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
【原文】 作者:文天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详解】 天地有正气。
诠曰:天地,谓宇宙间也。
正之为字,从一从止,止于一者,唯一之义也。
由唯一之义,衍为:首长、主体、中心、本位、方整、原有、真实、确定、经常、永久、有法度、光明伟大诸义。
对于正而言者: 曰亚、曰次、曰少,则对首长之义言之也。
曰副、曰从、曰左、曰襄,则对主体之义言之也。
曰旁、曰偏、曰斜、曰侧,则对中心之义言之也。
曰负、曰乏、曰反,则对本位主义言之也。
曰畸、曰零,则对方整之义言之也。
曰伪、曰假,则对真实之义言之也。
曰变、曰异,则对确定之义言之也。
曰奇、曰间,则对经常之义言之也。
曰续、曰余、曰别、曰附,则对原有之义言之也。
曰特、曰殊,则对有法度之义言之也。
曰邪、曰僻,则对光明伟大之言之也。
观正之一名,对之者有多方面,则其为唯一及引申诸义,可以见矣。
正气为唯一正大光明之气,辟易群邪者也,宇宙若无此气,则阴霾而不生,人间若无此气,则邪枉横行,鬼蜮毕见,乾坤或几乎息矣。
故首著此句,为全歌之主指。
杂然赋流形。
诠曰:杂然者,品物布列繁多之状,言正气在宇宙间峙立广大也,赋者,有所秉受而生之谓。
流者,品类之义,派系之义,延衍之义。
故学谓之流,言其为有系统之传布也,历年谓之流年,言种岁时之迈进也。
流形谓种种物则,各成系列。
杂然赋流形者,谓种种物则,生于宇宙间,为广大之散布。
以上两句为第一段,乃全歌之总冒。
下则为河岳。
诠曰:河岳者,总言山川也。
山川经纬大地,对长天高穹言,故曰下也。
山川之系列至多,地上之正气杂然赋流形者也。
至若断港绝潢沙漠于淤之所,则非地上正气之流也。
上则为日星。
诠曰:日星者,总言天体诸曜也,对大地山川言之,故曰上也。
天体诸曜之系列至多,大宇之正气杂然赋流形也。
至若彗孛奔星之属,则非大宇正气之流也。
以上两句为第二段,言自然界之正气。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诠曰:此言人间之正气也,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也,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此论形容正气最为明确且最为详尽,文信国正气之歌,即根于此而作也。
故于人间正气一段,首著孟子“浩然”之目,盖人之理性,所以异于其他生物者,惟在认定是非,辨明直枉,不以利害动,不以劳逸改,义之所在,恒必由之,人类由此,则治安而能久;舍此不由,则危乱蜂起。
不可终朝,如此善恶而途,朗列于吾人之前。
贤圣有作,教人明于此理,择其善者而固执之;所谓道也,吾人愈明此理,则愈知固执于善,知此善之不可须臾离也。
故造次之间,颠沛之际,念念所系,跬步之行,无往而不守此,不以外物而套,不以生死利害而有所变,则道与义两者咸得,是乃一事,非有二也。
人能长系此念,则义理积于胸臆,与道为徒,养成刚大之气,仰则不愧于天,俯则不怍于人,所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如此者,其志,其气,直将充塞天地;语其光明正大俊伟之象,故曰“浩然”也。
养此诰然之气之要领,即在“行慊于心”,慊者,无愧怍,充实安适之谓,凡人行事,问心而慊,则正气自生,毫不馁怯矣。
如是积累,自有浩然气象,若行有不慊于心,则无由配义与道;义之不集,其何以直养无害哉
是故必须明于义理,遵道而行,事事皆慊于心,集之以发为正气,非义袭而取之也。
沛乎塞苍冥,即塞乎天地间之义,文山学养,全由孟子得来,此歌之作谓为阐孟子之论可也。
此两句示人类正气之纲领;为此后大段之总旨。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廷。
诠曰:皇字有初始高尚,大,美,君主诸义,如言皇祖,乃始祖之义;言皇天,乃高上之义;言思皇多士,乃美之义;不独谓帝者为皇也。
皇路,犹言大路,谓世道之美木,君主之世,人臣颂君主之治,固亦言皇路耳。
夷者,平也,清夷,犹言清平也,皇路当清夷,谓世道清明平治之盛兴时期也,当清明平治之世,贤者在位,正气得神,雍容立于朝廷,而祥和洽于草莽,故曰:含和吐明廷。
言祥和之气,吐自光明之朝廷,以洽于万方也。
此两句,言正气在盛世,开物成务,化及群伦,以成治平。
时穷节乃见,——垂丹青。
诠曰:时穷,谓衰乱之世,大而邦家危急,小而寇贼内讧,正气不能发抒,则贤者孤守其道,蹈其患难,忘其身家,惟知义之所在,不夺其志焉,则节之谓矣。
士生盛世,处于顺境,则节无由见;穷时,则生死利害当前,去取立判,故忠臣义士,必出于衰乱之时;其能回天拨乱者,固以勋业垂于宇宙;即不幸而功不能成,永为生民所效法,而一一载在史编,传之不朽。
丹青者,文字图史之谓,布之方策,贻万世观者也。
此两句,言正气在衰乱之世发为孤忠节义,永作世法也,以下举十二事为例: 在齐太史简。
诠曰:此节第一例也。
春秋鲁襄公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548年,齐崔杼弑君光,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杼杀之;其弟又书,崔杼又杀之;其次弟又书,崔杼又杀之;太史兄弟以书崔杼弑而死者三人矣,其次弟仍书,崔杼知正义之终不可磨灭,乃止不杀。
