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婉的主持经历
《饮水词笺校》作者: (清)纳兰性德 \\\/ 赵秀亭(笺校) \\\/ 冯统一(笺校)ISBN: 9787101045000 页数: 533出版社: 中华书局定价: 38.0装帧: 平装出版年: 2005-7-1这是我存在纳米盘的PDF版本,可以down下来看,<\\\/a>不过我是不喜欢在电脑上看得,不舒服,楼主有机会逛逛书店,应该有的,好像要出第4版了楼上的似乎不怎么明白,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后避太子允扔嫌名(保成)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下面是一些简介,楼主可以看一下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大词人。
纳兰性德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
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
康熙十五年(1676)于二十二岁时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授三等侍卫,后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娶妻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后诰赠一品夫人,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继娶官氏,赐淑人。
其妾颜氏,后纳沈宛,江南才女,著有《选梦词》。
纳兰性德三十一岁便与世长辞,葬于京西皂荚屯。
留有三子四女。
纳兰性德一生所交,多为汉族布衣文人,如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其居渌水亭经常为他与朋友们的雅聚之所,无形中为康熙盛世的清政府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
纳兰性德虽然生命短暂,但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
而且,这些多是其鞍马扈从之余完成,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
其词现存349首,刊印为《侧帽》、《饮水》集,后多称《纳兰词》,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曾云,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这是《饮水》的名字来源。
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谁知”。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纳兰的寂寞。
【纳兰词集评】[编辑本段](拟古绝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摘自《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注释】①人生句: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地(的)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
②何事句: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
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 》,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
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
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③等闲二句:意思是说如今轻易地变了心,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故人,指情人。
④骊山二句:《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
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 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
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
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
”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
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参见《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讲解”。
⑤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
薄幸,薄情。
锦衣郎,指唐明皇。
又,意谓 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地念念不忘旧情。
亦可通。
【讲解】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始见《花间集》韦庄词。
有不同体格,俱为双调。
但《太和正音谱》谓:《花间集》载《木兰花》、《玉楼春》两调,其七字八句者为《玉楼春》体。
故本首是为此体,共五十六字。
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则皆押仄声韵。
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
如古辞《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唐元稹有《古决绝词》三首等。
这里的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
词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缠绵。
汪刻本于词题“拟古决绝词”后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论,则这“闺怨”便是一种假托了,这怨情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无非借闺怨作隐约的表达罢了。
故有人以为此篇是别有隐情,无非是借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那负心的锦衣郎的。
【辑评】一、于在春《清词百首》:“题目写明:模仿古代的《决绝词》,那是女方恨男方薄情,断绝关系的坚决表态。
这里用汉成帝女官班婕妤和唐玄宗妃子杨玉环的典故来拟写古词。
虽说意在‘决绝’,还是一腔怨情,这就更加深婉动人。
”(1984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盛冬铃《纳兰性德词选》:“决绝意谓决裂,指男女情变,断绝关系。
唐元稹曾用乐府歌行体,摹拟一女子的口吻,作《古决绝词》。
容若此作题为‘拟古决绝词柬友 ’,也以女子的声口出之。
其意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交友之道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1988年远流出版公司)【纳兰容若之词】[编辑本段]纳兰容若,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
