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作品《倾城之恋》中经典语句赏析,要求是自己见解
流苏是个好女儿,但她在恋爱市场上却给人家估低了价.原因是她离过婚,再醮的对象一般都以为无非象那个姓徐的——在海关里做事,新丧的太太,丢下了五个孩子,他急等着续弦——罢了。
不料柳原却看中了她,更不料其时香港适起变乱,幸运竟使她正式成了他的妻子.从“婚姻的保障”而得到“经济上的安全”,流苏从此便可“笑吟吟”的暂时把生命告个段落了. 可怜的女人呀
其实象范柳原般的男人,又有些什么价值呢
一个华侨的少爷,嫖赌吃喝样样都来,偶思螺蛤,垂怜到流苏身上,当初还是打算自己出洋去,把她自在香港当情妇的,后来经过困难,总算良心发现扶她为妻了,读到这里我真要替流苏舒一口气、假如柳原真的出国去了,一月二月而至于一年半载不回来,那时生活程度更高涨了,也许柳原留下的钱已不够用,写信去催又迟迟不见寄来;男人的心是靠不住的,那时她欲留在香港既不可,回到上海白公馆去又吃不住哥嫂们笑话,势非另找户头不可.这样三番四次以后,她便成为荡妇身分,要想归正也不可期了.我知道一个离过婚的女人,求归宿的心态总比求爱情的心来得更切.这次柳原娶了她,她总算可以安心的了,所以,虽然知道“取悦于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但她还是“笑吟吟”的. 作者把这些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描写得如此动人,便是不平凡的笔法,料想改编为剧本后也仍旧很动人的。
我曾急切地打听这个女主角是谁,据说是罗兰,这便觉得最合适不过的了。
柳原的个性有些好《飘》里的白瑞德,这类男人也可以说是“坏的”,但是他们真正谈起恋爱来,却能给女人以“美妙的刺激”. 尤其要紧的.这篇文章里充满了苍凉,抑郁而衰切的情调,我希望在戏剧演出时仍不会失掉它,而且更加强。
这是一个懦怯的女儿,给家人逼急了才干出来的一件冒险的爱情故事,她不会燃起火把泄尽自己胸中的热情。
只会跟着生命的胡琴咿咿哑哑如泣如诉的响着,使人倍觉凄凉,然而也更会激起观众的怜爱之心。
倾城之恋读后感 著名作家评论+摘抄+赏析=读后感2000字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结尾。
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人。
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
而白公馆无疑属于守旧的那一派,“他们家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
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
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
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
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
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
就这样,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
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
一个男人。
而柳指望的是那个安稳于是两人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不妥协。
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
在连续的试探之后,流苏没有寻到半点进展,索性有些气急败坏,遂恼了起来:“你干脆说不结婚,完了
还绕得大弯子
什么做不了主
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
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
”接着更是赌气狠下心来从香港辗转回到上海。
家里是早容不下她的,这次又加上了“淫荡”的恶名。
可见她不惜为争取婚姻冒了极大的险。
此时,心迹更是表露无疑,思忖再寻个职业,也怕自贬了身价,被柳原瞧不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
拒绝和她结婚了。
”权衡的结果是:“无论如何得忍些时”。
这是在和自己打赌。
她并不见得有多大胜算的把握。
如果柳原还再来找她,就算赢了一步,这是她此时的底线。
