色彩。
如:脸蛋儿、花儿、小孩儿、电影儿。
表示少、小、轻等状态和性质,也常常用到儿化。
如:米粒儿、门缝儿、蛋黄儿。
在实际的儿化韵认读中,儿化音与其前面的音节是连在一起发音的,不宜分解开来读(即不可把后面的“儿”字单独、清晰地读出)。
但在诗歌散文 等抒情类文体中,有时为了押韵的需要,可单独发儿化韵的音,如“树叶儿,月牙儿”。
1.以a、o、ê、e、u(包括ao、eao中的o)作韵尾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其读音变化不太大,卷舌动作与其本身的发音冲突不大,所以儿化时直接带上卷舌音色彩即可。
其中,e的舌位稍稍后移一点,a的舌位略微升高一点即可。
如: a→ar:哪儿nǎr 手把儿shǒubàr ia→iar:叶芽儿yièyár 钱夹儿qiánjiár ua→uar:画儿huàr 浪花儿lànghuār o→ou:粉末儿fěnmòr 竹膜儿zhúmór uo→ror:眼窝儿yǎnwōr 大伙儿dàhuǒr e→er:小盒儿xiǎohér 硬壳儿yìngkér ue→uer:主角儿zhǔjuér 木橛儿mùjuér ie→ier:石阶儿shíjiēr 字帖儿zìtiěr u→ur:泪珠儿lèizhūr 离谱儿lípǔr ao→aor:小道儿xiǎodàor 荷包儿hébāor ou→our:老头儿lǎotóur 路口儿lùkǒur iao→iaor:小调儿xiǎodiàor 嘴角儿zuǐjiǎor iou→iour:小球儿xiǎoqiúr 顶牛儿dǐngniúr 2.韵尾音素以i、ü为主要元音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因i、ü开口度较小,舌高点靠前,i、ü此时又是韵腹不能丢去,故与卷动作有冲突。
处理的方法是先增加一个舌面、央、中、中圆唇元音,再在此基础上卷舌。
如: i→ier:锅底儿guōdǐr 柳丝儿liǔsīr 玩意儿wányìr ü→üer:ih 小曲儿xiǎoqǔr 毛驴儿máolǘr 有趣儿yǒuqǔr 3.韵尾音素为I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因I的发动作与卷舌有所冲突,儿化时韵尾I丢失,在主要元音的基础上卷舌。
舌位在有的主要元音,由于受卷舌动作的影响,舌位向央、中方向后移。
如: ai→ar大牌儿dàpáir 窗台儿chuāngtáir ei→er:同辈儿tóngbèir 宝贝儿bǎobèir uai→uar:糖块儿tángkuàir 一块儿yīkuàir uei→uer:口味儿kǒuwèir 一对儿yīduìr 4.韵尾音素为n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因为n的发音妨碍了卷舌动作,所以儿化的韵尾n音要丢失,在主要元音基础上卷舌。
原来舌位在前的主要元音,儿化后其音的舌位向央、中方向后移,主要元音妨碍卷舌的i、ü时,要增加一个舌面、央、中、不圆唇元音,再在此基础上卷舌。
如: an→ar:顶班儿dǐngbānr 传单儿chuándānr en→er:亏本儿kuīběnr 命极儿mìnggēnr ian→iar:鸡眼儿jīyǎnr 路边儿lùbiānr in→iar:用劲儿yòngjìnr 手印儿shǒuyìnr uan→uar:好玩儿hǎowánr 拐弯儿guǎiwānr uen→uer:皱纹儿zhòuwénr 开春儿kāichūnr üan→üar:圆圈儿yuǎnquānr 手绢儿shǒujuànr ün→üer:合群儿héqúnr 花裙儿huāqúnr 5.以舌尖前元音-I或舌尖后元音-I作韵尾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因其发音的开口度小,且舌尖已接近齿背或前硬腭,已妨碍了卷舌动作,故儿化时应将其变为舌面、央、中、不圆唇元音,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卷舌。
如: -i→er:找刺儿zhǎocìr 柳丝儿liǔsīr -i→er:树枝儿shùzhīr 找事儿zhǎoshìr 6.以nag为韵尾音素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nag的发音部位在后(并不妨碍卷舌动作),但由于nag是鼻音,发音时口腔中没有气流通过,所以卷舌时就不能形成卷舌特点。
故作儿化处理时要将nag音完全丢失,再在主要元音的基础上卷舌。
若主要元音妨碍了卷舌动作的话,就增加一个鼻化的舌面、央、中、不圆唇元音,再在此基础上卷舌。
