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伊斯兰教是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
6世纪末至7世纪初,正处在原始氏族部落解体、阶级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
半岛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
居民主要是以游牧为生的贝都因人,逐水草而居,分成许多氏族部落,各氏族部落各据一方,彼此之间经常为争夺牧场、水源、土地而发生战争,血亲复仇盛行。
连年战争使社会动荡,生产停滞,氏族内部阶级分化加剧,部落贵族应运而生,他们占有大量绿洲和草地,拥有许多奴隶和牲畜,而大批游牧民濒于破产。
半岛沿红海海岸的希贾兹(汉志)地区,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业要道。
坐落在古商道南北交通中心的麦加,因受过境贸易之利发展为繁荣的商业城镇。
麦加古莱什部落的商业贵族执掌着多神崇拜的中心克尔白神殿的管理大权,每年从克尔白祭祀庙会的集市贸易中,谋取巨额收入,垄断了麦加的商业贸易。
城镇中的商业贵族伙同游牧部落的贵族,通过经营商队、贩卖奴隶、放高利贷等手段,牟取暴利,对城镇贫民和农牧民进行高利贷盘剥,大批中小商人破产,沦为商业贵族的债务人,造成阶级对立加剧,社会经济危机四起。
外来的侵略和传统商道的改变,加剧了半岛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
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为争夺和控制阿拉伯商道,对半岛进行子长期的掠夺战争。
525年,人在拜占庭的支持下派兵侵占也门。
570年驻也门总督亚布拉哈率兵进犯麦加;途中因遭瘟疫而退兵,但战乱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生活。
575年,波斯出兵逐走人,在也门确立了统治。
频繁的战争和掠夺,使阿拉伯南部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灌溉工程被毁,道路淹没,商旅不前,人口锐减,使富庶的也门地区迅速衰落。
同时,波斯为了垄断东西方贸易,废止原由也门经半岛西部红海岸到达叙利亚的商路,另辟一条经波斯湾和到达地中海的商路。
商路的改变,造成了半岛南部和西部经济的衰退,麦加、麦地那等城镇的过境贸易急剧衰败,商业贵族收入骤减,许多靠商队谋生的贝都因人和城市居民生路断绝,从而加深了社会危机。
伊斯兰教兴起前,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盛行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精灵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
其中拉特(即太阳神)、乌扎(即万能神)和默那(即命运神)三大女神尤受崇拜。
麦加城中心的克尔白神殿供奉有360多尊各氏族部落神的偶像,向其祭祀、祈祷、献牲。
信奉一神的犹太教和早已传入半岛,在也门地区及一些城镇和农业区流行,其一神观念、经典、传说、礼俗对伊斯兰教有显著影响。
因犹太教和不适应阿拉伯社会变革的需要,未能得到广泛传播。
在阿拉伯社会变革和一神教观念的影响下,阿拉伯人由多神信仰向一神教信仰过渡,产生了一神倾向的哈尼夫派。
他们承认独一神,反对偶像崇拜,相信天命、复活、惩罚和报应,注重个人隐居修炼,过着禁欲的生活。
哈尼夫思想成为伊斯兰教思想的先驱和中介。
阿拉伯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外族的不断入侵,促进了阿拉伯民族的觉醒,社会各阶级都在寻求出路。
阿拉伯贵族为维护其统治,企望打破氏族壁垒,夺取新的土地和重新控制商道;广大的下层人民和奴隶要求和平与安宁,渴望摆脱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改善自己的贫困地位。
伊斯兰教的兴起,正是各部落要求改变社会经济状况和实现政治统十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创传子伊斯兰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帜下,领导了阿拉伯的社会变革运动,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伊斯兰教的创传人是一位伟大而杰出的历史人物。
生于麦加城古莱什部落。
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和伯父抚养。
早年失学替人放牧,12岁时跟随伯父及商队,曾到叙利亚、和地中海东岸一带经商,并广泛接触和目睹了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地区的社会状况,了解到半岛原始宗教、犹太教、的情况,为他后来的传教活动提供了大量社会知识和宗教素材。
25岁时他同雇主麦加富孀赫蒂彻结婚,婚后生活富裕安定,社会地位日益提高。
后他受哈尼夫派思想的影响,经常隐居潜修,思索和探求阿拉伯民族摆脱困境的出路。
相传,610年40岁时的一天,当他在麦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潜修冥想时,安拉派天使吉卜利勒向他传达“启示”使之“受命为圣”。
此后,他宣称接受了真主给予的“使命”,便开始了历时23年的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
起初在麦加是秘密传教,一些至亲密友成为最早的信奉者。
612年,穆罕默德转为公开向麦加一般群众传教。
穆罕默德在早期的宣教中,告诫人们放弃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宣称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唯一的主宰,要求人们信奉独一无二的安拉;谴责多神信仰给阿拉伯人带来的愚昧和社会道德的堕落,宣讲和死后复活的观念,警告多神教徒如不归顺安拉,将在时遭到惩罚,堕入火狱,归顺安拉者将在后世得到奖赏,进入天园。
他还提出了凡穆斯林不分氏族部落,皆为兄弟,应联合起来,消除血亲复仇,并提出禁止高利贷盘剥,行善施舍赈济贫弱孤寡和善待、释放奴隶等一系列社会改革的主张,受到广大下层群众的拥护,许多人纷纷归信伊斯兰教。
由于穆罕默德所传教义从根本上动摇了部落传统多神信仰的地位,触犯了麦加古莱什贵族和富商掌管克尔白的宗教特权和经济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迫害,使穆罕默德和穆斯林在麦加难以立足。
622年9月,穆罕默德同麦力口穆斯林迁徙麦地那,标志着伊斯兰教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穆罕默德领导穆斯林进行了政治、经济、宗教等一系列改革。
穆罕默德首先以伊斯兰教作为统一和团结的思想旗帜,号召穆斯林“顺从安拉和使者”,并派出门弟子到麦地那各阿拉伯部落传教,当地绝大多数居民很快归信了伊斯兰教。
他制定了作为穆斯林和犹太人在处理内部民事和对外关系中共同遵守的,在信仰自由和结盟的基础上同犹太人各部落达成某些协议,实行和平共处。