果然,过了些时日,香港来了电报。
她心里自然安定了许多,也将自己放开了些,同他上了床,虽然不见得是主动,但也并没有拒绝。
然而,此时,“他们还是两个不相干的人,两个世界的人”。
人说“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许这就是白流苏期翼的那一点点“真”。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只是一个生长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
她离了婚,在一个特定的机会下结识了范柳原。
我一直很喜欢这段话:“在日常世界里,他们间存在一场征服的战争,他们内心明争暗斗。
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她只喜欢他用更优厚的条件前来议和。
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是什么因,什么果
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也许流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人,一段婚姻。
然而这终究是偶然的,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一个女人,把命运当作赌注,想来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
也有人说,范柳原同白流苏调情不过是为了男人的征服欲,因为她善于低头,容易掌控。
这种说法是立不住脚的。
凭范柳原的经验,玩弄女人于掌骨之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更何况他从来不缺少女人。
萨黑荑妮就是一例。
他并不满足于这些,他在长久的游戏中早将生活堪破。
烟花虽然极尽绚烂,总是稍纵即逝的,随后是更广阔的岑寂。
他渴望安稳,渴望实在的温暖。
这是他的理想,尽管此时并不切近。
因此,他可以不在乎流苏的过去,不在乎她是否完美,单只看到她“善于低头”。
后来战争爆发,打破了浮在日常生活中表面的东西,成就了他们的感情。
那场战事催化了结果的到来。
“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
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
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
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
她终于遇见了柳原。
”“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
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
”此时,她终于真正的靠近他,有些懂得他了。
一瞬间,他们达到了某种契合。
“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
最感动的是最后他们默默握着彼此的手的那夜,刹那间的了解和感动也够他们一起生活十年八年。
这样的结局,即便是合,温暖之外更多的是荒凉。
末一段中张爱玲说:他收起了他的甜言蜜语把它们留给别的女人,这是好现象,说明在他眼里已经把她当作自己人,名正言顺的妻子。
如此怅然的结局不无对爱情的挪揄嘲讽。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
……”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
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
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初读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
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补充:倾城之恋》叙述的是一个寄居在娘家的离婚女人,白流苏,遇上了一个原本是介绍给她七妹的男人------范柳原。
范柳原对流苏有一点点爱意,但这点爱不足以让玩世不恭的他承担起婚姻的责任。
而流苏恰恰却只要一纸婚契 。
她知道爱情不能天长地久,而婚姻能提供给她生存所必需的一切
她只是想生存,生存的好一点而已
在缠绵的情话营造的虚幻的气氛中,展开的确是一场无声的战争,就像故事所处的大背景------太平洋战争