如: ang→?r:茶缸儿chágāngr 药方儿yàofāngr iang i?r:小羊儿xiǎoyángr 菜秧儿càiyāngr uang→u?r:竹筐儿zhúkuāngr 门窗儿ménchuāngr eng→(e上面小波浪)r:跳绳儿tiàoshéngr 竹凳儿zhúdèngr 裤缝儿kùfèngr ong→(u上面小波浪)r:小洞儿xiǎodòngr 抽空儿chōukòngr 酒盅儿jiǔzhōngr iong→ü(e上面小波浪)r:小熊儿xiǎoxióngr 练习 绕口令 小杂货摊儿 我们那儿有个王小三儿,在门口儿摆着一个小杂货摊儿,卖的是酱油、火柴和烟卷儿、草纸、还有关东烟儿,红糖、白糖、花椒、大料瓣儿,鸡子儿、挂面、酱、醋和油盐,冰糖葫芦一串儿又一串儿,花生、瓜子儿还有酸杏干儿。
王小三儿,不识字儿,算账、记账,他净闹稀罕事儿,街坊买了他六个大鸡子儿,他就在账本上画了六个大圆圈儿。
过了两天,人家还了他的账,他又在圆圈上画了一大道儿,可到了年底他又跟人家去讨账钱儿,鸡子儿的事早就忘在脑后边儿。
人家说:“我们还了账。
”他说人家欠了他一串儿糖葫芦儿,没有给他钱儿。
小哥俩儿 小哥俩儿,红脸蛋儿,手拉手儿,一块儿玩儿。
小哥俩儿,一个班儿,一路上学唱着歌儿。
学造句,一串串儿,唱新歌儿,一段段儿,学画画儿,不贪玩儿。
画小猫儿,钻圆圈儿,画小狗儿,蹲庙台儿,画只小鸡儿吃小米儿,画条小鱼儿吐水泡儿。
小哥俩,对脾气儿,上学念书不费劲儿,真是父母的好宝贝儿。
练字音儿 进了门儿,倒杯水儿,喝了两口儿运运气儿,顺手拿起小唱本儿,唱一曲儿,又一曲儿,练完了嗓子我练嘴皮儿。
绕口令儿,练字音凶,还有单弦儿牌子曲凶,小快板儿,大鼓词儿,越说越唱我越带劲儿。
白胡子老头儿 打南边来了个白胡子老头儿,手拉着倍儿白的白拐棍儿。
(重复一遍) 上小镇儿 二月二,上小镇儿,买根烟袋儿不通气儿,回来看看是根棍儿。
一条裤子七道缝儿 一条裤子七道缝儿,横缝上面有竖缝儿,缝了横缝缝竖缝儿,缝了竖缝缝横缝儿。
学画画儿 小小子儿,不贪玩儿。
画小猫儿,钻圆圈儿;画小狗儿,蹲小庙儿,画小鸡儿,吃小米儿;画个小虫儿,顶火星儿我想LZ只要掌握了上面的哪些规律和技巧,就会把儿化音读好的。
加油哦
有哪些小游戏适合在课堂中(低年级)带孩子玩
用来调节课堂气氛。
1.阳光会带给你温暖,阳光会带给你光明,让我们用心聆听最美的太阳2.女:爱情就像阳光,男:你用眼睛照耀,女:我用生命感受,男:在爱情里你就是我的眼睛,男女:请欣赏xx带来:3.男:北京东路你还记得吗
女:那些美好的日子虽然不再,但曾经的过往怎能忘记,男女:请欣赏-------4.女:生活中有阳光也有风雨,有风雨总会过去,请听:---------------------5.女:小镇的姑娘什么样,小镇的姑娘很漂亮,我们一起来听------6.你参加过三好竞选吗
参加过,我还被评过三好生呢,那你学习能挺好,不过今天的三好竞选可别有特色,是吗
好我们来欣赏-----------------------7.在风雨中我们仰起头,在风雨中我们一起走,让我们努力前进,倔强不服输,请听-------------------
在小学八册课文《牧场之国》中,四次出现了“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各有什么作用
荷兰一“花之国”、“风车之国”、“运河之国“牧场之国”于世。
本文正“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白日里,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无论是花色多样的牛,还是骏马或羊、猪、鸡,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低地上”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广阔无垠的草原无疑就是他的自由王国,好一幅家禽家畜安闲游憩图。
即使是傍晚出现了挤奶的人也并没有打破草原寂静,奶牛仍是“严肃沉默”,挤奶人更是“默默无语”,连船只行驶也是舒缓平稳的,车船的到来与离去反衬出了草原的寂静。
直到夜幕降临,荷兰更是沉入一片静谧之中,又成了一幅沉沉静夜图。
课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看到了畜牲业尤其是奶牛和奶制品在荷兰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所以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介绍下枫泾古镇
枫泾古镇 上泾古镇上海枫泾古镇是中国历化名镇,亦为新八景之一,位于西南方。
历史上,它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如今,它与沪浙五区县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
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
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据今有近700年历史。
