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自己的本职岗位激发军人的血性
军人的“血性”刚强果断、勇敢无畏、赤性格,是军人所具备的高贵品质,也是一支军队克敌制胜的有效法宝。
军人血性的内在表现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外在表现为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锐气,狭路相逢、刺刀见红的胆气和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豪气。
部队来讲,培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军人血性,对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
1、要用坚定的信仰培植军人血性。
军人的血性来自于“忠”。
忠诚的信仰是军队的灵魂,只有为了捍卫自己所坚信的真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军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高昂的战斗热情,将生死置之度外,英勇作战,所向披靡。
培树军人血性,首先要树牢精神支柱,解决“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问题。
要认真组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切实使官兵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制度等重大问题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
要坚强党史军史学习和军魂教育,引导官兵从我党我军的光辉历史和生动实践中深刻体悟军魂的内涵、本质和作用,深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根子。
要加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使部队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昂扬的革命斗志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2、要用严格的训练锤炼军人血性。
军人的血性来自于“勇”。
勇敢是对军人的最基本要求,军人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军人的勇敢较一般人而言,必须承载更多的意义和内涵。
血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艰苦训练“训”出来的,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而是长期坚持养成的,不是战场上的“专利”,而是融合在平时各种行动之中。
要提高科目难度,加大训练强度,增强演练险度,在高强度、快节奏的训练中,锻造官兵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要针对作战环境艰苦、恶劣、复杂等特点,通过组织官兵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官兵英勇顽强、不畏艰险品质;要组织模拟实战演练,使官兵“身临其境”地体验复杂火场环境下可能引起畏惧的各种刺激因素,培养官兵打硬仗、打恶仗的顽强战斗精神和“有苦不言苦,吃苦不叫苦”的意志品质。
3、要用尚武的文化张扬军人血性。
军人的血性来自于“武”。
“尚武”是每名军人所必备的精神,只有时刻牢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牢固树立“当兵打仗”的思想,才能在和平的环境下保持血性,才能做到“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通过加强军营环境建设、张贴战斗标语、观看战斗影视、叫响战斗口号、学习战斗英雄等活动,使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思想;要创新方法手段,善于借助网络文化平台,让军事游戏、智能娱乐承担起军事高科技知识普及、实装操作、教育训练的任务,在寓训于乐、寓智于乐的过程中强化战斗意识;要大力加强形势教育,讲清当前形势,教育官兵消除思想麻痹放松思想,全力做好打硬仗准备。
4、要用严明的纪律磨砺军人血性。
军人的血性来自于“威”。
这种“威”体现在雷厉风行、令行禁止上,体现在紧密团结,严守纪律上。
没有纪律约束的军队是不可能在战场上不怕牺牲、勇敢作战的,只有用纪律来保持部队的集中统一和行动一致,把分散的力量集中和汇聚起来,把潜在的力量挖掘和发挥出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和磨砺军人血性。
严格按照条令条例建设部队,坚持以平时养成为基础点滴培养军人血性,切实把军人血性培育融入到严守条令条例等各项规章制度之中、落实到坚持一日生活制度的每项要求之中,使官兵在一言一行中展现军人应有的气质。
要坚持公正执纪,在条令条例面前,重刚性不变通,讲规矩不逾越。
凡是条令条例明确应该做的,坚决执行不打折扣,一抓到底不留余地。
凡是条令条例明确不能做的,坚决不做,不打“擦边球”,不触“高压线”,使官兵养成守纪如铁的严明纪律观念。
怎样立足本职岗位提高打赢能力(部队)学习体会
通段时间的学习,从思想目前部队面临的形势、任了进一步的认识。
充分做事斗争准备是党和人民当前交给我们的最现实、最急切、最紧迫的任务,打得赢、不变质是两个历史性课题,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原则,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使命,五句话总要求是基础,爱国主义和战斗精神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动力。
怎么样才能立足本职岗位提高打赢能力呢
我认为应该从我刚才讲的几个方面做起。
\ 一是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觉悟。
我们要通过参加政治学习和党员先进性教育,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点滴时间学习国家的政策、法规,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不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定跟党走的决心,打好自己政治信念这个基础,只有我们的理想信念坚定了,政治信念明确了,才是革命军人、才是部队党员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才能确保解决打得赢、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
二是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对高科技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我们履行职责的能力。
要实现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理论学习是实际工作的基础,如果我们理论知识不够,训练水平达不到要求,那履行职责就只是一句空话,理论指导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如果让搞通信的同志去开车,结果是肯定的,他们不可能完全干好,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理论功底,同样让司机去搞通信,也不可能能干好。
再细一点讲,让新同志去单独执行任务行吗