他们各自设立了精妙的陷阱,期待着获猎对方,却都不能如意,流苏满怀着惆怅回到上海,以退为进,期盼着范柳原能妥协,能给她一份尊严,去生存
然而,一个秋天,流苏已经老了两年---她可经不起老。
于是范柳原的一个电报又把他牵回了香港。
满怀着无奈何失败的心情,流苏已甘心于情妇的身份…… 战争成全了白流苏,使她得到了范太太的身份。
而范柳原却不再和她闹着玩了,他把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
谈论一个作家的作品,不能离开作品产生的年代、社会背景、作家本人的人生经历。
1920年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一个满清官宦人家,贵府小姐,7岁写小说,熟读《红楼梦》,23岁问鼎文学界,同年写就的《倾城之恋》是她的经典之作。
作者张爱玲的写作背景,也正是这两座悲情的城市。
1941年末,张爱玲在香港大学毕业半年前,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军占领了香港张爱玲与市民们度过了恐怖的日日夜夜,这段经历,仅使她对人类懦弱的利己主义理解更为深刻。
这正是形成她创作风格、创作思想的根源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
张爱玲经历了从封建社会逐步走进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程,经历了太平洋战争,目睹了香港沦陷,经历了属于她的旧式大家族的衰落,但她毕竟是出自极为封建的旧式家庭,她很难走出自己,因此,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很少涉及时代重大的政论课题,而用全部的感知中产阶级以及市民阶层的世俗化的生存境遇去写作。
而在描写炎凉世态和庸俗市民时,又有着女作家少有的宽阔胸襟和成熟淡漠。
也就是说她的文字处于一种溢出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边缘语境。
而张爱玲却始终端坐在自己的心城里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在一般人眼里是张爱玲擅长写悲剧小说里难得的喜剧,但在我看来,《倾城之恋》是彻头彻尾的大悲剧---倾城之悲哀
她从人的劣根性与道德观的残缺揭示了这个彻底的大悲剧。
城之将倾,国将不国,一个封建的离过婚的女人的生存又要建立在一个不想缔结婚姻的自私男人的不长久的爱情里,一切的一切危如累卵,可竟还有人羡慕,视流苏为榜样。
悲哀的年代
悲哀的城池
悲哀的男人和女人
张爱玲笔下的双城,在地理上,是流苏和柳原来来去去的那两座城:上海与香港。
白流苏的两城之间的历程反映出心境的起伏。
上海是流苏家人的所在地,代表着一传统守旧、充满压力的世界;香港则是一个冒险的新国度,代表着所谓的现代文明,是白流苏打算放手一搏的赌局。
双城,在心理上,又是流苏和柳原心中各自构筑的城。
柳原的城建筑在对自由无拘爱情的渴求上;流苏的城却是建筑在所谓的经济利益上,她需要一纸婚契作为保障。
最初,内心一样孤独的范柳原只想恋爱,他需要一个红颜知己;白流苏想结婚,需要一个体面的丈夫,好让她出净胸中一口恶气。
两个人于是展开了一场爱情攻防战。
范柳原想攻破上海女人白流苏期待婚姻的心城,而白流苏则想攻破范柳原只要爱情的心城,一对现实中的自私男女,于是这场心战就显得旗鼓相当精彩万分。
而对他们的爱情攻防战而言,太平洋战争是一个转折点。
以往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战争只会使爱情、家庭变得残破不堪,很少像张爱玲《倾城之恋》因为一场战争使婚姻形成,也因为这场战争,白流苏的心理状况产生变化,她与范柳原都因这场战争走出了自己的心城,却从此走入另外一个心城,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讽刺呢
这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悲哀呢
传统的倾城是指美人与爱情让一座城池倾灭,而这里的倾城刚好相反,一座城的倾灭成全了一个自私女子的愿望,然而这种成全是否真的完满
这正是张爱玲独特的风格----逆潮流而动
所以她始终是个世情的叛逆者。
美好的结局背后蕴含着更大的悲哀。
张爱玲的文学思想虽不代表某一个阶级,但她悲天悯人。
她的性格聚集着一大堆的矛盾:她的自强不息的女权主义(那个时代)淋漓纸上,她崇尚自由,但最后他笔下的流苏还是借助于一个男人解放自己。