镇区规模宏大,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
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区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
文明古镇 枫泾镇成市于宋,建镇于元,是一个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地跨吴越两界。
枫泾镇为典型的江南水乡集镇,周围水网遍布,区内河道纵横,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镇区多小圩,形似荷叶;境内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称“清风泾”,“枫溪”,别号“芙蓉镇”。
文化特色 枫泾文化发达,是蜚声中外的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
枫泾人民热爱生活,蓝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画、花灯、剪纸、绣花、编织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
浓郁的民间文化艺术,孕育了金山农民画。
以枫泾农民画家为主的金山农民创作出了乡土气息浓郁、艺术风格独特的金山农民画,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镇内的画馆金额名画家祖居也多。
和平街上程十发祖居已经修复开放。
北大街的丁聪漫画陈列馆设在二层中西式建筑内,楼前一棵古银杏,一丛大芭。
馆内陈列了丁聪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画,幽默地画画常让人驻足流连。
南大街圣堂弄的金山农民画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状元蔡以台的读书楼内,尽得清雅,一副副画面却透露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农民画与丁聪的漫画、程十发的国画和顾水如的围棋,这些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地影响的“三画一棋”,集中于枫泾一镇,是国内罕见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
古代建筑 在镇政府对面西栅河沿河,有一片长达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古戏台往西,位于和平街92号的大清邮局旧址,灰墙黑瓦,结构坚实,两边的门框都是石头柱子,高高的门洞上方“邮电局”几个大字赫然在目,这是上海地区现存不多的一处大清邮局旧址。
由于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枫泾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齐全的古镇。
早在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枫泾南栅已建有道院,明清时,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庙,全镇共有3处寺院庙宇。
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开始传入枫化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前往性觉禅寺、施王庙、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观,可以寻觅到枫泾镇古代南北分治,半属吴地半属越境的历史陈迹。
淳朴民风 枫泾民风淳厚,崇尚耕读,注重教育和取仕,孕育出3名状元、56名进士、125名举人、235名文化名人(其中:100名知县、3名六部大臣和2名宰相)人才辈出,自唐代以来有历史记载的名人639人。
古有唐朝宰相陆贽;宋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状元许克昌;明代曾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太医院御医陈以诚;清代状元蔡以台及官至内阁学士兼吏部左侍郎的谢墉;民间词人沈蓉城等。
近代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围棋国手顾水如、著名漫画家丁聪、国画大师程十发,革命前辈袁世钊、陆龙飞等。