不行,因为虽然他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他的实践能力不够。
所以说,理论指导实践是根本,实践促进理论是目的。
只有我们加强理论学习,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加以实践,同时,我们对在理论学习中一知半解的东西,往往会通过实践得以很好的理解。
因此,理论与实践是两个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
\ 三是树立战斗精神,履行军事变革使命。
在解决政治信仰和履行职责能力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充分的认清现在世界格局的变化,要充分认识到迎接世界军事变革挑战、建设信息化军队是我们进行军事变革的必然选择。
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是迎接世界格局变化的最紧要任务。
以江主席五句话总要求作为部队全面建设的基础,以战斗精神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提高战斗力。
提高战斗力的根本性问题除了加强政治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我们训练质量,而提高训练质量必须是要有充分的战斗精神准备。
归结起来战斗精神有以下几种:敢打必胜的昂扬士气,忠于祖国的崇高信念,有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坚不可摧的战斗意志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战斗精神从哪来,就是靠我们日常的学习积累,和对祖国的忠诚。
\ 总之,我们有了政治觉悟,就能保证我们忠于党的事业,就能保障训练与实践的顺利实施;有了训练与实践,就能提高我们的战斗力,就能培育我们的战斗精神;有了战斗精神,我们就能履行好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推进军事变革的职责,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光荣面神圣的任务,全面提高战斗力,确保打赢能力的提高。
鼓励参军报国的演讲稿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 名称由来辛亥革命,作为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
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命的报道。
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
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
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
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时限与《辛亥革命始末记》基本相合。
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但在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
民初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而“辛亥革命”极为罕见。
即便是孙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时所用名词也没有一定之规。
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以孙中山名义发布的公文中,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民国光复”、“革命”等说法。
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
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
”不见直书“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说至今仍然沿用。
在20年代前后,“辛亥革命”的使用开始升温且影响日广。
1919年8月,在《湘江评论》中连载《民众的大联合》政论长文,使用了“辛亥革命”一词,并就其内涵有过精炼的阐述。
1921年10月梁启超以《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为题,发表演讲,诠释了辛亥革命内涵。
第一次国共合作初始,陈独秀撰写《辛亥革命与国民党》,专门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渐成专有名词。
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在有关纪念中,“辛亥革命”字样出现得特别频繁。
1927年双十前夕,中国国民党中央制定了宣传大纲,第一条就是“继续辛亥革命的精神,矫正辛亥革命的缺陷”。
1930年7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词汇,以迄于今。
军人如何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
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你在部队学到的优良作风,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社会,踏踏实实,就是伟大的,不一定轰轰烈烈,不一定惊天动地。
以个人的和平积弊,制定个人整改措施,为题的作文
“参谋长今天作检查了。
”周一上午,交班会刚结束,消息像风一样在第77集团军某旅迅速传开了。
这个消息绝对够“劲爆”:不论军事素质、工作能力还是作风形象,这位参谋长在官兵印象中都不错。
这样一位优秀的旅领导干部竟然作检查,不少官兵都感到震撼、吃惊。
比作检查更让大家震惊的,是参谋长作检查的原因:旅月度训练计划比大纲规定时间晚了3天下发部队,被集团军通报批评。
有官兵不解:训练计划晚发了3天,虽说让营连筹划月度训练的时间变得紧张,但对训练内容落实总体影响不大,上级指出问题就行,作检查似乎有点小题大做。
也有官兵调侃地议论:这样一件小事,让作训科长或负责的参谋“背锅”就行,怎么把领导整上了台
其实,这次作检查是该参谋长主动要求的。
他向全旅机关干部和营连主官深刻检讨:“这件事虽然没有造成实际影响,但我头脑中的和平病根需要彻底清除,落实战斗力标准必须不打折扣。
”包括这位旅参谋长在内,在第77集团军3月中旬下发的《军事训练临机督查问责情况通报》上,有1个旅党委向集团军党委作出书面检讨,3个旅的5名班子成员在党委会上深刻检查,38名作训科长、作训参谋和营连主官被严肃批评……“可以说是零容忍,一些在过去看来不算啥大问题的事,都被严肃通报问责。
”某旅作训科长李育岗告诉记者,从党委议训到训练计划拟制,从粗训漏训到各种登统计,从各级党委到基层官兵,只要是训练上的问题,都做到了失责必究、问责从严。
一纸训练通报,就像一记重锤,叩击在第77集团军每名官兵心头。
这件事虽然已过去2个多月,但带给集团军各级主官和训练部门的震慑效应却丝毫未减。
较真碰硬的督查问责,逼着部队上下心无旁骛抓训练、谋打仗。
某旅合成二营营长潘海涛感慨地说:“现在训练监察卡的是严标尺,问责动的是真‘刀子’,谁也不敢怠慢。
”比震慑效应更令人欣喜的是集团军各部队的问题意识进一步增强。
对通报指出的65个具体问题,各部队举一反三、追根溯源进行自查,列出问题清单,制订整改措施。
与此同时,集团军各个部队的训练监察小组活跃在训练一线。
“立起越来越实的标准,传导越来越严的压力,释放失责必问的信号。
”集团军领导表示,下一步将推动训练督查问责常态化,贯穿军事训练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