半个世纪以来,张爱玲的文学命运和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这诞生在40年代上海沦陷区的文章《倾城之恋》并没有得到主流意识的认可,但透过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惊人是事实,这就是: 4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上海进行着外来侵略者话语场与中国传统话语场的激烈斗争。
而这一时期是张爱玲文学创作的高产期。
张爱玲的一生始终远离权利,不为任何一种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所接纳,在自我认同的道路上重建了中国女性的位置。
可以说,她的一生是边缘的。
而这种边缘状态正是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寻求自我定位实现的超然境界。
张爱玲以一种极高的姿态,站立于中西文化的历史空间之上。
于是悲哀的白流苏、范柳原在她的笔下诞生了。
也许,这就是《倾城之恋》深刻的内涵吧
思想意识是作品不可缺少的的生命,技巧是作品外表必须有的装饰。
而这恰恰这是爱玲的长项
在艺术范畴,形式永远大于内容,高于内容。
可作家的文学风格---作品里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文学个性却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东西。
正如文学评论家谭正璧称赞的:她 “在技巧上始终下着极深的功夫”。
爱玲小说的基调,就像她与母亲告别时的气氛——看起来她是这样冷漠而无动于衷,只有懂得她的人才知道她的热切,她对这个世界的爱恋,她会把眼泪藏到你走远以后掉下来。
出于在怪异的家庭环境里从小就培养出来的怪异的自尊,她不会对着这个世界掉眼泪。
看来她是决绝冷漠的,在她的每一篇小说里 人性的主题、女人的命运、“苍凉的基调、参差的结构、繁复的意象——这,就是爱玲文学创造的艺术之所在
张爱玲善用象征的艺术手法,这不仅体现在《倾城之恋》城中,在该文的开头,作者已经把整个故事的性质预先暗示出来,使人读完全篇感受着一种通体谐和的情调: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个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
”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
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这就是上海城内代表着传统封建势力与现实的脱节。
没落的、悲哀的生命必定和不上生命的胡琴
直接是融合了作品通体的情调,间接是加入了读者的感应效果,是爱玲特有的风格。
爱玲还擅长人物的心理描写,而且描写的异常深刻、嘲讽多于怜悯,她有着超人的揣摩人物心理的才能,天生敏感。
这篇文章里从始至终充满了苍凉、抑郁而衰落的情调。
白流苏是一个懦弱的女人,给家里人逼得走投无路才演艺出来一件冒险的爱情故事,她不会真的燃起爱情之火燃烧尽自己胸膛里的热情,只会跟着生命的胡琴咿咿呀呀、如泣如诉地响着。
在这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狂人日记》里血淋淋的“吃人”。
流苏的骨子里有一股命运的随和,她居然从没有想过要把自己拴在一个男人身上做寄生妇女,可现实她的命运恰恰是拴在了一个和她一样无助的浪荡男人的身上;流苏是自私的,与范柳原的“倾恋”算是用了一些耐心,然而不过如此
她是上海女人,也算是精明的有节制了。
而流苏所有的表情都在于柳原“倾恋”时用完了。
可她的四嫂却从她婚姻的表象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于是盲从地离婚了。
因此说流苏是理智的,自私的、悲哀的。
就像作者,始终是个世情的叛逆者,但却端坐在自己悲凉的世界中唯吾独醒。
范柳原是一个有钱的华侨和他伦敦交际花生下的儿子。
由于他父亲在中国有妻子,柳原充其量算一个庶出,然而在法律上确定他的身份。
由于尴尬的身份,他的童年可以说充满“羞辱、疑惑和强烈的罪恶感”。
正如戴清对柳原有一句绝妙的评论,说他“既有中国传统名士的风雅,更是一个找不到根的现代浪子”。
柳原确实一直处于自我身份难以确定的困惑之中。
他回到中国,想要获得继承权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寻根。
然而,他的梦破灭了。
祖国不是他想象中美好的样子,在已经千疮百孔了的中国,他寻不到自己的根。
这时,流苏在他的视野里出现了。
相亲场面上,她攫取了他全部的目光。
流苏吸引柳原的绝不仅仅是美貌,还有一种或许柳原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东西。
