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肉孜节的心得作文
古代阿拉伯人为了躲避异族统治者的侵犯和迫害,白天躲在山里不生火,等到晚上月亮出来后才做饭,沿袭下来被称作“开斋”,并成为民族习俗.据伊斯兰教经典记载,伊斯兰教初期,在封斋月时,穆罕默德曾率领穆斯林到郊外旷野举行节日礼拜.穆圣沐浴后,身穿整洁服装并散发开斋钱表示赎罪.从此,穆斯林便把这一天作为隆重节日.后来,又以法典形式把这一习俗加以规定.伊斯兰历9月为封斋时间,故有“斋月”之称.斋月初一的傍晚,清真寺的宣礼楼上,伊斯兰教徒面向西方天空,寻找纤细的月牙,如果看得见,就叫“见月”,那么,这天晚上就进入斋月.如果未看见,就顺延1至3天进入斋月.斋月中,每日自破晓至日落禁饮食和房事,谓之“封斋”、“闭斋”.故而在封斋期间,穆斯林们日出之前都要吃饱喝足.日出之后的整个白天,无论怎样饥渴,不准吃一点东西,喝一点水,抽烟的人也要暂时戒烟.此外,还要求穆斯林们在斋月里克制一切私欲,断绝一切邪念,以表示笃信真主安拉.小孩、老弱病残和孕妇可以不守斋.但是也要尽量节制饮食,决不能在公共场所大吃大喝.斋月期间,气氛肃穆、庄重.伊斯兰教认为,“斋”是教徒的一种善功,象征着内心负疚的穆斯林向安拉忏悔和赎罪,使教徒成为具有忍受饥渴,克已守俗的人.到了晚上,与白天封斋的情况迥然不同.左邻右舍团聚一桌吃喝说笑,开怀畅谈.即便是路途的陌生人,也可以随便走进一个素
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的习俗
一、简介:(拉丁文 Eid Adha),又称宰牲节,尔德节。
与开斋节(肉孜节)、圣纪并列为伊斯兰节日。
古尔邦节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塔塔尔、、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
“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
“尔德”是节日的意思。
“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
也译作“库尔班”。
二、古尔邦节习俗:1、中国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将古尔邦节音译为“库尔班节”。
古尔邦节的时间在十二月十日。
过节前,牧区农区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
节日清晨,穆斯林沐浴熏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参加会礼。
无论城市农村,都要在广场上举行盛大的歌舞集会。
而广场四周则有另一番景象:色彩缤纷的伞棚、布棚、布帐、夹板房内铺设着各式各样的木桌、板车、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备有花式繁多的小吃甜点。
哈萨克、、塔吉克、等民族在节日期间还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比赛活动。
节日的早晨,沐浴全身(大净),然后盛装到清真寺参加聚礼。
聚礼之后,人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宰牲。
至于是宰牛宰羊宰骆驼还是宰马,由各家经济实力决定。
通常人们把献祭的牲畜宰好,大块连骨肉炖到锅里后,男子们才开始互相串门。
拜贺节日。
妇女们则留在家里摆上节日食品,烧茶备水,准备迎接客人。
节日第一天,先给发生过丧葬和家难的乡亲拜节,表示慰问;其是给夫妻双方的长辈拜节;再次,给邻居和长者拜节。
在礼节性拜节活动中,除了给夫妻双方老人拜节是夫妻同去外,其他拜节活动往往三五成群,男女分开进行。
之后,才是同辈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节。
大家除了互相道贺,彼此问候之外,还要共餐痛饮,一起娱乐。
维吾尔民间拜节是增强社会联系,严守这一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回族宁夏山区的回族穆斯林将古尔邦节称为“大尔德”。
云南、贵州等地的回族穆斯林则将古尔邦节称为“小尔德”。
都在开斋节过后第七十天举行。
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
作文家乡的开斋节250字
我的家乡是少数民族地区,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有很多诱人的风景:如贺兰山、西夏王陵、沙湖、影视城,等等。
每到开斋节,游人穿梭,非常的热闹。
每到节日的时候,人们都面带笑容穿着民服饰,先去清真寺,进行宗教活动,然后去的坟墓上进行祭拜活动。
家里炸馓子、油香,还有做一些丰盛的食品。
亲友们都开心的互相祝福着。
我也参加这样的活动,父母们都特别的高兴、开心、快乐,因为这是自己民族的节日。
还有许多其他民族的朋友也来庆祝我们的节日和我们一起过着高兴、开心、快乐的开斋节。
开斋节,让我学到了穆斯林人的善良、虔诚和宽容得了穆斯林人的团结、好客、热情。
我因有这样的节日而感到骄傲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只要民族团结了,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强大。
家乡的回族们,在开斋节这个盛大的日子里,和互相祝福,互相走访,是那样的和谐与快乐,到处沉浸在幸福与快乐之中。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我们的节日—开斋节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作文
我是壮族的,这是我们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风俗习惯建筑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
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
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
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
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服饰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
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炮火”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
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
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
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
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
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
“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
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
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
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