纳兰容若这名字风光旖旎,教人惊艳:胸纳幽兰,神容略若。
一吟此名,浊世才子翩翩风貌,历历眼前。
纳兰容若诞于清顺治十一年,正黄旗人,其祖于清初从龙入关,战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
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因寒疾而殁。
纳兰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词上。
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
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词话和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 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
有此为证:张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 而纳兰容若的词,或写爱情或写友情,根本没有哪一首批评上层建筑,也没有哪一首关心劳苦大众,就连他那些描写边塞风光的词,也因笼罩着思乡怀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套子。
所以,当代每个选本在评论纳兰词时都要说些“内容单薄狭窄”、“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在当代人编的书里,纳兰与纳兰词成了文学史的花边,成了可有可无的一抹闲笔。
【纳兰世家】[编辑本段]纳兰家族入关前可上溯至海西女真叶赫部。
其部首领贝勒金台石在对抗努尔 哈赤统一东北女真的战争中,城陷身死。
纳兰其祖父尼雅韩随叶赫部迁至建州,受佐领职。
在满洲入关过程中,积功受职牛录章京(骑都尉)。
尼雅韩妻墨尔齐氏,有长子郑库,次子明珠。
纳兰明珠生于天聪九年十月初十(1635年11月19日)早年任侍卫,従銮仪卫治仪 正迁内务府郎中,内务府总管、弘文院学士、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成为名噪一时,权倾朝野的康熙朝重臣。
人以 “相国”荣称。
他官居内阁十三年“掌仪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了积极作用。
同时作为封建权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宠信,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鬻爵,被参劾,在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经历 荣辱兴衰,有起有落。
明珠妻觉罗氏为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正妃第五女。
有三子:长子纳兰性德,次子纳兰揆叙,三子纳兰揆方。
纳兰揆叙,明珠次子,初为佐领、侍卫,后由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擢掌院学士, 兼礼部侍郎,迁工部右侍郎,转工部左侍郎,迁都察院左都御史,仍掌翰林院事, 著有《益戒堂集》、《鸡肋集》、《隙光亭杂织》、《后识》。
因为立储问题使 康熙震怒,又被上疏以流言盛传遭指责。
至雍正朝其身后名份又进一步被贬,直 至乾隆年才得以恢复。
揆叙妻耿氏为耿聚忠之女。
耿聚忠是清初“三藩”之一耿 精忠三弟;靖南王耿继茂之三子。
耿聚忠娶安郡王岳乐之女和硕柔嘉公主为妻, 生耿氏。
由于此种关系耿氏出入皇宫,上下以格格称呼。
耿聚忠因忠于清王朝, 未从“三藩之乱”,被加太子太保衔得善终。
纳兰揆方为明珠三子,其妻为礼亲王代善曾孙和硕康亲王杰书第八女,是为郡主。
揆方作为和硕额附(郡马),其礼遇与公爵同。
揆方夫妻双双相继而亡,留有二子:安昭、元普。
后经康熙命均过继给揆叙夫妇,并改名永寿、永福。
纳兰永寿于十六岁任佐领、侍卫,正黄旗满洲副都统,礼部右侍郎,又改任兵部 左侍郎,永寿娶正黄旗汉军副都统含太公之女阿氏,生有四女,其一女后来做了 乾隆弘历的舒妃。
纳兰永福与皇九子允禟之女三格格成婚,官至内务府总管。
他因与岳丈皇九子 允禟的亲缘关系,先后支持允禧、允禵谋取皇位,结怨于皇四子胤祯,成为 雍正的政敌,为其所恶,被革职。
后任盛京户部侍郎,直至乾隆四年。
纳兰瞻岱为纳兰性德之孙,官至乾隆朝正红旗满洲副都统,提督直隶总兵都督同 知。
并追赠其父福格为光禄大夫正红旗满洲副都统,又晋赠光禄大夫提督直隶总 兵官都督同知。
其母卢氏,生母颜氏也“并诰赠一品夫人”。
纳兰家族因封建贵族制度而世代为官,并一度位极人臣,通过血缘、婚配等 与清王朝构成千丝万缕的联系。
纳兰性德本人及胞弟揆叙和儿子福格均极具才学;父兄子弟所供职官亦文武兼俱,由此构成的家族世系,是封建上流社会的缩影,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详细介绍】[编辑本段]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
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
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
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
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
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
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 师。
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
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 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 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
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
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
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
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
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 出,著称于世。
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 《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 词》。
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悦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
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
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
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
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 词创作。
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
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