其实这就是流苏高贵的、纯中国的血统。
柳原身上流动的是中国的血液,但是,从小在英国长大让他变成了一个“西化”的庶出的中国人。
而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血管里流动着纯粹的中国的血液白流苏,这让原本绝望了的柳原重新燃起希望,他想在流苏这个道地的中国女人身上完成一种自我形象的投射。
所以他迷恋着流苏“善于低头的传统中国风韵”,他热切盼望着看流苏穿着旗袍在马来亚的森林里奔跑,所以他才会在墙根下顽固地哀恳流苏:“我要你懂得我
”他是多么希望可以和流苏完成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和融和啊。
但是他还是绝望了,怀着一颗急切的待嫁的心的流苏根本不可能帮助他完成这种“自我认同”。
在一场墙根下的私语后,柳原让流苏看见自己心底的“伤”,但是,流苏不是医治他受伤灵魂的药;隔着墙的电话表白,柳原对流苏艰难地表露着真心,流苏却总是在心中做着文不对题的解释,她所做的一切解释都指向——“结婚”。
爱情缺席了。
他们的灵魂对彼此来说是如此陌生、隔阂。
在他们之间永远横亘着一堵“墙”。
香港的陷落成就了这一场爱情的传奇,患难中的生死与共,让他们有了“一刹那彻底的谅解”,获得了“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的保障。
飞了太久的柳原决定歇一歇了,但是他飘泊的灵魂仍然找不到落脚的地方。
我以为,爱是需建立在彼此相互的理解的根基上的。
而横亘在流苏与柳原之间的那堵墙,他们谁也不可能跨越。
爱玲在她的作品中流露她毕生喜爱的《红楼梦》的很深的痕迹,细心的人们能够从《倾城之恋》里寻到《红楼梦》里若明若暗的影子,人物的轮廓、风格、笔触、甚至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跃然纸上。
《倾城之恋》白府老太太的形象、语言如果我们认真体悟,不难发现她与《红楼梦》中的贾母形象相近。
在本文开篇,当流苏倍受兄嫂百般羞辱后逃到白老太太床前,白夫人那一番避重就轻的话:“宝络这孩子,…白替他操了心,还让人家说我,她不是我亲生的,我存心耽搁了她
”,可流苏是她亲生的女儿呀
这与贾母对待林黛玉的态度和语言简直是同出一辙
而流苏出神地跪在她母亲离去的床前声音灰暗的低吟:“这屋子里可住不得了
…住不得了”,活脱脱一个林黛玉
这正是白流苏更是作者张爱玲真正的悲哀
只不过是借助与她自己笔下的人物宣泄出来而已
她还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法和特点溶于一炉,把小说写得华美而又悲哀,富丽而又苍凉;充满缤纷的意象和朦胧的暗示,而又力求作真实、精细的刻绘;强调启示和联想,而又不摒弃传统小说的路数,走的是一条“中西合璧”的道路,对小说艺术形式的创新,对小说的现代化和民族化会有启发。
就像《倾城之恋》在人物设置上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白”(白流苏)一“黑”(萨黑荑妮),“黑白”分明,“白”是传统内秀,“黑”是风流张扬。
柳原游离与这两种情感里,挣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下,这是流苏和萨黑荑妮的悲哀,更是无根的柳原的悲哀
因此,夏志清评价张爱玲:“以‘质’而论,实在可同西洋现代极少数第一流作家相比而毫无愧色。
我深信张爱玲是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也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作家。
别的作家,在文字上,在意象的运用上,在人生观察的透彻和深刻方面,实在都不能同张爱玲相比。
” 《倾城之恋》之所以引起众多的讨论,就在于张爱玲逆潮流而动,挥笔解剖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
她确落笔精微之妙,又具犀利逼人的须眉大气,她是文坛的另类,就在其他作家渲染光明色调之际,她跨入了暗淡的世界。
英国小说家班乃特(Arnold Bennett)在《经典如何产生》一文中指出,一部作品所以会成为经典,全是因为最初由叁俩智勇之士发现了一部杰作,不但看的准确,而且说得坚决,一口咬定就是此书。
一般读者将信将疑,无可无不可,但经不起时光从旁助阵,终于也就人云亦云,渐成“共识”。
傅雷是这样的“智勇之士”,夏志清也是这样的“智勇之士”。
张爱玲研究还需要更多的“智勇之士”。
需要这样的勇士解读她的倾城之悲哀,了解她笔下的人物、城之悲哀,理解张爱玲的悲怆
《倾城之恋》的解读
好久没有看电视了,无疑中选台中看到了倾城之恋,早在网上就听说比较火,但是一直没有时间去看,所以习惯爱翻台的我就想多愁几眼,就被里面所塑造的人物所吸引,所以就一直关注