在实现了麦地那的统一后,以伊斯兰教共同信仰代替部落血缘关系,建立了以“乌玛”(意为“民族”、“国家”)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权,穆罕默德成为麦地那宗教、政治、军事和司法的最高领袖。
、欧麦尔、奥斯曼及部分著名的圣门弟子组成上层领导集团。
在“凡穆斯林皆兄弟”的号召下,将迁士和辅士团结在乌玛的周围。
穆罕默德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完成了伊斯兰教义体系及各项制度的创建。
他完整地确立了以信奉独一安拉为核心的五大信仰纲领;规定了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项天命功课及仪则;制定了包括宗教教规、民事、刑事、商事、军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确定了以止恶扬善为核心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准则。
为巩固麦地那政权,穆罕默德组织了穆斯林武装。
在“为安拉之道而战”的号召下,于624—627年间,他领导穆斯林武装同麦加贵族进行了著名的白德尔之战、吴侯德之战和壕沟之战等三大战役,打击了麦加贵族的锐气,从此,穆斯林由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628年,穆罕默德以朝觐为由,率军至麦加近郊,麦加贵族被迫妥协,同穆罕默德签订《侯代比亚和约》,决定双方休战10年。
穆罕默德利用休战时机,向邻国和半岛上的千些阿拉伯部落派出使节,携带国书,向其国王和部落首领宣传伊斯兰教,以扩大影响,同时派出武装讨伐海巴尔等地聚居的犹太人,以扫除反对势力的侵扰。
630年,穆罕默德以麦加贵族违背协议为由,率领一万多人的穆斯林大军,进逼麦加城下,以艾布苏·富扬为首的麦加贵族被迫请降,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麦加全城居民宣布归信伊斯兰教。
进入麦加后,穆罕默德下令捣毁克尔白殿内全部偶像,只保留黑色陨石,并改克尔白殿为清真寺,宣布克尔白为禁地。
从此,麦加克尔白成为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和朝觐的中心。
631年末,半岛各部落相继归信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领袖地位,基本上实现了半岛的政治统一。
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10万穆斯林到麦加进行了一次经过改革的朝觐,史称“辞别朝觐”。
穆罕默德亲自确立了朝觐的一系列仪典,成为尔后穆斯林朝觐所遵循的范例。
他发表了辞朝演说,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宣布伊斯兰教创传的胜利,“我已选择伊斯兰作你们的宗教”,强调穆斯林之间团结和统一的重要性。
同年1月8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
至此,伊斯兰教已形成在半岛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成为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支柱,揭开了阿拉伯历史新篇章。
求助写通知
通知是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的一种公文。
通知具有广泛性、周知性、时致性的特点。
通知是一种使用范围广泛,使用频率很高的告知性的公文,通知的使用没有级别限制,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都可以下达通知。
通知按内容可分为批示性通知、指示性通知、会议通知、任免通知和一般性通知等。
1、批示性通知。
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或者转发上级机关、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用批示性通知。
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实施《会计法》加强会计工作请示>的通知》。
2、指示性通知。
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某项工作所有指示,要求办理或者执行,而根据内容又不适宜于用命令时,用指示性通知,如**省人民政府《关于对<档案法>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 3、会议通知。
上级机关、单位、团体召开比较重要的会议时,一般都提前告知所属有关单位、团体、个人,用这种通知。
如:《关于召开各中学校长会议的童子》 4、任免通知。
上级机关在任免下级机关的领导人时使用任免通知。
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部分成员的通知》。
5、一般性通知。
上级机关有关事项需要使下级机关知道或者办理时,用这种通知。
如启用印章,催报材料。
二、通知的结构和写法 通知一般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和日期组成。
具体写法如下: 1、标题。
通常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构成;一种是由事由和文种构成;一种是由文种“通知”作标题。
2、正文。
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开头主要交代通知缘由、根据;主体说明通知事项;结尾提出执行要求。
在写正文之前,要在标题之下、正文之上顶格写出被通知对象的名称,在名称后加冒号,或将名称以“抄送”形式写于最后一页的最下方。
3、落款和日期。
写出发文机关名称和发文时间。
如已在标题中写了机关名称和时间,这里可以省略不写。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批示性通知的正文一般包括发文的缘由,对批转、转发文件的评价,执行要求等部分,有的批转、转发文件的通知,不仅要表明本机关的态度,还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的指示性意见,还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的指示性意见。
对下级机关要求的通常用语,有“参照执行”、“遵照执行”、“研究执行”、“认真贯彻执行”等不同提法,要根据所批转、转发文件的情况仔细推敲,准确用词,提出恰当要求。
如: 国务院批转财政部等部门关于粮食政策性财务挂账停息报告的通知 国发〔1994〕6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发〔1993〕11号)的要求,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粮食储备局针对各地清理1991年度粮食财务挂账的情况,对挂账停息的有关政策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处理意见。
国务院同意财政部等部门《关于粮食政策性财务挂账停息的报告》,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析评〕 这是一篇批转性通知。
