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课例研究
呢
曾看到一位教师把某一堂课相关的材料都写进教案里去。
前面交代了一大堆相关背景材料,教学步骤里加进括号,里面写了许多为什么这样教而不那样教的原因,做了许多设想与分析,教案最后又加了一个教学反思的步骤,旁边又留白了许多空间预备做记录,一篇教案共有二十多页。
在一篇教案里塞进那么多的内容,还是教案吗
很明显的,这位教师是已当成课例研究来做了。
现实中很多教师是在做着课例研究的。
课例研究不是课例,课例包含在课例研究材料之中。
课例是一节节具体的课,课例研究是要对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进行研究,要弄清课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原因。
课例研究更不是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是一堂课的记录,易时易地,其作用难以设想,“人不可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
课例研究也不是教案。
教案是具体的一堂课的教学方案,是具有特定教育思想的教师所制定的,面对特定的学生、在特定的时代环境里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案。
教案的意义是发生在一定范畴里的,包括具体的时间、范围,特定的区域、人群等。
课例研究活动还要研究支持性的材料,结果具有普适性。
那么,课例研究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分析与积累过程,是教师具体完成某一课堂任务的支撑性材料。
如《项链》一课的课例研究中,材料提供的主题不局限于“反映当时法国社会虚荣腐朽和没落颓废的社会生活”,可以是“细节决定成败”、“人生变幻无常”等, [1]可适用于各种课堂情况,如果搜集的材料足够,研究深入,甚至可适用于课例研究材料里没有设想而出现的更多的生成性课堂情况的处理。
“常见的教学课例研究报告的体例一般包括:一是对教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意图进行说明;二是如实描述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包括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师生是如何互动的,描述应点面结合,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要突出重点;三是对授课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讨论。
” [2]做为课例研究的材料,应由课堂呈现材料、支持性材料、结果评价性记录材料、反思性材料四个部分组成。
课堂呈现材料 课堂呈现材料指向课堂教学的实现,可以是教案、课例、课堂实录、课堂片断、说课稿、教学案例等。
支持性材料 包括学生学习层面的知识情况分析、课堂呈现的学习知识来源、课堂教学内容建设的支撑性教育理论资料及其它有价值的文献资料等。
结果评价性材料 结果评价性记录材料是某一课堂实践情况的评价性记录,可以是简单的效果等次,可以是翔实的课堂实践得失的记录,还可以是收集的学生作业,例如成功或失败的学生作文。
反思性材料 教学反思是课堂实践的心得体会,注重成败得失的原因分析、改进设想等。
课例研究的几个材料之间关系密切。
课堂呈现材料是重要的,其实践形式是教师教学水平的表现。
但如只重课堂呈现,不注重其它部分材料的积累与分析,教师的研究工作会陷于表面“作秀”,很多课堂细节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是一事无成,会如前面所述的变成教案积累或“教案书橱”。
所以,材料的几部分之间难分孰轻孰重,课堂呈现材料是重要的,可更多时候研究的重点会指向支持性材料、过去自己或别人的课堂评价及反思性材料。
什么是学术型论文、应用型论文
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师的工作是忙碌的,但是教师的价值是伟大的也是永恒的。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的教师呢
在这个暑假读书活动中,我拜读了特级教师林华民老师的《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一书。
这是一本“讲座式、案例式”的教育专著,它用真实生动的教育案例,诠释了“新课程下怎样当老师”这个现在老师们最关心的话题。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策略、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独特的教育主张,我相信在这些新理念、新方法的指导下,一定能大大改善我的教学行为。
现在将自己读后的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r一、 如果要成为一位成功、快乐的教师,就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r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一名初中女教师十分敬业、每节课都提前到达教室门口,课堂上讲课十分卖力。
她有三个特点:一是上课经常拼命讲;二是经常批评学生;三是喜欢拖课——下课了把学生留下。
然而她所教的学科成绩却不如其他任课老师。
她总是想不通自己的付出为何得不到学生的感激。
其实,这位女教师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道理:在课堂上过分关注知识传递,忽视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这样的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解题机器,最终也会得到学生的厌恶,而成为不幸的人。
回顾自己的教学也经常会出现类似情况,我在课堂上激情四扬,激动地讲着,学生却呆若木鸡,毫无生气,我成了课堂的主角。
有时看到学生不堪入目的作业或者考得一塌糊涂的试卷时我只会恨铁不成钢,大声责骂他们怎么那么笨,怎么不用心学习
忽视了心灵之间的沟通,忽视了最关键的情感交流。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三大秘方是:爱心、激情与微笑。
平时经常对学生微笑;舍得花时间通过帮助学生解决不会做的练习题;为有困难的学生找小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微小进步;课后找学生谈心;把好消息通过家长的嘴巴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一道参加文体活动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快乐的学校生活,也让我们成为成功、快乐的教师。