他们为枫泾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和典故传说。
历史遗迹和典故传说枫泾古镇 枫泾镇成市于宋,建镇于元,是一个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地跨吴越两界。
枫泾镇为典型的江南水乡集镇,周围水网遍布,区内河道纵横,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镇区多小圩,形似荷叶;境内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称“清风泾”,“枫溪”,别号“芙蓉镇”。
2005年9月入选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
进入三间四柱的“枫泾”石牌楼,沿着包围老镇区的市河和分叉小河,穿进“东栅”石坊,走过一条又一条的青砖石板的沿河老街,跨过一座又一座的石桥,一片又一片的古建筑群顺长达五里的河街铺展开来。
每天清晨,河边桥堍的茶馆就茶香飘溢,四乡的渔船穿过夹河的临水楼台、石河埠,集中到长长的临河廊棚前排成鱼市,河面上水波荡漾,正如民谣说唱的“一月螺蛳二月蚬,桃花三月甲鱼肥......” 过石牌楼进入生产街,沿河一长排逶迤绵延的黑色廊棚,黑色小瓦盖顶,黑色小砖铺地,一盏盏大红的灯笼在廊檐下高高悬挂着,正所谓古巷通幽。
明清时这条街上米行一家挨一家,那时家家门前建有风雨廊棚,到近代多已凋败,现在地廊棚是重建的;平时年轻人都去上班,老阿婆们就在廊下以河岸做台,宰鱼淘米、洗菜浣衣;街上的老房子虽然门面不大,但小弄狭长,可见庭院深深;枫泾的河街都是一边人家枕河,一边人家面河;河对面是和平街枕河老屋,东头一座飞梁画栋、中国的戏剧始具雏形,到宋、金两代正式形成戏剧这石基翘角的古戏台,戏台是古代专供演出的一种室外舞台。
唐朝中期,种文艺形式。
当时,戏剧演出场所统称戏场,唐诗中又有“乐棚”、“歌台”、“舞台”、“露台”等名称的记载;宋代演变为勾阑、邀棚,勾阑的台已经有固定的顶了。
元代,中国戏曲达到鼎盛,“戏台”一名也正式出现。
枫泾古戏台建在城隍庙广场上,一面临街,一面临河,每逢演戏,从水路乘船而来的人坐在船上就可看戏。
清朝,南北城隍庙开始有庙会。
《续修枫泾小志》载:“至期士女倾室往观,百里内闻风而来者,舟楫云集,河塞不通。
”可见其盛况。
届时,商贩、京剧班、马戏团等云集枫泾,古戏台台上台下十分热闹。
现在的古戏台是重建的,重建后的古戏台面宽64米,进深44米,舞台面积28平方米,歇山式顶,飞檐翘角,古意盎然。
戏台对面,一排临河的老房子,是晨社茶馆,游人可挑临窗座位坐下休息,一面品茶,一面听戏,还可临窗观景,悠哉游哉,不亦乐乎
相传廊棚的美人靠岸隔河就能观看演出呢。
踏过生肖石,在长廊东首城隍庙桥堍,有一道显眼的西洋式红色门面,这是东区火政会旧址,上海地区仅存的较完整的近代消防机构,门前河中停靠着一艘红色的救火船,是上海最后一条水上救火船。
和平街上原房管所大院正在重建“三百园”,石砌院门,三进大院,是三个收藏展出百样民俗用品的收藏馆的合称,现已建成布置正式开放的百篮馆,百篮馆设在中间一排楼房,前有庭院,一只巨大的古代元宝蓝仿制品,摆放在庭院一侧中央,成为百篮馆的标志。
馆中收藏了江南水乡农家的各种提篮,有一百件各种用途、形制不一的篮子实物,全面反映了篮子与历代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况:有出生时睡得摇篮,读书时提的书篮、摆在家里的礼篮以及日常用的饭篮、菜篮,上坟祭祖用的香篮,做寿用的寿篮、女工用的针线篮以及蒸东西的烘篮、烟篮等等琳琅满目。
“晓日提竹篮,家童买春蔬。
”白居易的诗句生动传神的描写了篮子已经融入了江南人家的生活中的情景。
从反映枫泾风貌的民谣“河多桥多弄堂多,唔呶喔哩蓝头多”中就可以看出篮子在江南民生中所占的地位。
和平街上还有一处保留了十九世纪后半叶历史陈迹的所在,值得一览。
商业古街风貌 北大街是商业古街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
穿过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两边都是两层楼房,身处其中,抬头望天,只能看见窄窄的一线天,一扇扇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
楼房临街的一边清一色都呈平面结构,看不出每一栋建筑的特色和规模,而从后门的市河望去,家家房子都枝出河面,或重檐叠瓦,或骑楼高耸,或勾栏亭阁,或底层的近水楼台,层层石级通向河埠,或倚朱阁、小轩窗,组成一道多姿的水乡民居风光,间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游船穿行其中,人景辉映,夕阳夕照,真是中国的水乡,东方的威尼斯。
北大街古代店铺作坊集中,手工业历来发达。
早在宋代就有铁、木、竹、农具和日用小商品的手工制作。