值得一提的是,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
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
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
可惜她在与纳兰性德相处一年之后,纳兰性德就去世了,这段短暂的爱情又以悲剧告终。
纳兰性德作为一代风流才子,他的爱情生活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捕风捉影的各种市井流言,最为盛传的是表妹入宫一事,但终不可考。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 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 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
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 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
对职业的厌 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 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他于康熙 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
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
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倍受当时及后世好评。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而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词作先后结集为《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
纵观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物性观照】[编辑本段]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
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
无论目前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
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
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
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
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
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明代定都北京后,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
如城内的英国公花园、西郊皇亲李伟的清华园和漕郎米万钟的勺园,都是极负盛名的。
到了清朝,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自畅春园始,到圆明园之鼎盛,三山五园,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
为了仿效,为了方便朝班,更是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购地,建起自己的园墅别业。
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怡园”。
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
而纳兰性德把属于自己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比。
并把自己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
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一个的道的文化沙龙。
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
与之相比,同在水泉丰沛的海淀,武夫僧格林沁却造旱园,在园中起山神庙。
权宦李莲英于海淀镇闹市中置产业三处,方便起居却无水趣。
宗室商人萨利建宅通衢,招摇有余,风雅稍逊。
试想,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借水寄情的词人没有了水,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干涸。
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
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
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
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
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
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
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
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诗人的性情。
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渌水亭边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
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
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
纳兰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诗词的形式,以杰出的艺术互为观照着他的哲学理念。
【风物起兴】[编辑本段]纳兰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因扈驾游历北京西山一带风景名胜时写作的。
这些地方至今几乎都有迹可寻,有史可稽。
这些因名胜古迹生发的感慨和情致出之有处。
通过对所写地方进行体察,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认识纳兰性德此类诗词创作的起因和他丰富的文史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形象准确的感受。
纳兰纳兰性德曾随康熙幸游“八大处”宝珠洞。
他扈从玄烨凭高远望,写下《望海潮·宝珠洞》“漠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
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
往事最堪伤,想铜骆巷陌,金谷风光。
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
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线,雪冷雕翔。