\\r二、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策略\\r传统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主、先教后学、课后训练、集体教学、个体学习、目标单维和面向过去。
林老师认为应转变为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个性教学、合作学习、目标三维和面向未来。
可以说是完全颠覆了以往的教学策略。
细细阅读之后,我觉得十分可行,这些新策略改变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最终实现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让学校变成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比如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明白一个最普通而又最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书主要是靠自己学出来的,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自学能力,这是教师要赋予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自学课文之后完成书后练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解决问题。
\\r三、 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位教学能手。
\\r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教师共同的追求,这需要我们新教师不断汲取前辈教师好经验好方法,同时也要掌握许多技巧。
在第三篇灵活的教学方法中,林华民老师介绍了十种教学技巧。
其中,处理练习的技巧令我印象深刻。
平时我们可见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作业本,一叠改下来至少要花两三节课,再去讲解、订正,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有时候布置的课间作业,快的学生十分钟就可以上交了,而不自觉的学生甚至到了放学时还交不上来。
林老师建议教师要学会灵活处理练习,减少学生两极分化。
一,重要练习要在课堂内完成、二,配套练习要有选择的完成 三、处理练习要用多种形式完成,批阅过程中,要采用小组长批改、同桌同学间互相批阅当场交流,邻组同桌互批,教师分座号分层次轮换批改,学生独立完成对照答案批改等多种形式。
四、教会学生正确处理练习,培养学生自我批改的习惯。
以上的建议可以让教师省出很多时间,用于深入教室进行个别指导与师生的情感交流中。
因为,成功的教师是诞生在教室里而不是成长于办公室之中。
\\r最后我想说,新课程下我们要成为一个有善心、爱心、同情心的老师,我们公平公正、和蔼可亲、风趣幽默,做知识的传播者,学生人生路上的导师和生活中的益友。
谈谈如何开展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策略
幼儿园教研组长既是幼儿园的管理者,又是幼儿园的一位一线老师,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研组的活动直接影响幼儿园的教研活动。
怎样组织教研组开展活动,我作为工作二十余年的一线老师,深有感悟:作为教研组长一方面要求真,就是说教研组长要关注教师中真实的问题,也就是老师在日常教研活动中的真实活动,老师在活动中的真实需求,我们教研组要真正地给老师帮助,让年轻的老师真真切切地成长起来。
另一方面要务实,我们教研组每天面对的是幼儿园里每一位老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只有实实在在地给每一位 老师的在平时的教学活动有所帮助,才能真正地做实我们的教研活动。
幼儿园园长管理是多方面的,而教研组长是管理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的老师,所以我们教研组长要关注的是日常教学活动,也就是所要关注教育常态。
第一:我们要关注近阶段的工作重点。
近阶段园部有何新的工作目标,有何新的教学任务,这是我们教研组首先应该关注的,这样才能保证紧紧围绕中心,确保不走弯路。
第二:我们教研组长要关注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
要善 于和 老师交流,了解 老师在近阶段教学活动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教研组就应该真真切切地给予这方面的指导。
第三:我们教研组长要关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这学期,我们带领老师研讨了一些专题研讨活动。
有围绕某一主题和内容组织开展的研讨活动;有近阶段组织开展的主要教育教学活动;有园本教研活动中的研究重点;也有一些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
如,在最近阶段,我们年级组围绕主题《我要上小学了》准备去参观小学进行了一些专题的研讨。
我们组织老师在一起研讨,罗列了一系列的如何参观小学的预设方案。
我们商量决定带小朋友去参观放在下课前十五分钟去,然后在下课七八分钟前让小朋友 向小学 老师或小学生提问。
通过我们老师的事先研讨,然后小朋友去参观小学,做到有的放矢,小朋友受益匪浅,我们好多小朋友提问非常 好,如;我们班蔡德政小朋友问:你们教室里没有厕所,那你们下课了到哪去小便呢
已丁小朋友问:你们喝水有小杯子吗
你们每天吃好了饭都睡觉吗
刘锐小朋友还问:你们每天在书包里放了什么
重不重啊
等等,从小学生 和 老师的回答中他们了解了一些上小学的经验准备,从而正真做到幼小衔接。
我们教研组也结合园本开展了专题研讨如:绘本教学的研究。
一开学我们就园本建设研讨了如何上好一堂绘本教学活动。
我们组织老师先研讨绘本教材,了解绘本含义,再组织老师编写教案,最后年级组轮流听课,点评,修改。
让每个老师在绘本教学活动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我们也组织老师结合困惑开展了研讨活动。
如就生成主题的活动汇报,我们老师感到困惑,我们就采用年级组活动时间召开座谈会,向老师询问活动中的困惑,多和老师交流,碰发出许多问题来,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制定好下周工作计划很重要,它是我们老师下周工作的准绳,于是我们经常在一起商讨制定决不马虎对待。
教研组长就要多上心,统筹计划各课程是否平衡,家长资源是否可利用,教材是否要调整等此外我们还自发在一起交流教育教学心得,交流一天下来的教学得失,让年轻老师少走弯路,尽快提高教学素质。