纺织技术传入,纺纱织布盛行,明清时,枫泾地处全国棉纺织业生产贸易中心,“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据史载:“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踹坊、商贾悉从之。
”当时枫泾镇上有土布庄200余家。
清代镇上布局众多,江南织造也在枫泾设立机构、工场,生产、收购棉纺织品。
枫泾布行销全国。
枫泾因而与盛泽、南浔等成为当时最为著名的江南古镇。
清朝后期,米麸业取代衰落的土布业,使枫泾工商业再度兴盛。
到近代,枫泾薄稻和枫泾猪成为远近闻名的农副业品牌。
20世纪30年代起,枫泾又成为中国黄酒业的重要产地。
黄酒和一百多年来盛销不衰的枫泾丁蹄、桂花状元糕、天香豆腐于三大土特产被今人称作“枫泾四宝”。
到了现代,古作坊多已破败,保存最完整的就数375号的石泰山制药房(药铺)。
为了展示古代手工业生产状况,现将当年手工业作坊集中的北大街规划为手工作坊按古代形制,配置生产器械,培训有关人员,届时向游人展示古代织布、打铁、制药和制造竹木器具等手工业生产技艺。
游人也可以亲手操作,亲身体验。
在这些作坊里,你可以挑选购买到原汁原味、土气十足的手工艺品。
当然也可以尝试自己制作小竹筒、小铁铲、小锄子、布鞋子、土布头巾......东方的威尼斯 枫泾镇古镇周围水网遍布,大部分人家沿河建房。
河道上船只往来,购物十分方便。
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
至清末,全镇桥梁有52座之多,现在还保留了十多座,历史最悠久的是南大街旁的致和桥,建于元代,古朴苍劲,桥身石缝长出了青苔,两头桥堍下都筑有石阶水码头。
从桥上望去,两岸绿树翠丛,古屋河埠,前有虹桥平卧,后有石桥横跨,处处小桥流水人家。
沈蓉城在《枫溪竹枝词》中写道“秋千架傍瑞虹桥,节届清明丽景饶”。
走到虹桥堍,市河成丁字型垂直,向三面河道望去,一望三座桥,三望九座桥。
据介绍,这儿将建一座九桥亭,让游客观赏桥乡风貌。
虹桥对面友好街,沿河两岸民居群是原汁原味的晚清风貌。
“周庄双桥美名远播,枫泾三桥丽景无双。
”即将修复重建的枫泾三桥景点将成为枫泾古镇游的一处景观。
枫泾古镇四宝 枫泾丁蹄 丁蹄,即“丁义兴”熟食店特制的“红烧猪蹄”。
始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因店主姓丁,故名曰“丁蹄”,迄今已140年历史。
煮制“丁蹄”选料讲究,采用当地土种肉猪(枫泾猪)四蹄为原料,前后要经过蹄形整修、焯水、拔毛、文火焖煮、加佐料、出骨等8道工序,道道工序一丝不茍。
其品种分为全蹄、半蹄、蹄筋3种。
全蹄净重1.4市斤,半蹄0.7市斤、蹄筋。
18市斤。
丁蹄具有冷吃“香”,蒸熟后吃“糯”的独特味道。
至清光绪廿五年(1899年),销售市场遍及沪杭一带。
运销南洋、欧美市场,获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奖状和证书。
宣统二年(1910年),“丁蹄”获南洋劝业会褒奖银牌、浙江省巡抚加给奖凭。
后又先后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德国莱比锡博览会金质奖章等。
状元糕 原名枫泾元糕。
明末清初,镇上已有不少制作元糕的店铺和作坊。
相传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里人蔡以台得中状元,绅商将蔡状元平时爱吃的元糕改名为“状元糕”。
因“糕”、“高”音相谐,既含庆贺蔡以台高中状元之意,又稳喻此糕为糕中“状元”之义。
清咸三十年(1860年),里人戚学庄开设戚协兴元糕店,专制“状元糕”,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扬名四方。
其制作方法沿用至今。
品种有:蛋黄、椒盐、松子、香草、玫瑰、桂花等。
有纸装、盒装两种。
其中最热销的为桂花状元糕。
素有“生病人吃不坏,健康人吃不厌”、“老幼皆喜”的赞誉。
天香豆腐干 传说枫泾镇北栅有一座桥,叫北栅桥。
北栅桥是石桥,用石头一块一块堆起来的。
堆到桥中央最后一块大方石时,怎么也摆不平。
东头翘,垫块石片,西头又不平了;西头翘,垫块石片,东头又不平了。
造桥石匠们伤透了脑筋,想尽办法屡屡不成功。
于是传出话来,谁能解决这一问题就重奖谁。
一时竟无人有办法。
一天傍晚,来了一个白发老头,镇上人谁都不认识他,说是有办法。
造桥匠上前请教,老头说:很简单,只要拿镇上土特产豆腐干来垫就平了。
起初听的人都不相信,但反正没好办法,权且试试吧。
没料到,用豆腐干来一试,果然石板就平整不动了。
待大家喷喷称奇,要找老头时,早已不见人影。
后来人就传得更奇了,硼老头是八仙之一吕洞宾呢
这当然只是传说。
据有考证的史料记载,天香豆腐干作为枫径特产有100多年的历史。
金枫黄酒 枫泾是目前上海地区唯一的优质黄酒产地。
1939年,上海浦东的苹源、康记。