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
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
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
”站在平坡山巅宝珠洞眺远亭上,宜南向、东向眺望。
南望,永定河一线漂渺如带似纱由它千万年泛滥冲刷形成的西山洪积扇,不但形成北京平原,在北京古地理上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至今在其两岸仍可见大片荒沙,累累土岗。
山下不远是八宝山、老山、田村山、石景山,两千年前的汉墓早以少为人知,山脚下元代翠微公主的陵墓湮没无寻,明代贵戚葬地已被清朝王公坟茔逐渐取代。
东南望,辽金残毁的城垣尤在,元大都址上的明清北京城紫气东来。
辽宋于会城门北、紫竹院一带进行了“高梁河会战”辽军铁骑的驰援,使宋军大崩溃。
金兵攻陷辽幽州城,在其上建中都城。
元人将金中都付之一炬后,东移城廓建大都城。
历史变迁,王朝更迭,都邑兴废,引发了纳兰性德的无限感慨。
纳兰纳兰性德从驾到西山黑龙潭,写下《忆秦娥·龙潭口》“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
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
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
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
”黑龙潭位于画眉山北,在山嘴处东北石崖下。
这里石色青黑,树木萧森,荫浓苔滑。
泉水従深潭底冒出,水势较旺。
这周围山林于背阴处更高大繁茂,因为谷中土厚,阴处涵水,不似向阳坡上风大干燥。
而潭口处黛色石崖下会让人有山岩开裂、潭深难测之感。
这股泉水属于石灰岩地区溶洞、裂隙中的暗河涌出,水量较大。
这段白噩纪形成的石灰岩地层,与三里外白家曈火织蛛山(石灰山)后的大溶洞(现已无存)的地层一致,并与那个曾有水流、被称之海眼的溶洞有直接关联。
这里的山体岩石不但与南边一脉相连的红色火山砂岩的“火山头”地层结构不同,一红一黑,而且这股泉水与香山双清、樱桃沟、簸箕水,七王坟后香水院等山泉不一样,不是由山体地层涵水下渗,至山脚处形成泉水露头,而是属于喀斯特地貌暗河伏流的涌出。
因此,这个“龙”不小,传说是东海龙王的七子于此潜居。
清代这里一度成为皇家的敕建黑龙王庙。
所以说,《帝京景物略》中记述的涌水情形是正确的。
纳兰性德的直观感受也是准确的。
且不说《清词史》中评论该词“感慨倍多,遥思腾越”。
就此也能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验证纳兰性德重视真实感受,仔细观看事物是颇为精到准确的。
纳兰另外纳兰性德在大觉寺的吟唱,也使凡去过该寺的人,倍感贴切。
大觉寺始创辽代。
纳兰性德时见到的大觉寺是明代的规制。
它是北京“八大寺院”之一,至今大雄宝殿,三世佛殿还保留着明代的木结构。
大觉寺院落宽阔,殿堂高大,花木繁多,以玉兰、银杏最为著名。
(解放后这里一直是林学院的实习林场)大殿中保留着精美壁画、悬塑。
至今主佛像、“二十诸天”、“十二缘觉”的塑像保留完好。
所以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大觉寺》“燕垒空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
篆香清梵有无间。
蛱蝶乍从帘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言。
”其中空梁、画壁、诸天、蛱蝶、燕雀等不是作者凭空臆造的。
而且从中还能让人想见侍卫在高大殿堂的台阶下巡行,在僻静的行官跨院当值的处身角度。
这种人与景物的位置感和梵天幽静之感,是于今天都能在实地感受到的。
纳兰纳兰性德在奉值宿卫龙泉寺时作的《五律·宿龙泉山寺》以区区数行,把个不大的寺院和环境,甚至作者所在的位置都勾画出来。
龙泉寺后的山峰为花岗岩,陡峭如削,其势如列。
因此诗中有“列岫”一词。
因为地形的限制,寺中殿宇,院落不深,而是一字横向排开。
从属群房由西向东排列。
如果纳兰性德晚间下岗后,联想与明万历皇帝有关的佛事,并遥望明陵的地方在寺内,大约就是群房最东端。
这里是最后一个小院落,屋宇不太大,従现在的警卫控制观点看,也是设岗立哨的地方。
小院东、南两面女墙齐腰,能凭栏就高远望。
所能望出之处为东南、兼有东北。
十三陵则在视野的最偏北向。
女墙的高坎下有一条从山下而来的石板古道,是去妙峰山进香的古道之一。
站在此高处,沿古道向东北延伸,诗人的思路由此飞向天寿山,跨越了世纪。
纳兰纳兰性德写海淀、玉泉山一带的水域风光时,往往把它与江南并比。
确也如此,这一带水源充沛,河湖相连,菱荷舟帆、平堤沙岸,或“十里湖光载酒游”,或平堤走马披春风。
总之在写到这类风光时,一般都是比较清新抒情的,不似前般怀古之作,比较凝重深沉。
这里一方面反映他的性格与水域情结相吻合。
另一方面,当时文化发达的江南对词人的影响,使凡与此文化生发环境相一致的情调就就容易在作者的心绪上形成一种内在暗合,调动起他的舒和明朗的创作情绪。
纳兰纳兰性德的这类诗词,受着他阅历的风光名胜的影响,有感而发,由此及彼,由有限到无限。
这是他的一种生活之源,这种生活对他的创作具有提示、陶冶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生活对他创作的赐予。
·······························说行天下 朋友推荐的小说网站大全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哦
纳兰性德一生
【人物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词人。
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
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
康熙十五年(进士。
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
妻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诰赠一品夫人,婚后三年,妻子亡故,吴江叶元礼亲为之撰墓志铭,继娶官氏,赐淑人。
妾颜氏,后纳江南沈宛,著有《选梦词》“风韵不减夫婿”,亡佚。
纳兰性德死时,年仅三十一岁,“文人祚薄,哀动天地”葬于京西皂荚屯。
有三子四女。
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汉族名士交游,从一定程度上为清廷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
一生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以词闻,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
【纳兰词集评】 [编辑本段] (拟古绝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 摘自《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注释】 ①人生句: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地(的)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
②何事句: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
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 》,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
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
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③等闲二句:意思是说如今轻易地变了心,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故人,指情人。