齐国史氏有别居于南境曰南史氏者,闻太史迭为崔杼所杀,恐正义不伸,乃执简(古代史编之单页,削竹为之,大者曰策,小者曰简,亦或浑言之)入齐都,欲继言之,至都,则崔杼已止不杀,其弑君之罪,已得书矣,乃还南境。
太史兄弟,以生死争正义,固万世史官之模范,而南史氏特犯危难,欲与同殉,亦开野史稗官之典型矣。
在晋董狐笔。
诠曰:此第二例也。
春秋鲁宣公之二年,即公元前607年,晋灵公欲杀赵盾,盾奔齐,其从子赵穿乃攻灵公于桃园弑之,赵盾犹未出境,闻之而返,亦不讨赵穿弑君之罪,太史董狐言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赵盾曰“非,穿也”董狐曰:“子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非子弑君而何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董狐之直言,敢犯危难与齐太史无异;惟赵盾能任咎,不似崔杼之怙恶残贼正义耳。
在秦张良椎。
诠曰:此第三例也。
秦始皇之十七年灭韩,后九年,六国皆灭,遂兼天下。
又三年,而有韩遗臣张良与壮士以铁椎行刺始皇于博浪沙中事,误中副车,良与壮士皆遁,始皇大怒,大索十日不得。
又八年,而始皇死,又一年,而豪杰并起,复立六国,又三年,而项羽灭秦,杀韩王成。
良乃佐汉高以灭项羽,为汉开国勋臣,封留侯,盖再为韩复仇矣。
其以一弱书生,行刺威加一世之秦始皇,事为千古艳称,乃匹夫报国仇之佳话,故特著之。
在汉苏武节。
诠曰:此第四例也。
汉武帝时,遣苏武使匈奴,匈奴欲武降,辱之,苦之,终不可得,乃使牧羊北海——今——上。
武持汉使者之节,凡十九年,节毛尽脱,至昭帝时始归。
初,卫律、李陵皆以臣降匈奴,匈奴使劝武降,武不为动,陵乃叹曰:“嗟呼
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矣。
”此事为使臣守节不谕之典型,故著之。
为严将军头。
诠曰:此第五例也。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刘备兵入蜀,欲取刘璋而代之,璋将严颜曰:“蜀中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
”然颜卒为降将;其行与言,实不相应,惟此言可采。
为嵇侍中血。
诠曰:此节六例也。
晋惠帝时,八王称兵争攻,成都王颖之兵犯惠帝乘舆,杀侍中嵇绍于帝前,血溅帝衣,侍臣请涤之,帝曰:“此嵇侍中血,勿浣也。
”此为护主之危,以身殉之之例,故著之。
为张睢阳齿。
诠曰:此第七例也。
唐玄宗天宝年,安禄山、史思明,相继反于河北,僭称燕帝,陷两京,唐室不绝如缕。
其时,集平贼收京之勋者,有郭子仪、李光弼将帅,功未能成,以身殉国者,则以张巡、颜杲卿为最显。
此例举张巡,下例举颜杲卿,皆安史之乱中之讨逆死节者也。
张巡与许远共守睢阳,捍蔽东南,使贼不得扰江淮,安史乱中,淮南竟无羔,巡等之功也。
其事详载两及,又庙祀所在多有,忠烈见于吟咏。
千年以来,几于妇孺皆知矣, 为颜常山舌。
诠曰:此第八例也。
安禄山反于燕蓟,河北诸城望风而靡,常山太守颜杲卿与平原太守真卿起兵讨贼,杲卿初为禄山所荐,至是伸大义讨之,兵败被执,不屈,贼割其舌,犹骂而死,此为忠于国家,不顾个人之例,故著之。
真卿后亦为僭号楚帝之李希烈所杀,年八十矣。
兄弟忠烈,kūn@①耀史编。
或为辽东帽,清操励冰雪。
诠曰:此第九例也。
东汉末年,海内大乱,管宁避地辽东,以清操自励,人皆化之,其衣冠为世则效,赤犹郭泰巾,见重于时也。
宁少与华歆为友,后察歆急于荣利,遂割席分座,至是华歆果事曹操,助曹氏篡汉而宁始终高节,千古称为完人,此贞洁不染污世之例,国家元气所寄也,故特著之。
管宁事详卷11。
割席分座事见刘义庆。
郭泰事见卷98。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诠曰:此第十例也。
汉室失驭,曹操据中原,挟汉帝,其子丕遂篡汉而号魏,孙策据江东,弟权继之,遂建吴国。
惟刘备以汉宗室保有蜀益,乃汉室之绪余也。
诸葛亮生当是时,知曹孙二氏皆不利于汉,故高蹈不仕,其兄瑾事权,而亮未尝通名焉。
及刘备躬往求贤,三顾而后出,知备为汉胄,事之无害于道义也。
故诸葛亮出处之正,千古称之。
曹丕既篡汉,备乃即帝位,以续汉统,是为昭烈皇帝。
昭烈将崩,托嗣君禅于亮,亮尽心辅弼,先平南蛮,使蜀无内忧;又东结好于吴,使蜀有与国;然后大举伐魏,申“讨贼”之义,其出师之,十二段,忠谠之忱,洋溢楮墨,使千载下读者,想见其为人,真谋国进谏之典型文字也。
又后出师表,文字激昂,不似前表之雍容恬密,论者或疑为后世依托非亮所作。
然此文起句:“先主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派臣以讨贼也”结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逆睹也。
”简单明了,说出义不与寇贼俱存,光复旧物,不可苛安,成败利钝,在所不顾,惟竭力致身以赴而已。