正文写对于各地清理1991年度粮食财务挂账的情况和挂账停息的有关政策问题,财政部等部门经认真研究之后,写出了《关于粮食政策性财务挂账停息的报告》,国务院批准、认可了这一报告,现将之转发给下属各机关执行。
国务院的批转意见,使该报告具有了行政约束力。
发文字号应放在标题之上。
(2)指示性通知的正文包括三部分。
开头部分写明通知的缘由,可以写当前存在的问题,发本通知的意义,也可以写发本通知的依据和事务。
然后用“特作如下通知”或“特通知如下”转入通知的内容。
通知内容大多采用粉条列项法,具体提出要求和措施,办法。
指示性通知有的不单独结尾,以正文的完结而收束,有的结尾提出执行通知的希望和要求,重申通知的意义,提请下级重视,或提出办理的时间要求。
如: 深圳市人民政府 关于宝安龙岗两个市辖区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1993年1月2日) 深府〔1993〕1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为了贯彻统一税法、公平税负、平等纳税的原则,以利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的发展,现就宝安县撤县后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通知如下: 一、设在宝安、龙岗两区的所有企事业单位(含个体工商业户,下同),对其生产、经营的收入,统一征收产品税、增值税和营业税,具体政策按深圳经济特区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二、设在宝安、龙岗两区的所有企事业单位,按照深圳经济特区的规定,一律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免征地方所得税和地方附加税;统一执行《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所得税计税标准的暂行规定》。
设在宝安、龙岗两区的所有内资企业,一律实行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税后分成。
三、设在宝安、龙岗两区的所有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按照深圳经济特区的规定,统一征收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特别消费税。
四、宝安、龙岗两区按照深圳经济特区的有关规定,征收个人所得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
五、宝安、龙岗两区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除对地产地销产品减免税的规定不能执行外,其余均按照深圳经济特区的有关优惠政策执行。
六、深圳经济特区没有开征的税种,宝安、龙岗两区同样不予开征。
七、上述通知,从一九九三年一月一日起执行,过去的规定与本通知有抵触的,以本通知为准。
〔析评〕 这是一篇指示性通知,正文第1段写通知原由,其后7段写通知事项,写得具体明确,语气肯定,条理清晰。
须指出的是:成文时间应用汉字书写;发文字号应放在标题上方。
(3)会议性通知的正文要具体全面。
一般包括:召开会议的机关、会议名称、会议起至时间、地点、会议内容和任务、参加会议的人员范围和人数、入场凭证、报到时间及地点、与会人员须携带的文件材料、其他要求事项等。
会议通知要适当地提前发文,以便出席人员做好准备,如果事情重大,时间紧迫,可发紧急通知,引起受文机关注意。
通知是上级要求下级或个人参加某一会议或者做某件事情时使用的一种文体。
通知的内容要写得明白、具体。
关于召开全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工作会议的通知 各市、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 省委、省政府决定召开的广东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现定于11月24至26日在广州召开。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的议题。
总结交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经验;表彰一批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文明单位和文明户标兵;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对策和措施。
二、参加会议的人员。
1.各地级市来4人,其中:市委或市政府主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负责同志1人,市文明办或市委宣传部主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负责同志1人,文明单位和文明户标兵代表各1人。
2.各县(市、区)党委或政府主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负责同志1人。
3.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成员。
4.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省直文明单位代表和新闻记者(名单附后)。
三、请各市以地级市为单位,省直机关以省委机关工委、省府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军区、省农垦总局、民航中南管理局、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为单位,将参加会议同志的姓名、职务、性别于×月×日前用书面或电传送省委办公厅第二秘书处。
参加会议的同志请于11月23日到××宾馆××号楼报到。
四、各市可来一辆工作用车。
其余自带车辆司机食宿自理,大会不予安排。
五、需接车接机和需要购买回程车、机票的同志,请于×月×日在报名单时一并告知,亦可电话告知省委办公厅行政处。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年×月×日 〔析评〕 这是一篇会议通知。
正文先写依据、开会时间、地点。
文种承启语后的事项部分,具体、周到地写了会议的议题、与会人员及有关问题。
为与会人员赴会考虑得比较周到是本会议通知的一大特点,值得借鉴。
(4)任免通知、一般性通知比较简单,把事情交代清除就行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革命酝酿: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
近代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学说,以报刊为重要阵地,创办了《江苏》、《浙江潮》、《苏报》、《中国白话报》等20多种政治性刊物;还出版发行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等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小册子130余种。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还翻译了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著作,蔡元培翻译了德国科培尔的《哲学要领》,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等著作。