④骊山二句:《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
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 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
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
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
”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
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参见《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讲解”。
⑤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
薄幸,薄情。
锦衣郎,指唐明皇。
又,意谓 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地念念不忘旧情。
亦可通。
【讲解】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始见《花间集》韦庄词。
有不同体格,俱为双调。
但《太和正音谱》谓:《花间集》载《木兰花》、《玉楼春》两调,其七字八句者为《玉楼春》体。
故本首是为此体,共五十六字。
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则皆押仄声韵。
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
如古辞《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唐元稹有《古决绝词》三首等。
这里的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
词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缠绵。
汪刻本于词题“拟古决绝词”后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论,则这“闺怨”便是一种假托了,这怨情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无非借闺怨作隐约的表达罢了。
故有人以为此篇是别有隐情,无非是借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那负心的锦衣郎的。
【辑评】 一、于在春《清词百首》:“题目写明:模仿古代的《决绝词》,那是女方恨男方薄情,断绝关系的坚决表态。
这里用汉成帝女官班婕妤和唐玄宗妃子杨玉环的典故来拟写古词。
虽说意在‘决绝’,还是一腔怨情,这就更加深婉动人。
”(1984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 二、盛冬铃《纳兰性德词选》:“决绝意谓决裂,指男女情变,断绝关系。
唐元稹曾用乐府歌行体,摹拟一女子的口吻,作《古决绝词》。
容若此作题为‘拟古决绝词柬友 ’,也以女子的声口出之。
其意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交友之道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1988年远流出版公司) 【纳兰容若之词】 纳兰容若,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
纳兰容若这名字风光旖旎,教人惊艳:胸纳幽兰,神容略若。
一吟此名,浊世才子翩翩风貌,历历眼前。
纳兰容若诞于清顺治十一年,正黄旗人,其祖于清初从龙入关,战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
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因寒疾而殁。
纳兰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词上。
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
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词话和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 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
有此为证:张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 而纳兰容若的词,或写爱情或写友情,根本没有哪一首批评上层建筑,也没有哪一首关心劳苦大众,就连他那些描写边塞风光的词,也因笼罩着思乡怀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套子。
所以,当代每个选本在评论纳兰词时都要说些“内容单薄狭窄”、“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在当代人编的书里,纳兰与纳兰词成了文学史的花边,成了可有可无的一抹闲笔。
【纳兰世家 纳兰家族入关前可上溯至海西女真叶赫部。
其部首领贝勒金台石在对抗努尔 哈赤统一东北女真的战争中,城陷身死。
纳兰其祖父尼雅韩随叶赫部迁至建州,受佐领职。
在满洲入关过程中,积功受职牛录章京(骑都尉)。
尼雅韩妻墨尔齐氏,有长子郑库,次子明珠。
纳兰明珠生于天聪九年十月初十(1635年11月19日)早年任侍卫,従銮仪卫治仪 正迁内务府郎中,内务府总管、弘文院学士、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成为名噪一时,权倾朝野的康熙朝重臣。
人以 “相国”荣称。
他官居内阁十三年“掌仪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了积极作用。
同时作为封建权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宠信,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鬻爵,被参劾,在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经历 荣辱兴衰,有起有落。
明珠妻觉罗氏为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正妃第五女。
有三子:长子纳兰性德,次子纳兰揆叙,三子纳兰揆方。
纳兰揆叙,明珠次子,初为佐领、侍卫,后由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擢掌院学士, 兼礼部侍郎,迁工部右侍郎,转工部左侍郎,迁都察院左都御史,仍掌翰林院事, 著有《益戒堂集》、《鸡肋集》、《隙光亭杂织》、《后识》。
因为立储问题使 康熙震怒,又被上疏以流言盛传遭指责。
至雍正朝其身后名份又进一步被贬,直 至乾隆年才得以恢复。
揆叙妻耿氏为耿聚忠之女。
耿聚忠是清初“三藩”之一耿 精忠三弟;靖南王耿继茂之三子。
耿聚忠娶安郡王岳乐之女和硕柔嘉公主为妻, 生耿氏。
由于此种关系耿氏出入皇宫,上下以格格称呼。
耿聚忠因忠于清王朝, 未从“三藩之乱”,被加太子太保衔得善终。
纳兰揆方为明珠三子,其妻为礼亲王代善曾孙和硕康亲王杰书第八女,是为郡主。
揆方作为和硕额附(郡马),其礼遇与公爵同。
揆方夫妻双双相继而亡,留有二子:安昭、元普。
后经康熙命均过继给揆叙夫妇,并改名永寿、永福。
纳兰永寿于十六岁任佐领、侍卫,正黄旗满洲副都统,礼部右侍郎,又改任兵部 左侍郎,永寿娶正黄旗汉军副都统含太公之女阿氏,生有四女,其一女后来做了 乾隆弘历的舒妃。
纳兰永福与皇九子允禟之女三格格成婚,官至内务府总管。