福记三家酒坊合并迁来枫泾,成立了苹康福酒厂(坊)。
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1966年改为国营上海工农酒厂。
1979年定名为上海枫泾酒厂。
60多年来,枫泾一直是黄酒的重要产地。
黄酒,以稻米、黍米、黑米、小麦、玉米等为原料,加曲、酵母等糖化发酵剂发酵酿制而成,是中国特有的酒种。
历史名人 陆贽 陆贽(
-805年)字敬舆,枫泾人,唐建中(780年)进士,授翰林院学士,唐德宗甚为器重,常以辇行,呼而不 陆贽名,在奉天朝夕晋见,议论朝政。
贽有魏征之德,敢于直言忠谏,辅政陈词,皆恳到深切,有时规劝太过,触忤龙颜,贽坦然而言“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遑问他乎
”历官中书郎,同平章事,卒后谥“宣”。
世称陆宣公。
谢墉 谢墉,字昆城,号金圃,枫泾人。
乾隆十六年(1751年)。
清高宗南巡时,谢应诏试获第一,赐举人。
并授内阁中书。
次年登进士,改任翰林,南书房行走。
屡次主持会试同考官。
乾隆四十六年,任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官。
常随乾隆南巡。
历官礼部、工部至吏部左侍郎,内阁学士。
于77岁寿终。
谢墉四代为官,其兄谢垣,官至刑部员外郎。
其长子谢恭铬,官为内阁中书。
次子谢扬镇,官为户部山西司郎中,其孙谢权,曾孙谢公桓,皆任上虞县教谕。
蔡以台 蔡以台,字季实,号兰圃,枫泾人。
幼即好读,性颖悟,受名儒启蒙,学业大进,乾隆二下二年(1757年)赴京赶考,得中会元,廷试时又得第一,被乾隆皇帝钦点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补日讲起居注官,在皇宫讲论经史。
他生性耿直,不耐于俗官为伍,专注于学术,善辨钟鼎,金石,图书等文物真赝,书法得颜真卿三味,诗文清丽绝俗。
平时著作大多不署名,存稿有《三友斋遗稿》、《姓名窃略》六卷。
朱学范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学范同志于1905年6月出生在枫泾,他祖上因避太平天国战乱由皖南徽州迁居于此。
朱学范从小接受良好教育。
早年就读于上海圣芳济书院、上海法学院并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
1924年进入上海邮 朱学范政局。
朱学范是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始人和卓越的领导人。
朱学范作为民主党派人士,出任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邮电部长。
程十发 程十发(1921年4月10日-2007年7月18日),原上海金山人,现为上海市松江区枫泾镇人。
。
名潼,斋名曾用步鲸楼、不教一日闲过斋,后称三釜书屋、修竹远山楼。
幼年即接触中国字画,但给他印象之深莫过民间艺术。
194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
1942年在上海大新公司举办个人画展,1949年后从事美术普及工作,1952年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员,1956年参加上海画院的筹备工作,并任画师。
长期任上海画院院长,是一位成就斐然、中外盛誉的艺术家。
山水画笔墨已颇具功力。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连环画、插图影响于画坛。
此后,艺术视野不断拓展,“取古今中外法而化之”,在人物、花鸟方面独树一帜。
在连环画、年画、插画、插图等方面均有造诣。
工书法,得力于秦汉木简及怀素狂草,善将草、篆、隶结为一体。
他的画早年受陈老莲影响,以至后来青藤、八大山人、石涛、新罗山人的画风也给他启示,他的特殊表现方法,给美带来了隽永的趣味。
晚年,画家多作花鸟画,笔法、墨法更趋灵动,色彩明艳,构成新颖。
游览景点古长廊 当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乡的典型建筑——长廊。
这条长廊全长268米,是江南水乡现存的长廊中数一数二的。
在长廊里侧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镇区全长1200米左右,是一条区级河道,水系主要来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黄浦江。
长廊不仅美观而且实用,我们可以用两句话高度概括长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湿鞋,盛夏不撑伞,这给当地的居民和游客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东区火政会 火政会原址建筑是由一幢普通民宅改建而成的。