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
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一公布,立即引起湘、鄂、川、粤四省各阶层人民的反对,出现了广泛的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是四川。
1911年6月,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宣布“以保路、废约为宗旨”。
9月,全省60余县成立保路公会,数千万人卷入运动。
清政府一面调湖北新军入川,一面命“实力弹压”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导火线。
四省保路风潮兴起时,湖北武昌的文学社和共进会便积极准备相机发动武装起义。
10月9日,孙武在汉口机关配制炸药不慎,起义机密泄漏,刘复基、彭楚藩等人被捕。
10日晨,彭、刘被杀,清军四处捕捉革命党人。
当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士兵,打死镇压革命士兵的排长,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打响武昌起义的枪声。
经一夜战斗,11日,起义军占领武昌城,成立湖北军政府;12-13日,起义军攻占汉阳、汉口。
武昌首义的成功,鼓舞了全国各地人民的革命斗志,全国各地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
首先响应的是湖南和陕西。
此后,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广西、安徽、四川以及福建、广东等省先后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中华民国成立: 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8日,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推行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法令。
如:命令各省官厅焚毁刑具,废止刑讯;取消清朝律令中各类“贱民”条令;保护华侨;禁止买卖人口;废除主奴身份;通令剪辫子;禁止赌博、缠足、吸食鸦片。
鼓励兴办工商业,振兴农垦业,奖励华侨在国内投资。
提倡普及教育,删除旧教科书中的封建内容。
这些政策法令,移风易俗,革故鼎新,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观念的传播。
在孙中山的主持下,3月11日,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和各省都督府中立宪派、旧官僚、政客的篡权,以及一些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致使南京临时政府权力被袁世凯所篡夺。
袁世凯篡权与革命失败: 1912年4月,袁世凯窃得政权后,利用同盟会的内部分化,拉拢部分革命党人与之合作,并凭借武力公然向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开刀,迫使唐绍仪辞职。
1913年的“宋案”和“善后大借款”,使资产阶级革命派从议会政治、和平建设、实业救国的幻想中惊醒。
7月,李烈钧奉孙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二次革命”爆发。
江苏、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先后独立。
由于国民党人仓促应战,缺乏统一领导, “二次革命” 被北洋军阀镇压。
“二次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彻底失败。
革命余絮: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便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
为了尽快皇袍加身,袁世凯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以取得外国列强的支持。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各地群众纷纷集会抗议。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
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省相继宣布独立。
在护国军的打击下和全国一片讨伐声中,袁世凯不得不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直、奉三大派系。
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系的冯国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踞东北三省。
另外,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都在外国列强操纵下,尔吞我并,争斗不已。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职位,与在中央掌实权的段祺瑞争权夺利,发生“府院之争”。
1917年7月,张勋应黎元洪“调停”之邀,率三千“辫子军”入京,复辟帝制,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
段祺瑞以“功臣”自居,重任国务总理。
段祺瑞掌握政府大权后,继承袁世凯的衣钵,屈膝卖国,企图建立皖系军阀独裁统治。
段祺瑞的独裁卖国激起资产阶级革命派及西南军阀的反对。
1917年8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随即讨伐段祺瑞的第一次护法战争拉开帷幕。
在北洋军的镇压下,北伐军受挫;加之军政府内部的矛盾,1918年5月孙中山愤而辞职,护法战争失败。
护法运动的失败,再次证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濒临绝境。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但我认为辛亥革命又成功,又没有成功,是1/2成功,1/2 的失败。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
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赶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产生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