他因与岳丈皇九子 允禟的亲缘关系,先后支持允禧、允禵谋取皇位,结怨于皇四子胤祯,成为 雍正的政敌,为其所恶,被革职。
后任盛京户部侍郎,直至乾隆四年。
纳兰瞻岱为纳兰性德之孙,官至乾隆朝正红旗满洲副都统,提督直隶总兵都督同 知。
并追赠其父福格为光禄大夫正红旗满洲副都统,又晋赠光禄大夫提督直隶总 兵官都督同知。
其母卢氏,生母颜氏也“并诰赠一品夫人”。
纳兰家族因封建贵族制度而世代为官,并一度位极人臣,通过血缘、婚配等 与清王朝构成千丝万缕的联系。
纳兰性德本人及胞弟揆叙和儿子福格均极具才学;父兄子弟所供职官亦文武兼俱,由此构成的家族世系,是封建上流社会的缩影,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详细介绍】 [编辑本段]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
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
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
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
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
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
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
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
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
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
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
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
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
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
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 《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
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悦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
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
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
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
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
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
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
值得一提的是,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
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
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
可惜她在与纳兰性德相处一年之后,纳兰性德就去世了,这段短暂的爱情又以悲剧告终。
纳兰性德作为一代风流才子,他的爱情生活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捕风捉影的各种市井流言,最为盛传的是表妹入宫一事,但终不可考。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
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
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他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
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
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倍受当时及后世好评。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而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词作先后结集为《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
纵观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 【物性观照】 [编辑本段] 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
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
无论目前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
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
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
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
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
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明代定都北京后,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
如城内的英国公花园、西郊皇亲李伟的清华园和漕郎米万钟的勺园,都是极负盛名的。
到了清朝,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自畅春园始,到圆明园之鼎盛,三山五园,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
为了仿效,为了方便朝班,更是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购地,建起自己的园墅别业。
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怡园”。
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
而纳兰性德把属于自己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比。
并把自己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
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一个的道的文化沙龙。
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
与之相比,同在水泉丰沛的海淀,武夫僧格林沁却造旱园,在园中起山神庙。
权宦李莲英于海淀镇闹市中置产业三处,方便起居却无水趣。
宗室商人萨利建宅通衢,招摇有余,风雅稍逊。