数语昭垂天壤,大节炳然,最为万世之模范,千载下读之,志气振作,永以为保民兴国之矜式可也。
故文山以“鬼神泣壮烈”赞之,谓其忠义之气,感格人神也。
此为处颠危,谋匡复,振士气,正人心之明表,故特著之。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诠曰:此十一例也。
晋有贾后八王之乱,淮汉以北,沦为匈奴、羯、鲜卑、氐、羌割据角逐之场,史家称为“五胡之乱”。
晋元帝偏安江左,竟不能恢复中原,而当时志士仁人,苦心戮力者:此则有刘琨崎岖并阳之间,终以身殉;南则有祖逖进规河洛,亦齐志以没,逖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事虽不成,而激昂慷慨之气,流芳万世,足以长华夏之声威,殄寇贼之凶焰,此亦为振士气,正人心之显例,故著之。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诠曰:此第十二例也。
唐自安史之乱后,降将悉为藩镇,甚窃帝号者,李希烈与朱cǐ@②也。
朱cǐ@②将称帝,招段秀实计议其事,秀实方罢黜家居,cǐ@②意其必有憾于朝廷,从其僭乱也。
而秀实忠贞无二,取笏击cǐ@②,cǐ@②头破血出,遂害秀实。
此为惟正义是知,惟国自爱,不以显晦异志之例,故著之。
如此,忠贞高亮之风,奋乎在世,则从乱卖国者之丑迹,可以扫尽矣。
以上十六句,举先正十二事,以告天下后世。
此十二事:在春秋时者二,在秦与西汉者各一,在东汉之季者二,在三国者一,在西晋东晋者各一,在唐时者三。
成仁者五,赍志以没者二,终成其志者三,以壮语清操传者各一,上下数千年,卓立特行奇节正气之概,略尽于此矣。
文山低徊先正,时时以孔孟“成仁”“取义”为心,读其歌,不独见文山肝胆芬芳之美,亦犹列古来贤圣忠烈于一堂而瞻对之,此正气之歌,所以为中国大义代表作也。
是气所旁薄,凛冽万古存。
诠曰:旁薄者,广大、充塞、动荡之义。
庄子曰:“之人也,之德也,将旁薄万物以为一”。
言至人德洽两间,弥纶万物也。
此词与昆仑并用。
扬子曰:“昆仑旁薄”西词皆双声叠韵之形容词也,惟昆仑为元气浑成之形容,旁薄则有动荡之义,其为弥纶广大一也。
旁薄或作旁魄,或作磅礴,犹昆仑之演为混沦、昆仑也。
凛冽亦双声词,谓严肃威厉也。
“是气所旁薄,凛冽万古存”者,言此正气塞乎天地之间,其所鼓荡,直与日月齐光,天地比寿,其严正之概,万世长新。
诸先正皆其明表,其人虽逝,其范照垂,永示吾人光明正大之度,自古及今,乃至后世,长存而未尝死也。
当其贯日月,死生安足论。
诠曰:此由上句演来,正气之旁薄,弥纶乎宇宙,故能贯日月。
贯者,彻而@③之之谓,正气上冲斗牛,故有彻过日月之势也。
吾人秉此正气,与大宇长宙为徒。
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寿”死也者,有生之常;虽寿至千百年,其终于死,一也。
以视宇宙之无穷,则咄嗟瞬息犹不足喻其微,直无物而已矣,惟死而不亡者,乃为寿耳。
先正卓立特行,昭垂天壤,旁薄万古,与日月争光,则区区之生死,岂足计哉。
即以文山而论,年未五十,即成仁士取义以去,就身命之生死言之,诚有夭凶之叹。
然而浩然之气万古如新,则死而不亡,寿过彭祖万万矣。
向使当时不能取义,不有成仁,亦不过苟活数十年,与草木同腐而已。
岂若浩然一往,与宇宙无穷哉。
明黄石齐先生之遇害于清也,其从者随之号哭,先生曰:“忍一刻,即千古矣,何以哭为。
”此与文山及诸先正异代同符,皆知择死而不亡之寿,不以区区身命之生死为意者也。
此两句,言正气上贯日月,长存不亡,区区生死,曾不足计。
黄石齐先生事详“明史”卷255传及《明儒学案》。
地维赖以立。
诠曰:大地之方位,谓之维。
地维谓蒸民万方之所居也。
古言:“地有四维”,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象限,以艮、乾、巽、坤四卦当之,象限中分,则为矩交于中央之两斜轴,与矩交于中央经纬正轴,区方位为八。
即斜轴两端之四隅与正轴两端之四正,为八方也。
万方有道,蒸民X安,由地维奠定,无有祸乱。
至若戎狄内侵,邦家危急,则生灵有涂炭之恸,虽有方位,莫能安居,虽有道路,莫能利行,地维虽具,与漫无经纬同矣。
以志士仁人,当国家颠连之际,必抒其忠诚,以遏寇虐,正气所播,必能拨乱世,反诸正,然后万方蒸民,复得安堵,则地维复长,故曰赖以立也。
天柱赖以尊。
诠曰:长天高迥,先民观思无报,以天柱拟之。
近世经纬宇宙之科,六合、重玄,皆归度量,则天柱之言,已科学化矣。
万有、群生,蠢然罔觉,惟人类首出庶物,格于无穷;故为万物灵长,能发天地之奥,阐宇宙之玄者也。
先民谓人为天地之心,诚以人类之生宇宙间始有灵觉也,故人类一失其道,由茫茫宇宙将沦为禽兽之天。
人间正气不张,则圆颅方踵之群,虽复视息苟话,亦与禽兽草木同为榛榛pī@④pī@④之生而已。
是故格宇宙,撑天壤之胜境,必待正气而始重,故曰:“天柱赖以尊”也。
此两句言:正气不伸,则天壤紊乱,必赖正气,然后地维有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 诠曰:先民区人伦为五,而综之以三纲,谓君臣、父子、夫妇之际也。
君臣者,治教之谓,其道通于上下,主从,统属,人群立事之必要秩序也;父子者,生生之绪,群生振古之天则,蒸民万世不易之天亲也;夫妇者,所以生生之道,衍蒸民而世世进于善者也。