倾城之恋以讲述经历风雨冲击的爱情益愈坚固为主题,以主人公白流苏、范柳原的爱情圆满而收场。
小说中,在爱情魔力与魅 力的双重运转下,人物形象随之而变得离奇复杂。
他们之间的爱情始终交织在冷静理智与炽热激情之间,双方互换着角色去演绎理智的沉思者与激情的狂欢者。
沉着 的一方或逼迫或迷恋着另一方,当白流苏与范柳原经历了生死的关口后,彼此间曾存在的隔阂消除了。
爱情是需要经历残酷的磨砺才会成熟,才会显露明眸皓齿的美 丽笑靥。
面对严峻的考验,他们忠诚、矢志不渝,走过了艰辛的历程,建立了另人心驰的婚姻与家庭。
人常言,坠入爱河的青年男女将失去理智的控制,像脱缰之马 肆意驰骋,在如漆似胶的温柔乡中停止了除爱情外一切思维活动,最后又被残酷的现实生活扼杀。
这是前人总结的规律,而白流苏、范柳原却终成眷属,打破了这一 规律的束缚。
特殊经历告诉他们一个道理:爱情需要成熟,需要爱恋之人共同地培养,而且要适度中正。
白流苏是丧夫守寡的乡下女人,身上带有浓烈的乡下人守旧固执的意识,也不乏农 村人质朴善良的品质。
她受到西方现代思潮的深刻影响,勇于追逐真正的爱情,敢于描绘幸福家庭的蓝图,并且为之奋斗献身。
但她下嫁为人妻后,却被烟尘掩盖的 家庭环境压抑着。
理想的破灭,蓝图化作泡影,使她在没有以爱情为基础的生活中变得迷茫,她失望甚至绝望,却努力坚持着理想。
心中浪漫色彩的光辉尚未被彻底 泯灭,这是她日后与柳原结成连理的源泉。
人性本能的东西需要得到舒展式的释放,长期的压抑会导致人性的扭曲与精神错乱症。
白流苏原本贤淑、体贴温柔的本性 没有在婚后的家庭中显露,渐渐被消磨殆尽。
严酷的家庭生活将她推向了绝路,她作为一个女人却失去了应该拥有的幸福,为始终由男权占主体的社会所愚弄。
她难 脱被当作“传代接宗”“赚钱糊口”的机器的厄运。
丈夫的死去,使她摆脱了非人性待遇的桎梏。
无依无靠的她唯有迈上携子归娘家的路才可有逢生的可能。
归来池 苑皆依旧,但是曾经家的感觉却变了味道,白流苏发现家里的亲属在搞小动作。
他们在流苏面前一套,背后又是另一套。
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私利盘算着,人人戴着伪 善的面具欺哄着流苏。
被禁锢在暗沉的深闺中,没有一丝希望的曙光穿透几尺厚的墙壁。
心中的冲动再度被抑制,于是流苏便沉静在甘愿受缚的“交际网中”,渐渐 沦为了网上的一个死结。
白流苏曾也一度打算作一个平凡的女人,拥有固定的小份资额,过着平静的生活而走完自己的一生。
但是机缘之下,上天将范柳原送到了她的身边,与柳原结下不解 之缘,她的人生轨迹从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范柳原有着足以令每个女人倾倒的优点与资本,白流苏则是贤惠型的大气女人,他们两有着容易结合的共同天性。
范柳 原已过而立之年,本应当成家创业,营建自己的“理想国”。
然而,他所想拥有的幸福不是每个女人都可以给予的,偏偏,从她身上散发出令人羡慕向往的气质。
范 柳原沉醉在龙肝凤胆为食、锦袍玉带为裳的上流社会中,一般的年轻人受次等优越环境的羁绊,早已变得风流倜傥、放荡不羁了。
而范柳原却在物欲横流的上层社会 中站稳了脚,心思细腻地寻觅着自我解脱的方式。
他不想被身外的庸俗之物所掣肘,希望甚至强烈渴望美满的婚姻,期待幸福家庭带给他事业受挫、心灵受创时的几 分慰藉感,让他坚强地活着。
他在对待婚姻问题时,很是谨慎地把握流苏身上的每一个细节,分析思忖着她的性格与性情。
白流苏则腼腆拘谨,对面前这个男人充满 爱意,只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直言不讳地吐露自己的内心想法。
白流苏矜持的外表下,却燃烧着太阳一般火红的烈焰。
范柳原对待爱情开始太过理智,缺乏女 人想要的激情;而流苏则太过理想化,心中老是进行着凄迷幻想的沉浮飘动。
这样“文不对题”的状态很快发生微妙的变化,两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互相敬 重、信任的恋人才会享受到爱情滋润的甜美,这两个先决条件也是建设家庭、化解矛盾致胜的法宝。
在他们彼此冷漠对方的时期,双双陷入沉思深虑中。
之后,白、 范两人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们开始努力克服弱点。
恰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香港城中战火硝烟弥漫,促成了两人的携手共赴难。
在战时的特殊状况下,彼 此释疑,并且在不经意的一笑间,他们发现了对方身上的闪光点。
一城遭殃,却成全了心有灵犀的一对恋人。
白流苏的坦然与率真在女人身上是永恒的闪光点,她的所想敢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即使在抑郁充斥心境的情况下,还是敢于直率表现。