试想,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借水寄情的词人没有了水,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干涸。
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
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
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
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
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
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
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
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诗人的性情。
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渌水亭边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
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
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
纳兰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诗词的形式,以杰出的艺术互为观照着他的哲学理念。
【风物起兴】 [编辑本段]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因扈驾游历北京西山一带风景名胜时写作的。
这些地方至今几乎都有迹可寻,有史可稽。
这些因名胜古迹生发的感慨和情致出之有处。
通过对所写地方进行体察,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认识纳兰性德此类诗词创作的起因和他丰富的文史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形象准确的感受。
纳兰纳兰性德曾随康熙幸游“八大处”宝珠洞。
他扈从玄烨凭高远望,写下《望海潮·宝珠洞》“漠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
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
往事最堪伤,想铜骆巷陌,金谷风光。
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
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线,雪冷雕翔。
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
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
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
”站在平坡山巅宝珠洞眺远亭上,宜南向、东向眺望。
南望,永定河一线漂渺如带似纱由它千万年泛滥冲刷形成的西山洪积扇,不但形成北京平原,在北京古地理上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至今在其两岸仍可见大片荒沙,累累土岗。
山下不远是八宝山、老山、田村山、石景山,两千年前的汉墓早以少为人知,山脚下元代翠微公主的陵墓湮没无寻,明代贵戚葬地已被清朝王公坟茔逐渐取代。
东南望,辽金残毁的城垣尤在,元大都址上的明清北京城紫气东来。
辽宋于会城门北、紫竹院一带进行了“高梁河会战”辽军铁骑的驰援,使宋军大崩溃。
金兵攻陷辽幽州城,在其上建中都城。
元人将金中都付之一炬后,东移城廓建大都城。
历史变迁,王朝更迭,都邑兴废,引发了纳兰性德的无限感慨。
纳兰纳兰性德从驾到西山黑龙潭,写下《忆秦娥·龙潭口》“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
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
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
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
”黑龙潭位于画眉山北,在山嘴处东北石崖下。
这里石色青黑,树木萧森,荫浓苔滑。
泉水従深潭底冒出,水势较旺。
这周围山林于背阴处更高大繁茂,因为谷中土厚,阴处涵水,不似向阳坡上风大干燥。
而潭口处黛色石崖下会让人有山岩开裂、潭深难测之感。
这股泉水属于石灰岩地区溶洞、裂隙中的暗河涌出,水量较大。
这段白噩纪形成的石灰岩地层,与三里外白家曈火织蛛山(石灰山)后的大溶洞(现已无存)的地层一致,并与那个曾有水流、被称之海眼的溶洞有直接关联。
这里的山体岩石不但与南边一脉相连的红色火山砂岩的“火山头”地层结构不同,一红一黑,而且这股泉水与香山双清、樱桃沟、簸箕水,七王坟后香水院等山泉不一样,不是由山体地层涵水下渗,至山脚处形成泉水露头,而是属于喀斯特地貌暗河伏流的涌出。
因此,这个“龙”不小,传说是东海龙王的七子于此潜居。
清代这里一度成为皇家的敕建黑龙王庙。
所以说,《帝京景物略》中记述的涌水情形是正确的。
纳兰性德的直观感受也是准确的。
且不说《清词史》中评论该词“感慨倍多,遥思腾越”。
就此也能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验证纳兰性德重视真实感受,仔细观看事物是颇为精到准确的。
纳兰另外纳兰性德在大觉寺的吟唱,也使凡去过该寺的人,倍感贴切。
大觉寺始创辽代。
纳兰性德时见到的大觉寺是明代的规制。
它是北京“八大寺院”之一,至今大雄宝殿,三世佛殿还保留着明代的木结构。
大觉寺院落宽阔,殿堂高大,花木繁多,以玉兰、银杏最为著名。
(解放后这里一直是林学院的实习林场)大殿中保留着精美壁画、悬塑。
至今主佛像、“二十诸天”、“十二缘觉”的塑像保留完好。
所以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大觉寺》“燕垒空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
篆香清梵有无间。
蛱蝶乍从帘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言。
”其中空梁、画壁、诸天、蛱蝶、燕雀等不是作者凭空臆造的。
而且从中还能让人想见侍卫在高大殿堂的台阶下巡行,在僻静的行官跨院当值的处身角度。
这种人与景物的位置感和梵天幽静之感,是于今天都能在实地感受到的。
纳兰纳兰性德在奉值宿卫龙泉寺时作的《五律·宿龙泉山寺》以区区数行,把个不大的寺院和环境,甚至作者所在的位置都勾画出来。
龙泉寺后的山峰为花岗岩,陡峭如削,其势如列。
因此诗中有“列岫”一词。
因为地形的限制,寺中殿宇,院落不深,而是一字横向排开。
从属群房由西向东排列。
如果纳兰性德晚间下岗后,联想与明万历皇帝有关的佛事,并遥望明陵的地方在寺内,大约就是群房最东端。
这里是最后一个小院落,屋宇不太大,従现在的警卫控制观点看,也是设岗立哨的地方。
小院东、南两面女墙齐腰,能凭栏就高远望。
所能望出之处为东南、兼有东北。
十三陵则在视野的最偏北向。
女墙的高坎下有一条从山下而来的石板古道,是去妙峰山进香的古道之一。
站在此高处,沿古道向东北延伸,诗人的思路由此飞向天寿山,跨越了世纪。
纳兰纳兰性德写海淀、玉泉山一带的水域风光时,往往把它与江南并比。
确也如此,这一带水源充沛,河湖相连,菱荷舟帆、平堤沙岸,或“十里湖光载酒游”,或平堤走马披春风。
总之在写到这类风光时,一般都是比较清新抒情的,不似前般怀古之作,比较凝重深沉。
这里一方面反映他的性格与水域情结相吻合。
另一方面,当时文化发达的江南对词人的影响,使凡与此文化生发环境相一致的情调就就容易在作者的心绪上形成一种内在暗合,调动起他的舒和明朗的创作情绪。