是以我国古代圣贤以此三者为人伦之纲,以垂训于万世,邦家颠覆,则三者皆倾,生民之命危矣。
故必伸正气,以守三纲,然后蒸民生命,始能奠系以衍于无穷,“三纲实系命”,言生民之命,系在三纲,而三纲之立,又非正气不能守,故正气为生民立命之要也。
此句承上两句面来,上言正气之关系天壤。
此则切近言之,指出人群之伦纪纲领,非正气不能维系,非正气不能为生民立命也。
张子有言:“为天地立心”上两句之义也。
“为生民立命”此句之义也。
道义为之根。
诠曰:道义之说,发自孟子,已诠于“于人曰浩然”句下。
正气所由养成,端在道义之守,正气之抒发,无非出于道义,故曰:“道义为之根”也。
此一句指出正气之本,出于道义,示天下后世必明于道义,而诚以行之,然后正气始能抒发,陶铸人群,率土、普天,咸归于善也。
自“是气所旁薄”至此,凡八句,为一段,极言正气之大经大本大用。
【鉴赏】 《正气歌》为南宋名臣文天祥所作。
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
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
文天祥在狱中三年,受尽各种威逼利诱,但始终坚贞不屈。
1281年夏,在湿热、腐臭的牢房中,文天祥写下了与《过零丁洋》一样名垂千古的《正气歌》。
他在自序中说道: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
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 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沓,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
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
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
然亦安知所养何哉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
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该诗慷慨激昂,充分表现了文天祥的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
1283年1月9日,在拒绝了元世祖最后一次利诱之后,文天祥在刑场向南拜祭,从容就义。
其绝命辞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 在今日的文天祥祠(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文天祥原关押之地)前院东墙上,嵌有诗碑,就镌刻着文天祥当年在这里写作的《正气歌》。
后殿庭中,有一株向南方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枣树,就是相传代表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树”。
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系写作于北京(元大都),鲜为人知的文天祥祠在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是抗元英雄文天祥曾被元朝关押三年的地方。
文天祥祠现有前后两进院落,前院东墙上嵌有诗碑,镌刻着文天祥当年在这里写作的著名诗篇《正气歌》;后殿庭中,有一株向南方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枣树,就是相传代表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树”。
21岁考中状元,主战拒降,屡遭排斥文天祥,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人,1236年生于诗书之家,1256年21岁时赴南宋国都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应试,得中状元。
1259年,文天祥为父守孝三年期满,正式步入仕途时,南宋已面临蒙古大军南下入侵的危急局面。
忧心如焚的文天祥上书朝廷,揭露奸臣误国劣迹,并提议“建立方镇、各守一方”,即军事防御按地段承包责任制,但是“书奏、不报”,不被理睬。
耿直忧国的文天祥宦海沉浮20年,始终遭压制、排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国。
1274年,忽必烈派丞相伯颜率军20万再次侵宋。
南宋虽然有兵70余万,但主幼臣奸,一触即溃。
文天祥捐出家产,筹饷募集民兵5万进京勤王,反被奸臣阻挠,解除兵权。
1276年阴历正月十八日,伯颜元军进抵距临安只有30里的皋亭山,右丞相陈宜中畏敌逃遁。
正月十九日,朝廷临危授命临安知府文天祥为右丞相,前往皋亭山议降。