虽然这部文献不久被北洋军阀废弃,但经过这次革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辛亥革命也给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虽然资产阶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政治纲领,但正如所说:“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
所以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但帝国主义利用反动的清政府统治来奴役中国人民的美梦破产了。
自清政府垮台后,帝国主义妄图扶植新走狗,但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个接一个被中国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
再深透点讲,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辛亥革命还打落了亚洲第一个皇冠,具有国际意义。
辛亥革命沉重了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东方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个巨大的鼓舞。
在中国革命影响下,如一九一三年荷属爪哇以及其他殖民地,都广泛掀起民主革命运动。
中国人民的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统治遭到破坏。
总之,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
但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帐。
而且就民族主义一项来说,完成的也仅仅是“驱除鞑虏”,各个帝国主义势力原封不动地保存。
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
就这一点来看,辛亥革命的成功虽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却是煮了一锅夹生饭。
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败了。
领导这次革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缺乏明确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由于资产阶级历史的局限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不清楚。
从同盟会到南京临时政府,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认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西方是会赞成的,孙中山不仅没有辨明对帝国主义的所谓“中立”的伪装,反而在《告各友邦书》中以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权益为代价,和帝国主义维持友好关系。
资产阶级的如此妥协,革命实难继续下去。
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为如此,这恰恰给了那些擅于投机取巧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可乘之机,后来袁世凯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凯作为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对反对封建主义是不彻底性。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
在同盟会的纲领中,虽然提出“平均地权”口号,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全体革命党人所接受,也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实行“平均地权”,从而失去动员农民群众的作用,既然革命党失掉农民的支持,就把注意力转到新军和会党。
正是由于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力量才是显得十分弱小,曾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因而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下,革命遭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TPH8u)~wD^N6vbg5B(&%u 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同盟会发动新军和会党举行起义,这两者毕竟不是革命党人自己建立的武装,况且新军、会党成员复杂,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派和旧官僚,因此,在旧势力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革命的力量,革命党人缺乏有力的武装队伍,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
中国同盟会也没有建立一条正确的组织路线,因而在组织上是不巩固的,同盟会内部复杂,政治信仰不一致,思想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所以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这样一个思想上缺乏信仰,组织上松懈无力,内部矛盾重重的政党 总而言之,革命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充分地暴露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当然,也有许多问题是在当时客观环境下必然会出现的,如封建阶级和外国势力的联合破坏,迫使革命党人将国民政府拱手让给袁世凯;当时农民受封建残余思想很深,不可能迅速接受革命思想;革命党难有建立和掌握一支军队的经济、政治和群众基础等。
革命也是在与时俱进的。
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应是它对后来历次革命的影响,它的成功同时也是失败的种种原因一直为后来的革命者所借鉴。
大胆地说,正是有了辛亥革命开历史之先河,才会有新中国的建立,民主革命的胜利。
所以说,从它本身而言,是成功一半,失败一半。
但从它对后来中国革命的指导和影响来看,是值得我们赞扬的,而不是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是失败的、不成功的。
因此,我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奠基石,它说明了只要不断地革命下去,胜利终有一天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