受当时上海租界救火会建筑风格的影响,门面墙被改建成了西洋式。
推开红色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大厅里摆放着的几大件旧时救火设备。
有20世纪初出现的称作“洋龙”的手压式揿龙,有1937年抗战前的机械“泵浦”,还有1950年后一度使用的轮式救火车等。
枫泾镇消防机构,建于民国初年。
当时称“龙王堂”(亦叫救火会),取海龙王克火的意思。
并在南镇圣堂桥下塘和北镇桃源漾分设救火处。
由镇上商人、富绅捐资购买了水枪、木揿龙、担桶等基本设备。
消防人员全为义务,由各商店、作坊选派员工参加。
一旦发生失火,邻里鸣锣报警,消防人员到救火会带了器械前往抢救。
1923年,枫泾南、北镇成立统一的救火会联合会。
总会设在桃源漾,又在北丰桥、北栅、东栅、圣堂桥、永昌桥、陈厅等8个适中位置设立分会。
有义务救火人员200多人。
同时,消防器材有所改进,进水龙头用帆布橡胶水管直接从河浜里吸水。
丁聪漫画馆 丁聪,是我国当代最负盛名的漫画家之一,生前以“小丁”署名在报刊上发表讽刺漫画作品。
丁聪出生于一个漫画世家。
父亲丁悚(字慕琴),1881年出生于枫泾镇南栅,是解放前上海有名的漫画家。
上世纪上半叶,丁悚在上海各大新闻媒体上发表过大量讽刺社会现象的漫画,影响很大。
刘海粟在创办上海美专时,专门请了丁悚担任第一任教务长。
之后,丁悚在法租界桓庆里31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漫画协会——漫画会。
他后期创作的月份牌上的时装妇女《百美图》,曾广为流行,被后人竞相收藏。
文化大革命中,丁悚遭受迫害,于1969年病故。
根据丁悚生前叶落归根的遗愿,1994年3月,丁悚夫妇骨灰被送回故乡枫泾安葬。
枫泾牌坊 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枫泾”二字,是故去的国画大师程十发所题。
整座牌坊高12米,宽14米,三间四柱,十分挺拔优美。
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着精致的传统花纹,四根冲天立柱上前后悬挂着四副镏金字联,内容集中反映了枫泾的历史、人文、风土民俗,让游客一进门就对枫泾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能有个简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鸿著的开篇引子。
古戏台 戏台是古代专供演出的一种室外舞台。
唐朝中期,中国的戏剧始具雏形,到宋、金两代正式形成戏剧这种文艺形式。
当时,戏剧演出场所统称戏场,唐诗中又有“乐棚”、“歌台”、“舞台”、“露台”的记载;宋朝演变为勾阑、邀棚,勾阑的台已经有固定的顶了。
元代,中国戏曲达到鼎盛,“戏台”一名也正式出现。
最初戏台多建于寺观等宗教建筑前的广场上,用于演戏酬神,后来民间也开始大量兴建戏台。
巨富人家在宅院内或祠堂内建戏台,普通农村,则在晒场或近村开阔地搭戏台。
后者因为简单而不固定,故清代时称之为“草台”。
在农村串村走户演出的艺人班子也因此称作“草台班子”。
枫泾古戏台建在城隍庙广场上,一面贴街,一面临河,每逢演戏,从水路乘船而来的观众可坐在船上看戏。
吕吉人画馆 吕吉人,旅美华裔画家,是国内唯一的一个在美国获得国画金奖的华人,著名画家陈逸飞的同班同学。
他是一位新工笔真彩画的国画家,他幼时就酷爱画画,青少年时拜国画大师贺子健为师,打下了良好的国画功底,后又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接受全面的美术教育。
1981年赴美国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接受西方现代绘画陶冶。
经过深造,他开始探索自己画画的风格。
虽定居美国,但他最终选择了继续在中国画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立志用毛笔、宣纸作画,在传统工笔重彩的基础上,吸收西画的造型和色彩,闯出一条新路来。
应该说他兼有中西绘画的造型基础,对传统国画的西洋绘画都有很深的了解。
他用取长补短的方法把西洋画的一些观念和技巧融入到中国画中,在色彩、用光、质感、构图上打破传统国画的束缚,来增加中国画的“高度”。
他还充分利用美国艺术环境的宽松,着力把自己创造的传统工笔重彩打入西方画坛,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他取得了成功。
像章珍藏馆 像章珍藏馆内收藏了由金山区私人收藏家缪时方先生多年收藏的近3000枚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