掌权的太皇太后谢氏授意如能谈成,可以让小皇帝向忽必烈称侄子,实在不行,称孙子也答应。
正月二十日,文天祥面见伯颜,说自己只议和,不议降,并要求元军先撤兵,后谈判。
伯颜大怒,扣押了文天祥。
正月二十一日,谢氏率南宋君臣举国投降。
1276年阴历二月初九日,誓死不降的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出发前往大都(今北京)。
中途在镇江停留时,文天祥与同伴共12人于二月二十九日夜设计逃脱,历尽艰险经仪征、扬州、通州(今南通)乘船回归南宋故土。
在长江口绕道先北后南迂回航行时,文天祥在船上写下了赤诚感人的诗篇《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文天祥终于回到浙江温州。
此后,不肯降元的官员们拥立已经降元的南宋恭帝的幼弟为帝,建立了苟延残喘的小朝廷。
南宋故土一度只靠文天祥率军独撑残局,终于寡不敌众,于1279年阴历十二月二十日在广东海丰的五坡岭兵败,再次被俘。
元军押着文天祥,走海路经珠江口外的零丁洋,去进攻南宋小朝廷最后的基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海域)。
文天祥在敌船中写下了《过零丁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出自此诗。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1279年阴历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送抵达大都,安置在馆驿。
元世祖忽必烈很赞赏文天祥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来劝诱,文天祥不为所动,严词拒绝,后于十月初五日被关进兵马司牢房(在今府学胡同)。
文天祥在关押三年期间,书写了几百篇诗词文章,以抒发爱国之情。
1281年夏季,在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熏蒸中,文天祥慷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1283年初,元朝侦知有人联络数千人,要起兵反元,营救文天祥。
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提审,作最后的劝降,并许诺授予丞相官职。
文天祥告诉忽必烈:“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被杀害,终年48岁。
文天祥在刑场写下了绝笔诗,其最后四句是,“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
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
正气歌原文
正气歌 (文天 正气歌 并序 余囚,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
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
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
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
然亦安知所养 何哉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
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文天祥的简单的介绍他的故事,要写到关于正气歌,过零丁洋的名句,因为我在写上下五千年的读后感,我重点写
感觉一身正气。
正气歌的具体意义
这篇课文写于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六十年代初期。
为了鼓励全国人民战胜困难,奋发图强,勇敢前进,著名的历史学家及文学家吴晗同志饱含爱国主义热情,带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正义感,写下了这篇谈论“骨气”的好文章。
文章以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孟子的至理名言为纲,以三个典型史实为论据,分别明确阐释了什么叫做“有骨气”,怎样做方可称之为“有骨气”,进而充分论证了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我们不但有做人的骨气,而且有民族的骨气,正是这种优良的民族传统精神,英雄的气概,使得我们曾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句话起了三个作用。
第一,使中心论点明确,突出,一目了然。
第二,开篇点题。
第三,限定了本文议论“骨气”的范畴——只谈“我们中国人”的“骨气”。