但她缺少像范柳原身上 的那股沉稳之气,缺乏强劲有力的理智与自控能力,更缺乏的是男人自然流露的磅礴大气。
她的一些缺点很可能引发双方长久的“冷战”。
她明显受到西方民主思潮 的影响,可这些只改变了她以前思考自身前途命运的幼稚思维方式,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她旧有的固执与倔强。
人生而有之的一些天性东西,很难因后天的教化而改 变,也许这也是人类最鲜明的弱点,也是致命的弱点。
白流苏是新旧社会、新旧家庭交叉过渡时期的一个矛盾着的人物,但她却在这段风云变幻的社会里获得了不同 寻常的成功。
分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主题意蕴
《倾城之恋》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却是在讲述一段不美的爱情,题目表面上流淌着的诗意,在故事中被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算计和现实冲得荡然无存。
白流苏所要的无非是“经济上?安全”和一张长期的饭票,而范柳原的计划是要流苏做情妇而不是妻子。
他们不但有各自的打算,还非常清楚对方的想法,范柳原直接了当的对流苏说:“我犯不着花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约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白流苏对此也很明白,“他要她,可是他不愿意娶她”只是希望流苏“自动地投到他的怀里去”,做他的一个情妇。
这哪里有一点点的浪漫气息,分明是一场因自私而畸形的交易,露骨的交易,也是一次爱情的战争。
这场交易从一开始就是明显的男人占主动和支配地位,?战争的到来却改变了一切,香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使她成为赢家,由“二奶”变成了名正言顺的妻。
一场真实的战争打乱了爱情战争的秩序,在真正的战争面前,爱情的交易停止,爱情的战争也熄火了,当一切都要失去的时候,人与人的交流才变的真诚,彼此之间的爱情才除去了交易的色彩,相嚅以沫、生死相依,隆隆的炮火声中两人之间没有了精刮的算计,反倒是抛却了自己全身心的念着对方,“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在什么都有的时候对爱情挑三拣四,甚至游戏爱情;在一切都没有了,生命也受到威?的时候,却无私的爱了起来,张爱玲真是把人看透了。
我们看到的所谓“倾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因相貌或仪态而产生的忘忽一切的爱情,却成了表述香港这座城市沦陷的状态。
从这个词被恢复意义这点来看,张爱玲对现代爱情(相对而言)的描写本质上是对传统爱情尤其是传奇故事的颠覆。
女人即使有了“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未必有使男人为之倾城的魅力,或者说,在现实社会中,很难有对女人的美产生“倾城”感的男人,甚至从来就不曾有过,“传奇里的倾城倾国的人大抵如此”,全篇尾句正是这种思想的点睛之处。
是啊,传奇里?故事往往很美,美的如同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让我们艳羡,但这些传奇真的是爱情的样板吗
未必。
传奇故事中的爱情本是我们所向往的完美境界,但经过若干年的加工美化,尤其是被历朝历代统治者当作政治工具之后,其中的人物已经“面目全非”了,逐渐被神话,神一般都是完美的,这就更反衬出我们凡人的弱点和现实生活的平庸无味,正是基于对人们这种平凡的世俗状态的认识,小说才自始至终的在为本应成为传奇的故事进行改造或者说是还原,一切都符合日常生活的规律和逻辑,一切都是普通人应该做的应该想的,从而消除了神话传奇的绝对性、纯粹性和?高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张爱玲的爱情故事中更多的是看到世俗的功利与算计。
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纯粹的高尚的爱情,功利与算计更符合我们普通人的思维与行事逻辑,虽然我们都不愿承认。