纳兰纳兰性德的这类诗词,受着他阅历的风光名胜的影响,有感而发,由此及彼,由有限到无限。
这是他的一种生活之源,这种生活对他的创作具有提示、陶冶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生活对他创作的赐予。
【纳兰性德作品集】 太多,详见
我想知道梅艳芳的故事
几乎都不是真的,只是很多情节的素材取自梅艳芳的真实故事。
关于梅艳芳传记可以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搜列举几个: 梦醒有时》在线阅读:这是篇悼念文章,作者是梅艳芳生前挚友李碧华,较为详细的写了梅艳芳得病后的岁月。
《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梅艳芳》在线阅读:这本书写的还行,但作者也是凭着梅艳芳的媒体资料写的,真不真实就只有梅艳芳自己知道了。
《共醉梅艳芳》在线阅读:这本书类似于《美丽与哀愁》也是根据媒体资料写的,而且错误挺多。
梅艳芳生前自述的访谈节目:《星光剪影》2001在线观看: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梅艳芳生前最长的访谈,详细地讲述了她自己的事业观、金钱观、友情观、爱情观以及和刘德华的绯闻等等。
由于自己说的,很权威。
梅艳芳本人资料也可以到百度百科去查:
纳兰容若的长相思中 风一更雪一更的“更”的读音应是什么
权威性:以教育部最新制订的《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九年级现行各种版本英语教材为蓝本,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资深教授、著名英语法专家薄冰先生亲自主持编写。
精要性: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语法项目进行精心提炼、重点讲解。
其归纳的语法要点高屋建瓴,完全达到了高中英语考试所要求的“九级”标准。
针对性:开设“迷你讲座”、“重点提炼”、“难点提示”、“名师点津”、“轻松演练”等专栏,条分缕析,逐一讲解、综合训练。
并在“轻松演练”部分附简练的“答案解析”,一针见血、一语破的。
趣味性:突破传统语法书单一枯燥的编排设计,特开设“比较”、“注意”等辅助学习小板块,并在每页页脚精心设计了常用口语,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积累了口语知识。
薄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资深教授,著名英语语法专家,《英语沙龙》杂志顾问。
薄冰教授从事英语教学50余年,对英语语法的教学和研究有很深的造诣。
他编写的英语语法专著紧密和研究有很深际,突出实用性,通俗易懂,既适合课堂教学,又便于自学自者修。
由薄冰教授亲自主持编写的《高级英语语法》自1990年问世以来,盛销不衰。
2003年推出的《薄冰新编英语语法》在总结传统语法知识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英语语法的概论,成为英语语法研究方面的又一力作。
除了潜心研究语法理论,薄冰教授为了保持与英语学习者的有效沟通,还致力英语咨询方面的工作,他主持的“薄冰教授信箱”已成为《英语沙龙》杂志的品牌栏目。
也正是通过“薄冰教授信箱”,薄冰教授了解到广大中学生学习中困惑。
为了帮助更顾年事已高,与几位熟悉中学英语教学的合作者一起编写了中学英语语法系列,这套书包括:《薄冰新编初中英语语法》、《薄冰新编高中英语语法》、《薄冰新编初中英语语法练习册》及《薄冰新编高中英语语法练习册》。
这本《薄冰新编高中英语语法》将不同的语法点进行归纳、分类,帮广大英语学习者理出了一条清晰的主线,并就广大中学生普遍谯的语法难点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为了方便广大读者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本书还特意在每页页脚加注了常用口语。
同时,本书有以下几大特点:紧扣教材。
本书根据国家教育部最新课程标准精神编写,包括最新英语课程标准1到9级的所有高中阶段应该掌握的语法项目。
并且与现行高中教材紧密联系,能够切实解决中学生在语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化难为易。
本书每一章节都开设“迷你讲座”这一专题。
用简练的语言理清思路,使复杂烦琐的语法问题变得简单化、逻辑化。
条分缕析,绝不赘述。
重点突出。
本书还开设了“重点提炼”、“难点提示”、“名师点津”等专题。
专门对容易混淆的语法现象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剖析。
其中,还开辟了“比较”、“注意”等小专题,让中学生朋友能够轻松愉快地掌握语法知识。
例句丰富。
本书例句大多摘自现和初高中教材和外国名著,极具权威性和代表性。
这样就使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通过例句更好地掌握语法知识,而且能够加强对地道纯正英语的感智能力。
解析精练。
“轻松演练”部分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
本书在每个章节之后都设有与本章内容相对应的练习题目,帮助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学地的知识。
而且对每道题目都做了详细的解析,让学生能够真正彻底地弄清楚每一个知识点。
“轻松演练”中的“完形填空”题目大多是小幽默,诙谐风趣,寓学于乐。
上篇 词法第一章 名词第二章 代词第三章 冠词第四章 数词第五章 动词概说第六章 动词时态第七章 动词语态——被动语态第八章 动词语气——虚拟语气第九章 非谓语动词第十章 形容词和副词第十一章 介词第十二章 连词下篇 句法第十三章 主谓一致第十四章 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第十五章 名词性从句第十六章 定语从句第十七章 状语从句第十八章 强调句第十九章 倒装句第二十章 否定、替代、省略和插入语结构附录
时尚杂志《演讲与口才》的读书笔记
《演讲与口才》这本杂志,相信有很多人都在看它,因为书中既有做人处事的道理,又有丰富的交际知识,还有许多演讲的方法技巧。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与我职业紧密相联的教书育人的经验之谈。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不断地进行肯定、否定、鼓励、点拨,以调节课堂节奏,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
的确,许多名师在课堂上就经常使用以下几种点评技巧,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到一种奋进状态:1、行云流水的即时点评;2、踏雪无痕的间接点评;3、自问自答的双得点评。
教师在上课时,如果能用不同的方式点评学生的表现,让表扬更响亮,让批评更易于接受,让每个学生心里都暖烘烘的,不但会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和谐师生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纳兰性德资料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因为犯了太子的忌,改名纳兰性德。
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
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
他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
他的词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
我也很喜欢容若,给你几个链接,那里有他的更详细的资料,你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