施王庙 施王庙,俗称施王堂,坐落在北大街409号,是枫泾重要的道教胜地,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
施王其名叫施全,历史上实有其人,宋高宗时任殿前司军校,民间唱本称施全是抗金英雄岳飞手下的护国大将军。
岳飞遇害风波亭后,施全曾乔装打扮潜人相府,行刺秦桧未成,离京回乡后朝廷册封为“定海侯”,掌管金山沿海一带,为金山及相邻浙江一带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和善事。
另有一种说法,说他趁秦桧退朝时刺杀他,然未成功,反被秦桧分肢杀害于市中。
由于他继承了岳家军精忠报国的美德,因而深受百姓爱戴。
死后被加封为“靖江王”。
枫泾百姓为纪念施全,在明万历七年募白银400两;在枫泾北栅建造了施王庙。
天命堂 枫泾古镇南丰桥南堍往西,友好街268号,有一座琉璃砖墙的三角尖顶房子,上面竖写着三个字:天命堂。
民国初年,开始有一部分枫泾镇人信奉基督教,他们在南栅利用旧房子改建成耶稣堂进行教务活动。
抗战胜利后,教徒开始多起来,老地方狭窄不够,于是,1947年,由当地人吴静人、徐志光、费德荣、胡文忠等募集白米200石,作为创办新教堂的本钿。
用其中的80石白米买下了现在地方原陈子达的一幢旧房子,其余120石白米用作内外修缮费用。
堂内桌椅板凳等均由信徒踊跃捐募得来。
堂建成后,取名叫天命堂。
三百园 三百园是一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后面还有一座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后花园。
原主人陈舜俞,字令举,号白牛居士,是枫泾人,当时在朝廷中位列屯田员外郎,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农业部副部长,虽官居高位,但他一生两袖清风,廉政正直,因看不惯朝廷中的一些丑恶现象,几次罢官,隐居故里。
他平时喜欢吟诗作画,学识渊博,与诗人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交往甚厚,称为莫逆之友,经常在一起喝酒作诗,谈笑人生。
死后,司马光还为他写了凭吊诗:“海隅方万里,豪隽几何人,百沐求才尽,三薰得士新,声华四方耸,器业一朝伸,他日苍生望,非徒泽寿春。
”意思说天涯海角方圆几百里,能找出几个象他这样有杰出才能、才智出众、正直、贤良的人呢
百里之内才求得这样一个人才,他是经过三起三落才得以声誉四方。
他为百姓所做的事,是天下苍生有目共睹的,并没有因为大起大落而荒度一生。
苏东坡也曾“哭祭其殡”,到他的棺材前哭着为他写了祭文,后来陆游为这篇祭文作跋道:“东坡前后集祭文凡40首,惟祭贤良陈公辞指最哀。
读之使人感叹流涕。
”这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记录了陈舜俞丰功业绩与坎坎坷坷的人生,每幢房子都反映了他当官的艰辛历史,因旅游开放我们赋予他新的含义,里面展示了三百多件展品——百灯、百篮、百行等代表物件故称三百园。
古镇交通 枫泾交通便利,朱枫公路纵横交错、贯穿全镇,沪杭铁路、沪杭高速公路、320国道、申嘉湖、A7高速都经过枫泾,距上海市区、杭州、苏州、宁波仅需一小时车程,距上海虹桥机场、浦东国际机场分别只需半小时和一小时车程。
自驾车:沪杭高速走A8段,枫泾出口收费站下来沿指示牌开2分钟即可到达,车停至古镇入口处的停车场。
公交车:市区地铁一号线锦江乐园站下,到西南汽车站乘“枫梅线”(全高速,45分钟)直接到枫泾。
其他:集散中心万体馆、虹口足球场每天有班车直达景区。
交通信息: 1.驾车路线: 上海来客——沪昆高速走G60段,枫泾出口收费站下来沿指示牌开2分钟即可到达古镇;车停至古镇入口处的停车场。
南方来客——沪昆高速或320国道; 北方来客——沪宁高速换G1501再换G60至枫泾出口行一公里。
2.乘车路线: 上海市区地铁一号线锦江乐园站下,到西南汽车站乘“枫梅线”(全高速45分钟,票价11元)直接到枫泾牌楼,坐“枫泾一路”或“枫泾——新浜”车(票价2元)在中洪村路口下。
其他:集散中心万体馆、虹口足球场每天有班车直达景区。
古镇小吃 枫泾素有“吃镇”之称。
“正月螺蛳二月蚬,桃花三月甲鱼肥,出洞黄鳝四月底,五月拉丝吃不厌,暴子弯转六月红,七夕要吃四腮鲈,八鳗九蟹十鰟鮍,十一十二吃鲫鱼”来到枫泾,一年十二个月,新鲜美味吃不厌。
当地颇有特色的美食:熏拉丝、菜卤蒸蚬子、吴越豆腐、椒盐鳑鮍鱼、咸菜窝眼、豆腐衣包肉、石臼虾饼、鲜肉藕夹、秘制乡下咸蹄膀、丁义兴蹄膀、天香豆腐干、荠菜馄饨、烧卖、灌汤小笼等。
注:水上人家·荷风嬉鱼、金轩假日酒店、新东方大酒店、金皇朝大酒店、新长岭大酒店。
特产:金枫黄酒、枫泾丁蹄、天香豆腐干、状元糕被称为枫泾四宝。
纪念品:金山农民画、蓝印花布、剪纸、丁聪漫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