“我们”二字带有一种亲切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2段谈什么叫做“有骨气”。
“骨气”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指一种刚强不屈的气概。
而什么叫做“有骨气”,就似乎很难以一言而蔽之来阐述清楚了。
作者因此并不单刀直入地去做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而是巧妙地采用了大思想家孟子的“几句很好的话”,先从谈论何谓“大丈夫”入手,逐步说明什么叫做“有骨气”。
所谓“大丈夫”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继而再用这三种大丈夫的英雄气概为“有骨气”做出精辟的诠注。
这一笔又恰到好处地点明了本文命题的意义之所在,为下文进一步从不同角度全面展开论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孟子的这三句话可以看作是全篇的“纲”,它贯穿于文章的始终,使三个论据显得十分有力,论证的条理清晰可辨,因而令人信服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纵观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点明“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把“有骨气”上升到民族传统精神的高度来议论,使中心论点具有不可辩驳、锐不可当的气势。
综上所述,开头第一部分紧扣文题,理清概念,蓄足气势,为下文展开论证做了必要而又充足的准备。
第二部分(第4—9段)作者选用三个典型事例,通过摆事实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证明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4段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段虽小,却能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态度十分严谨,一丝不苟。
论证的语言非常周密恰当,既把握住了论点的准确性,又把握住了使用论据的原则性。
第5段至第9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以三个有骨气的人的典型事例为论据,采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
第一个论据(第5—6段);作者选用了南宋名将文天祥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一个民族英雄的典型事例。
第5段用的是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先简叙事实:在元军破城攻入的危急关头,南宋丞相文天祥率众坚决抵抗;不幸战败被俘,文天祥大义凛然,忠贞不贰,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对待敌人的劝降。
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诗句后,作者紧接引发了关于“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的议论,自问自答。
这是作者对人生价值的阐释,是对文天祥“丹心一片,永垂青史”的赞颂,是对读者的启发和引导。
由于作者及时穿插了议论,并恰当地运用了设问句式,使文章的语言论辩性很强,极富说服力。
最后讲述了故事的结局:文天祥在阴湿的地牢里,受尽折磨,坚决拒绝高官厚禄的收买,慷慨就义。
这一段语言平实、简洁,语气沉稳,语意直白,感情充沛,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第6段是对第5段的概括、补充和小结。
第1句是这样写的:“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这就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本意;文天祥不仅“富贵不淫”,而且“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集大丈夫气概于一身的英雄典范。
第2句不仅补充介绍了文天祥的另一首名诗《正气歌》,并且再次赞颂了文天祥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正气歌》,再一次证明文天祥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有骨气的民族英雄。
这样写不但丰富和加强了第一个论据,使论证更加完整、充分,而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谨,前后呼应。
第一个论据可看作是三个论据中的主要论据,是重点部分的重点。