关注教研组内的每一位老师,不仅要重视发挥老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应该让每位老师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教研组活动真正发挥作用,折射到每一个角落。
发挥每一位老师的潜能。
也就是说要关注教师个体。
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教育理论背景不同,曾经历过的教育实践经验也不同,面对同一个教育情境的理解不同,所有这些差异构成了积极宝贵的群体资源,而这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资源支持。
为此我们教研组长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要了解教师的需要,要组织老师互动,从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理论的支撑,所以我们教研组还应该关注教师学习提升。
学习提升,这是我们教师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我们在教研组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教研组学习共同体,使个体价值与群体绩效得以最大限度的展现。
我们年级组成员爱读书,我们时常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不成文的,就三言两语,不给老师写作压力,说说书中的理论,也谈谈自己的观念。
如;我们一起阅读《细节决定成败》,《30个班级管理行为的好方法》《让孩子自由》等。
让我们始终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与时俱进的精神,执著追求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为孩子幸福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努力吧
2009,6,20
心得体会: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最新)
心得体会: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最新)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发展既是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积极探索。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辨析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即寻求各科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并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汇于学科教学当中,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政课程主要指学校专门开设的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系列显性课程,在课程内容上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课程。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共同的课程目标,即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但是二者在课程讲授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课程思政往往采取一种比较潜隐的形式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思政课程更多强调一种显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灌输,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由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将各种社会主流价值观及道德规范通过讲授法等方式直接地传授给学生。
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氛围更有温度。
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往往只关注本学科所涉及专业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容易呈现出单一化的倾向,忽视课程本身的育人功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初级中学学生的数学成绩 详细??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党的十八大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
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继续迈大步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体现。
我国的发展道路,历来都是建立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上的,将全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作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长期以来都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代接轨,与全球接轨,最终目的就是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中国梦付诸于实践中,落实在行动上。
我党成立的出发点便是实现人民的利益,党和政府的一切行动和政策都是为了群众,让老百姓享有自由、民主和平等,享有法律和政策的保护,享有应该享有的福利。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适应当今我国发展趋势的又一次精神力量提升。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全面铺展开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我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形成的,是我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