所以,张爱玲笔下刻画的人物更多的是平常人,写的都是些“庸人俗事”,在这里没有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爱情,也不曾追问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讲的尽是琐碎的生命、混沌的烦恼,这些人和事虽然很俗,但却很能勾起我们的共鸣,因为作为普通人,生活就是这样混乱的、易变的、现实的、随意的,在这些“庸人俗事”中,我们看到自己?影子,看到平凡生命的卑微可怜,悲喜不自知,“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当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时候,却突然失语,因为那分明是我们自己的表演。
流苏和柳原未尝不想追求纯粹的爱情,当流苏听到柳原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
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时,一定会产生不顾一切去爱的想法,但作为普通人?生活更像是一种综合的协调,很难享受到那种纯粹的东西,更多的是在多种因素中寻找所谓的平衡。
年近30且离了婚,在娘家受尽欺辱的白流苏在爱情上不可能再有少女般的情怀,能从“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里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的灰暗的家庭中拼杀出来,逃离开嗜着她的青春和生命的上海,已经耗掉了她所有的精力,对于爱情已经没有了梦想和憧憬,“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恶气”。
爱情就是为了结婚,结婚就是为了有一张长期的饭?。
这是非常现实的想法,在这种讨价还价的爱情背后,是普通人生活的主旋律,言情作品中轰轰烈烈、潇潇洒洒基本不会落在我们头上,即便“有这个贼心,也没那个贼胆”,这就是为什么如今恋爱的双方更多的是考虑工作、住房、存款等现实的经济问题,爱情逐渐被商业化,更像一场交易。
是啊,作为老百姓你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没有了经济基础,精神层面上的爱情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甚至是不切实际,一如小说中那苍白、模糊的月光。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里出现了两次墙的描写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1、意义 第一次的墙象征柳原和流苏之间的隔阂,牵绊,两人最初相识,是流苏对自己的青春下的最后一场赌注,自然是没办法敞开心扉 第二次的墙象征一个终结,一个流苏和柳原之间一切隔阂的终结,一切牵绊的终结,同是又象征一个开始——流苏和柳原平凡夫妻生活的开始,流苏和柳原真正达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开始。
2、原文简介 《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故事。
《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她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3、作品简析 《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可谓有九曲回肠之缠绕和复杂,他们并非那种献身革命的英雄人物,但他们之间的情感经历富有张力,他们的故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显得那么“动听”和富有魅力。
对此,张爱玲曾说:“我以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
我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里人物的力,不能替他们创造出力来。
而且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这些动听的情节包括范柳原和白流苏人性的可爱处、可笑处、可怜处、可悲处、可鄙处、可亲可信处等,而她们身后香港陷落这个宏阔背景,是他们之间某种关系的宏大隐喻,这种关系就是范、白之间特殊的战争……是男与女的“战争”、生与死的“战争”、爱与恨的“战争”,即人性之间的“战争”。
于是我们看到这种战争在不断地展开着,看到两个难分上下、同样聪明而自私的男女,怎样斤斤计较着自己的得失,怎样绞尽脑汁地算计着对方,期期艾艾地强迫着对方,又被对方强迫着进一步,退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