第二个论据(第7—8段)作者选用了一个流传千百年的故事,一个穷人“贫贱不能移”的典型事例。
先简述故事的梗概:中国古代一个穷人宁愿饿死也决不吃嗟来之食。
然后予以论证。
论证过程分三步完成。
首先,稍加评论:这则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接着进行分析:为什么那位穷人不肯吃嗟来之食
第一,看别人的脸色吃舍来的饭,“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
第二,“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
最后阐明观点:“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
为了突出和强化中心论点,作者又单独成段,添上一笔:“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直截了当地用事实支持中心论点,论证有力,观点鲜明,说理性强。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句话具有双关语的语言特色。
从字面上看,“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那个古代中国人的骨气。
从内涵来理解,是赞颂了六十年代初期,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国人民决不向超级大国低头的英雄气概。
作者的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意义。
第三个论据(第9段)作者引述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事迹,一个“威武不能屈”的典型实例。
需要注意的是,这段用作论据的内容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事实论据——闻一多的动人事迹;另一部分是理论依据——同志的评论。
而作者的评论只有段末最后一句话。
这段的论证采用了先叙后议,以叙为主的方法。
在叙述中又用了倒叙的顺序。
先叙结果:“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
再叙面对国民党的暗杀,面对死亡时闻一多的英雄气概:“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坚信“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这样安排材料的顺序,可以使论据本身说服力更强,文章更具感染力。
叙述事实之后,作者直接引用主席的论述作为依据:“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在议论文中,恰当地引用领袖的言论来证明论点,往往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综上所述,纵观第二部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用的三个证据包容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三个人物形象代表了从士大夫阶层的平民百姓,从古代文官武将到现代知识分子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三个论据分别围绕孟子说的三个方面阐述了论点。
他们都是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表明坚定的信念。
这段结尾部分总共有两句话。
第1句话再次重复强调孟子两千多年前的这些话,至今“还有它积极的意义”,提倡“古为今用”。
这句话既是总结性的,又分别与前文一一照应,贯彻始终,使全篇结构严谨,一脉相承。
第2句从现实出发,阐明什么是我们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无产阶级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
结尾句表明信念:“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 结尾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宗旨:以“古为今用”的态度,学习前辈的英雄气概,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以无产阶级大无畏的斗争勇气,战胜一切困难,推动时代车轮奋勇前进
本文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语言朴实,通俗易懂;真切感人;叙议结合,论证周密;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不愧为一篇优秀的说理短文