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
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
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
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
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
“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
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
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
“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
“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
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
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
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
“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
“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
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
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
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
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新娘过河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
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
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
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
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
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
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
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热闹非常。
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不让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
龙胜的壮族婚姻是要过“三关”闯“十门”的。
先谈恋爱,后定亲,才能成亲,谓之“三关”。
迎接、对歌、出门、穿村过寨、过河过桥、入门、唱调、回门、回家、入洞房,谓之“十门”。
“过河”只是“十门”中的第五个“门”,“十门”过了才能入洞房。
勒惹和卜基壮家妇女生勒惹(壮语,即婴儿)时,其家婆要亲自去寻找“奶妈”,以替媳妇奶孩子。
这是为了让产后的媳妇能好好休息,保养身体。
“奶妈”一般由产后五个月的妇人充任,不要报酬。
能当上“奶妈”非常光荣,有“第二妈妈”之美誉。
孩子长大后,逢上喜庆佳节,都要带上礼物到“奶妈”家拜候。
四五岁的孩子如果体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壮语,即第二父亲)做孩子的靠山,确保孩子身体健康。
“卜基”非常尽“职”,“上任”后,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请医问药,多方料理,让孩子健康成长起来。
孩子长大后,也象对待“奶妈”那样对待“卜基”,尽其孝敬之心。
踩高跷进村广西龙州县金龙地区的壮族村寨里,人们出门或进村都要踩着高跷行走。
出门到村口。
就把高跷挂在特定的钉子上,然后下地劳动或去其他地方。
进村时就从钉上拿下高跷踩着,到家门口的石阶前跳下,再将高跷挂在门边,洗净手脚,方踏梯上楼。
据说这是祖先传下的鞋,他们地处亚热带,常年多雨,道路泥泞行走不便,如带着泥脚进屋,实在不卫生,就发明了这种呈“非”字形的“高跷鞋”。
社公祭是广西环江壮族每年夏历除夕祈求新的一年禾苗茁壮成长,祈求小孩不病和家畜肥壮无病的祭社仪式。
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
至少四个
瑶 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
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
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畲 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彝 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
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
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壮 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藏 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
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
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阿昌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耍白象也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
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布朗族 开门节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厚南节 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介绍回族的习俗作文100字
维吾尔族 肉孜节\\\/古尔邦节 以面粉\\\/玉米\\\/大米为主食 很少吃蔬菜 夏季多伴食瓜果傣族 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以大米为主食 喜酸味及烘烤水产食品 嗜酒 喜槟榔白族 三月街\\\/绕三灵\\\/耍海节\\\/春节主食稻米和小麦彝族 彝族年\\\/火把节主食有玉米\\\/荞麦\\\/大小麦\\\/洋芋 稻米很少 喜吃托托肉 饮转转酒 忌吃蒜藏族 藏历新年\\\/雪顿节\\\/赛马节\\\/采花节\\\/忘果节喜欢酥油茶\\\/奶茶和甜茶 喜喝青稞酒 并有弹酒的礼俗 爱吃牛奶制成的酸奶\\\/奶渣.藏族不吃奇蹄类兽肉 大部分地区还有不吃飞禽和鱼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